1947年
1月7日 陕甘宁边区妇女联合会和青年救国联合会,为抗议北平美军强奸北大女生沈崇事件,召开有延安大学、行知中学、妇女职业学校等校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会上,一致表示声援平、津、沪、杭、宁等地学生爱国运动,并通过告全国同胞书,致北平各大学行动委员会及上海抗议美军暴行委员会书。
1月10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举行庆祝中宣部副部长徐特立七十寿辰集会。朱德、陈瑾昆致祝词,徐特立致谢词。毛泽东题词:“坚强的老战士”,朱德题词:“当今一圣人”,周恩来题词:“人民之光,我党之荣”。各解放区党政军民,各县,也发来了贺电。中共中央送了祝词。刘少奇、彭德怀、陆定一、林伯渠、吴玉章、谢觉哉、黄炎培、田汉、续范亭、熊瑾汀等,有的题词,有的写祝贺文章和诗词。14日,中共西北中央局,边区政府,联防司令部,边区参议会,延大,边区工、青、妇联和文协等团体举行茶话会,祝贺徐特立七十寿辰,谢觉哉、李敷仁、徐特立先后讲话,柯仲平朗颂其祝寿诗作。
2月17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发布《关于教育工作配合土地改革运动的指示》。指示强调“土地改革是今年一切工作的中心,教育工作应与这一运动密切配合起来”。为此,特规定:一、各学校应配合这一运动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教育。教员要学习有关材料并向学生讲授。组织学生直接参加有教育意义的集会。学校把研究不同阶级出身的学生在土改中的表现,作为其思想教育的根据。二、教育工作配合土改运动的目的, “在于使学生在土地改革中了解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三、各学校及社教组织,应配合这一运动,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宣传。
2月中旬 胡宗南以五个旅的兵力分左右翼两路,在飞机配合下,大举进攻关中分区。关中分区解放军积极进行了自卫防御后,奉命撤出马栏,只留少数部队开展游击战争。关中师范随分区机关转移迁徙。18日,胡宗南军队侵犯陇东分区,以重炮轰击庆阳县城和陇东中学。陇中亦随分区机关先后东迁到华池城濠、二将川。
3月上旬 国民党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变为向陕北、山东两翼的重点进攻。蒋介石调集了国民党全部空军的五分之三,对延安及其附近地区进行“战略”大轰炸。同时又使用三十四个旅二十三万人,组成南、西、北三个集团,主力是南集团胡宗南部的十五个旅,自洛川、宜川之线北犯。18日,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19日,胡宗南部侵占延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坚持在陕北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
3月8日 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召开延安各界万人保卫边区、保卫延安动员大会。延安大学师生参加了动员大会。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林伯渠、邓颖超等参加大会并讲了话。
同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命令:以延安行知中学为基础,加上边区卫生学校部分师生作为医务人员,成立“第四后方医院”。行知中学奉命当即组成医院,行中副校长卢勤良担任医院院长,李仪任政委,医务人员卢永克任副院长,随后又派冯克刚任医务主任。医院下设五个所,每所均配备所长、政治指导员、主治医生各一人。大部分师生成为医院的行政和护理人员。不久,又改为“第四野战医院”,在西北第一野战军后勤司令部的卫生部所属下,随军在陕甘宁边区同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以及马鸿逵部队的战斗中,胜利地完成了接收、转移和治疗伤病员的任务,受到上级领导机关的表扬。
行中另一部分年龄较小的学生,由马济川校长带领,辗转迁移。后同边区其他中学、师范合并,迁往山西继续学习。
同日 西北医药专科学校,奉命改编为第三后方医院。院长谢民心,政委邬家馨,副院长郑文甫。改编后该校直接为解放战争服务。
3月11日 延安洛杉矶托儿所离开瓦窑堡,到晋察冀边区的三交。在此住十个月。
3月14日 延安大学接西北局、边区政府的紧急通知,于凌晨整队撤离延安,向子长方向前进。16日,转移到安定旧城,李敷仁校长在全体师生大会上讲述战局和边区情况,对全校师生提出了四点要求:“一、发扬创造精神;二、开展集体学习;三、开展吃苦竞赛;四、踊跃为人民服务”。25日,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告捷。接着,延大三十余人被调至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司令部及陕甘宁边区后方委员会工作。因敌情变化,学校又折向陇东方向转移。
3月中旬 绥德师范奉边区政府教育厅令,抽调师生五十人,组成战地服务团,向延安进发。途中,因胡宗南军进犯延安,遂与前线野战部队取得联系,直接为战争服务。不久,该校又抽调一批学生由教师带领,到野战军后方医院工作。
三边公学地干班和中学部的师生,适应战争形势,全部投入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和支援前线的斗争。
是月 中央党校撤离小沟坪,随中央机关转移。后在安子文带领下过黄河进入太行分区。西北党校继续辗转于子长、安塞、绥德、子洲等县境,在战争实践中坚持学习,并为自卫战争服务。
是月 延安第一保育院从瓦窑堡分两路撤离。一路是边区籍小孩由杨芝芳院长带领,疏散至绥德土地岔,后又到河东临县。另一路是其它解放区籍小孩,由刘景田带领,疏散到子长县羊儿沟树峁子,后过黄河到晋冀鲁豫边区。
4月初 子长中学按边区政府战时编制,编为一个队转移迁徙。后随战争形势需要,在校长王志匀率领下,挑选其强壮的师生到前线去,在羊马河战斗中,从战场上抬送伤员和搬运战利品。其余老弱病幼的师生在副校长赵亚农带领下,随时听候转移。5月,子长中学的这两个队于子长县的贺家渠汇合,随即进入吕梁军区第一野战医院。后奉边区政府教育厅指示,一部分学生合并于行知中学,一部分教员和学生分别去绥德师范和米脂中学。
4月14日 西北野战军获羊马河大捷。新华社发表短评,论述西北及全国的战局。时延大师生抵志丹县旦八镇,举行各种会议,加强时事学习和纪律教育。
4月26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给各专员,各中学校长发出《关于战时各中等学校工作的指示》。《指示》强调各学校必须在教育与战争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的总原则与支援前线、服务战争的总任务下,不论环境如何困难,需坚持工作。教育内容需加必要的精简与修改,一般的除酌量增加政治教育(即增强学生的胜利信心与提高服务战争的热情)外,文化教育可稍予减轻;增加群众工作与军事常识等课程;各中学学生(地干班在内)都要加紧学习,帮助区、乡在邻近村庄进行群众工作,并利用一切可能条件,从事一些农业生产。《指示》要求立即纠正有些学校以为在战争期间难以坚持教育,因而大量遣散学生,或要求把学生全部调出工作的作法,否则,将无法完成继续大量培养干部这个极端重要的任务。学校的组织机构、工作制度要力求灵活精干,对全校人员包括疏散及杂务人员在内,要经常进行有效的群众纪律教育。还决定将《中等教育资料》与《边区教育通讯》合并为《边教通讯战时版》以交换战时教育经验。
5月 四月下旬,延安大学到达华池县的荔园堡。是月6日,奉命调出四十余人,组成工作团,由蔡子伟带领,在陇东分区的华池、曲子、环县等县所属之荔园堡、宋家塬、八珠塬等地,进行建政、反霸、整顿党组织和重新分配被地主抢收去的土地等工作。9日,又抽调二十余人组成游击队,担任华池、合水一带的敌情侦察工作。同时留校学生开始上课。11日,延大又由荔园堡返志丹县旦八附近的义正川,全体师生在此开荒生产,助民锄地,同时坚持上课。
6月5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为恢复与改进中等教育给各专员、各中学校长发出指示信。指出:“近来我军迭获胜利,边区战局逐渐好转,保卫边区与解放大西北成为两位一体的任务。为了胜利完成这一任务,加紧培养干部,就成为目前刻不容缓的工作”。因此:“各中等学校适应这种需要,应即时纠正在辗转迁徙中发生的某些混乱现象,恢复经常工作”。指示信强调:一、迅速召还疏散的旧生,并酌量招收新生。新生对象是指敌占区、游击区完小五年级以上的学生,已停办的小学的教员和敌占区撤退而暂无工作的区乡干部。二、根据教育与战争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的原则,适当改进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即对年级较高、年龄较大、有工作能力的学生,以参加实际工作,从实际中锻炼为主;反之,年级较低、年龄较小、不能担负工作的学生,应以在校学习为主。课程应增加政治课分量,并增设群众工作及军事常识两课。还指示,方针、学制、课程及干部、学员调动仍由本厅处理,其他日常工作,在战争期间除行知中学外,由各专署直接领导。
6月10日 延安大学受西北局组织部长马文瑞指示,抽调师生三十五人组成工作团,在副校长李之钦率领下,到陇东曲子县的收复区做减租、反霸工作。
6月30日 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是日,延安大学抵志丹县桃林凹。该校师生在此学习新华社《时局开始好转》的评论;还邀请阳早作“美国工人生活”的报告,并解答学生的提问。然后组织写战时行军体会的文章,进行展览。
7月5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向各分区专员、各县(市)长发出指示信。要求各地根据具体条件恢复国民教育工作。指出:“蒋胡军进犯边区……致使国民教育大部遭受摧残。近来我军迭获胜利,使边区战局日趋好转,为配合对敌斗争及提高群众政治文化起见,国民教育工作亟待恢复”。接着,指出四点:一、不同区域,采取不同办法。在巩固区域,尚未疏散之学校,应继续坚持上课,以学校作据点来推动社教工作;解散之学校,应避开城镇及交通要道,先恢复完小,再根据具体情况逐渐恢复普、民小。在游击区域,应从原有教育干部中抽调其一部分较强的,组成战时社教辅导组,巡回各乡,积极开展社教工作。对完小五年级以上的成绩较好且能行军的学生,可送入分区中等学校。年龄大的学生可号召其参军和当护士,直接为战争服务。二、教育内容应根据战时需要加以伸缩。政治课以报纸及战时各种生动的实例为教材,来进行时事教育,借以提高学生的胜利信心与仇敌情绪。文化课以国语为主,配合教一些战时常识,如防空、看护、站岗、放哨等。课外应进行生产与群众工作。三、教育干部应设法保存,不能任其自由离散。其已参加地方工作并能胜任者,暂不调回;完小高级部之外籍教员,送入延大学习,一般普、民小教员选送各中等学校学习。四、各级领导上要克服其取消教育工作的观点,切实把教育工作和战争动员工作适当地配合起来,以收全面抗敌之效。
7月25日 延安大学奉命东移。从志丹县桃林凹出发,经靖边县的韩家伙场、小河、青阳岔,到达横山县的石湾、瓦窑渠。8月6日驻绥德县白家峁。8月10日,延大又抵米脂县小寺子村。此时蔡子伟带领的工作团及大部分疏散学生返回学校。由于国民党军队分数路侵犯黄河沿岸重地,14日,林伯渠主席急电令延大渡河,前往山西省临县。
8月初 西北党校奉命东渡黄河,驻山西临县境碛口香草港。时该校先后招收学员三百至八百人,针对战争环境和学员思想实际,提出“边走边学,边学边走”的口号,坚持在战争中学习,培养急需干部。
8月20日 西北人民解放军取得了米脂沙家店战役大捷。陕北战场转入内线反攻。
8月22日 延安大学到达山西省临县的吴家湾,与米中、绥师、行中分别住在吴家湾、苗坪、石家塔等村。由于环境相对稳定,延大规模渐渐扩大。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党政干部和教育干部随之调来学习或工作。随后,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指示,把行知中学、米脂中学、绥德师范一部分学生和教师并入延大,成立了延安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员增加到七百人。根据西北局关于战时干部教育的指示,从此时至10月2日,在全校开展了思想教育运动。思想教育的中心是“肃清地主思想”,方法是联系实际,即把校内思想检查与校外土改斗争精神相结合;把检查工作与检查思想、增强纪律相统一;选择突出典型,开展民主讨论等。同时,对学校领导作风、思想和工作做了自上而下的大检查。
9月7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提出《关于边区中等教育的几个意见》。《意见》指出:几年来,边区各中等学校调出和参加各种工作的学生达五千人以上(1945年以后调出的占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根据过去的经验及今后恢复边区工作与发展大西北的需要,坚持和改进战时中等教育工作及适当缩减边区中学的意见是:三边公学、陇东中学、关中师范仍为分区性的学校,直属各该分区领导。行知中学、子长中学合并后的行知中学,主要任务是培养一般干部;绥德师范、米脂中学合并为绥米中学,其任务是培养一批新的文教干部。这两校是边区性的,直属边区政府领导。同时调整两校的干部。对剩余干部可组成为中等教育研究组,编入延安大学,直属延大校长领导。这样既使他们总结经验,提高自己,又可保存干部,准备参加新解放区的教育工作。(按:《关于边区中等教育的几个意见》原件为复写稿,无成文年代,根据内容推断,编入本年。)
10月10日 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的颁布,推动了各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发展,并为在全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提供了一个战斗纲领。
是月 西北党校由山西的碛口返绥德县义合。中共西北中央局11月在义合召开陕甘宁边区干部大会。西北党校为贯彻这次大会精神,随即组成三个工作团,分赴子洲、镇川、横山等地参加土地改革工作。
11月21日 是日至翌年1月21日,延安大学根据西北局决定,开展了“三查”运动。具体要求是查在解放战争中三种表现:政治坚定性、艰苦奋斗精神和联系群众作风。目的是从思想政治上整顿队伍。但在“三查”中,也受那时土改中“左”的影响,中学部曾出现以学生家庭成份划分学习小组的现象;大学部也有批评过火的行为。这些偏差当时就引起了学校领导上严重警惕。经过“三查”运动,学校面貌为之一新。在此期间,11月20日由蔡子伟率领三十八名学工人员到河西参加土改;12月13日由李之钦、刘端棻率领二百二十余名学工人员去晋南担负紧急而又艰巨的运粮救灾任务。1948年1月初,因临县吃粮困难,延大奉命南迁,2月5日到达隰县川口镇。
11月26日 中共西北中央局作出《关于改变边区各中学、师范为各分区干部学校的决定》。指出:在我军转入进攻,西北革命形势将要加速发展的局面下,大批培养开展新区和加强老区工作的干部是十分迫切的工作。因此,特决定在边区内暂由延大集中办理一中学部,担负培养革命知识分子的任务;边区各中学、师范暂改为各分区干部学校(学校名称照旧),归地委直接领导,集中力量,提高区、乡、村各级干部,有计划地抽调,施以短期教育(搞通思想作风——着重阶级立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及党的基本政策知识),以适应当前工作(特别是开展新区工作)之急切要求。《决定》还对各干校应招收之对象、教育内容、干部的调整,及各地委在完成这一改变之后如何加强其经常领导,作出了原则规定。
12月25日 中共中央于是日至28日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毛泽东所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转入了进攻。报告对人民解放军转入进攻后,中国共产党需要解决的军事、土改、整党、经济政策、统一战线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作了纲领性的说明。
是年春 毛泽东给行知中学任远志同学题词:“光明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