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抗日战争前期边区的农业/第三节 边区农业的恢复和增长/五





五、农民生活与农民负担
抗日战争爆发至1939年,边区的经济政策是“与民休息”,这个政策的出发点是减轻农民负担,以恢复边区农村经济。经过一段休养生息,边区农村经济得到恢复,和抗战前相比,农民负担减轻了,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农民生活的好坏与拥有土地的多少密不可分。边区农民获得土地的途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经过土地革命的地区,农民分到了土地,抗战初期颁布的土地法令保护了农民在土地革命时期获得的土地。①一是通过开垦荒地获得土地,如前文所述,从1937年到1940年,边区净增耕地311.6万亩,这使许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让我们通过一些实例来看边区农民的土地占有和收获情况。
安塞四区四乡,有可耕地3806垧,已耕地2868垧;人口764人,158家,平均每户约5口,户均土地约18垧,人均土地3.8垧。各种农户土地占有情况如表3—17。
获得土地的农民,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劳动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土地的收获量也相应的增长了。安塞四区四乡在土地革命前和土地革命后每垧土地收获量变化是:1935年2.9斗,1938年3.7斗,1939年4.4斗。②如果我们以2868垧土地来计算该乡不同年份的收获量的话,就可以得出表3—18的结果。
从表3—18我们看出,安塞四区四乡粮食的总产量、户均产量和人均产量在土地革命前和土地革命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38年边区农民的负担(主要指征收救国公粮)占收获量的1.32%,1939年是2.98%。③该乡每个农民交纳救国公粮后,尚余13.7斗,以边区每小斗30斤计,合411斤;1939年交纳公粮后剩余16斗,合480斤。事实说明,抗战初期,安塞四区四乡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我们再看表3—19所反映八家农户的情况。这八家农户的住址是:刘建甲,延安南区二乡一村南庄河;范克呼,延安南区二乡二村王家窑;吴满有,延安南区二乡三村枣园;付万岐、胡建,延安南区五乡一村;张明魁,甘泉三区二乡雷村;王存儿甘泉三区二乡渠里;李桥,甘泉三区二乡雷家沟;杜发福,甘泉三区五乡阳梁庄。
从表3—19看出,1937年到1938年的两年内,农民的土地和收获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若以每人每年消费2.5石(每石300斤)计算,除胡建和李桥两家粮食不够吃外,其余均有余粮。刘建甲余粮17.5石,范克呼余粮14.5石,吴满有余粮17.5石,付万岐余粮10石;张明魁余粮15石,王存儿余粮4.3石,杜发福余粮26.5石。通过表3—19,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过抗战初期两年的休养生息,农民的生活状况有了改观,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正如林伯渠在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所说:“边区人民的生活,今天虽还不能说怎样富裕,但‘各得其所’,有饭吃,有衣穿,大部分地区是做到了。”④这是符合边区当时实际情况的。
抗战前期,边区农民的负担是比较轻的。1937年至1940年,边区政府的财政大部分来源于外援⑤,这使边区有机会实行“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农民的负担和抗战前相比,明显的减轻了。表3—20反映的是农民在抗战前后负担变化的情况。
表3—20是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的统计,由此可以看出抗战后农民负担比抗战前减轻了一倍以上。
抗战前期,农民除了交纳救国公粮外,没有其他负担。表3—21是皖南事变前边区救国公粮的征收与收获量的变化情况。
表3—21说明,在边区实行“与民休息”经济政策的前两年,为了让农民从内战中恢复过来,边区的公粮征收数量是很少的,农民的负担是很轻的。而随着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经济封锁的加剧和非生产人员的增加,边区公粮征收数量陡然增加,1939年为5.2万石,1940年增加到9.7万石,分别占收获量的2.89%和6.38%。农民的负担明显的加重了。一些地方出现了群众生活下降甚至粮荒的现象,如1940年10月,神府县在给边区政府的一份报告中说:“群众有一半之数及一般抗工属的生活,就连今年冬天的三个月也无法维持。各机关部队的生产粮食,只能维持十天,连半月就维持不了。当地粮价每斗谷米十三元仍找不到买处。所以,系数恐慌的现象。”⑥这种粮荒现象主要是由于国民党的军事经济封锁,边区非生产人员的增加和公粮征收量的提高而造成的。
①参看本书第二章第一节相关内容。
②马宁:《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生活》,《新华日报》1940年3月14日。
③西北五省取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卷),第273页。
④《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辑》第4辑,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70页。
⑤参看拙文:《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来源》,《固原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8年第4期。
⑥《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辑》第2辑,第5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