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边区工业的初创/第一节 边区的传统手工业

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抗战时期边区的一些文献中对传统手工业认识不足或持否定态度。1944年中直经济问题学习班在《边区公营工业的发展》一文中说:“边区和我们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一样,是在乡村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这儿原来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乡村,所以它的生产非常落后,手工业缺乏,差不多近于完全没有的状态。”①甚至一些研究者或沿袭旧说,或不提边区的传统手工业。
为了搞清楚抗战时期边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我们有必要对这一地区传统手工业的情形进行考察。边区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交通不便,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因此,近代以来,虽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趋于解体,但这里仍然是传统经济,手工业在农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民的日用品和农业生产工具主要靠当地的手工业来供给。加之这里的气候条件使农作物一年一熟,农民有一半或三分之一的时间属于农闲时间,一小部分剩余劳动力和利用农闲季节的农民从事手工业生产,他们或在小城镇设立店铺,或走乡串户,或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
根据武常新的《盐池县城的手工业作坊》统计,辛亥革命后到解放初,盐池县城先后建立(包括停办)的手工业作坊有:木匠铺8家,铁匠铺6家,银匠铺5家,锢镂匠2家,油漆匠3家,砖瓦窑2家,毡坊6家,毛口袋坊4家,皮坊4家,挽具铺2家,麻绳铺4家,鞋匠铺8家,裁缝铺3家,油坊5家,磨坊27家,醋坊5家,豆腐坊5家,糖坊6家,挂面铺3家,糕点铺6家。②这些手工业作坊90%以上建立于1936年红军西征解放盐池县之前。作坊的规模一般不大,其中大部分是师傅带学徒的作坊,有的是父子或兄弟作坊,只有少数作坊有雇工。手工业作坊的产品主要是当地群众从事生产和生活用品,如桌椅、箱柜、门窗、农具、棺材、老牛车、砖瓦、鞋子、衣服、裘衣、毛制品等。
庆阳县的传统手工业主要有蚕丝业、纺织业、金属制造、木制业、皮革加工业、石制业、制陶业、服装加工业、榨油、染布、酿酒等。在各种传统手工业中,以毛织业、金属制造、木制业、皮革加工业为主。民国19年(1930年),全县从事棉毛织业的有199户,从业人员328名。毛织产品主要有毛毡、毛毯、毛褐子、毛缠子、毛裤、毛袜子、毛口袋;从事金属制造业人数33人,年产铜、铁、锡制品800多公斤。其中铁匠最多,以手工锻造农业生产工具,如镢头、镰刀、斧头、铁锹、铁环等;从事皮革加工业百余户,从业人员180多人,主要产品有裘、裤、马褂、鞋底、缰绳等,全年总产量6000多件(条)。木匠在小手工业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较大,主要从事修缮房屋、修造车辆、加工家庭用具和劳动工具等,1930年,全县修造大车20辆,各类木制家具3700多件。特别是农村家庭纺织业历史悠久(农家棉织品原料主要依靠当地羊毛、皮张等土产运往咸阳、西安等地换回棉花),“农家女子十七八岁即能纺絮织布”。③
神木县以金属器皿加工“精益求精,技术精湛”而久负盛名,特别是到了清末,该地的制铜手工业已达到鼎盛时期,所产锅、壶、瓢、盆、勺、铲、火锅等炊具,香炉、香筒、烛台、钟、磬、铃等礼器,马镫、铜镜等鞍具,铜锁、搭扣、灯壶、灯座等日用品,以其做工精细,经久耐用而畅销于内蒙古、宁夏、甘肃、晋西北一带。以麻为原料所造的纸,以柏木为原料所造的香,均“颇有名于边上……行销于沿边各州县。”④
边区的其他地区也有着传统的手工业基础。镇原县“清末邑宰宋连贡提倡实业,捐廉派员诣宁夏迎织师来县设厂,使巧手做机,收贫民子弟以教栽毯。未及三年,制成之货已行销陕西省矣。”⑤20世纪20年代,陕北各县就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如裁缝、砖瓦窑、酿酒、榨油、木器、制作皮毛等。在陕北的传统手工业中,以木、石、瓷、金属工艺占多数。农户在农闲时,也从事家庭手工业,如编柳、织毛、制造、打盐、榨油,酿造酒、醋、酱等。绥德、米脂、佳县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主。⑥
根据各地方志的记载,边区主要传统手工业部门和产品归纳起来包括(表4—1):
在边区的传统手工业中,还有独具特色的手工业部门。盐池县、定边县生产池盐和绥德三皇卯等地生产的井盐,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成为产盐区群众的主要收入。⑦
20世纪初,地方政府还创办了一些以手工生产为主的工厂。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定边的官绅商民集股开办织毛公所附艺徒学堂,每股银5两,共集130股,因资本不足无法购置机器,由公所造纺毛机120架,分散城乡,令其领毛学纺。⑧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庆阳城内创办褐局,生产褐匹和毛缠子;民国16年(1927年),县长李志禄倡办民生工厂,主要编织卫生衣、帽、鞋、袜、手套、围巾、毛裤等。⑨1931年,靖边县政府创办纺织工厂,先后生产毛口袋、毛纱、布、袜、毛毯等。⑩
通过对边区传统手工业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点认识:第一,边区传统的手工业部门比较齐全,在封闭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每个大的社区都有木匠、铁匠、土匠、皮匠、毡匠、石匠、裁缝、油坊、染坊等,基本能够满足本社区群众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求。第二,20世纪初以来,各地政府创办的以手工生产为主的纺织工厂,从当地农村招收学徒,为当地乡村传授了编织技术。如庆阳县的民生工厂,招收学徒14人,每日授课2小时,做工8小时。(11)定边织毛公所附艺徒学堂,收艺徒15人,请教习1人,日授修身、国文、图画、体操,其余时间学习织造工艺。(12)因此,我们认为,传统手工业为抗战时期边区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传统的手工业做基础,抗战期间,在短时期内,边区的工业不可能发展起来。
20世纪30年代,边区的传统手工业开始走向衰落。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经营不善或无人继承其业而停办,盐池县30年代停办的手工业作坊大多都属于这种情况。第二,传统手工业在30年代开始受到近代工业产品的冲击,导致了传统手工业的衰落,特别是农村家庭纺织业因为“外来纱布的大量涌入而销声匿迹”。(13)第三,红军执行工商业政策上的失误,是导致手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由于一些手工业者经营致富后,在农村购置土地,成为地主,或一些手工业作坊由地主所开办,因此被红军打土豪。如盐池县“复盛兴”杂货铺掌柜杨顺开设的“顺记毡坊”在1936年红军解放盐池县后,杨顺被打土豪,“顺记毡坊”也随之停办。(14)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在执行工商业政策时出现的偏差,也使一些外地的手工业作坊主相继离开本地区。在定边红军为了筹集粮款,采取极“左”政策,不仅没收地主,而且对商人兼地主的一同没收(中央的政策是只没收地主部分),“致使商人怀疑、恐慌以至携家逃跑”。(15)正因为这样,边区的一些传统手工业衰落了,甚至到抗战前夕,边区出现了“除粮食、羊毛外,其他一切日用所需,从布匹到针线,甚至吃饭的碗,均靠外来”的局面。(16)
①《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27页。
②《盐池县文史资料》第4辑,1988年8月。
③庆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庆阳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130页。
④田培栋:《明清时代陕西社会经济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⑤民国《重修镇原县志》卷2,民国24年铅印本。
⑥秦燕:《清末民初的陕北社会》,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9—72页。
⑦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盐业》,《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
⑧贺学博:《定边县乡土志》第9章《实业》,光绪三十二年刻本。
⑨《庆阳县志》,第129页。
⑩靖边县志编纂委员会:《靖边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3页。
(11)《庆阳县志》,第129页。
(12)秦燕:《清末民初的陕北社会》,第71页。
(13)《陕甘宁边区的工业》,《解放日报》1944年5月1日。
(14)《盐池县文史资料》第4辑,1988年8月,第68页。
(15)李维汉:《定、盐城市工作的两个教训》1936年8月24日,《李继汉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6页。
(16)南汉宸:《陕甘宁边区的财经工作》1947年,《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