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陕甘革命根据地金融概况
一、根据地银行的设立和演变
1934年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不久,即在南梁设立陕甘边区农民合作银行,负责人杨玉亭,受政府财政委员会领导并联合办公。银行下属两个单位,一是造币厂;二是苏币兑换处。1935年冬,陕甘边区农民合作银行改称陕甘省苏维埃银行,行址迁至甘泉县下寺湾,其机构和业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行内设置若干科室并建立了较为正规的办公制度。
1935年夏、秋之间,陕北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在延川县永坪附近的石油沟开始用“陕北省苏维埃银行”的名义发行货币,但银行在组织上尚未独立,在财政部下专设几个从事银行工作的干部,主要负责人有艾楚南、李青萍等。9月下旬,该行更名为“陕甘晋苏维埃银行”。10月初,行址迁移到瓦窑堡。
1936年春,在神府特区建立了“神府特区抗日人民委员会银行”,经理由特区财政部长高振业兼任,副经理为王玉亭。银行下设印刷厂,印制货币。1937年1月,该行更名为“神府特区苏维埃政府银行”。4月,该行撤销。
二、根据地银行的货币发行
早在1934年11月以前,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财政委员会便发行1角、2角、5角和1元四种面额的苏票,其币质为布质、桐油漆面。1935年初,又发行了2角面额的“陕甘边区农民合作银行兑换券”。上述苏币均在南梁地区发行和流通。为了保证苏币流通的顺利,银行设立了苏币兑换处,每逢集日,用银元、布匹等与群众兑换,1元苏币可兑换一块银元,或卖给当时非常稀缺的白蓝细布。由于苏币有兑换保证,加之发行量适合实际情况,使得苏币币值较稳,信用良好。1935年4月,由于国民党对陕甘边区的进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及银行由南梁撤往甘泉县洛河川,不久改称“陕甘省苏维埃银行”,发行“陕甘省苏维埃银币券”四种,其中纸质的面额分1角、5角、1元三种;布质的1元一种。“陕甘省苏维埃银行 币券”一种,纸质,面值20枚。
1935年夏,陕北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在延川县永坪镇附近的石油沟开始以陕北省苏维埃银行的名义印制、发行货币,分纸质、布质两种,面额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等数种。发行苏币的原因是根据地建立后,苏区群众不愿接受国民党政府的货币,而银元币值又太高(当时一块银元即可买到2斗谷子或100多个鸡蛋),使得市场交易困难;另外,苏维埃政府和红军也需要发行苏币,以解决军政开支的困难。陕北省苏币的印制是由张子贞负责的省财政部印刷所承担,图案设计艾楚南、赵通儒等。在发行纸币的同时,陕北根据地还在1935年夏秋铸造银元,现在保存的有三种,铸地先是在永坪石油沟,后来到瓦窑堡,发行数量约3000块。另外,陕北省苏维埃还铸造有铜元①。1935年9月下旬,陕北省苏维埃银行改称陕甘晋苏维埃银行,将原来印刷厂扩充到10余人,用木板手工印制1角、2角、5角、1分、2分、5分等面额的陕甘晋苏币。
1936年夏,神府苏区开始发行货币,这是为了适应苏区巩固和扩大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发展生产、活跃贸易的需要而发行的货币。发行货币之前,苏区进行了发行基金的筹集工作。当时该项基金主要来源于:(1)红军、游击队没收土豪、劣绅和地主的银元、元宝及其它贵重物品;(2)抗日基金募捐委员会筹集的现金;(3)苏区群众自愿入股的投资。基金筹妥后,由银行副经理王玉亭等设计版样,经批准后,交神府一区寨子沟刻字工人王荣富雕刻制版,然后由印刷工人王俊当等印制。神府苏币分5元、1元、5角、1角四种面额,发行后,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流通极为顺畅。神府苏币的发行流通,促进了神府苏区集市贸易的发展,便利了物资交流,扶助了生产的发展。1937年4月以后,神府苏币停止发行,并相继用物资、银元等兑回,送往延安。之后,特区统一于陕甘宁边区,并以法币作为本位货币。
①延安革命纪念馆保存有一枚陕北省苏维埃铸造的铜元,其铸造及发行情况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