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追忆广角

  


洛川前进指挥所

李传玺


  1936年4月间,西北“剿总”为了便于指挥陕北方面的作战,副总司令张学良携参谋处长徐方、作战参谋秦靖宇、李传玺、随从参谋孙铭九、秘书王X X(过去当过县长)以及—些副官、译电人员等飞赴洛川,设置前进指挥所。
  指挥所设在洛川的一个大院里,张学良住在院内的正房里,我们参谋人员住在西厢房,院外有当地驻军一二九师部队担任警卫。洛川设有飞机临时着陆场,经常有飞机来往于洛川、西安之间,担任联络。张学良的自用飞机波音机也停在那里,他差不多每天早饭后都要驾驶那架自用飞机,出去巡视一周,看看谷地情况有无变化。在有飞机能着陆的地方,如肤施、西峰等地,有时还降落下去,对当地驻军指示一番,或听他们的汇报。回来后有时还把新发现的情况告诉我们,叫我们把他标记在地图上,以便他随时查阅。当我们发现他的飞机有步枪射击的枪眼时,劝他不要经常出去,以免发生危险。他说“不怕,我的飞机快,打不着。”
  大小劳山和直罗镇两次战役,东北军损失了两个师的兵力,蒋介石不但不给补充,反而要惩罚作战不利的主官,激起了广大官兵的不满。因此西北总部没有再计划大的作战行动,只是局部的调整一下兵力部署,把主要兵力放在洛川、西峰一带,以便俟机打通各线交通。所有部队,各在原地构筑工事,加强防守,红军方面亦未再次发动袭击,一时形成了彼此相安,互不侵犯的局面。就在此时,过去两次战役被俘的官兵,常有被释放回来的,如在榆林桥战役被俘的第一○七师团长高福源,被释后曾来洛川见张学良,报告他被俘及释放的经过。由于这些接触,对共产党的政策,有了一些了解,我初次听到共产党提出的“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枪口对外,打回老家去”等口号,这对东北军来说,正是击中了要害,所以东北军在思想上发生了很大转变,认识到“剿共”是死路一条,是蒋介石消灭杂牌军“一箭双雕”的一种阴谋手段。
  张学良在洛川时,东北军的高级将领如王以哲、黄显声、何柱国、董英斌等都曾来洛川见他。他每次驾机外出巡视时,也时常着陆与部队领导谈话,所以张进驻洛川后,与部队的联系是比较密切了,他对部队的情况,也比较清楚了,另外还有些进步人士前来见他,这些对张学良的思想转变,也起到一定影响。所以他在洛川时,便决定按照过去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形式,在西安的王曲镇成立军官训练团,由此统一部队思想,加强团结,他召过去在北京讲武堂任总队长的王靖轩来洛川,当面请他负责筹备事宜,并派工兵司令杜维纲协助挖掘窑洞。洛川前进指挥所设立不久便撤消了,张学良回西安主持王曲军官训练团教育。为了统一思想,首先集训团的各级干部,他亲自从西北总部和东北军各部队,挑选了一百多人,编成一个连,由王以哲任连长,吴克仁、缪澂流、熊飞任排长,叫做干部连。我和秦靖宇、陶景奎、李遇春、孟吉荣、王化兴等编在第一班,班长陈昶新,副班长何世礼。张学良也住在王曲的太师洞(是一个小庙)里,亲自领导干部连的学习。
  干部连学习的中心思想是反对内战,团结抗日。学习结束后,大部人员派充队职,我在团部战术组任教官,组长是董彦平,副组长齐家祯,教官还有秦靖宇、陶景奎、李遇春、孟吉荣、王化实、刘德裕、马振茂等。马就是直罗镇战役被俘的第一○九师团长,释放回来后,张把他安排在王曲军官训练团战术组任教官的。
  洛川前进指挥所的人员很少,只能处理一些作战指挥问题和临时急需解决的事务。其他例行公事,则均由西安总部办理。但由于张学良本人住在洛川,各方面请示报告等文电还是不少的,因而指挥所的工作,就显得格外紧张,张学良本人也很忙碌,有时深夜还打着手电到参谋室来看地图,或问情况。我由于水土不服,加上工作紧张,到洛川不久便患病了,吃不下东西,张派他的飞机把我送回西安。
  (1980年5月)
  *作者当时为西北“剿总”参谋处作战参谋。

文史资料存稿选编:西安事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