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将军被害因果分析
魏基智 齐渭峰
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后,蒋背信弃义,自食“概不追究”的诺言,先后对张、杨两位爱国将领进行报复。首先扣留了善意送他回京的张学良将军,并组织高级军事法庭审判,后交军委会监禁一生。继而逼令杨虎城将军“辞职”,“出国考察”,从而剥夺了杨将军的兵权。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寇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这时杨虎城将军终止了海外考察,毅然回国,以报效祖国。但蒋介石却念念不忘西安被扣的仇恨,亲自布置特务人员监视、尾随杨虎城的行迹,设下圈套,使杨将军身隐囹圄达12年之久。1949年8月,当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时,蒋介石怀着报复的目的,虎视眈眈地由台湾飞抵重庆,一手策划了在中美合作所连续集体屠杀400多名爱国志士的暴行。他对特务头子毛人凤说:“我们打败日本,身后的共产党却壮大了,这就是‘双十二事变’结下的一个果子,弄得不好,这将是党国深重的灾难。”他气急败坏地继续说:“我们今天之失败,是由于过去杀人太少,把那些反对我们的人保留下来,对我们太不利了。杨虎城、杨拯中、宋绮云、徐林侠早就该杀了,还有两名副官一律处死。”当毛问道:“两个小孩怎么办?”蒋恶恨恨地说:“小孩也会长大,这还用问我。”他密嘱“毛人凤将杨虎城等用尖刀秘密杀害,报‘西安事变’兵谏之宿仇。”在蒋的授意下,杨虎城将军被特务杀害了。蒋介石为什么要杀害杨虎城,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本文拟作粗浅论述。
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北,并向华北进攻。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时刻,蒋介石却顽固坚持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不抵抗政策,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不许言抗日,言抗日者有罪,“侈谈抗日者杀无赦”。在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指导下,杨虎城将军首倡抗日,这在国民党党营垒还是屈指可数。《杨虎城泣告全国书》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于9月23日率先发表的。1933年,日军占领热河,进逼长城各口的时候,杨北上面蒋,请缨抗战。蒋对杨的请求不容置喙,说什么“中央自有整个计划”等,言外之意杨多管闲事,不必多有主张。蒋令杨好好“剿共”,并说十七路军中“如果不主张‘剿共’,而主张抗日的军官,你放手撤换,我都可以批准。”杨深感希望蒋抗日是不可能的,执行他对内对外的政策,只能是死路一条。杨对部下说:“日本占领了大片国土,可他还要‘剿共’,‘剿共’要亡国,要叫人骂祖先,国家民族不抗战没有出路,我们十七路军也没有出路”,“我们不能跟蒋介石殉葬,不能当卖国贼,只有他干他的,我们干我们的。”针对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的特点,他明确指出:“抗日国家有出路,大家都有出路,打内战,大家同归于尽。”杨将军以民族利益为第一的抗日言论,得到十七路军广大官兵的支持。杨决心把抗日思想变为实际行动。他在与张学良将军商讨抗日救国大计时明确表示:“等委员长到西安以后,咱们将他捉起来,来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杨将军以“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英雄气概,首先倡导兵谏,为西安事变的发生埋下了伏线。这便成为蒋介石杀害杨将军的首要因素。
二
杨虎城倡导兵谏,张学良配合默契。两位将军,缜密行事。他们根据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实际情况,从有利于整体行动目标出发,反复磋商:东北卫队一营、二营担任临潼华清池捉蒋任务,十七路军担负西安方面的军事行动。
西安是国民党陕西省府所在地,“西北剿匪总部”也设于此。军警、宪兵、特务比比皆是,构成一支强大的反动势力。要确保华清池兵谏完满成功,必须彻底制服蒋在西安的一切势力。为此,杨与部下进行了周密的研究,部署了详细的行动计划。
临潼华清池兵谏枪声打响,杨即命令十七路军将士立即行动。十七路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打火车站、省党部、电报大楼、警察局、宪兵总部、西安机场,而且很快占领了这些要害部门,查封了国民党在西安各大银行。并在西京招待所逮捕了随蒋而至的陈诚、蒋作宾、卫立煌、陈调元、朱绍良、万耀煌、邵元冲等军政要员。蒋介石在西安的势力,基本上被十七路军一网打尽了。
杨亲自部署指挥十七路军在西安的军事行动,稳定了西安的局势,有力地保证了临潼华清池捉蒋任务的完成。杨在西安事变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使蒋失去依靠力量,成为蒋杀害杨的又一因素。
三
兵谏成功后,张学良、杨虎城立即通电全国,开宗明义,提出抗日救国纲领。对如何处置蒋介石这一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张、杨两人各有见解。张认为捉蒋已使蒋威风扫地,担心夜长梦多,主张从速放蒋。杨则主张放蒋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做保证。
杨虎城指出,蒋介石虽然口头接受“三位一体”的政治主张,但不能说明蒋的诚意。他通过多年同蒋的接触和曲折斗争,已认识到蒋是一个极其阴险毒辣、奸诈狡猾、自食其言、翻脸不认帐的政客。特别是此次兵谏,他在失去权力时所谓“领袖人格担保”的“诺言”,更是不可轻信,如果轻易放走,兵谏目的不仅半途而废,而且后果不堪设想。杨首次会见周恩来,谈到放蒋时说:“共产党和国民党是敌对的党,地位上是平等的,对蒋可战可和,可是我们是他的部下,如果把他放了他一旦翻脸,我们的处境很危险,放了他,他将来必定会大肆报复。”杨对蒋的认识和对放蒋问题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杨明确表示,放蒋是重大问题,必须三方面同意,才好向东北军、十七路军官兵和广大民众交代。毫无疑义,张、杨两将军都同意放蒋,但杨更能顾全大局,始终坚持放蒋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做保证。杨的态度使蒋迟迟不能离开西安。蒋介石在《西安半月记》中记有宋子文对他说的话:“张汉卿决心送委员长回京,惟格于杨虎城之反对……”由于杨虎城坚持放蒋必须有一定条件做保证,因而构成蒋杀害杨之又一重要因素。
四
杨虎城所统率的十七路军,在国民党实力派中是一支有影响的武装力量,其给养、调动、将领任命等均受国民政府节制。杨为了改造部队组织成分,提高官兵思想素质,20年代即先后任命了一批中共党员担任重要职务,如魏野畴任国民联军第十军(第十七路军前身)政治处长(另一说政治部主任),南汉宸任军事政治干部学校校长,刘含初、赵保华、吕佑乾任政治教官,王炳南、汪锋、王世英、吴岱峰、张学敏、刘子华等担任中下级军官。当时杨的部队中有中共党员200余人。1930年4月,蒋任命杨虎城为陕西省政府主席,杨又请南汉宸担任省府秘书长,代他主持省府的工作。杨主政陕西后,还释放了一批政治犯。
杨将军对中共党员信任并委任要职的正确决策,在国民党实力派中间确为独树一帜。由此,蒋气急败坏,极为不满,曾两次派人要求杨把南汉宸逮捕,押解南京“惩办”。杨曾对部下说:“你我和南都是朋友,而你和他的关系还比我早,尽管政治见解不同,但首先应顾到朋友的道义,我不能这样办。”他迫不得已,暗中让南离去。当杨部其他中共党员处境十分危险时,杨将军指示孙蔚如要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孙把所有的中共党员召集在一起,分别发了路费,让他们安全离去,无一伤害。事后杨对部下说:“这些朋友都是我请来的,纵然一时不能合作,也要对得起朋友,要重道义,要留日后见面的余地”。杨把暴露了身份的共产党员安然无恙地送走了,但仍有王炳南、潘自力、江隆基、袁若愚、李敷仁、李子健、刘佛吾、韩鲁、原政庭、张汉民、王泰吉、阎揆要等留在十七路军中担任要职。
杨同情、信任共产党人,同中共合作的诚挚态度与蒋介石“清党”、“剿共”的命令背道而驰,是蒋介石杀害杨将军的另一深层原因。
五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玩弄卑劣的手段迫使杨将军出国考察。杨在欧美考察时,无意观赏异国的风土人情,时刻不忘祖国正处在危难之中。他利用考察的有利时机,继续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揭露国民党当局及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他说:“‘九一八’蒋介石南京政府不抵抗,日本占领了东北,法国人瞧不起中国人,讥笑我们,不知国弱的耻辱。”他多次表示,只有赶走日本侵略者,中国才能富强起来。在谈到抗日的问题时他说:“只有长期抗战,胜利才是属于我们的。”“我国此次抗战,系全民族战争,系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抗日战争。”在谈到双十二事变时,他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披露了蒋介石不履行“六项诺言”的卑劣伎俩,并说:“蒋介石是搞青一色主义,专吃杂牌”。
全国抗战爆发后,杨将军曾多次致电宋子文、蒋介石要求回国参加抗战,均被拒绝。杨将军抗战心切,心急如焚,他对随行人员说:“我是军人,是最先倡导抗战者之一,今天抗战已全面展开,我已下定决心,争取尽速返回祖国,站在抗战第一线,任何牺牲,在所不惜。”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被蒋介石报复的危险,毅然回国。
杨将军一踏上国土,即被蒋介石所派特务监视、跟踪,诱骗入狱。在长达12年的监禁中,杨忍受精神和生活上的折磨,仍坚持真理,坚持斗争。他始终认为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是纯洁无私的。蒋介石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曾派戴季陶、朱绍良、戴笠等人前往监狱劝杨“悔过”,揭发中共在西安事变前对张、杨的所谓“诱惑”,以此作为杨换取自由的条件。“然而,杨将军却大义凛然,不为所动,并断然声明,原为抗日发动‘双十二’,今抗战已经开始,作为军人,不能为国效命,深感负咎,有什么可‘悔罪’的。”杨将军义正词严的表白,粉碎了蒋介石一伙的阴谋。
杨虎城在欧美考察期间的言行,以及回国后拒绝“悔过”的坚定立场,使蒋大为恼火,成为被蒋杀害的又一因素。
综上所述,杨虎城将军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之一。杨将军的被害,是以上诸多因素所决定的,是蒋介石的反动本质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①宋平:《蒋介石生平》。
②梁仲明:《杨虎城与西安事变》。
③米暂沉:《杨虎城传》。
④[美]傅虹霖:《张学良的政治生涯》。
⑤西北大学历史系等:《西安事变资料选辑》。
⑥《回忆杨虎城将军》。
⑦《救国时报》(1937年)。 (作者单位:陕西华清池管理处,西安临潼区;邮编:710600)
西安事变实证研究/李云峰,杜小平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