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论文专辑>“西安事变实证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

  


李百龄与杨虎城

白玲玲 王 岚


  杨虎城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一提起他,人们想到的往往是“西安事变”。其实,杨虎城不但是一位爱国抗日的军人,同时也是一位贤明进步的地方行政首脑。主政陕西期间,他不但注重陕西地方建设,兴修水利、发展交通,而且还任用了一批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大力兴办教育,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就是当时陕西教育厅厅长李百龄。
  “李百龄,字寿亭,三原人”①。辛亥革命时期曾加入陕西革命军。后赴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教育。“归国后历任陕西第一师范、第三师范、渭北中学、三原初级中学各校校长。”②西安之围被解之后,在于右任和杨虎城主政期间,李寿亭又几次出任省府委员及教育厅厅长,主持陕西的教育,“组织革新,建树綦多”③。民国二十六年,即西安事变之后,陕西省政府改组,李“遂家居不出,研精学问”④。晚年,李寿亭“尽弃其学转研深于佛老。”⑤民国三十八年元月七日,李先生不幸“失足堕崖死”。“远迩闻其丧,无不痛惜之。”⑥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树起了护法大旗,就任大元帅职,号召反对北洋军阀。陕西省以于右任、井勿幕为首的进步分子积极响应,建立了靖国军,设总司令部于三原县。于和井在主陕军事期间,招揽了大批知名人士到幕下。当时深识博学、才器宏通之士,如茹欲立、李元鼎、蔡屏藩、王省三、王善涵、李秉章等,均被以礼相请。其中就有“君之良规密谟为独”的李寿亭。当时,杨虎城也参加了靖国军,这位出身贫寒、没念过几天书的军官,在他纷繁征战的戎马生涯中,迫切地感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于是主动地去结识周围的一些知识分子。李、杨二人的交往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后来二人关系逐渐密切。杨虎城很欣赏李寿亭的才华,并对他大兴陕西教育的能力深信不疑,因此在他主政期间全力支持李寿亭任省教育厅厅长,展开各项发展教育的改革创新。
  除了四处筹措教育经费、扩大办学规模外,李、杨二人共同策划并对资助陕西进步青年出国留学。李对杨建议说,对于陕西的进步青年学生,应该分别挑选出来,资送出国留学,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杨对李的建议,颇表赞成⑦。此后几年中,在杨、李二人的努力下,王炳南、原政庭、王捷三等十几位陕西青年得到资助,分赴法国、英国等地留学。此外,李、杨二人都主张开明、进步、兼包并蓄的教育方针,在教育界中任用了很多共产党人及进步的民主人士,学生也可以公开阅读和讲解共产主义者的圣经——马列著作。正因为李、杨二人在陕西教育界树起了这种民主、爱国的风尚,所以陕西的学生在思想上也极为进步,学生运动蓬勃发展。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便是“驱李”、“逐戴”事件。
  所谓“驱李”,指的是学生在杨虎城和李寿亭的暗中支持下驱逐了蒋介石派来的教育厅厅长、法西斯教育政策的执行者李范一。至于“逐戴”,就是西安学生痛斥国民党极右派分子戴季陶的封建教育谬论,并火烧其汽车、上街游行的事件。
  由于李、杨二人的共同努力,陕西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李、杨二人也在共同的事业和追求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下面,是李寿亭在他们二人的一张合影旁题写的短序及“打鼓词”。⑧
  二十三年国历二月廿八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虎城兄邀余同游西京灯市,因摄此影并属题,戏拟打鼓词一阕,聊博一粲:
  你年四二我过三, 
  高低粗细更一般。
  你是二十年前渭北革命健儿一分子,
  我也曾扮作小卒在革命军里钻;
  我负笈十年东洋海,
  你义旗独竖在武功原。
  你八月围城烹战马,
  我三度奔波效鲁连;
  鸡鸣而起,
  你教场里把兵练。 
  手抱残编头埋书案,
  我何曾敢睡到了午前五时二十二分二十三秒又小数点三!
  都为的是名示称功业示显。
  咳——一旦呀:
  悟到堪笑仰天笑,
  一切尽作优孟观。 
  再问六十年后事,
  只这一双枯骨在地下眠!。哈哈
  弟龄戏题
  由这首打鼓词我们可以看出,李、杨二人都曾在陕西从事革命工作,并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而东奔西走,虽然建树不同(可以说是一文一武),但都是鞠躬尽瘁,辛劳不已。此外,杨虎城虽然是一介武夫,但对知识分子向来敬重;而李寿亭也是个“性慷爽,与人无町畦”⑨之人,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个性将两人的友情奠基得更深。
  就杨与李寿亭的关系,笔者走访了李寿亭的儿媳席从会女士。席女士的母亲当年曾在李寿亭家中做他儿子的奶妈,对李家的事情及李、杨两家之间的关系颇为熟悉(席母就是杨虎城的第三位夫人谢葆贞介绍到李家去的),因而关于李家的事情,席女士从母亲那里听到了很多。据席女士听其母所说,李、杨关系十分密切,杨及其夫人是李家的常客,就连李家的厨师也知道杨最爱吃豆腐面,每次杨一来,不用吩咐,厨师也知道做什么。西安事变爆发前的几个月,李、杨二人曾经进行过两次长时间的密谈,一次是在蒲城,还有一次是在楼观台,至于谈话的内容,无人知晓。但有一点却值得深思:李、杨二人是密友,一般性的谈话大可在家中进行,为什么要远离政治气氛较浓的西安呢?另据席母回忆,西安事变爆发的当晚,李先生一夜未眠,不停地在自己的房里踱来踱去,第二天竟突然精神有了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亦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断定李寿亭对西安事变的风雨声已有耳闻,这也证明了杨、李二人特殊的关系。
  另外,笔者对打鼓词中的一句有一些话要说。这句就是“我三度奔波效鲁连”⑩。如果李寿亭所言无误,则说明李寿亭为解西安之围曾三度去请冯玉祥援陕。只是这一点笔者还未在旁的历史资料中得到证实。关于到西伯利亚搬救兵一事,史学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刘伯坚同于右任一同至俄(杨虎城旧居——止园纪念馆采取的就是这一说法;止园展览中还挂有刘伯坚的照片,下附文字:共产党人李大钊倡导和支持下派刘伯坚同于右任促动冯玉祥由苏联回国组成国民联军,入甘援陕,解围西安)。
  至于李寿亭是否去过西伯利亚或绥远“效鲁连”,或者受何人指派去过(杨虎城还是于右任),从目前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还很难定论,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西安;邮编:710069)
  ①王一切:《西北革命史征稿》,第187页。
  ②《西北革命史征稿》,第187页。
  ③《西北革命史征稿》,第188页。
  ④《西北革命史征稿》,第188页。
  ⑤《西北革命史征稿》,第188页。
  ⑥《西北革命史征稿》,第188页。
  ⑦《回忆杨虎城将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4页。
  ⑧由李寿亭的儿媳席从会女士提供。
  ⑨《西北革命史征稿》,第188页。
  ⑩鲁连,战国时齐国人,善于出谋划策。秦军围赵邯郸,鲁连曾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奉昭王为帝;齐国要收复被燕占据的聊城时,鲁连又写信劝说燕将撤守。 

西安事变实证研究/李云峰,杜小平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