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论文专辑>“西安事变实证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

  


浅析临潼兵谏在西安事变中的重要地位

王玄玉


  临潼兵谏在西安事变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西安事变的关键;临潼兵谏的成功是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前提。
  一、临潼兵谏是西安事变的关键
  1936年,中华民族已处在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中国的出路惟有抗日,而蒋介石仍一意孤行其“安内攘外”的误国政策。这一年12月4日蒋介石进驻临潼华清池,12月11日在“行辕”召集参谋人员会议,决定颁布第六次“剿共”总攻击令。当时蒋介石已传出消息,如张、杨不服从命令,即予以撤换,并下令蒋孝先的宪兵第三团、陕西省会警察局列出东北军、十七路军中的共产党员和同情共产党人的名单,待命令下达后,立即逮捕。加之13日蒋介石将离开陕西回南京,实行兵谏,势在必行。
  临潼兵谏的用意:促使蒋介石反省,并拥护蒋介石领导抗日。所以,兵谏时既要保护蒋介石的人身安全,又要防止蒋介石逃脱。兵谏前,张、杨二将军在执行兵谏的人选、兵力部署、战斗持续时间,以及保蒋安全、防蒋逃跑等问题上作了细致、周密的安排。
  12月8日下午,张学良在公馆召见了正在王曲军训团受训的东北军骑兵第六师第十八团团长刘桂五,并以“辞行”的名义带他到华清池见蒋,熟悉地形。12月10日上午,张学良又带骑兵六师师长白凤翔等到华清池“行辕”谒蒋“请训”,让他们察看华清池园内地形和蒋的卧室所在位置,以备发动兵谏时能准确无误地扣留蒋介石。①
  12月11日下午4时许,张学良向蒋介石进行最后一次劝谏后离开华清池,走到大门口时,让负责行辕外围警卫的东北军卫队一营营长王玉瓒跟他回城,命令王玉瓒把蒋介石请进城来,叮嘱一定要抓活的,不许打死他。得到王玉瓒回答后,张学良很满意,用十分凝重的口气说:“明天,你死、我死都说不定,要有准备,要做好行动部署!你和孙铭九要互相协助做好这件事。”接着又说:“你营是华清池行辕的守卫者,应先行动。”②
  11日晚6时,张学良又通知白凤翔、刘桂五到会客厅。张学良见了白、刘说:“我想了好久,才选择了你们两人,现在我交给你俩一个重大任务,完成得好坏,将关系到东北军的存亡问题。”刘桂五问张学良:“红军和杨虎城怎么办呢?”张学良胸有成竹地说:“都安排好了,就是你们去临潼的汽车和部队也准备好了。”当即指派卫队二营第二连由刘桂五率领,并告诉他凌晨二时和孙铭九一起从西安出发,5时行动。张学良向白凤翔、刘桂五交代完捉蒋任务后,又反复强调说:“千万注意,不要伤害委员长。”③ 
  12月11日中午,张学良特派座机到平凉机场接唐君尧回西安,晚上10时半,张学良在金家巷公馆向唐君尧交代兵谏任务,并说:“你必须把委员长请来,还必须负责他的安全,不准对他有丝毫的伤害。派卫队七连由你指挥,七连的弟兄们受过充分的训练,连长孙万山,人很干练,另外骑兵六师师长白凤翔、团长刘桂五也去,他俩有胆量,枪法很准,孙铭九营长也随队照料,这样你就可以放心了。”随后,张学良命副官叫来白凤翔、刘桂五、孙铭九三人,先后给他们下达命令。然后命令唐君尧:“立即出发,拂晓前赶到华清池。”等唐离开后,张学良又急召刘桂五等人,强调此次兵谏的目的,一定要确保蒋介石的安全,促成共同抗日。
  12月11日深夜,张学良又在金家巷公馆召开高级将领会议,宣布兵谏的行动方案和执行命令时间④。会后,张学良命谭海驱车星夜赶到华清池,向负责警卫华清池行辕大门的王玉瓒营长传达命令:“明天拂晓,白凤翔师长、刘桂五团长、孙铭九营长率部到此以后,你要全力配合他们的行动。”
  为了确保临潼兵谏的成功,还必须对西安、洛阳等地的军事行动做好准备。就在临潼兵谏部署的同时,杨虎城在止园召开十七路军有关人员会议,部署兵力解除宪兵团、保安司令部、警察大队、省政府常驻的宪兵连和西安机场驻军武装,并占领飞机场,扣留机场的百名空军飞行员、技术员和地勤人员⑤。张学良同时命令驻河南洛阳的东北军炮兵第六旅旅长黄永安占领洛阳全城及洛阳飞机场,命令驻防兰州的东北军五十一军负责解除当地中央军武装,控制兰州全城及兰州飞机场。 
  临潼兵谏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不仅西安城内、兰州等地的军事行动将前功尽弃,而且将扩大内战,危及中华民族的生存。
  12月12凌晨5时兵谏战斗打响。6时多枪战结束但未找到蒋介石。张学良心情十分焦急,深恐蒋身遭不测。他对杨虎城和部下将领说:“我们找到委员长一定劝他抗日,如果找不到或发生意外,将贻害大局,我张学良成为千古罪人,请虎城兄送我到南京请罪,了此公案,绝不能要求停战反而扩大内战。”⑥
  西安事变后,南京方面陷入震惊和混乱,国民党各重要头目所持的态度分为两派⑦:一派以戴季陶、何应钦为首,主张武力解决,并且调集陆海空军队积极部署向西安进攻,以援救蒋介石。这一主张得到国民党一般高级将领和黄埔系以及复兴社多数分子的拥护。另一派以宋美龄、宋子文为代表,不同意用军事进攻的方式去援救蒋介石,更反对用飞机去轰炸西安新城,怕把蒋介石炸死。他们主张用与张学良、杨虎城谈判的方式营救蒋介石。但是最初同意这种主张的人不多。如果蒋在兵谏中被打死,必将使兵谏的目的落空并导致更大的内战,给日本进一步侵略创造机会。如果蒋介石在兵谏中逃脱,他的嫡系一个师就近驻咸阳⑧。并且12月12日,兵谏行动开始后,驻防河南洛阳的东北军炮兵旅长黄永安不执行张学良关于占领洛阳全城及洛阳飞机场的命令,反把张的电令交给国民党洛阳军分区兼警备司令祝绍周,祝即与国民党驻洛阳空军司令毛邦初及洛阳航空分校主任王勋会商,决定即派飞机前往临潼营救蒋介石⑨。所以,临潼兵谏是西安事变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
  二、临潼兵谏的成功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前提
  临潼兵谏后,何应钦即有酿造内战之意,并连日派飞机在三原、渭南轮番投弹轰炸。宋美龄让端纳再返西安,要蒋介石命令何应钦停止轰炸西安。16日,端纳又到西安会见张学良,传达了宋美龄的口信。张学良向蒋表示:我们对你都是一番好意,何应钦逼近潼关要打,我们就和他打,如果他要轰炸,那就不知道会炸到我或炸到你?为此,蒋介石即亲笔写下手令,要求何应钦至20日前停止轰炸西安,并派蒋鼎文乘被扣军用战斗机至南京转交命令⑩。于是,何应钦遵蒋令停止了轰炸。同时宋美龄在南京召开空军人员会议,约见黄埔军人,又哭又闹,要大家救蒋介石,不要进攻西安(11)。因此,临潼兵谏活捉蒋介石的成功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
  12月20日,宋子文来西安探察情况,次日返回;22日,宋子文又偕宋美龄等到西安;23、24日,南京、西安举行正式谈判。南京方面因蒋介石推说有病由宋氏兄妹代表他谈判。此次谈判,达成了“六项”协议,要害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宋氏兄妹是纯粹的英美派,抓住宋氏兄妹,就抓住了英美(12)。这样一来,既初步形成了国内统一战线,又有利于推进国际统一战线。宋子文在西安会见了周恩来,了解了中共的主张,非常满意地回到南京,到处宣传蒋介石在西安的情况。他赞扬周恩来说:“南京有谁能承担这样的风波营救蒋介石?相反,还有人轰炸。”从而使猖狂一时的亲日分子气焰即刻收敛,南京政府内抗日派占了上风(13)。这就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发动创造了前提条件。
  总之,临潼兵谏在西安事变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临潼兵谏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不仅仅包括临潼兵谏。实行兵谏不仅需要精兵强将和严密的部署,而且需要多方面军事活动的密切配合。但是,在多方面的军事活动中,临潼兵谏的成功则是关键。因此,也可以说,是临潼兵谏结束了中国十年的内战,解脱了人民的镣铐,挽救了中华民族。 (作者单位:陕西华清池管理处,西安临潼区;邮编:710600)
  ①《西安事变临潼兵谏回忆》,《临潼文史资料》第8辑。
  ②王玉瓒:《临潼扣蒋》,引自《西安事变亲历记》。
  ③汪瑢:《刘桂五扣蒋纪实》,引自《西安事变亲历记》。
  ④孙铭九:《临潼扣蒋》,引自《西安事变亲历记》。
  ⑤赵寿山:《西安事变回忆》,引自西北大学历史系等编《西安事变资料选辑》。 
  ⑥《西安事变临潼兵谏回忆》,引自《临潼文史资料》第8辑。
  ⑦康泽:《西安事变后南京情况》,引自《西安事变亲历记》。
  ⑧郑培元:《西安事变时城内军事行动》,引自《西安事变亲历记》。
  ⑨李云峰:《西安事变史实》。
  ⑩《蒋鼎文持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函回京》,引自西北大学历史系等编《西安事变资料选辑》。
  (11)刘鼎:《谈西安事变》,引自西北大学历史系等编《西安事变资料选辑》。
  (12)刘鼎《谈西安事变》,引自西北大学历史系等编《西安事变资料选辑》。
  (13)刘鼎《谈西安事变》,引自西北大学历史系等编《西安事变资料选辑》。 

西安事变实证研究/李云峰,杜小平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