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核心书架>张学良传

  


张学良传-第六章 逼蒋抗日的唯一有效方法——兵谏-第二节 促其反省 保其安全

张魁堂


    扣留了蒋介石只是事情的开始,要达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还必须处理好一系列的复杂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要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但是,张学良碰到了难题。 
    12日蒋介石被送到西安后,住在新城大楼。 9时许,张学良来到新城大楼见蒋,蒋见张来,只是长吁,一言不发。张说:“委员长受惊了!”蒋不答。张重复一句,蒋仍不答,张继续说:“我们受全国人民的要求,发动这次事件,我们内心纯洁,完全是为国家着想,不是为个人利害打算。现在,希望委员长能平心静气,勇于改正错误,联合全国力量,坚决抗日,以争民族生存,则学良和全国人民于愿足矣。”蒋端着茶杯,手在颤抖,讷讷地说:“你既为了国家,应先送我到洛阳再谈。”张说:“今日之事,岂容搪塞。希望你勇于改过,群策群力,共赴国难。如果仍执迷不悟,坚持偏见,只有让群众公裁了。”蒋听到“群众公裁”,立即对张说:“过去,我对你那样好,现在,你竟想把我交群众公裁?!你既然说是为国家,还是先把我送回洛阳再说。”说完,闭目不再说话,脸上青筋暴起,身体在颤抖,张只好辞出①。
    蒋介石被扣留后,自忖必死,同时也是他生平遭遇的最大挫折,内心又惧又怒。此时他想用硬抗办法闯过这一关。12、13两日,他始终拒绝谈抗日问题。
    扣蒋后的另一件大事,是防御南京方面可能的军事进攻。东北军除于学忠部在兰州外,大部在陕甘宁前线,十七路军则在宜川至韩城一线。西安以东的地区是防御重点,河南平汉路以西已结集10来万中央军。事前,张、杨筹划由东北军炮八旅黄永安部和洛阳军分校东北军军士大队占领洛阳,由在韩城、澄城一带的十七路军冯钦哉四十二师先占潼关,以屏障西安,迟滞中央军的进攻。但冯钦哉早为蒋介石收买,拒绝占领潼关。黄永安得张学良电令后,反向巩洛警备司令兼洛阳军分校教育长祝绍周告密,祝即令樊崧甫军向西急进。结果,洛阳未能占领,而中央军于13日清晨进入潼关,西安的东大门敞开。
    12日上午,张、杨宣布成立西北抗日临时军事委员会。第一件事是在张、杨主持下,由参谋团和作战处拟定军事防御计划,下令调动部队。13日,在戴季陶②、何应钦策动下,国民政府下令讨伐西安。12日中午,驻洛阳空军来西安示威,撒传单。由于东北军士气高昂,每日行军100多里,5天后,由西向东结集完毕,在赤水、西安之间,构成7道防线,以防御中央军的进攻。
    公布政治主张,争取各方面支持与援助,张、杨在事前已有所筹划。12日清晨,在指挥部确定这次行动定名为“兵谏”,提出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八项救国主张,通电全国。白天,张学良去看望了住在西京招待所的南京方面的军政大员及邵力子和在华清池被扣蒋士兵击伤的侍从室主任钱大钧,向他们表示慰问,并说明事情的原委。这些大员之中许多人认为兵谏的做法太危险,但对团结抗日是赞成的,所以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钱大钧及陈继承都在八项主张的通电上签了名。蒋百里自告奋勇去劝蒋介石接受张、杨主张,邵力子在蒋介石召见他时,劝蒋采纳张学良团结抗日的主张③。
    张学良给孔祥熙、宋美龄各发去一电。致孔电是:“伏思中华民国非一人之国家,万不忍以一人而断送整个国家于万劫不复之地。弟爱护介公,八年如一日,今不敢因私害公,暂请介公留驻西安,促其反省,决不妄加危害。”致宋电是:“学良平生从不负人,耿耿此心,可质天日,请夫人放心。”两电都保证蒋介石的安全,从而加强了孔、宋营救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信心。
    13日,张学良密电上海金融界巨子王晓籁、林康侯、陈光甫、贝淞荪等,要求他们维持上海金融,务使安定如常④。自12日起,张先后电李烈钧、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何成濬等,阐明“兵谏”目的,或征求意见,或邀请他们来西安。由于黄永安及黄念堂⑤告密,与蒋斌⑥延压八项主张通电,何应钦在通电发出前即封锁消息,切断西安与外面通讯联系。但张学良以个人名义发出的这些电报,使南京与各地方当局得以进一步了解西安方面发动这次事变的意图,争取了他们的同情和支持。
    张学良为了加强舆论宣传,事变后将《西京日报》改组,交进步分子丛德滋负责,改名为《解放日报》,成为西安方面的喉舌。西安电台增加了英语广播,史沫特莱、贝特兰均参加了这项工作。英语广播由于报道真实情况,在国际新闻界赢得了声誉。
    张学良在内部也加强宣传工作,以求巩固。13日下午,张学良挤出时间,召集原西北总部职员训话,承认以往参加“剿共”是办了违心的事,说了违心的话。他沉重说明“双十二”事变的原因在于他与蒋介石之间存在抗日与剿共的分歧,屡谏无效,不得已采用兵谏方式,目的在促其反省,并且表示只要蒋介石同意抗日,仍将拥护他为领袖,自己即使遭受惩罚,也在所不计。自14日起,张学良、杨虎城、吴家象⑦连续向市民作了广播讲话。16日上午,西安各救亡团体在革命公园联合召开群众大会,参加者2万多人⑧。张、杨登主席台,张学良戎装整齐,足登马靴,神采焕发,首先致词,以叱咤风云的气概大声宣告:“蒋介石如不接受此次兵谏,停止对红军作战,联合起来一致抗日,我就将九一八事变后他给我几件不准抵抗的密电,向全国公布!并将他交付国人裁判!”⑨会场上随即响起裁判蒋介石的口号,并且在西安形成了普遍的舆论。
    事变爆发后,立即改组政权机关,由张、杨分任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正副主任,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陕西省政府改组事宜,张学良交杨虎城办理。张学良接受了中共中央的建议,于17日成立抗日援绥军,通电全国,高举抗日旗帜。此外,解散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成立西北民众指导委员会。西安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
    扣留蒋介石后,国内出现了拥蒋浪潮,拥护中央、谴责张、杨的电报如雪片纷纷。张学良原以为一旦扣蒋,定会四方响应,因此,感到意外。这股拥蒋浪潮既有真象,也有假象。国民党的封建正统观念浓厚,13日清晨,主战派戴季陶、何应钦等以张、杨犯上作乱为由,迫使中常会、中政会迅速作出讨伐张、杨的决定;16日,国民政府任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林森身为国民政府主席,虽不主张讨伐,但对此亦无能为力。正统观念在群众中亦有影响,如谴责张、杨的电文有些来自中间性团体和学者教授,如12月25日北平各大学校长联名致电张学良,要求他“悬崖勒马,护送蒋委员长出险”;胡适则在《大公报》发表《张学良的叛国》一文⑩。蒋介石自济南惨案以来,一直对日妥协退让,但他不愿作儿皇帝,又善于欺骗舆论,许多怀着抗日愿望的人仍然拥护他。
    也有假象。如各地力实力派,除四川、广西外,也是一片拥蒋之声,许多是与张、杨有联系的。虽然蒋介石已被扣留,但是究竟如何处置他,各地还不摸底。各地方实力派鉴于历次反蒋斗争总以蒋胜利告终。因此,他们不得不采取先观望一下的慎重态度。张学良不了解,因此很恼火,曾对黎天才说:“我不反蒋时,大家都反蒋。我反蒋了,大家都不说话了,甚至叫我的倒好。”(11)这个倒好,是指阎锡山的一连串乎字的复电:“弟有四个问题,质诸兄等:第一,兄等将何以善其后?第二,兄等此举,增加抗战力量乎?抑减少抗战力量乎?第三,移内战为对外战争乎,抑移对外战争为内战乎?第四,兄等保证不演成国内极端残杀乎?”复电似在诘难,实质是提醒他如何避免与提防更大规模的内战。张学良没有看透这是拥蒋的假象。最典型的是宋哲元,12月14日他发出通电,要“戡乱”、“剿匪”和“营救委座”,及至和平局势渐趋明朗,他与韩复榘发出“漾电”(12),明确主张“由中央召集在职人员,在野名流,妥商办法”,即要各党各派共商国是,在野可以包括共产党在内。
    最使张学良烦恼的是苏联的态度。自13日起,苏联的报纸、广播一直指责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以抗日运动为投机”,“足以破坏中国反日势力的团结”,甚至无端捏造,指为可能是受日本人指使(13)。张学良原以为发动兵谏是为了抗日,可以取得苏联谅解,尽释中东路事件前嫌,以遂多年联苏的愿望,结果却适得其反。他问刘鼎:“苏联广播为什么骂我受日本人指使?”刘答:“可能他们还不了解情况。”以后苏联连续抨击西安事变,16日,苏联正在广播,张对刘说:“听见了么?”表情愤懑。张以为他背了比“九一八”事变时更大的黑锅(14)。苏联的抨击使张学良对中共也有点怀疑。一次,张学良拿着内容载有苏联评论事变的新闻记录下楼,宋黎在楼梯下面给他让路,听见张学良似乎自言自语,说:“我待他们那么好,他们却这样对待我。”(15)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始终支持西安事变,以为兵谏是义举。毛泽东几次致电张学良,说明:红军钳制胡宗南等部中央军,井向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靠拢,为两军壮胆;建议张学良高举援绥抗日旗帜;看管好蒋介石,必须押在他的卫队营里,严防蒋收买属员,尤其不可交其他部队看管;派周恩来去西安共商大计等等。
    扣蒋以后,西安方面头绪纷繁,加之拥蒋浪潮及各地方实力派的观望,张学良对如何逼蒋抗日,也无成竹在胸,只是准备蒋介石顽固地拒绝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将他交付国人裁判。因此,张学良迫切地盼望周恩来到来,说:“他来了,一切就有办法了。”他关照刘鼎说:“用我的座机随时去接”,并同意机上满载送红军的一批步枪子弹(16)。
    14日中午,端纳(17)飞到西安,带来宋美龄给张学良的信,内容是要求张学良顾全大局。张学良把长期以来和蒋介石在抗日问题上的争执和目下蒋仍粗暴地拒绝商谈抗日问题等等经过详尽地告诉端纳,端纳劝告张学良达成新的团结。端纳与蒋介石处在宾友之间,实际上他是英、美驻华使团的联络员,端纳的要求反映了英、美的动向,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端纳见蒋后,蒋接受端纳的劝告,迁入了高桂滋公馆。那里是西安唯—有暖气的公馆,比较舒适,同时,由可靠的卫队二营警卫。张学良还加派他的亲信副官于锦文去照料蒋介石,防备他收买警卫人员。
    15日,张学良在端纳陪同下,第一次向蒋介石宣读了八项政治主张,为蒋介石顽固拒绝。但是端纳之来沟通了西安方面与孔祥熙、宋美龄之间的联系。12日张学良即电邀孔、宋来西安,并保证蒋介石的安全。14日又派爱尔得(18)去南京向孔、宋报告情况。
    16日,端纳飞往洛阳,16日再飞回西安,与张学良商量如何阻止南京方面的进攻。15日晚上,宋美龄自南京打长途电话告诉端纳,何应钦等决定进攻西安,要他让蒋介石设法阻拦。他们商定请蒋介石下令停止进攻和轰炸西安,并派南京方面的一位大员将蒋的手令送往南京。端纳回西安后即向张学良转告,并商定派蒋鼎文去南京送手令。派蒋鼎文去是蒋百里的主意,他知道蒋鼎文为蒋介石所信任,又与何应钦的关系好。端纳由张学良陪同去见蒋介石,转述了宋美龄的意见。张对蒋表示:“我们对你是一番好意。何应钦逼进潼关,欺人太甚!要打,我们就和他打。如果要轰炸,那就不知道会炸到我或炸到你。”(19)
    自端纳来后,蒋介石的态度有了变化。他从宋美龄托端纳带给他的信末说南京是“戏中有戏”以及端纳的主张中省悟到危害他的不是张,杨,而是何应钦。同时他也了解到英、美对日本的态度也有变化。因此,他开始允许西安方面和他商谈抗日问题(20)。鉴于何应钦部署进攻西安与他的安危攸关,他同意令何停止进攻与轰炸,但只给了3天期限。17日上午,蒋鼎文携蒋介石给何应钦的亲笔信,由西安飞洛阳转南京。

    ①宋文梅:《西安事变亲历记》,全国政协编《西安事变资料选编》第l集293页当时宋任十七路军特务营营长,曾在新城大楼负责看守蒋介石。
    ②戴季陶当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他是国民党内右派,一向反对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③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宋文梅:《西安事变亲历记》;晏刚道《我在西安事变中的经历》,《西安事变亲历记》第253页。
    ④此电由孔祥熙、宋子文收转的。
    ⑤黄念堂是西安绥靖公署交通处长。全国政协委员米暂沉当时任西安绥署军法处长,承办此案。据米所写材料主要是:黄念堂把西安事变消息先通知洛阳方面。事变后,从查抄特务文件中,发现他已秘密参加复兴社特务组织,黄亦供认不讳。1937年1月间,被杨虎城下令枪决。
    ⑥蒋斌是西北总部交通处长,主管军中电讯。西安事变后被关押,“二·二事件”时被孙铭九等人枪决。
    ⑦吴家象当时任西北总部秘书长。
    ⑧参加人数说法不一,最多的说有10万多人,当时西安只20多万人,故取此最低数。
    ⑨吴奚如:《惊雷》。吴以《文化周刊》记者身份参加此次大会。
    ⑩《大公报》1936年12月24日。
    (11)《黎天才自传》。
    (12)12月22日韩复榘、宋哲元在德州北一个小车站上商谈后,决定发出“漾电”漾是23日。
    (13)《真理报》、《消息报》14、15日评论。
    (14)《黎天才自传》。
    (15)宋黎在西安事变史编纂会议上的发言。
    (16)《刘鼎札记》。
    (17)端纳是英藉澳大利亚人,清末以记者身份来中国,长期从事政治活动。他反日,二十一条内容是他首先揭露的。1928年去东北,任张学良顾问。1934年张学良游欧回国后,蒋介石商得张学良同意,将端纳请去。
    (18)爱尔得是侨居辽宁的英国人,为张学良管理私产。
    (19)(20)刘鼎:《谈西安事变》,《西安事变资料选辑》第304页,西北大学历史系等单位编印。

张学良传/张魁堂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