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核心书架>杨虎城大传

  


杨虎城大传-第二十四章 壮志未酬 后继有人

杨瀚

                                                            
  杨虎城被蒋介石囚禁了12年,最后惨遭杀戮。使这位最早要求抗日的将军未能实现在战场上杀敌卫国的夙愿;也使这位孙中山的信徒未能在中国走出一条实现民主、自由、富强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讲,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但从另外的角度看,他又是一个能够影响历史的成功者。正像他自己说的:“我这一生只做了这四件事,其他不足道也!”他未酬的壮志,由他的部属、后人和无数热爱中国,追求民主、自由的人们所继承。
  1.将士抗战  英勇杀敌
  西安事变后,杨虎城一手缔造的十七路军,分成了两大部分。冯钦哉率领第七军投靠蒋介石被扩编为第二十七路军,冯钦哉为第二十七路军总指挥。留下的部队,缩编为三十八军,孙蔚如任军长,这支部队在思想上仍然忠于杨虎城。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三十八军开赴华北地区,参加了抗日战争。该军当年参加了保定以北的阻击战、漕河战役、阜河战役、忻口战役等战斗。
  1937年10月,赵寿山率十七师奉命坚守山西娘子关正面阵地,不惧敌人飞机大炮的猛烈轰炸,与日寇血战13昼夜,给敌人以重创。表现出杨虎城长期抗日思想教育下,抗日军人的英勇气概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十七师一万三千多官兵,此役下来仅剩2700余人,可见战斗之惨烈。由于蒋介石、阎锡山指挥无能,抗日部队遭到重大伤亡,整个忻口战役以失败告终,太原失守。十七师撤到离石县碛口一带进行休整,得到了八路军的大力帮助。此后,该部在晋东南一带对日开展游击战,被列为十八集团军的战斗序列,受朱德、彭德怀的指挥。
  1938年,三十八军改编为第三十一集团军,后来又改为第四集团军。下辖三十八军,军长为赵寿山,有十七和五十五师;九十六军,军长为李兴中,有一七七师和新编十四师,军团长是孙蔚如。在孙的带领下,第四集团军在山西中条山一带,坚持抗战两年多,先后粉碎日军发动的11次进攻和扫荡,守住了阵地,消灭了大量敌人。迫使日军先后19次补充人员的损失,无奈地称,第四集团军踞守的中条山阵地是他们军事侵略中的“盲肠炎”。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卫立煌则称赞这支部队为中条山的铁柱子。3万多三秦儿女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日寇西进之路,他们没有辜负杨虎城多年对这支部队付出的心血,涌现了许多抗日英雄,在日本人面前打出了中国人尊严。
  冯钦哉的部属虽然跟着冯投了蒋,除冯和少数人升官发财外,部队的处境并没有多大变化,在蒋介石眼里他们依然是杂牌,处处受排挤。蒋一贯不信任叛徒。他认为,这些人既然能背叛多年的上司,更可能随时在更大利益诱惑下背叛他,所以不能信任。部队广大基层官兵更是对冯叛杨投蒋不满,以至事后令他在部队站不住脚。于是,他把部队交给了武士敏统领。武士敏率队参加了山西战场的许多战斗。与日寇周旋在太行山、太乐山一带。在粉碎日军的“九路围攻”、“八次包剿”的战斗中。他屡建战功,后升任九十八军军长。1941年,日军大举进攻中条山,国民党军队的防线崩溃。2万多人投降,4万多人被俘,万余人战死,其余部队南撒,唯独武士敏率部挺进敌后,在中条山地区继续与敌周旋。当年秋天,武部遭数倍兵力敌人的包围,情况危急。武士敏亲临前线指挥,身先士卒,与敌拼杀,阵地几次易手,战斗异常激烈.伤亡十分惨重。因没有援军,终寡不敌众只好突围。突围中,武士敏不幸中弹牺牲于山西长治。这是原十七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一名级别最高的将领,也是杨虎城的一员爱将。整个原十七路军的广大官兵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都是可歌可泣的。他们的英勇与牺牲再次证明这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军队。
  2.冲破黑暗  投奔朋友
  蒋介石对于这支曾参加兵谏的部队一直心存恐惧,在迫害杨虎城的同时,他处心积虑地要搞垮、拆散这个部队。他先是派遣大批特务进入三十八军,结果在赵寿山和中共地下组织的努力下都被排挤出去。当时,孙蔚如、赵寿山是遵循杨虎城一贯的政治立场,将部队坚持下去,蒋介石为了防止部队与八路军有更多的接触,1941年将该部队调到黄河以南作为河防部队。“铁柱子”一走,不久中条山的防线就崩溃了。这一年,赵寿山秘密加入了共产党。
  蒋介石将第四集团军从中条山抗日前线调到黄河以南后,加紧了这支部队的肢解和压迫。当他得知赵寿山一贯的政治立场偏左,又是部队中进步力量核心后,先从赵身上下手。1943年冬,调赵寿山到国民党中训团受训,随后又调赵到甘肃蒋的嫡系部队任第三集团军去当空头司令,剥夺了赵的实际军权。
  赵寿山数十年后说:1943年10月,蒋介石调我去重庆,担任中央训练团第二十九期的大队长。训练班每期一月,结束以后蒋对如何处置我煞费苦心,最后决定用升官的办法,调我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把我调离三十八军。我想,蒋已作安排,如果坚持不去第三集团军,也可能走张学良、杨虎城的路,不如先应承下来再说。我由重庆先到西安,通过八路军驻陕办事处详细向中共中央作了报告,请示今后的行动。中央指示,最好能让孙蔚如打电报给蒋介石,要求留我任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如果不行,再去武威。毛主席并亲自指示:如果有一线之路,官得做下去,对党有好处。我得到党的指示,到了前方。孙蔚如驻在巩县以南的和义沟,我和他一连谈了几个晚上,指出蒋介石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想吃掉我们这支部队。现在是调我,然后就会调你,调孔从洲,遣散部队。孙蔚如心里也许想留我,但他不答应给蒋发电。同孙蔚如谈话以后,回到西安,将三十八军驻西安办事处改为第三集团军驻西安办事处,留下蒙定军带电台一部,北通延安,西通武威,南通重庆,东通前方部队。我于1944年3月到甘肃武威就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
  在解决了赵寿山之后,蒋介石又用同样的办法对付孙蔚如。先调孙到重庆将官训练班受训,再用提升的办法去掉了兵权。1944年9月2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孙蔚如为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1945年6月1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孙蔚如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长官部驻湖北省恩施县。同时,将第四集团军的两个军合并为一个军,将14个团并为9个团由蒋介石的嫡系张耀明任军长。完成了对杨虎城部队的彻底改造。
  西安事变后,孙蔚如是作为杨虎城的继承人,接收了十七路军剩余的全部力量。虽然他对杨虎城在个人感情上是绝对忠诚,但在政治立场和领导艺术上与杨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特别对蒋介石是不敢斗争的。1938年冬,杨拯民从延安去陕南探望蕙兰夫人。路过西安时,杨为了打听父亲杨虎城的情况,专门去拜访孙蔚如。
  杨拯民说:“到西安后,适逢孙蔚如(时任第四集团军军长)从中条山战地回到西安。我想见他,便让白志钧和孙的副官联系见面时间。第二天一早到他家,见韩威西、王宗山等许多人在客厅坐着,孙便把我让到里间书房。他劝我留下来,别回延安去了,并讲他可以送我到美国去上学。他说这样对我和对我父亲都好。我当时觉得不能直接反驳,他也是出于好意。于是就说,等我在马列学院学完以后再说。他问我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学完?我说需要一年。我们就这样求同存异了。”
  在蒋介石的迫害下,使十七路军的基本力量在抗战胜利前就被蒋介石肢解掉了。张耀明上任后,对部队进行大规模的改组,打算换掉所有连以上的干部,以改造并控制这支部队。1945年7月,当张耀明要撤换十七师五十一团团长刘威诚时,十七师五十一团在刘威诚等人的领导下,在河南洛宁县举行起义,经过艰苦战斗,冲破国民党军的阻拦,进入了豫西共产党控制区。毛泽东曾致电表示欢迎。  
  1945年9月,周恩来对米暂沉说:“请你告诉蔚如先生,抗战以来,我们没有分化或瓦解过任何友军的部队。十七师是虎城先生的部队,也是和我们合作最早的部队,我们更不能分化他们,他们因为在张耀明压迫之下感到无法生存下去,主动拉入解放区,我们也不能拒绝。请蔚如先生放心,我们仍保留该师原来的番号,和八路军同样待遇。有一天虎城先生出来要带兵,我们一定让他们再回去。”①
  1946年3月,蒋介石决心进一步解决杨虎城旧部的问题。他密令将三十八军孔从洲曾担任师长的五十五师改为五十五旅,并令该部开赴内战前线,准备在行军途中,解除部队的武装。时任三十八军副军长的孔从洲发现了这一阴谋,率第五十五师于1946年5月15日在河南巩县通电起义。
  8月,三十八军一七七师的一部在吕远璧、薛生荣的领导下也举行起义。三十八军部队的不断起义,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彻底消灭这支部队的阴谋,保存了杨虎城多年培养的一批力量。
  1946年9月13日,按照中共中央的命令,在起义的五十五师、十七师部队基础上,经过补充充实,组建了国民革命军西北民主联军陆军第三十八军,辖十七师、五十五师,由孔从洲任军长,刘威诚任副军长。孔从洲、刘威诚发表了就职通电,他们在电文中说:本军为杨虎城将军所手创之西北人民革命武装,受故总理中山先生之领导,初为靖国军第三路第一支队,三十年来,始终为实现三民主义的民主革命而奋斗。辛亥之役,配合全国革命运动,颠覆满清,建立民国。旋值军阀混乱,本军困守西安,激战八个月,终于击溃掠夺西北人民、进攻西北革命基地的镇嵩军。北伐战役,本军出潼关,转战于豫、鲁、苏、皖、鄂各省,战迹遍于中原,功劳反遭嫉妒。十年内战,本军备受南京政府之摧残压迫,断其补给,围以重兵,污蔑西北人民革命武装为“土匪”,解决遣散之声不绝于耳。杨虎城将军一度被迫出走。全军将士在饥寒交迫的环境中,不屈不挠,坚决与反动势力作斗争。
  双十二兵谏,实为停止内战、救亡图存之重要环节,然张、杨两将军,却因要求团结御侮革命建国而被囚禁。七七事变,本军全体将士率先请缨杀敌,愿与民族敌人决一死战。星夜驰赴前线,一战保定,再战娘子关,三战雪花山,御敌封门口,固守中条山,对战于霸王、汉王两城之线者两年之久。……
  我们主张,立即全部实现三大决议;无条件停止全面内战;即刻释放张、杨两将军及一切政治犯;要求撤退驻华美军;制止勾结美帝国主义者之一切侵华行为。②
  解放战争中,这个重新组建的三十八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下,屡建战功。
  1946年6月,第三集团军总部被撤销。蒋介石威逼赵寿山赴美考察水利。1947年3月,赵寿山辗转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7月6日,赵寿山在华北解放区发表通电:“余之长官杨虎城将军,尽瘁革命,卓著功绩,只以双十二兵谏,禁锢lO载,并今生死不明,其部队又横遭压迫分化瓦解并篡夺以去。”“余决以坚决行动,反对蒋介石反动政府之卖国独裁内战政策到底。”③之后,赵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直接参与领导了解放大西北的战斗。
  抗战胜利,孙蔚如作为第六战区受降官,见证了日军投降的历史时刻,1946年第六战区撤销,孙蔚如被蒋介石安排了更加虚名的职务。1949年,拒绝了蒋介石移居台湾的安排,留在大陆与共产党合作。
  原十七路军的其他部队,大部分也都在解放战争中投奔了共产党。就连在西安事变时叛杨投蒋的冯钦哉,也因在北平和平解放过程中到包头去接邓宝珊将军到北平而有功。
  3.继承父志  奔赴延安
  杨虎城出国前,把杨拯民叫到上海,父子长谈。谁也没有想到,此一别竟成永别!父亲临别的谆谆教导,殷殷希望,杨拯民深受感动,很受启发。回到北平原打算下决心要认真读书学习。孰料命运多舛,七七事变爆发,卢沟桥的炮声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扭转了他的人生进程。七七事变后,他辗转回到西安,在全国掀起的抗战高潮中,他参加了平津流亡同学会组织的农村宣传队,宣传抗日。寒假期间协助李连璧同志以西安民先队名义,在泾阳县云阳镇一个庙宇里组织了一个冬令营并参与其中,学习政治军事。由于西安事变的影响,当时西安成了个比较进步开放的地域。中共陕西省委在西安处于半公开状态,并出版了党的刊物《西北》,代言人是徐彬如,他常在群众大会上公开讲演。西北学生和妇女界、文艺界救亡会、民族解放先锋队均有合法的办公地点。八路军在西安七贤庄设有办事处,以林伯渠为代表和西安各界联络。这时杨拯民与中共人士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1937月12月,杨虎城被蒋介石囚禁。国难当头,家庭又遭此不幸,前途何在?刚满16岁的杨拯民陷于深思之中。    
  这时,日寇大举西进,国民党军队抵不住敌人的进攻,陕西也有沦陷的危险。一些杨虎城的部下就对杨拯民说:“日本人来了,你出头咱们拉队伍同他干。”杨则说:“我一个学生,一点不懂军事,让我先学习一下,然后咱们再干。”于是产生到延安去学习的念头(当时全国大批青年经过西安到延安去学习)④。他向林伯渠、冯文彬陈述了自己的想法。林、冯开始考虑他年纪太小,没有答应。在杨拯民再三要求下,林伯渠等同意他的请求,将他介绍到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938年3月11日,杨拯民来到延安,成了一名“抗大”学员。1938年6月,在“抗大”学习期间,他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1938年8月“抗大”毕业后,杨转到马列学院继续学习。在马列学院与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相识,并成为了终生好友。
  1946年12月12日,延安各界举行西安事变10周年纪念大会。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周恩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谢觉哉,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陕西著名教育家李敷仁,原第十七路总部政治处处长申伯纯,杨虎城之长子、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延属分区副司令员杨拯民讲话。大会通过要求国民党蒋介石立即释放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等决议。周恩来在讲话中指出:
  “历史应该公断,西安事变是蒋介石自己逼成的,蒋先生抗战是张、杨两将军顺应人民公意逼成的;张、杨两将军从此就获得人民的谅解与拥护,不是偶然的。现在抗战已胜利一年多了,然而张、杨两将军却被蒋介石先生幽禁了10年。这段公案,人民会起来给以正当裁判,也只有人民才会真正坚持释放张、杨,那些担保张、杨无事的大人先生和太太们却早已忘恩负义,食言而肥。在纪念双十二lO周年的今天,我们要求立即释放张、杨两将军,他们是有大功于抗战事业的。”
  1942年,杨拯民到米脂县委任统战部副部长。消息很快传到榆林,时在榆林任陕、绥地区总司令(相当一个集团军)的邓宝珊将军听说后,几次让人带话,还派人持函专门相邀,让杨到榆林一见。经过上层批准,11月,杨拯民以“祝寿”为名,去榆林与邓宝珊相见。在榆林参加了邓的“祝寿”活动,会见各方面的人士,开展统战工作。杨拯民说:超过十天多了,我再次提出要走,邓这时才低声告诉我,蒋介石的侍从室曾来电要他把我扣留住。邓宝珊说:“我怎么能听从他们的?!现在你要走,我就不再留你了。”同时,旁人告诉我,我到榆林后第三天,蒋的侍从室来电问邓宝珊,我去榆林干什么?邓宝珊的答复,我去是给他“做寿”。现在侍从室又来电要扣人,所以邓宝珊不得不放我走了。由此可见,蒋介石确实是“无毒不丈夫”,他想要斩尽杀绝啊。
  蒋介石的这一丑恶行为,只能更加激起人们对他的蔑视与仇恨。
  1941年9月,已经是中共党地下党员的杨虎城长女杨拯坤也来到延安。先后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工作。
  1941年10月,杨拯民在延安与陈因(原名岳文琴)结婚。1942年7月杨拯坤(改名为周盼)与王顺桐在延安结婚。兄妹俩先后建立了各自的家庭,投身于人民民主解放运动。
  杨虎城几个年幼的女儿,抗战期间随外祖母一家,为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流离到四川,后来回到西安。上学期间,因是杨虎城的女儿而受到反动分子的刁难、欺负。
  ①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第300页。
  ②同上,第302--304页。
  ③贾自新:《杨虎城年谱》。
  ④1970年春节期间,杨拯民向子女第一次讲述家庭历史时讲的。

杨虎城大传/杨瀚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