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大传-第二十六章 历史公论 民族英雄
杨瀚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70年。西安事变的发生与解决,促成结束了长达10年的内战;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结果,是以张学良、杨虎城两人牺牲个人的自由、地位、团体利益乃至个人生命所换得的。当年他们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以果敢的行动,“兵谏”独裁者蒋介石,迫使其改变了政治路线。如果不是怀揣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谁敢冒这“作乱犯上”之举。作为发动西安事变主角之一的杨虎城将军,从一个典型的爱国民主主义者,成为爱国民主运动的斗士并为之奋斗,在新中国的晨曦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1.历史评价 千古功臣
毛泽东主席对杨虎城一直很关注,1936年他曾向当时担任中共陕西省委负责人的孙作宾了解过杨虎城的私人财产情况。1944年在延安接见杨拯民时,询问了许多杨虎城的个人情况,特别当他得知杨虎城也是1893年11月26日,而比他年长整一个月,很开心地说:“我和你父亲还是同庚呢!’,
杨虎城遇难后,毛在阅读《史记》笔记中曾有这样的批注: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他们堪称“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个评价是恰到其分的,但直到毛泽东去世后,这段评语才见诸于世。1959年8月,毛泽东与孔从洲谈话时指出:西安事变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把内战变成了抗战。杨虎城是个民主主义者,是爱国的,不愿做亡国奴。”
1956年12月12日,周恩来在西安事变20周年纪念会上谈到杨虎城,说:杨虎城将军在抗日初期回来是很自然的事情,哪有一个积极主张抗日的军人在全国抗战爆发以后,仍能邀游国外呢?杨将军迟早总要回来,但在蒋的统治下,迟早要遭到报复也是肯定的。因为既捉了蒋,又在蒋统治下,杨将军要牺牲是不能避免的。这是为了抗日付出的代价,也是值得怀念的。他是千古功臣,永垂不朽和特别使人怀念也就在此。①
杨拯民说:1961年12月上旬,我在北京参加计划工作会议。11目晚接到通知,让我出席第二天晚上6点周总理举行的纪念“西安事变”25周年招待会。12日晚,与“西安事变”有关的东北、西北方面有关人士刘澜波、高崇民、赵寿山、南汉宸、孔从洲等约20余人应邀到会,张学思、张学铭夫妇也都参加了。周总理和邓大姐相偕而来,同大家见面后,恩来同志说,原来要请叶帅参加的,他去了延安,不能来了。席间,恩来同志致辞,充分评价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深切表达了对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怀念之情。当时正值台湾发表了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回忆录》,其中似有悔过之意。因此,张学思同志心情激动难以自持。他向周总理敬酒时竟泣不成声,使整个会场的气氛显得十分沉重。周总理也流下了热泪,他深情地说:“我的眼泪是代表党的,不是我个人的。25年了,杨先生一家牺牲了四口,张先生还被囚禁在台湾没有自由,使人想起他们怎能不落泪呢!”他的话,使所有到会的人无不动情。
1981年,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叶剑英为“杨虎城烈士陵园”题词;1993年11月,在西安隆重举行了纪念杨虎城诞辰100周年活动;出版了由邓小平题写书名的“杨虎城将军画册”;在西安纪念国民革命的“革命公园”为杨虎城塑造了一尊全身戎装的铜像。
1983年在纪念杨虎城诞辰90周年大会上,国家副主席王震发表讲话,他说“杨虎城将军是国民党著名的爱国民主将领,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朋友。”
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1995年3月政协八届三次会议期问,在参加港澳委员组的一次座谈会上说:“没有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就没有今天。”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96年12月12日在西安事变6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说:“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和平解决,结束了10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推动了中国从长期内战到全面抗日的重要历史转折。西安事变是件大事,在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在祖国遭受外来侵略、民族濒临危亡的局势,全国各族人民表现出了高昂激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精神,这是推动西安事变发生和成功解决的深厚的思想基础。张、杨两将军的爱国赤诚和为民族利益奋不顾身的高尚情操,集中体现了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2005年9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说:“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为推动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团结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2.以史为鉴 昭示天下
西安事变虽然震惊世界,但对这个历史事件诸多未解之谜,对事变史实的了解、收集、公开、研究都进行得相当晚。在1961年在纪念西安事变25周年的招待会上,杨拯民向周恩来提出:“应当把西安事变的事实材料整理出来。使真相昭示天下。现在不抓,不整理,再过若干年有些当事人谢世了,就不好搞了……”此建议周恩来当场接纳,指定由中央统战部负责组织工作(当时统战部部长李维汉也在场)。之后成立了由刘鼎、南汉宸、高崇民、赵寿山、杨明轩、阎宝航、刘澜波、王炳南、吕正操、申伯纯等组成的“西安事变史领导小组”。随之,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着手向曾经参与事变的各方当事人、知情人征集材料,请其写回忆文章,进行史料的征集编写。十年“文革”,此工作被迫停止,耽搁下来。但总算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史料。其中许多反映杨虎城生平的珍贵史料,在“文革”前,多由王菊人先生负责整理保管。“文革”中为免遭毁坏、遗失,王先生和陕西省民盟的一些同志冒着风险。将这些珍贵的资料砌在了一堵墙中,遂使这批资料保存至今。
1979年,随着全国政协工作的恢复,西安事变史领导小组的工作也得到了恢复。但是,当年的许多成员却在“文革”期间先后作古。为了延续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中央决定再行充实小组成员。由刘鼎、刘澜波、吕正操、王炳南、栗又文、解方、平杰三、童小鹏、宋黎、万毅、杨拯民、汪锋、阎揆要、孔从洲、高扬、史永等组成了新的西安事变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工作恢复后,首先把原先征集的大批材料依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进行筛选研究;并查阅了中央已经公开的有关档案;访问了还在世的当事人;搜集了海外学者关于西安事变的论述;参阅了台湾方面公开的相关材料,着手编写《西安事变简史》,在1986年西安事变50周年之际出版。同时一些当年参加“事变”的人士也纷纷撰写回忆文章,使中国近代史上这段最富有惊险色彩的历史,逐渐见诸世人。使人们对这段历史的真相及张、杨将军有了更多的了解。
“西安事变”时期,叶剑英元帅曾与周总理一块在西安工作。时隔50年后的1987年4月,叶剑英元帅重返西安,在参观红军办事处(后为八路军办事处)旧址时,写下了一首忆“西安事变”的诗:
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
楼物依然人半逝,小窗风雪立多时。
① 米暂沉:《杨虎城将军》,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第313页。
杨虎城大传/杨瀚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