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核心书架>杨虎城大传

  


杨虎城大传-后 记

杨瀚

                                                                      
  70年过去了。当年蒋介石杀害杨虎城后,为了掩盖自己违反政治伦理、灭绝人性的暴行.对外严密封锁了消息。在蒋家父子统治台湾时期,在各种书籍和文章中,凡提及西安事变时都尽量不出现杨虎城的名字,企图让这位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二级上将”的杨虎城从历史中消失。随着蒋家父子两代统治的结束,杨虎城的名字才逐渐在岛内被人知道。但作为台湾的中国国民党却始终没有对非法囚禁、杀害杨虎城及家人、部属的历史作出任何的说明。
  在历史的发展中,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已由独裁统治几十年后沦为在野政党。在世界进步的潮流中,它既为二二八事件向当年的受害者及家属认错道歉,也为当年在台湾被杀的中共地下党员寻找尸骨。难道不应该为一生信仰三民主义,为救国救民而遭非法监禁多年,最后惨遭非法杀害的杨虎城平反昭雪吗?
  2005年5月,我致信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要求中国国民党为杨虎城平反。信的全文如下: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连战尊鉴:
  杨虎城,我的祖父,中国国民党党员,他一生信仰三民主义。1924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入党,手续系由孙中山先生亲自办理。杨虎城后追随于右任组护国军,在北伐中坚守西安,对国民革命有重大贡献,今在西安仍有革命公园纪之。杨虎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主席、西北绥靖公署主任等职,1935年当选党中央监察委员。在陕西省着有《政声》,以“抗日救亡”为号召,承续中山先生的爱国精神。1931年9月18日,日寇侵占东北。9月23日杨虎城即公开致电中央要求抗日。此后,他又多次请战不被批准,屡次苦谏而不被采纳。1936年,因国难当头,民族危亡,反对中央“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与张学良将军发动“西安兵谏”,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国共内战,促成了两党的二次合作,为全国团结抗战奠定基础。
  事件后,他被迫下野,在拜谒中山陵后出国,船在海上,知七七事件爆发,即电中央请缨抗日,未果。半年后获准返国,却从此被扣,秘密囚禁长达12年之久(其间,小女儿在牢中出生,妻谢葆真受虐死)。
  1949年9月,杨虎城在重庆被秘密杀害,同时遭难的还有子女及卫士、秘书一家共8人,真是惨绝人寰。
  一个忠党爱国的老党员,国家的二级上将,没有罪名,没有审判,就这样秘密处决,殃及子女部属,岂有天理?岂能为党纪国法所容?
  “相逢一笑泯恩仇,历尽劫波兄弟在”。今天,连主席荣归故里,国共合作大门重开,先生忆及西安城下防空洞的日子,当知我祖父在流离囚禁的途中,亦在一个一个的防空洞里,等待着黑夜过去。不幸,他最后听到了抗战的胜利声音。却没有走出防空洞。
  一个爱国受难的冤魂,现在,是归队的时候了。
  请您静听那徘徊在党殿梁柱间的叹息,那是呐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回音。
  您应为杨虎城同志平反昭雪。
  致敬礼
   杨虎城之孙 杨瀚上
        公元二零零五年五月十七日于北京
  信发出后,很长时间未见回音,到11月收到时任台湾中国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张荣恭先生的来信:
  杨瀚先生大鉴:
  郭冠英转来大函敬悉。
  为纪念抗战胜利及台湾光复六十周年,本党特于中央党部举行历史文物图片展览,其中有一个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的专柜,展出照片两张,历史文件六本,包括杨虎城将军出席本党五届一中全会的签到,及其陪同蒋委员长视察之照片,北京「中国新闻网」十月十八日及「中国新闻网」十月二十日对此有所报导。杨虎城将军的签名与照片在本党中央公开展示,乃六十年来之首次,应系今年国共正式和解后的新发展。
  回顾复杂悲苦的中国近现代史,令人不胜唏嘘。但愿吾人皆能记取教训,放下恩怨,致力和平,为开创美好的明天而努力。谨函布臆,顺颂时绥
             张荣恭敬启
          九十四年十一月三日
  我在收到张荣恭先生的来信后不久,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天石了解到,新任台湾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对杨虎城的事情也表示了关心。他向国民党党史馆馆长邵铭煌了解两个问题;一是杨虎城不是出国了,怎么被关押?二是谁下令杀害了杨?因为国民党党史馆没有这些历史资料,邵馆长就向当时在台湾进行研究的杨天石先生请教。
  2005年12月29日,我拨通了台湾邵铭煌的电话。在与邵馆长的通话中得知,连战先生卸下国民党主席时没有将本人给他的信转给马英九继续处理。马主席是从其他渠道看到我给连先生的信的,引起了他关注。因此,邵馆长建议我应给马英九先生再去一信,以便马主席处理此事。同时邵还讲马对历史问题的态度是“有错必纠”。鉴于这些情况,我于2006年1月19日致信马英九,再次要求中国国民党为杨虎城平反昭雪。
  马英九主席大鉴:
  首先恭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去年5月,本人曾致信连战先生,要求中国国民党为我祖父杨虎城将军平反昭雪。事隔数月,在贵党中央党部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及台湾光复60周年历史文物图片展览图片展览中,设立了一个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的专柜,祖父杨虎城的形象60年来首次出现在贵党的展览中。去年11月,贵党张荣恭主任回信本人,通报了举办展览一事。对此,我回函张主任荣恭先生,对他表达的善意予以接受;感谢他与有关人士的努力;希望中国国民党将为杨虎城将军平反昭雪的事情做好做彻底(贵党应以文字形式对杨的爱国思想作出评价;对被非法长期监禁,遭到惨杀并殃及子女的行为作出交代与道歉)。
  近期,本人从贵党党史资料馆处获悉,马主席阅读了本人在香港亚洲周刊上就要求中国国民党为杨虎城将军平反昭雪所发表的谈话。马主席对此事很重视,要求有关部门提供资料弄清若干历史情节。同时也得知马主席对历史问题的基本态度——有错必纠。因此,写信给您,希望您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以21世纪政治家的魂魄推动为杨虎城将军平反。
  为杨虎城将军平反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中国社会调查所就“要求中国国民党为杨虎城将军平反”一事,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进行了民意调查。79.1%的被调查人士认为,为杨虎城将军平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新的政治意义;94.4%的被调查人士认为这对解决国共间遗留历史问题,具有消除恩怨放下包袱的积极作用(调查报告见附件)。海外几百家华文报纸、电视、网站都转载了我致连战先生的信和对香港《亚洲周刊》记者的谈话,可以说海内外的民众都在关注这一事件的进展。他们和我一样都不是将此事看成个人或家庭的恩怨与得失,而是视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一个支点;希望中国人能够放下上个世纪积存的恩怨包袱;告别独裁,告别专制,告别封建帝王思想对政治人物的束缚,彻底结束杀戮政治;用发展与民主来增进海峡两岸人民的利益和情感,实现国家的统一与民族振兴。
  祖父杨虎城出身贫寒,15岁父亲被满清政府杀害;18岁参加了辛亥革命的武装起义;22岁组织队伍参加“讨袁”斗争;24岁率部参加“靖国军”在于右任先生直接领导下同北洋政府进行斗争;29岁派代表姚丹峰赴上海与孙中山先生建立了直接联系;31岁派姚丹峰代表他参加了中国国民党一大,其间孙先生接见了姚并为杨虎城正式办理了加入中国国民党的手续。自祖父了解到孙先生的主张后就成为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他用毕生的努力来实行着孙先生的理念。
  当今,伟大的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主义与思想正在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孪生兄弟般的国共两党都在经历着时代潮流的冲击,人民的选择。希望我们在孙中山先生思想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努力奋斗,救中国。
  谨函布臆,顺颂对绥
           杨瀚 敬启
         2006年1月19日
  这封信发出已快一年了,马英九主席还没有任何的回复。这段时间台湾政坛风雨不断,马主席可能顾及不到这个历史的问题。我能理解他的处境。因为大家也都了解他的为人之道。我可以有限的等待,希望在政治的范围了结此事。
  一些大陆的人士对我说,共产党对杨虎城的评价早已定论,无须找国民党讨什么公道。我感谢这些人的关心,但不能接受他们的观点。当年杨虎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完全脱离了党派之争,为的是国家、民族。今天我向国民党要公理,是因为杨虎城及子女部下是被国民党的总裁秘密下令杀害的。这个党还存在,而且也想与时惧进,就应该负起这个历史的法律责任。如果他们认为当初蒋介石做得对。即可发一声明,表明立场。
  我想在法律与民主面前应该人人平等,在历史和现实问题上应该同样公正。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人,一定不能正确把握未来。    
  我将继续争取与期待中国国民党为杨虎城平反昭雪的那一天。
  近两年来,我虽有要写《杨虎城大传》的冲动,资料也收集多年。但起初却没有自己执笔的胆量和勇气。一是考虑自己的文笔太差;二是后代写前辈。人与事上难于把握,必有差错,原打算请一位朋友执笔,我来提供素材,把握观点。原则都已谈定。但不料这位朋友到南方一所大学教书育人去了,原来的打算完全落空。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我斗胆拿笔写下了这本《杨虎城大传》,只是被祖父的精神和思想所感动,所驱动。
  我首先感谢许多前辈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史料,没有这些史料。我将一事无成。
  我特别要感谢妻子吴竑、女儿杨好好对我的理解与支持;85岁老母和3位姑姑的帮助。
  感谢全国政协办公厅,港澳台侨委员会、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和陕西省政协办公厅在我查阅资料时所给予的支持与协助。
  感谢陕西贾自新先生编撰的《杨虎城年谱》为本书提供了系统资料。
  感谢台湾朋友郭冠英先生多年对我的支持;感谢加拿大媒体人丁果先生对我的支持。为祖父平反所做的不懈努力。
  感谢香港风凰卫视《鲁预有约》栏目、沈阳电视台《周末有约》栏目为宣传杨虎城所进行的努力。感谢李剑茵编导,于梅制片,对我的支持与帮助。
  感谢重庆市文化局历华局长和红岩革命纪念馆提供的珍贵资料。
  感谢西安《华商报》对我的支持。
  感谢多年挚友商国斌、李建文、王白进、殷建林、王磊的支持。
  感谢陈海滨先生对本书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和付出的辛勤劳动。
  感谢团结出版社为本书出版发行所做的一切努力。
         杨  瀚
           2006年10月7日于北京

杨虎城大传/杨瀚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