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核心书架>杨虎城大传

  


杨虎城大传-附录1 杨虎城所属十七路军主要干部小传

杨瀚

                               
    孙蔚如(1896—1979)  原名树棠,1896年11月31日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今西安市)灞桥镇豁口村,1910年考入咸长初等实业学校,1911年转入长安高等小学。1912年考入西北大学预科,旋改为省立北三中学。1913年考入长安陆军测量学校,毕业后任陕西测量局地形课班员,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立志反对北洋军阀,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
    1918年参加靖国军,任第三路第二支队第一营连长,后转入杨虎城部任营长。1922年,在铁佛寺截击甘督陆洪涛械弹之战斗和武功、马嵬战斗中屡建战功,因手臂受伤,留凤翔医治,至1923年初到陕北与杨会合。
    1924年,杨虎城部与井岳秀部组成陕北国民军,杨任前敌总指挥,孙任参谋长,挥师南下,驱逐直系军阀、陕西督军吴新田。部队到达耀县,杨虎城将原教导队护编为教导营,孙兼任营长,后杨部改编为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杨任师长,孙任参谋长。   
    1926年春,在西安8个月的守城斗争中,孙协助杨指挥部队坚守东北城角,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为守城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7年春,杨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军,孙以军参谋长职随部队东出潼关,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初杨赴日本疗养,认为孙忠实可靠、深沉稳练,委托孙对内代理军务。
    1929年4月杨部倒冯附蒋,改为新编十四师,旋改为陆军第十七师,孙仍任旅长。
    1930年5月,冯、阎联合攻蒋,中原大战爆发,7月,蒋任命杨虎城为国民革命军讨逆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进潼关。孙仍守备南阳,确保前线补给和后方安全。1931年杨电请以孙暂代甘省主席,而蒋只命孙为甘肃宣慰使。1932年4月,蒋任命邵力子为甘省主席,任孙为三十八军军长,先移驻平凉,后驻天水。
  1936年“西安事变”期间,孙担任军事顾问团召集人、西安戒严司令、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负责人、抗日援绥第一军团军团长等职,协助杨虎城处理有关事宜。事变后,南京政府逼杨出国考察,任命孙蔚如为陕西省政府主席。1937年6月27日,杨出国后,第十七路军缩编为三十八军。
  1938年7月,孙部改编为第三十一军团,孙被解去省政府主席之职,任军团长,随即率在陕各部由大庆关东渡黄河对日作战。
  1940年,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孙部积极配合,深入敌后,破坏铁路、公路,游击敌人。在中条山防御的两年多时间先后11次粉碎日军扫荡,给敌人以大量杀伤,孙部被誉为“中条山的铁柱子”。
  1942年至1943年,河南遭受严重的旱、虫灾害,民不聊生,孙号召全军官兵每人每天节约给养粮2斤,赈济灾民,并从陕西关中地区筹措大批粮食运往河南救灾,被誉为“豫中人民的救星”。
  1944年3月豫西战役中,时为主力的汤恩伯部一触即溃,阵地连连告失,而孙蔚如之第四集团军在虎老关激战7昼夜,杀伤日军数千人。
  1945年6月,孙蔚如升任第六地区司令长官。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孙受任武汉战区受降长官。1946年第六战区改组为武汉行营,旋改行辕,程潜为主任,孙为副主任。1948年,孙调任战略顾问委员会。
  1949年初,蒋介石威逼孙赴台,他以台湾尚未安排住房并且经济有困难为由搪塞于蒋。4月中旬,以经沪赴台为名,迁居中共地下组织选定的上海住址。1950年8月,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历任民革中央常委,民革陕西省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一、四届政治协商委员会副主席,一、二、三届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1979年7月27日,在西安病逝,享年85岁。
  冯钦哉(1890--1963)原名敬桂,又名精一。后改或敬业,字钦哉。1890年4月1日出生于山西省万泉县(今万宋县)薛明村农家。1903年考入山西省运城宏道学校,1909年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10年春考入山西省优级师范学校(两级师范),1911年10月29日,山西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成立以阎锡山为都督的山西省政府。是年冬,回万泉县组织了独立大队,自任大队长,归河东政府民兵总司令张士秀领导,进行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又回师范学校就读。
  1913年夏,加入阎锡山组织的征蒙队。年冬,任山西陆军暂编师直辖骑兵团第二营军需长。1917年到上海,以山西讨袁军代表的名义拜谒了孙中山先生。随后经人介绍来到西安,协助陕西省警备军统领耿直筹划成立了靖国军,任第三路第四支队模范连连长期间,与第一支队司令杨虎城结识。不久,到杨部任第三营营长,杨部改编为靖国军第三路后,冯任第三团团长。1922年7月,随杨部驻防三边整训时,任中校团副兼第三营营长。
  1924年冬,杨部被改编为陕西国民军第二支队,冯任第二营营长,次年,升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第六旅旅长。1926年春,参加了坚守西安的战斗。
  1927年春,冯随杨出潼关,参加北伐。次年春,杨虎城赴日期间,代理第十军军长职务。在国民党下令“清党”时,冯遵令办理,认为“最少也要抓几个应付一下,否则第十军将无前途。”是年秋,第十军转入山东驻防,并奉命改编为第二集团军暂编第二十一师,冯钦哉任第一旅旅长。次年2月,率部参加了消除当地匪患的斗争。1929年4月,杨离冯附蒋,改编为第二纺遣区陆军新编第十四师,冯任旅长。9月,部队移防南阳。12月,在杨虎城的指挥下,参加了与唐生智作战,侧击右翼。被蒋介石晋升一级,得赏2万元,获蒋介石“猛将”的赞誉。遂背着杨与蒋介石建立了密切联系。
  1931年4月10日,杨部扩编为国民革命军讨逆第十七路军,冯任第四十二师师长,驻防大荔一带。蒋介石又多次派秘书杨永泰到西安对其拉拢,企图将他分离出杨虎城部。1932年升任为第七军军长兼四十二师长和陕西政府委员。
  1933年春,长城抗战爆发,杨虎城命冯钦哉率部,4月中旬东出潼关,奔赴顺义,怀柔地区参加对日作战,归属北平行营主任何应钦指挥。8月撤回原防。1936年1月23日,晋升为中将,并奉命对陕北红军围剿。是年冬,西安事变发生,杨虎城令冯“迅速集结部队撤回关中地区,驻防潼关”,随即与刘峙、樊嵩甫等人通电全国,反对张、杨,被南京政府委任为讨逆军渭北司令,率部队沿渭河北岸西进,对西安方面实行警戒。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冯因拥蒋叛杨有功,所部扩编为第二十七路军,冯任总指挥。自此,冯部脱离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彻底投靠蒋介石。七七事变后,冯钦哉率部开赴河北,在保定同友军一起抗击日军。随后,又以总指挥的名义率部参加娘子关战役,负责防御左翼。1938年春,冯部编为第十四军团,任军团长,率部在晋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2月7日,调任第一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失去了直接指挥旧部的权力。不久即被改任第十三集团军代总司令兼九十八军军长(原二十七路军旧部),进驻晋东南,和朱德、彭德怀领导的八路军在太岳地区共同开展抗日游击战。1939年冬,将冯钦哉调离九十八军(交武士敏指挥),改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常驻洛阳。1941年8月26日,免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之职,被任命为察哈尔省主席。1945年夏,在国民党第六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46年夏,被免去省主席之职,改任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张垣绥靖公署副主任。次年冬,该公署撤销,调任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辕副主任。1948年8月3日,北平行辕又撤销,调任华北“剿总”副总司令。期间不到军职,而在北平经商,开办“仁昌银号”自任董事长,并兼天津建华面粉公司董事长。
  1949年1月解放军兵临北平城。蒋介石曾派员到北平劝说冯钦哉南下去台湾,被冯拒绝。
  解放后,中国共产党派人征求他的意见,以便安排适当的工作,冯钦哉都加以拒绝,表示:“政府给我了解放证、市民证,我是求仁得仁,心满意足了。绝对不求做官,愿当老百姓。”遂在北京家中养起鸡来。1956年加入民革,任北京市民革第13支部委员。同年冬,任北京第一届政协委员,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开除民革党籍。1959年,因“西安事变”时杀害杨虎城派去的代表张依中一案被捕入狱。1961年因病保外就医。1963年1月22日病逝于西安家中,终年73岁。
  赵寿山(1894—1965)原名赵生龄。1894年12月17日出生于陕西省户县。1909年考入陕西陆军小学,后入西北大学预科,转入陕西陆军测量学校读书。1917年,他参加靖国军。1924年在杨虎城部下任教导队排长、队副、军事教官等职。1924年lO月杨率部从陕北南下关中,赵任第二中队长,兼教导营营长。1926年随杨虎城守西安城八月获胜。杨部改编为国民军联军第十军时,赵任该军第二师混成团团长参加北阀。1927年初,杨出关后,赵曾一度留北地区任补充团团长。
  1928年秋,赵寿山奉令东进单县。杨部编为暂编二十一师,赵任第七团团长。
  1929年,杨虎城率部投蒋,驻守南阳。1930年,蒋与冯、阎大战中原。杨命为十七路军总指挥,参加了对冯、阎的作战。率部进军潼关,赵奉令率部向潼关西十里的吊桥进攻,迫使驻潼关的冯系宋哲元部队北撤朝邑。顺利占领了潼关大门,保证了杨向西安进军。不久,赵部收编了冯系余部近两万人于渭北,遂升任为第十七路军十七师五十一旅旅长,驻军三原。同年12月,赵旅奉命进驻汉中,任汉中绥靖区司令。
  1935年3月,赵旅奉命调驻黄陵、洛川、白水一带,与红军正面作战。赵便向杨托辞请假去外地视察,以期寻找出路。10月到北平。华北事变,亡国灭种迫在眉睫,而蒋介石仍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一二·九救亡运动,使赵寿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启发和教育。后以又去上海,与抗日救国会的进步人士杨明轩等人接触,又阅读了一些马列著作及进步杂志,使他从思想上完全接受了中共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1936年10月赵回陕,向杨虎城提出“如果蒋来西安,必要时,我们把他扣起来,逼他联共抗日”的重大建议。
  “西安事变”期间,赵任公安局局长,指挥解除了西安城内的蒋系武装,维持了西安的社会秩序。后为做好同南京“讨伐军”作战的准备,杨虎城任命赵为渭北警备司令,驻三原县城。此时赵多次与任弼时、王稼祥、彭德怀、徐向前、贺龙、杨尚昆等红军将领来往,协调共同抗击蒋军进攻事宜。   
  西安事变后,十七路军被缩编为三十八军,赵寿山任该军十七师师长。七七事变爆发后,正在庐山受训的赵寿山请缨抗战,遂于7月21日率十七师13000余人,从三原誓师开赴前线。1937年底,赵先后到绥德、延安参观,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
  1938年秋,蒋介石把原十七路军缩编为三十八军和九十六军两个军。赵寿山被任命为三十八军军长,率部到山西中条山作战。先后粉碎日军对中条山11次扫荡,给日军以极大的杀伤。日军称中条山为其华北战场上的“盲肠炎”。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卫立煌则称三十八军是“中条山铁柱子”。
  赵于1942年底经中共中央批准入党。蒋介石为了瓦解杨虎城的旧部,1943年调赵寿山到重庆国民党中训团受训。1944年2月调赵寿山至甘肃武威任胡宗南指挥的第三集团军总司令。
  1946年8月,赵寿山以“出国考察水利”为由,卸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职务。在董必武的精心安排下,由上海乘船经天津辗转于1947年3月进入晋冀鲁豫根据地。7月6日发表反蒋通电,公开宣告起义。
  1948年,赵寿山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指挥解放大西北各个战役的胜利斗争。解放大西北,进军大西南作出了贡献。
  解放后,他先后担任过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陕西省省长。1956年当选中共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1959年、1964年先后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9年和1964年先后当选为国防委员会委员。
  1965年6月20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I岁。
  杜斌丞(1888一1947)  原名丕功,字斌丞。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城一个破落地主家庭。
  1895年,7岁时入私塾读书。1905年,在绥德中学读书。1907年考入三原宏道高等学堂,在校期间阅读了《民报》、《夏声》等进步刊物,爱国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启发和提高。1913年杜斌丞考入北平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1917年毕业后回到榆林,任榆林中学教务主任兼史地教员,后任校长。他从北京聘请学识渊博思想进步的魏野畴、李子洲、呼延震东、王森然、朱横秋等来校执教,讲授和传播新文化运动、中国革命和马列主义思想等。他资助筹办了绥德、延安、米脂等地的师范学校、中等学校和榆林职业中学,推荐榆林学生分赴陕北各县任教,推动并促进了陕北教育事业的发展。被周恩来誉为“革命的教育家”。
  1922年秋,杨虎城在率部蛰居榆林期间与杜相识。两人一见如故,肝胆相照,休戚与共。
  1930年10月,杨虎城任陕西省政府主席、潼关行营主任,电邀杜斌丞由北平回陕,任陕西省政府高级参议、陕西清乡总局副局长职务。
  日本侵华野心日益暴露,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加强对地方异己势力和主张抗日爱国军队的控制和分化瓦解。杜向杨指出:只有西北大联合,进而促进南北大联合才能对付蒋介石。”由此产生了杜斌丞、杨虎城和邓宝珊三人谋取甘肃、宁夏、新疆,联络青海的意图,即以后的西北大联合。西北大联合主张,是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和西北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地方势力的大联合。为实现这个战略,杜斌丞赴甘肃联络和争取甘肃地方各股武装力量,同杨虎城建立了关系。
  1931年11月,孙蔚如平定甘乱,杜斌丞以高级参议身份随军入甘,与地方武装势力合作,不到一月攻克兰州。孙蔚如任甘肃宣慰使,杜任秘书长。1932年,蒋命邵力子为甘肃省主席,并为拉拢杜而许以官职,遭拒绝。
  1933年,蒋把杨在甘肃的部队调到陕南“围剿”红四方面军时,杜即向杨提出了联共反蒋抗日主张,得到杨虎城、孙蔚如的赞同。
  1933年春,杜推荐孙蔚如部参谋武志平代表杨部,与在川陕边区的红四方面军领导人会晤,取得联系,达成“互不侵犯”协议。
  1935年12月初,毛泽东特派汪锋为代表,分别给杨、杜、邓宝珊写了亲笔信,由汪带去,临行前,周恩来专门嘱咐汪到西安先找杜斌丞先生。汪锋到西安后多次与杜会晤、深谈。会谈中转达了周恩来的问候。杜积极协助汪锋做杨虎城的工作,并对如何合作提出中肯建议。
  西安事变第二天,杜接任陕西省政府秘书长,积极推行张、杨提出的八项主张,使全省政令统一,社会安定。他还任政治设计委员,代表杨虎城参加了周恩来领导的红军、东北军和西北军三方面组成的“联合办公厅”的工作。
  1938年秋,杜斌丞卸陕西省政府秘书长职,徒有省政府委员的名义。蒋介石为拉拢他,派胡宗南登门拜访,表示殷勤,许以军事委员会参议之职,高薪求之,遭断然拒绝。
  1940年7月16日深夜,国民党特务闯入杜斌丞家,以搜捕共产党为名,抓走家里的佣人和客人。杜斌丞愤而与国民党政府断绝关系,不上衙门,不做国民党的官。专心致志从事抗日民主运动。
  1941年,杜斌丞在重庆正式加入了“中国民主革命同盟”和“民主政团同盟”。1943年他从重庆到昆明,与当地民盟联系并参加当地的民主活动,广泛接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的一些著名人士,结识了李公朴、闻一多、吴晗等人士。把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八跹国的英勇抗战事迹实地告诉大家,同时也揭露了蒋介石、胡宗南在西北的黑暗统治,使听者耳目一新,为之振奋。
  1944年lO月,杜与杨明轩、王菊人、郭则沉等人成立民盟西北总支筹委会,提出“亲苏、友共,努力实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1945年2月,正式成立了民盟西北总支部,他被选为主任委员。并同杨明轩一起促使《秦风日报》和《工商日报》出联合版,使联合版成为很有影响的西北民盟的机关报,1946年2月,他在报上发表公开谈话,表明他为中国早日实现民主政治,结束一党专制而斗争的决心。特务对杜进行监视、跟踪、盯稍等活动,使杜的人身自由与安全受到威胁。共产党领导和许多朋友劝他去陕北或香港。民盟总部也电邀他到南京去。但他认为留去应由工作决定。他镇定地告诉亲友:“革命不能让恐怖吓倒,斗争就难免牺牲。”    
  1947年3月20日,胡宗南侵占延安的第二天,国民党特务、军警40多人冲进杜宅,采用极其卑鄙的栽赃诬陷手段,将海洛因放在杜的枕头下,以“搜到了毒品”将杜斌丞逮捕。在敌人的监狱和法庭上,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痛斥特务的卑劣伎俩,指斥内战的爆发完全应由国民党负责。
  1947年秋,下令对杜“即行处理,以免后患”。lO月,杜斌丞先生在西安玉祥门外慷慨就义,终年60岁。噩耗传出,在全国广大进步人士中激起了很大悲愤,民盟主席张澜向全国民党政府提出抗议。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了“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的挽辞。
  1952年12月2l日,社斌丞遗体安葬在西安南郊烈士陵园(现西安南郊陵园)。
  南汉宸(1895一1967)  原名南汝冥,化名王剑秋,1895年出生于山西赵城(今洪洞)县,11岁入私塾。1911年入太原第一师范学校。后考入太原高级工业专门学校。1915年回乡任教。1917年任煤炭公司经理。1923年赴天津,参加陕军第一师。1924年北京政变后,参加国民党第三军,任军需官。1925年秋,被派至第三军参谋处处长。9月任第三军政治工作委员会委员长,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作为国民陪军参观团赴苏联访问。1927年6月回国,任河南省政府秘书主任兼第一科科长,同年夏,任第十军军事干部学校校长,12月任中共皖北物委书记。1928年春至开封,不久任豫南赈灾委员会主任委员,1O月任信阳县县长。1929年夏,就任河南省政府秘书,行政人员训练所主任和区长训练所教育长等职,1930年任陕西政府秘书长,协助杨虎城,团结省内外关心本省灾情的各界人士,求济灾荒,恢复生产,以工代赈,修建经惠渠水处利工程,对发展陕西的各项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932年为躲避蒋介石的通缉避居日本,1933年8月回国。同年冬,经中共上海中央局批准,前往包头孙殿英部开展统战工作,被聘为高等顾问。1934年任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秘书长;同年11月,调往上海,在中共中央局工作,负责编辑国际情报。1935年随上海中共中央局机关搬到天津,被派赴中共北方局下属的联络局,主持情报收集等工作。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调西安协助中共代表团工作。1937年10月,任战区总动员委员会组织部副部长。1940年赴延安。任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1941年任陕甘宁边区参议员,边区政府委员,边区财政厅厅长。抗战胜利后被派往张家口,任晋察冀边区政府财政处处长。1947年至河北平山,任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后又调任华北财经办事处副处主任,华北银行总经理。1948年12月,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行长,中国银行董事长。1952年春,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主席,党组书记。此外还担任民主建国会副主任委员、党组书、中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67年1月27日病逝。终年72岁。
  张汉民(1903—1935)1903年5月6日出生在山西省稷山县农家。少年时在家乡上学,后考入新绛县中学,1924年西渡黄河,到了陕北安边杨虎城创办的教导队学习军事。1915年春,杨挥师南下,先后驻防耀县和三原,张汉民任中尉排长。1925年9月10月,当教导营第一中队改纺为炮兵营时,他又升为营副。
  是年冬,张率部驻守三原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4月,北洋军阀刘镇华进犯陕西,企图占领西安、三原和咸阳,张汉民领导的炮兵营,奉命留守三原和驻当地陕军一起,抗击刘镇华匪军的进犯,经多次激战,终使三原未陷敌手。
  西安解围后,在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创办的中山军事政治保卫队任中队长。
  1928年冬被宋哲元以共产党犯,将张汉民逮捕,后在党组织营救下幸免,回家以小学教员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1929年春,张汉民由稷山县到山东临沂,又回到杨虎城将军的部队充任连长。1930年11月,杨虎城就任陕西省政府主席,任命张汉民为省政府卫士营营长;1931年该营扩编为警卫团,张汉民任团长,驻防西安北院门,在此期间,他在陕西省委的领导下,搜集军事情报,支援了陕甘游击队的物资,掩护刘志丹、谢子长、周红彦等来往西安开展党的工作。
  1932年冬季,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地区出发向西转移,其先头部队进入陕西东南地区时,反革命即电令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兼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将军,速集中兵力出师陕南堵击红军,企图把红四方面军围歼在秦岭山区,以防红军西进。
  杨虎城将军对警卫团的使用,一向是非常慎重的,从不轻易调动,杨虎城为了建立与红军的联系,于1932年lO月,命令张汉民率警卫团出师秦岭北麓的引驾回、太乙宫待命,但当警卫团抵达引驾回时,红四方面军却已沿秦岭北麓经周至、眉县地区南入秦岭,张汉民遵命向西“尾随”红军。
  张汉民深知杨虎城将军把警卫团列入战斗序列的用意,他设想这次红四方面军大部队西来,警卫团进入秦岭后,若能与红军取得联系与其会合,则可以纵横西北,革命形势必将有大的转变。经过两三天的准备,张汉民率部出发到引驾回原形向西“尾随”红军到周至县时,获悉该县监狱里关押着共产党员雷展如,张汉民亲自派人到县政府将雷展如营救出狱,并任为通讯排长。两次派共产党员张含辉携带军用地图和大批医药去川北同红四方面军联络。
  1933年春,警卫团被调往城固天明寺一带,张汉民率部收缴了当地地主豪绅武装的枪支。在驻城固二里坝时,正值鼓楼坝区长收土匪张正反发动了马耳岩事件,红二十九军李艮、陈浅纶、孟芳洲等领导人惨遭杀害。事件过后,张汉民得知即带部队以平乱为名将反动区长扣捕镇压,为死难的同志报了仇。
  1933年秋,张汉民对警卫团的领导班子作了调整,把不可靠的两个营长换成共产党员崔启敬和阎揆要,使全团实力掌握在了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进而在团部建立了相当总支形式的党团组织,各营建立了党团支部,各连建立了党团小组。截至1934年,该团的共产党员已达200余人。
  1934年4月,张汉民根据陕南特委汪锋同志的意见,遂把用布在宁强、勉县各地的游击队员集中了八九十人,在勉县诸葛庙以东的马超庙里训练了20多天,编了3个中队,6个小队,配发长枪60枝,命名为勉县垦荒游击队。
  十七路军一些人电告杨虎城,说“张汉民是共产党,不听指挥,胡作非为”,要求解除警卫团的武装。杨虎城没有答应,并说“张汉民不听指挥,由我调回西安。”
  1934年11月,杨虎城将军从西安出发巡视陕南,来到秦岭山区十七路军的驻防区域,张汉民向杨虎城将面陈了警卫团所受的非难和歧视,请求把他调回关中驻防。杨将军允许所请,遂调警卫团向关中转移。
  当红四方面军折返四川时,杨虎城正由警卫团护送继续巡视,经山阳到商县,又从黑龙口到到牧虎关,遇见红二十五军宣传队,杨虎城警卫团阻截红军,集合部队讲话后返回西安。张汉民当即率警卫团沿铁索桥葛牌镇一带搜索前时,到杨家斜与红二十五军相遇,双方隔河对峙。张汉民遂派共产党员马宗仁、张明远等与红二十五军联络,并商定互不侵犯,即立了联络口号。红二十五军当时无电台与党中央联系,因此他们提出要电台、军用地图、医药器械等,张汉民立即将陕南川北军用地图抽送一份,并派人到上海、西安购买电台、电讯器材和医药。由于红二十五军流动无定,两次运送均未接手,直到同年9月下旬,才用卡车送至陕北交给红二十五军。
  红二十五军在杨家斜驻下7天,飞带向湖北而去。警卫团“尾随”红军到温川关,双方坚守成约,从未交战。警卫团后奉命开驻镇安驻编。
  1935年2月27日,警卫团奉命扩编为警备第三旅,张汉民被任命为旅长。
  这使,转战中的红二十五军,已由湖北郧西一带,在无人察觉的情况下,神速地攻到佛坪,消灭了驻军十七路军的张飞生旅,并从那里向东运动。张汉民接到西安绥靖公署命其堵击红军的命令之后,一面派人去红二十五军送信,一面率七、九两个团由镇安出发尾随红二十五军。3月27日,当部队行至蔡玉窑地区时,有人即提出,前派出送情报人未回,值得注意,可等去上海中央局请示与红二十五军协同问题的陕南特委的汪锋同志到来再动。张汉民认为以往已与红二十五军来往数次,并约定好互不侵犯条约,相随亦非一日,并未违约开火,绝对没有问题。于是按计划尾随前进,18日到曹家坪,19日向目的地九间房前进。
  当时九团任前卫,于部队前进中,团长阎揆要每进一段路程,即向张汉民报告所见情况。19日下午,快到九间房附近,阎揆要报告红军业已坚壁清野,沟内似有埋伏,可以距九间房10余里处村庄宿营,以免误会。这时,张汉民坚持己见,仍命大胆前进,毫无戒备,当先头部队已进入九间房,正在集结宿营,左侧宿营警戒即上山时,枪声大作,为避免交火,张汉民当即决定向右侧山撤退。刹那间,红二十五军从正面和两侧冲来,警三旅遂溃不成军,除未进入宿营地的官兵逃出外,其余都被包围俘去,张汉民亦被俘,战斗不到一小时即告结束。俘去的官兵,凡是说明自己是共产党员的都被杀害,非党人员却被释放。张汉民等共产党员被红二十五军错当反革命处决中共中央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时,追认张汉民为革命烈士。
  许权中(1894--1943)1894年出生于陕西省临潼县栎阳镇聂家村农家。从云南讲武堂韶关分校炮科毕业。1918年参加于右任、胡景翼组织的陕西靖国军,反对段祺瑞政府及陕西督军陈树藩,曾任总司令部副官、总部绘图科长、连长等职。1924年冬,冯玉祥、胡景翼、孙岳推翻了曹锟的北洋军阀政府,在北京建立了国民联军。许权中在胡景翼的第二军中任营长、团长、旅长,指挥作战屡次获胜。
  1925年,经共产党人史可轩的介绍,来到北京,结识了李大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赴苏联参观学习。
  1926年秋,时值西安围城进入到最艰苦的时期。直系军阀刘镇华派重兵围攻杨部防守的渭北重镇——三原县达5个月之久,企图孤立西安守军。冯玉祥、于右任在苏联的帮助下,在绥远五原组成国民联军,率军援陕,策应北伐战争。许权中奉命率援陕军第三路击败了围攻三原的刘镇华部队,有力地支援了杨虎城坚守西安城的战斗。并在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在西安建立西安中山军事政治学校,许权中任总队长,西北军暂编第三旅旅长。
  1927年夏,原国民军总司令冯玉祥追随蒋介石、汪精卫背叛国民革命,公开反共实行“清党”。7月,在西安中山军事政治学校和国民联军驻陕决司令中政治保卫部领导者的政治保卫队的成员为骨干分子基础上组建一个旅。许权中任旅长,抗拒冯玉祥的蚕食,率部开赴渭北地区。是年底,到达商洛,归属杨虎城部,许仍为旅长。
  1928年4月,派旅部中党员张汉俊等人率部分骨干返回渭华,帮助组建了“陕东赤卫队”。
  5月10日,举起了“工农革命军”的红旗,参与领导了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总顾问兼骑兵分队队长。起义失败后,带领部队暂归刘文伯部。8月,刘师被冯玉祥迫出商洛进入河南,许旅在邓县被打散。随后,许赴办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红军大学学习。
  1930年回国后,许奉命到天津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工作,次年被捕入狱。1932年夏保释出来。
  1933年5月,冯玉祥、吉鸿昌等在察北张家口成立了察绥抗日同盟军,许受中共北方党组织派遣率部参加,任同盟军军委常委,许部编为十八师,任师长,归属于吉鸿昌领导的北路军开赴前线。许权中协助吉鸿昌制定作战计划组织指挥机构,从日伪铁蹄下收复康保、宝昌、沽源、多伦等察北四县。战斗中,许率十八师战斗在最前沿,冲锋陷阵,沉着冷静地指挥,使十八师成为威震敌胆的主力师。由于国民党政府和日伪军勾结,抗日同盟军在8月被迫解散。
  1936年冬,应杨虎城之邀,许回陕任十七路警备二旅副旅长。西安事变中,他指挥宋文梅的特务营,包围了西京招待所和花园饭店,扣留了来陕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及家属56人。西安事变后,许权中被任命为十七中军独立旅旅长。
  1937年5月,西安绥靖公署及十七路军总部被改编为三十八军。许独立旅为三十八军一七七师,番号五二九旅,许权中任旅长。8月28日率部在三原誓师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第一线。9月在河北易县荆紫关开展游击战,掩护主力部队安全撤退,并在唐县与八路军一一五师骑兵团联合阻击日寇,初战告捷。10月初守备山西曲阳县东西口、南青观一带,将西犯之敌击退。lO月18日,忻口会战开始,五二九旅奉命增援,日夜兼程赶到忻口援助晋军。在他的带领下,广大官兵同仇敌忾,与友军同日寇在忻口激战14个昼夜,坚守了阵地,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并收复了一些友军失去的阵地,歼敌3000多人,使日寇板垣师团大为震惊。许旅也付出了重大代价,3000多官兵仅剩千余人,却无一人逃跑。许旅的英勇顽强,忻口前线总指挥卫立煌也五次下令嘉奖“自许旅增援上来,形势转危为安。”五二九旅被誉为雄师。
  1937年秋末,许权中被调任为九十六军、一七七师参谋长,协助师长李中兴指挥部队,守备晋东南,并任晋东南自卫军指挥官。
  1938年5月,日军大兴进攻晋东南,许权中率一七七师一部挺进永济,在张营镇与日军激战四昼夜;在吴王渡与日军展开白刃战,连续9次打退日军进攻;破安邑、打运城,收复亚南三角地带13个县,保卫了黄河,坚守住河防。
  事后,许被国民党固派撤销职务,被任命为一七七师少将参议。是年冬,由于长期南征北战,胃溃疡复发,许权中不得不离开抗日前线,回到家乡休养。
  1939年至1943年秋,许按党中央的指示,利用一七七师参议兼陕西省保安司令部参议的合法身份,进行地下斗争。国民党顽固派一面对许权中暗中监视,一面又以高官厚禄劝说脱离共产党,都被许断然拒绝。
  1943年夏,许权中调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参议,第九十六军后方屯垦处处长。8月,许率九十六军辎重兵一个手枪连,来到了眉县太白山麓万家原,开辟垦区,准备建立后方游击根据地。
  1943年12月9日,许权中、任耕三等人到千阳查看地形,行至眉县以东20里槐芽镇洪水沟时,被早已埋伏在这里的国民党胡宗南匪徒杀害,是年46岁。
  1949年12月9日,人民政府在西安、临潼举行了许权中烈士遇难6周年追悼大会。深切地怀念这位抗日民族英雄,“革命先驱、人民功臣”。西北军区挽联是:“一生为党为国家,誉满天下众从夸。武装起义闹革命,鲜血灌满胜利花。”
  孔从洲(1906--1991)原名祥瀛,字郁文,1906年lO月2日出生在西安市灞桥镇上桥梓口村农家,7岁时进入本村新式学堂——中国小学读书,两年后考入杨虎城部“安边军事教导队”。后杨虎城在缴获吴新田24门野炮的基础上组建了炮兵营,孔被升为该营排长。1925年7月,经三民军官学校培训学得了实际操作等炮兵技术的能力。1926年在坚守西安的战斗中,打毁了敌人的观察哨,打死敌团长,受到杨的赞扬,晋升为连长。
  1927年春,炮兵营改为第十军军部直属炮兵连,孔任连长。9月蒋冯大战爆发,杨部奉命守备河南南阳守备,以阻冯军进入中原。这时孔升任炮兵营营长,12月打败唐生智部,攻克驻马店。之后杨虎城将缴获来的装备组成了炮兵特种兵指挥部。
  1930年3月,杨部改编为陆军第17师。同年5月,蒋、阎、冯中原大战爆发。孔随杨由南阳、晋城、临汾向洛阳挺进。1932年冬,十七路军成立炮兵团,孔任团长,励精图治,加强炮兵团的建设,培训人才,改善装备,成立了输送部队,参加地方建设。    
  西安事变前夕,孔任十七路军警备二旅旅长。事变前,遵照杨虎城的命令,利用夜间演习摸清了蒋系部队在西安城内驻军部署情况。事变中指挥部队,解除了城内中央军宪兵团、公安局、保安处、交警大队、常驻省政府宪兵的武装,占领西郊机场,扣留了50余架飞机,及西京招待所国民党军政要员。杨虎城出国前,他与赵寿山赶去上海送行。聆听了杨虎城的最后教诲。
  抗战期间,孔从洲一直在第三十八军任警二旅旅长、新编三十五师师长等职,战斗在抗日第一线,与日军浴血奋战,并同国民党反共阴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38年初,率部开往朝邑平民一带布防,保卫河防。6月渡黄河,坚守永济,阻敌西渡,与日军牛岛师团的一旅团的兵力血战八昼夜,阵地几经失而复得,毙伤日军1000余人,击败日军进攻。
  永济战役后,警二旅遂改编为独立第四十六旅,孔从洲任旅长,归三十八军建置,投入到守备中条山的战役中。
  1938年秋,奉命开始了中条山守备战。1939年1月23日,日军主力沿张茅公路两侧南下,进入孔旅阵地,经过三天的激战,击落敌机一架,活捉敌驾驶员,粉碎了日军对中条山地区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在坚守中条山近三年的时间与日军进行了大小战役百余次,在最残酷的六六血战中,孔从洲成功果断地组织部队向北突围,保存部队生力。
  1940年lO月,四十六旅改编为新编第三十五师,孔从洲任师长,并率部进驻巩县汜水地区,担任汜水、枣村沟、吕布城沿线的河防任务。
  1944年春,孔从洲率部参加了中原战役。在河南登林、汜水、络乡等地英勇抗击日军。    
  1945年8月,日军投降。9月,孔从洲奉第四集团军之命,率受降先遣部队进驻郑州,任郑州警备司令。
  1946年蒋介石发动内战,在企图用军事手段解决三十八军的危急关头,孔遵照党中央的指示,于1946年5月15日,通电全国,率领五十五师起义,进入晋察鲁豫解放区。同年9月,中共中央在原起义的十七师基础上,在晋察鲁豫根据地重新组建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孔从洲任军长,率部参加人民解放战争。
  1946年9月1日,由毛泽东批准,孔从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新三十八军经过六个月整顿后,南渡黄河,参加豫西战役,在灵宝、陕县与敌作战。转战豫陕鄂地区,协同主力部队,积极参怀开辟豫西、陕南根据地,取得了重大战绩。在辗转两年的解放战争中,参加大小战役近60余次。
  1948年夏,中原军区决定三十八军就地整编,合并组成豫西军区,孔从洲为军区副司令员。同年10月,郑州解放,孔从洲从豫西调任郑州警备区司令员。
  翌年2月下旬,孔转任第二野战军特种纵队副司令员,率纵队由商丘向南挺进,参加渡江战役。渡江作战中,特种纵队炮兵队发挥了强大威力,给敌人以严重的杀伤,保证步兵渡江。随后,参加南京接管工作,孔任南京军事接管会主任。其后,特种纵队进行整编扩充,由不完整的三个团护编为完整的七个团。
  1949年11月,孔率领特种纵队参加解放大西南的战役。是年底,率纵队进入重庆担任军事接管与改造起义部队的任务。
  1950年4月,成立西南军区炮兵部队,孔从洲为司令员。率部队进军西藏,解放拉萨。    
  1951年3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军校在四川铜梁成立,孔兼任校长。同时率部配合友邻及地方政府,投入剿匪、征粮的斗争。从1951年至1955年,孔一直主持西南军区炮兵工作。
  1955年7月,调任沈阳高级炮兵学校,开始了培养炮兵高级人才的工作。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60年3月,孔离开沈阳高级炮兵学校,受命参加组建南京炮兵工程学院。经过西安、武昌、南京的实地考察和实践,1962年正式定点南京,建立了南京炮兵工程学院,孔从洲任院长。    
  1964年7月,被委任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兼沈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曾任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五届政协常务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等职。   
  1991年6月7日在京逝世,享年85岁。    
  阎揆要(1904-1995)汉族,1904年生于陕西省佳县一个农民家庭。榆林中学毕业后于1924年3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入学生第三队。11月,阎揆要从黄埔军校毕业,被派到北方革命第三军工作,曾任骑兵团营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派到井岳秀部第11旅从事兵运工作。
  1927年10月,阎揆要与唐澍、谢子长等以为井岳秀部的旅长石谦被杀报仇为名,在清涧发动了武装起义。成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队,唐澍、谢子长分任正副总指挥,阎揆要任参谋长。这是陕北高原最早建立的工农武装。
  1928年初,清涧起义失败,阎揆要被派到杨虎城的西北军从事兵运工作。1930年杨虎城率十七路军入陕主持陕政,1931年成立了陕西省政府警卫团,张汉民任团长,阎揆要任团副。
  1931年秋末,张汉民派阎揆要把情报和弹药送到陕甘边三家原,交给谢子长、刘志丹。1933年,阎揆要任警卫团3营营长。1934年春节,红二十五军由豫入陕,警卫团奉命堵击。张汉民派人同红二十五军联络,双方商定互不侵犯。阎揆要奉命曾两次派人给红二十五军送药,均因驻地不定未成送到。同年9月,阎揆要派汽车将电台和药物送给了陕北红军。
  1935年2月27日,警卫团奉命扩编为警备第三旅,张汉民为旅长,阎揆要任九团团长。
  九间房事件后,1935年5月,西安绥靖公署改建特务第二团,阎揆要任团长,有官兵千余人,负担西安城防任务,后来全团奉命开往礼泉、乾县、彬县、淳化一带,团部在淳化县城。
  特二团各连队先后成立党支部或党小组。1936年9月,党中央派汪锋到白水转递到周恩来给阎揆要的信以及传达周恩来就如何在十七路军开展党的工作的谈话。周恩来这些极为重要的指示,使特二团党的工作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南京国民党亲日派首脑何应钦,在所谓“救蒋”名义下,重兵压境,飞机轰炸渭南一带,西安形势突变紧张。阎揆要率部星夜兼程到达目的地,在渭南赤水塬一线英勇阻击一个星期,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争取了时间。阻击任务完成后,特二团又奉命到蓝田许庙配合红军阻击中央军进攻西安。这时成立了绥靖公署独立旅,特二团编为独立旅第一团。1937年4月,独立旅在耀县改为五二九旅,许权中任旅长,阎揆要任一零五八团团长。在阎揆要领导的这些部队中,都建立了党的地下组织,发展了一批党员,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37年,七七事变后,五二九旅奉命开赴华北抗日前线。9月初,五二九旅由陕西三原出发时,汪锋来此转交了周恩来给阎揆要的信。信中指示:“共产党员在战斗中和统一战线中要起模范作用。”10月13日,忻口战役开始,晋北吃紧,五二九旅奉命增援,在忻口作战半月有余,歼敌3000多人,11月2日奉命撤退。五二九旅向南撤退途经商城时,阎揆要见到了周恩来,周指示,尽可能不要西渡黄河,要坚持敌后战争。1938年3月,五二九旅开赴晋东南,在第二战区东路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指挥下,开展游击战争。 
  自抗战开始后,阎揆要先后担任八路军(后改称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第一科科长、参谋处处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1947年9月,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成立,王世泰任司令员,阎揆要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8年夏,任西北野战军参谋长。1949年2月,西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阎揆要任参谋长。先后参加宣川战役、西府陇东战役、荔北战役、陕中战役、兰州战役、宁西战役等著名战役的指挥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阎揆要历任第一野战军参谋长、第一野战军兼西北军区参谋长、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军事科学院秘书长、副院长、顾问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2年12月,任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8年2月,当选为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担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2年9月,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5年病逝北京。
  王菊人(1906-1975)名著渊,字菊人,后以字行。原籍陕西蒲城县,五世祖王鼎,清道光年间任军机大臣,其父在光绪二十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在京任职。其母出身姑苏名家,精通史书。1906年11月20日,王菊人诞生于北京,第二年父病逝,其母携菊人兄弟地珍投奔在河南任宝丰县令之菊人伯父家。从4岁起,王菊随母读书。1912年,伯父病逝,王菊人又随其母举家迁回原籍蒲城,王母为两子延聘家教,后因家庭困难,王菊人随其父之友周政伯先生读书,17岁时,其母病故,菊人辍学半年,后经周先生劝慰,被保送本到第一高级小学读书,1924年考入陕西私立成德中学。1926年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共产党员,不久,即担任了共青团成德中学支部书记。兼任西安西区区委宣传委员和共青团外围组织陕西青年社宣传部长,负责青年运动工作。1927年毕业后回蒲城县高级小学任教,任中共蒲城县委书记,发展党员120余人。因组织农民抗税运动,被宋哲元派人缉捕,先逃西安后赴上海而脱离共产党。遂后在上海艺术大学中国文学系上学,因生活所迫辍学赴山东参加杨虎城部队。此间正逢杨将军去日本考察,随寓居刘威诚处,1928年杨回国后,由米暂沉引荐,派往冯钦哉部见习。不久又调赵寿山团任指导员。
  1929年秋被调回师部任上尉副官,不久,米暂沉任南阳县长,王兼任机要秘书,办理杨虎城之公私往来函电,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杨亲临前线指挥,王菊人随侍左右。1930年杨将军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兼任民政厅厅长,王菊人任十七路军总部少校机要秘书兼民政厅秘书。1931年秋,杨将军兼任潼关行营主任,王菊人任行营办公厅机要科中校科长。1933年2月,在杨虎城资助下,王携夫人东渡日本学习,9月杨电召返回西安,仍任总部机要秘书,绥署机要科长。1935年冬,中共中央派汪锋携带毛泽东亲笔信到西安找杨虎城谈判。杨虎城在接见汪后,即委派王菊人与汪锋、王世英等商谈具体办法。杨虎城在政治上对王极端信任,政治上许多大事都与王交谈,倾诉。
  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王菊人同高崇民、卢广绩、应德田、洪钫、黎天才等人奉命在绝对机密的情况下,起草《为“兵谏”告人民书》、《与各省通电》、《与各省通电》、《八项主张》等文件。王苦干7昼夜,至12月8日一切政治文件准备就绪,才得以稍事休息。12月17日,中共代表到达西安,王菊人奉令担任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政治设计委员及政治处副处长,并协助南汉宸筹建十七路军抗日同志会,参与解决“西安事变”的决策工作,并担任与中共代表团的通讯联络。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扣,杨虎城被迫出国。王受杨嘱托,仍留西安,辅佐孙蔚如主席掌握部队,王以参议名义,负责与部队联系,全力协助孙蔚如。1937年杨将军返国,王曾代表孙蔚如前去香港迎接。杨被囚后,王退隐家中,胡宗南得知王的才干,多次请王出来为他做事,都被王拒绝。但王却秘密同杜斌丞、杨明轩等人筹划建立中国民主同盟西北总支,从事抗民主活动。此间,杨拯民受党之委托,邀王菊人到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首府马栏,西北局书记张德生接见了他,共同商讨扩大统一战线,推动抗日救亡等工作。
  王菊人返回西安后,于1944年与杜斌丞、杨明轩成立了中国民主同盟西北总支筹委会,1946年中国民盟西北总支正式成立,杜任主席,王菊人等任执行委员。
  1947年3月30日,国民党当局将王菊人和杜斌丞逮捕,lO月7日枪杀了杜斌丞,王菊人则被继续囚禁。
  1949年西安解放前夕,王菊人被转囚城固,后因解放大军逼近,又被押往四川。途中,在南江县两河口,被我十兵团追击部队截击敌军,王菊人等乘机逃到城固投宿难友家中,始脱离魔掌。
  解放后,王菊人被委任为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因病未能到职。1951年秋,病情好转,受中共中央统战部委托,筹建陕西民革组织。1953年,民革陕西省分部成立,旋改为陕西省委员会,王菊人担任副主委。并先后兼民革西北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民革中央二、三、四届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委员、交通厅副厅长、一、二、三届省人民代表、二、三届人大代表、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60年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1975年元月4日病逝,终年69岁。王菊人生前曾致力于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杨虎城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
  米暂沉(1902--1993),陕西省蒲城县贾曲乡人。出生于一个乡间的书香门第,自小随父亲读私塾,1920年就读西安陕西省省立第一中学。在校期间,1924年曾代表陕西省出席第一次全国运动会。他深受其老师、中共陕西党组织创建人魏野畴的影响,于1924年夏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陕西省第一批青年团员。毕业后,他回到蒲城县担任小学教师。1926年冬,经魏野畴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曾任国民党陕西省渭南县党部宣传部长兼农民协会干事,参加领导了当地的农民运动。
  1927年,杨虎城将军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出潼关参加北伐战争。杨军途径渭南时,米暂沉组织当地群众召开并主持了欢迎大会,由此结识杨虎城将军并得到其赏识。在杨虎城的热情邀请和魏野畴的亲自支持下,他开始跟随杨虎城将军担任其机要秘书等职。1928年,奉中共皖北特委之命跟随杨虎城夫妇离开部队前往日本,“皖北暴动”失败后,他与中共党组织失去联系。
  自日本归国后,米暂沉一直担任杨虎城将军的机要秘书,并先后兼任河南省南阳县县长、陕西省民政厅秘书主任、长安县县长、陕西省保卫委员会秘书主任等职。这期间,在杨虎城将军指示下,他为陕西省的各方面建设做了许多工作,如负责筹建尧山中学等。他还经常冒着风险资助中共地下组织,并数度成功地营救过被捕的中共党员。西安事变前后,他积极参与了促进红军、十七路军、东北军合作抗日的“三位一体”的形成,西安事变中,受命担任西安绥靖公署军法处处长,为事变的和平解决作出了贡献。
  西安事变后,米暂沉,前往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学习市政管理专业。期间协助旅欧的杨虎城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归国后,在四川省三台县东北大学附中任教,并投身于抗日爱国的民主运动。1941年,中国民主同盟成立之初,他以个人身份加入,成为爱国民主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42年冬,他受中共代表团和周恩来同志委派,前往湖北,调解杨虎城旧部王劲哉与新四军的摩擦。抗战胜利后,随孙蔚如将军前往武汉接受日寇投降,后任第六战区司令部机要室科长。其间,米暂沉向中共提供了大量情报和有益的帮助。后因受到特务的注意,于1948年底进入解放区。
  此后他参与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筹建,历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专员、金融管理处处长、公私合营银行总管理局秘书长。1956年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开始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调全国政协任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副主委等职。建国后至文革前,米暂沉对新中国的国家黄金外汇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中国银行钱庄业、特别是上海银行业的公私合营,对中国近现代文史资料搜集研究事业的开创,都做了大量卓有成就的工作。   
  “文革”期间,他因有不满林彪、江青集团的言论,被以现行反革命罪在北京市第一监狱关押三年多。文革结束后恢复全国政协委员的职务。1978年,他以76岁的高龄,撰写了《杨虎城传》,1986年改版为《杨虎城将军传》。为杨虎城写下了第一本详实可靠的珍贵史料。    
  王一山(1884—1955)原名王治馨。1884年出生于陕西省旬阳县。面对清政府的丧权辱国,13岁立志投笔从戎,挽救祖国。遂于1898年考入西安陆军小学堂。毕业后保送入陕西陆军中学学习深造。
  1910年加入同盟会。当年即在家乡旬阳参加哥老会反对清政府的暴动,制造了外形似梨,用铜铸成的炸弹——“麻辫子炸弹”。暴动失败后,哥老会大爷王久昌被清政府杀害,王一山涉案被捕,后被营救脱身,返回西安。
  1911年lO月22日,陕西同盟会响应武昌起义,发动武装暴动。王受命与陆军中学堂的部分同学组成敢死队,并担任队长,带领敢死队担负起保卫藩库(当时陕西金融中心)、进攻蒲城的任务。
  1913年正月初十,革命军会攻礼泉,王任炸弹队队长,率炸弹队在礼泉以西薛禄镇一带潜伏作战,敌人闻风丧胆,炸弹队闻名遐迩。
  辛亥革命后,王加入靖国军,后寓居上海。
  1926年,从上海回到陕西,在西安高等学堂任教。同年4月,西安被围,结识了杨虎城。西安解围后,杨部扩编为国民联军第十军,王任第十军军务处处长。1927年,杨虎城率部东出潼关,参加北伐战争,王一山任孙蔚如第十军第二师的参谋长。
  1930年11月杨虎城率部入关。王任十七路军总指挥参谋长。同时线建陕西省政府,王出任省政府委员。1932年春,又担任西安绥靖公署参谋长,协助杨治理陕西政务、军务,建树颇多。任职期间,有日本间谍小泉洁太、美国间谍艾克佛、瑞典间谍多福寿刺探西北军事情报被截获。时因杨在外休养,王遂同意将此三人处决,因而引起三国政府对南京政府的不满。蒋派员到陕查办,王多方应付,终以三人携带金银,路遭“土匪”抢劫而毙命了解此案。事后,为不连累杨虎城,王一山引咎辞职,辞去绥靖公署参谋长之职,改任十七路军总参议。1934年因牙病赴上海治疗,结识爱国进步人士杜重远,成为知已。
  1936年夏秋之际,王奉杨虎城电令,回陕参与了组织领导十七路军的军务工作。西安事变爆发后,王任十七路军总参议代理陕西省政府主席兼民政厅厅长。上任第二天,就将关中几个与国民党有关系的县长撤换,换之同情革命进步人士。随后,又将其部属李焕卿的西安北大街二府街3号公馆、西安南院门荣盛合瓷器店等处提供给中共陕西临时省委、西安中心市委、渭北工委、中央北方局驻西安交通站等党的地下机关作活动据点。中共代表团来西安后,王一山密切同周恩来、叶剑英等人合作,处理西安事变时期的行政事务,为国共合作做了一定贡献。   
  1937年2月,王辞去省政府主席兼民政厅厅长职务。5月,在送杨虎城赴国外考察时,又辞去十七路军总参议职务,去北平治病。七七事变后,潜往天津,乘船绕道香港回到陕西,此时,杨虎城旧部已改编为第四集团军,由孙蔚如率领开赴山西中条山抗日前线。王只好携带家眷到陕西城固县暂居。1938年秋,王返回西安居住,曾“闭门谢客,不问政治”,过起了长达lO年的半陷居生活。但与地下党员宋绮云、杨晓初、李敷仁,爱国人士杜斌丞来往密切。1939年,蒋介石来西安,曾让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熊斌转嘱王一山能够出来工作,王一山以身体有病难以支持而推辞。1946年3月,特务分子冲进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捣毁进步报刊《秦风日报》、《工商联合报》营业部。王一山与张凤、韩望尘等联名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
  1949年5月西安解放,王一山不顾身体多病,体力孱弱,积极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当选为陕西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代表,出任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政协委员等职务。1955年1月1日病逝,终年71岁。
  武士敏(1892一1940)字勉之,生于1892年,察哈尔省(今河北省)怀安县人。幼时上私塾,1908年考入宣化府公立宣化中学堂。辛亥革命后,外蒙在沙俄支持下独立,全国各地一片哗然,参加者了宣化中学成立的征蒙先锋队,接受军事训练。1913年考入天津洋政法专门学校。1915年在太原宪兵营当司书。1917年投身靖国军战争,结识了靖国军将领于右任、胡景翼、杨虎城等。期间,曾受于右任委托前往广州谒见孙中山报告陕西军事政治情况,深得孙中山赞许,并资士敏800银元去苏联考察学习,回陕复命后,由于靖国军当时与直军刘镇华的镇嵩军陈树藩部激战正酣,陕西局势危急,赴苏之事未能成行。1921年到察哈尔省丰镇县任警察所长。北京政变后,担任新编的国民三军第三支队司令,但粮饷多由国民二军胡景翼和弓富魁接济。不久,他又改任国民三军骑兵旅旅长。1926年春,国民1军遭奉、直、鲁系军队围攻,主力各部沿京线败退南口,他率部退向怀柔、涿鹿,转战雁北。1926年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组织了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9月27日,国民军联军召开了中国国民党国民军联军全军代表大会。武士敏在会上同方振武、刘伯坚、弓富魁等被推选为执行委员。后到苏联考察一年有余。
  返国后,在杨虎城部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第一师(冯钦哉任师长)任第一旅旅长,在鲁西一带驻防。是年冬,随冯钦哉移驻胶东,参加剿灭刘桂棠、顾震等军阀余孽的战争,由于作战勇敢,领兵有方而立大功。1929年杨虎城归附蒋介石,部队缩编为新十四师,士敏改任第一团团长,驻防皖南。杨虎城部后又改编五十七师,士敏任九十七团团长。    
  1930年夏参加了中原大战,经方城、叶县一路挺进,参加了攻打洛阳的战役,后又攻破潼关,进入陕西。杨虎城部进入陕西后,正式扩编为国民革命军讨逆第十七路军,杨任命总司令,下辖十七师、四十三师,冯钦哉任四十三师师长,武士敏任一二四旅旅长,在稳定陕西局势中,兼任潼关警备司令。
  1933年春,日寇占领热河,进攻长城各口,武士敏随冯钦哉出关抗日,进军河北顺义、怀柔等县,展开了与日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5月与日寇在长城交战。
  1934年奉命开赴陕北,与刘志丹、谢子和领导的红军作战,进军延安、延川等县。南京国民党政府授予他云麾勋章,晋升陆军少将。
  1936年秋,武士敏为提高军事素质,增强作战能力,请准到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到南京后适逢西安事变爆发,因其部隶属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因此随于右任回陕,静待局势发展。
  西安事变后,武士敏为二十七路军,一六九师师长。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武士敏奉命率部开赴河北保定抗击日寇。由于日寇攻势甚盛,北部战场失利,被迫南撤,之后武士敏率部在定县、安国、深泽一带阻击敌人推进,掩护友军lO万大军安全转移,后又转战石家庄、平山、滹沱河一带,参加了娘子关战役,前后与敌浴血奋战3个月,因伤亡过大,冯钦哉奉命将所部整编一个师,由武士敏率领,转入晋东南山区作战,日军恨之入骨,调精锐来攻,武士敏率部机动作战,不与日军正面交锋,而从侧面、后方袭击敌军,使之欲战不能,欲罢不成,累挫敌锋,有效牵动日军兵力。并有力配合了我军正面作战,显示了武士敏杰出的统兵作战才能。
  1939年夏,武士敏率部与日军大战于沁源、沁县一带,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同敌迂回周旋,使敌军受到重创,日军遂集结大批增援部队,士敏鉴于敌众我寡,为保护有生力量,避免无谓牺牲,奉命后退,安渡沁水。
  渡沁水后,士敏率部在洪屯、沁阳间站稳脚跟,组织民众,奠定太岳政权,作好与日军作长久战的准备。
  是年冬,武士敏因功升任第九十八军军长,改属第五集团军节制,移防中条山。1940年秋开赴阳城,又改隶卫立煌的第十四集团军。此后,士敏在沁阳以东,自晋中以西地带,建立根据地,组织太岳区党政军联合委员会,他任主任,领导当时军民发展政治、军事、经济建设,巩固根据地,这块根据地,成为威胁日寇侧背的重大障碍,日寇恨至极,调动大军与士敏决战。1940年9月,日军出兵2500人,大炮40门,分9路侵犯我九十八军阵地,并以飞机轰炸,配合地面作战。自23日开始,激战数日,双方伤亡都很惨重,武士敏亲自到前沿阵地指挥作战,不幸腿部中弹,经裹扎后,仍继续督战指挥,日寇冲锋17次,被我军击毙300余人,子弹打完了,我军继以白刃血搏,接连击退日军数次进攻,士敏头部、腰部均受重伤,誓死不下火线,犹卧地方呼:“拼到底,不成功便成仁。”及至我官兵殆尽,敌兵攻破我军阵地,士敏奋力地从地上爬起,手执战刀,杀死敌人数人,然后自戕,为国捐躯,时年48岁。
  王俊(1902--1941)曾用名王竣,字杰三,1902年出生在陕西省蒲城县东乡尧堡一个农民家庭。1918年就读蒲城高小,1920年便考入陕西同州师范学校。
  1924年秋到耀县杨虎城部第二支队司令部任文书,后经杨虎城介绍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1926年回杨虎城部队任侍从副官,参加了坚守西安8个月的围城斗争。1929年,杨虎城部队被改编为陆军新编十四师,王俊被任命为十四师第二旅第五团第一营营长。1930年,随杨入陕,次年驻防陕西麟游县、耀县。1933年,升为陕西警备第一旅第一团团长。1935年升任为陕西警备第一旅旅长。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事变中,率部队维持西安城内的治安,出色完成了城防任务。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太原失陷,王率部队抵达黄河西岸,警戒黄河河防,投入抗日战场,支持山西境内各军与日军作战。
  在山西,我军正面战场受挫,各路大军转进,开辟山西我根据地。王俊曾指挥其属下的第一团东渡黄河,入山西支援友军作战,并在山西永济一线阻击南下日军。第一团将士在王俊指挥下血战永济,英勇杀敌,大部分将士壮烈殉国,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土地。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1939年,陕西警备第1旅因战功显赫,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编为第一战区陆军第八十军新编第二十七师,王俊被提升为少将副师长,后又升为师长。
  1940年,王奉命率部地驻山西南部中条山,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在破坏日军的运输线、炸毁日军仓库、歼灭小股敌人活动中,声东击西,给日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1941年5月7日,中条山战役揭开序幕,日军向根据地发起疯狂猛烈的进攻。王俊率二十七师阵地扼守中条山根据地西段内家庄、羊皮岭、门坎山等平陆地区,东与第五集团军第十二师衔接。部队依山背水为阵,誓死固守,日军用各种重型武器疯狂攻击二十七师阵地,王亲临前线,镇定自若,鼓舞战士英勇杀敌,卫国光荣。全师官兵在他的激励下,冒着日军密集炮火的轰炸。经过两昼夜的鏖战守住了阵地,但因敌众我寡,弹药不足,损失惨重,战斗力逐渐减弱。
  5月11日下午起,中条山狂风大作,天昏地暗,气候突变寒冷。日军利用恶劣天气,兵分三路,向中条山发动进攻王俊的二十七师八十团阵地。双方拼死格斗,杀声震天,战局对27师不利,周围拥满了进攻的日军,有人劝王俊向上级请示撤退。王俊斩钉截铁地回答:“在这危急关头未能歼敌,耻耳!有何面目见人?军人不成功,便成仁,当与诸君死此!”众将士与日军展开了残酷的血战。12日黎明,日军飞机临空扫射轰炸并施放毒气,师长王俊、副师长梁希贤和参谋长、副官主任等官兵400余名被炸死。誓歼倭寇奋不顾身的王俊背中弹片穿胸,左臂已折,右手仍紧握手枪,面向敌方,张着嘴,似乎在大声高喊“杀敌报国”!       王俊指挥的部队在中条山坚守了6个多月,与日军作战数十次,给敌人以重大挫伤,他为抗日事业以身殉国,年仅39岁。
  王俊牺牲后,遗体运回西安,在长安县郭杜镇坡南村修建了陵园。国民政府特追赠为陆军中将。1987年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杨虎城大传/杨瀚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