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被扣新城的蒋介石
李义彬
蒋介石在临潼被捉到后,张学良、杨虎城决定把他扣押在新城大楼的东厢房里。这是一套三间的房子,外间是会客室,中间是卧室,里间是卫生间。
新城是西安绥靖公署所在地。新城大楼的第一道守卫部队,是绥署特务营;第二道守卫部队,是杨虎城的卫队。张、杨指派西安绥署特务营营长宋文梅负责看管蒋介石。在蒋介石被押来之前,宋文梅带领士兵对东厢房作了周密检查,为防蒋介石自杀,把室内的电线都拿掉了。
12日上午8时半左右,唐君尧、谭海等把蒋介石押送到新城大楼。蒋因过度惊惶,下车后不能步行,宋文梅等只好搀扶着把他送进东厢房。
蒋介石当年靠发动军事政变窃夺北伐胜利成果,建立起南京政权;在后来国民党内的一系列派系斗争中,他又不择手段地翦除异己;所以他认为张、杨这次决不会轻饶他。他一到新城大楼,就自忖必死,因之在最初的二、三天内态度十分顽固,表现极为恶劣。
蒋进屋后,面色惨白,两腮内凹(因未带假牙),上身穿古铜色春绸丝棉袍,下身只穿衬裤,脚没穿袜子着鹿皮底圆口便鞋。因跳墙时腰脊负伤,腰直不起来。他坐在椅子上,还全身发抖,呼吸迫促,不断出声长吁。
把蒋安置好后,宋文梅留下来看管蒋。杨虎城的勤务兵苏廷瑞进屋来问蒋:“吃饭不吃?”蒋哭丧着脸说:“把我弄到这个地步了,我不吃饭。”苏廷瑞给他送来一杯开水,蒋用怀疑的眼光看看杯子。苏说:“请委员长喝水。”蒋介石才拿起杯子,在十分钟内,连着喝了十来杯水。杨虎城派勤务兵送来棉衣、棉裤、棉鞋让他换上,他说:“杨主任的,我不穿。”勤务兵只好把衣服拿出去。经大家商量,猜透了蒋的心思,又由苏廷瑞把原来衣服拿进来,说:“这是我们自己花钱买来的衣服,天这么冷,还是换上吧。”蒋马上转过头来,说:“啊,你们给我买的,好,好,我穿,我穿。”
几位副官见蒋没带假牙,吃不了东西,就让厨房给他做了一碗麦片粥。蒋故伎重演,板着面孔说:“他们把我弄成这个样子,我还能吃他们的饭吗?”可是他早已饿得发慌,双眼一直盯注着粥碗。勤务兵看出他的神气,端着粥碗向外走了几步又转过身来说:“这算是我买的,还是吃些吧!”蒋马上接过碗,连声说:“好,好,我吃,我吃。”蒋装出一副和善面孔对苏廷瑞说:”你叫什么名字,给我开一个名单来,我带在身上,将来回到南京,不会忘记你们对我的好处。”副官和勤务兵们没人理睬他。①
把蒋介石押进新城大楼并安置到东厢房后,张学良对杨虎城说:“稍候一下,我们得去见他。”杨笑着说:“我不去。”张严肃地对杨说:“我们原来是怎样商量的?不但要见他,说好了,我们还要把他送回南京去。”当时,杨终未去,只有张一个人去。②
上午9时半左右,张学良前来面见蒋介石。据当时在场的宋文梅回忆,张与蒋会见与谈话情况如下:“蒋见张来,神色突变,仍呆坐在椅子上,继续出声长吁。张学良将军对他说:‘委员长,受惊了!’蒋不答。张又说了一次‘委员长,受惊了!’蒋仍不答。张继续说:‘我们受全国人民的要求,发动这次事件,我们内心纯洁,完全是为国家着想,不是为个人利害打算。现在,希望委员长能平心静气,勇于改正错误,联合全国力量,坚决抗日,以争民族生存,则学良和全国人民于愿足矣。’
“当张将军说完之后,蒋才呐呐地说:‘你既为了国家,应先送我到洛阳,送我到洛阳再谈。’张将军又继续说:‘今日之事,岂容搪塞了事。我们仍希望你勇于改过,群策群力,共赴国难。如果仍然执拗不悟,坚持己见,就只有让群众公裁了。’蒋介石一听由‘群众公裁’,立即对张说:‘过去,我待你那样好,现在,你竟想把我交群众公裁!你既然说是为国家,你还是把我先送回洛阳再谈。’说完后,蒋就闭目坐在椅子上,不再说话,谈话没有结果,张将军辞出。”③
当天中午,蒋介石向宋文梅提出,他要会见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事变后,邵被软禁在西安绥署卫士队长室内,李志刚和张学良先后前来看他。张12日上午10时来看邵时,向他表示慰问,说明发动“兵谏”的宗旨是抗日救国,并介绍了蒋被扣后的顽固态度,请邵去新城大楼劝说蒋改变态度,接受抗日要求。邵力子应张学良之请,立即去新城大楼单独见蒋。蒋见邵来,神态比较平静,问邵从哪里来?邵以实相告。蒋又问邵钱大钧现在何处?邵答:“钱胸部受伤,已入医院治疗。”蒋介石问邵力子:“西安发生的事情,你事先知道吗?”邵答:“不知道。”接着,“蒋表示决心牺牲,决不受任何要挟”,把他对张学良说过的两点告诉邵力子,即:“立即送回洛阳或即行枪杀”。邵对蒋说:“送回暂无可能,枪杀也决不敢”。邵还“问蒋可否考虑如以前两次自动辞职,俟国家有需要时再出。蒋说:‘决不能在武力胁迫下考虑这个问题。’”邵见蒋态度仍如此顽固,只好劝他“善保身体,即时进餐,并加衣防止受寒”。④
在12日这天,张学良共去了3次,蒋介石根本不容他说话,有一次厉声斥责张学良说:“我不是你的长官,你也不是我的部下,你不要叫我委员长。你要承认我是你的长官,我现在命令你马上把我送走,否则,任凭你把我杀了,我同你没有旁的话讲。”蒋甚至用手捂着耳朵,连说:“我不同你讲话,我不同你讲话。”⑤
蒋在新城大楼被扣期间,还写两份遗嘱,一份是写给宋美龄的,全文如下:“美龄吾妻:余决心殉国,经国、纬国吾子即汝子,望善视之。蒋中正。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⑥另一份遗嘱是写给蒋经国、蒋纬国的,说他只承认宋美龄是他唯一的妻子,‘务望汝等以生母待之”。蒋写好后交给宋文梅,让宋转张学良发出。
12日夜晚,西安绥署参谋长李兴中收到一封匿名信,煽动他背叛张、杨,营救蒋介石离陕。信的大意是:“委座离难,关系国家存亡,希望李能运筹帏幄,救委座出险,以建立这千载不朽的奇功,等等。”李兴中把信交给张、杨,并估计此信是绥署新来的一部分陆军大学学生写的。张学良见到这封信,认为绥署内部人员复杂,把蒋押在这里不安全,恰巧,这天晚上毛泽东、周恩来在给张的电报中,劝张务必把蒋介石押在“自己的卫队营里,且须严防其收买属员,尤不可将其交其他部队”。张征得杨的同意,决定把蒋介石转移到金家巷张公馆附近的高桂滋公馆去住,由东北军卫队营负责看管。高公馆条件较好,且无人居住。13日晚11时许,刘多荃奉命偕宋文梅到新城大楼劝蒋迁居,他们向蒋说新城太吵,休息不好,高桂滋公馆较为安静,又有采暖设备,请他搬到那里去住。蒋介石误以为是要枪毙他,因为南京处决政治犯一般都是在夜深人静时,而且他看宋文梅腰间还挂着手枪,因此他一面向床里边缩,一面呻吟着,说:“我兼行政院长,西安绥署直属行政院,是公家地方,要死也死在公家地方,哪里也不去。”宋文梅与刘多荃退出室外,刘见宋腰间带着枪,便说:“怪不得吓死他,把枪掖在你衣服底下吧!”⑦孙铭九奉张学良命也来劝蒋搬家,腰间也挂着枪,刘说:“你又来吓蒋介石呢!”几个人藏好枪再进屋劝,蒋更害怕,用被蒙着头,哼哼作声。几个人没法,只好退出去向张报告。⑧
张学良又去找邵力子,请他去劝说蒋介石搬家。邵去后对蒋说:高宅在张所住的金家巷内,便于张随时来见,那里又有御寒设备,卫生条件也好。蒋仍严词拒绝;说:“我决不迁移他处,如张不能送我回洛阳,我就死在此地,这是西安绥靖公署所在地,我是行政院院长,所以决不能离此地。”⑨
蒋介石被扣在新城大楼三天来,张学良每天都几次来看他,与他谈话,均遭拒绝;可是他一次也没见杨虎城来。他幻想杨虎城与张学良间是不是有什么矛盾可供他利用,于是他提出要会见杨虎城。14日下午,杨虎城与张学良商量之后,身穿军装单独去见蒋介石。杨进屋后“给蒋行了军礼,站着讲话。蒋对杨的态度很客气,一定要杨坐下来谈话。杨坐下后,蒋问杨说:‘这次事变,你预先知道不知道?’杨回答说:‘知道。’蒋说:‘你们干这样违反纪律的事,究竟为什么?’杨回答说:‘主要是为停止内战和抗日的问题。在一九三三年初,日本进攻热河和冀东的时候,我就曾向委员长请求过,愿亲率部队参加抗日,可惜那时候没有得到委员长的允许。现在全中国人民谁都不愿意再打内战,一致要求抗日,可是委员长总是不允许,所以发生了这次事情。’蒋听了杨的话,就转变口气说:‘那么你们这样做就对吗?你们今后打算怎样收拾这个变局?’杨说:‘我们这次做得太鲁莽,秩序很不好,以致有了伤亡,并且太惊动了委员长。我们没有想到会这样,这一点我们要负责任。至于今后的问题如何解决,还请委员长察舆情,有所决定。’蒋接着又问说:‘你们最初决定干这样的事,究竟是听了什么人的话?’杨说:‘很简单,没有听任何人的话,只是张副司令和我两个人决定的。’蒋最后说;‘这件事我自己也有责任,我太相信你们了,太疏于防范了,所以发生这样的事。现在你若还能以国家为重,就应马上设法把我送回南京去,这样变乱就不会扩大,我对你也会原谅的。’杨立起来说:‘委员长的意见,我可以同张副司令和各将领去商量。’讲话至此,杨即退出。”⑩蒋介石后来在《西安半月记》中谈到这次会见时写道:“余此时始知虎城对陕变确亦预谋”。
① 申明甫、王金鳌、白志钧、苏廷瑞:《蒋介石被扣在新城大楼时的丑态》。《西安事变资料选编》第一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0年1月编印,第299—300页。
② 卢广绩:《西安事变亲历记》,《西安事变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杜1986年版,第91页。
③ 宋文梅:《我所经历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杜1986年版,第251—252页。
④ 邵力子:《西安事变追忆》。《西安事变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88页。
⑤ 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8页。
⑥ 同上书:第119页。关于这份遗嘱的书写日期,蒋介石在《西安半月记)中说是12月12日他“起草一电稿致余妻,交宋营长转张拍发”。
⑦⑧ 宋文梅:《我所经历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亲历记》,第253页:申明甫、王金鳌、白志钧、苏廷瑞:《蒋介石破扣在新城大楼的丑态》,《西安事变资料选编》第一集,第302—303页。
⑨ 邵力子:《西安事变追忆》,《西安事变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88页。
⑩ 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震惊世界的一幕:张学良与西安事变/李义彬.—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