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事变简介>震惊世界的一幕

  


8.2 西方国家的态度

李义彬


  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基于维护其在华利益和侨民安全,也十分关注西安事变。他们希望保持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不愿看到中国再发生大规模内战,主张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
  英美两国对西安事变的反映可分为两个阶段。12月18日前,他们主要是严密注视事变的发展,对蒋的安全表示关切,并研究如何对事变施加影响;12月18日后,由英国发起,英美两国政府协商向南京政府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建议。
  12月13日虽是星期天,但是各国驻中国的外交机构都打破惯例,放弃休息,抓紧搜集有关西安发生事变的消息。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在这天两次致电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报告蒋介石在西安被扣、南京当局采取的对策以及他对事变原因的看法和事变在国内外引起的反映。他认为:“这次事变的直接原因,就是蒋介石命令把受怀疑的张学良的部队调往福建”。他估计,在中国国内,两广地方实力派不会支持张、杨,“韩复榘、阎锡山等人是支持中央政府的。”至于在国外,虽然日本报刊宣称“张学良也许同苏联达成协议”,但许阁森认为“这是极不可能的。”他断然做出这个判断,是因为近年来“蒋介石及中央政府一直努力保持同苏联的良好关系。基于对日本的共同厌恶,他们走到一起了。我不相信苏联会傻到去支持张学良的冒险,从而削弱中国的抗日阵线。”至于日本的态度,许阁森认为“他们将等待和观察中国政府是怎样处置事变的,但不会介入”。基于上述分析,许阁森认为:”我倾向于认为蒋介石并无危险”①。应当承认,在事变第二天许阁森这个报告所作的估计基本上是准确的。
  西安事变爆发时,在南京的美国驻华大使詹森、在北平的美国驻华使馆参赞罗克哈特于12、13日分别致电美国国务院,报告中国西安发生兵变的有关情况。
  此时,美国务卿赫尔正在南美出席国际会议。代理国务卿穆尔14日下午1时复电驻华大使詹森,要求他立即访晤南京政府外文部长张群或代理行政院长孔祥熙,“口头表述美国政府对行政院长蒋介石人身安全的关注。”②一个小时后,穆尔再次致电詹森,详细阐述了美国政府对西安事变的态度。穆尔宣称:虽然“美国政府的政策是不干涉或不介入外国的内部事务”;但是,“如果任何地方的事态发展将危及真诚寻求政治和经济稳定的国家的利益,并且会对已经十分微妙的国际局势带来新的危难时,我们都不能漠然处之。”美国否定张、杨的爱国行动,竭力维护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穆尔在电报中说:西安事变不仅干扰破坏了南京政府的日常职能,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和人民带来新的困难,“一般说来还将对在华外国人士、财产和事业带来新的威胁,并将给远东国际纷争带来危险。因此,现在的局势对世界具有利害关系。”他指示詹森:“目前,我们并不准备宣称或建议与此时局有关的这个或那个政府宜采取任何合适的行动;但是,我们将认真观察那里的发展、并研究有益行动的可能性问题。因此,我们希望您向我们报告经过仔细观察、研究及与您的同行们商议的情况,及时和不断地告知您的任何看法或建议。”③
  事实上,自蒋介石被张、杨扣留后,美、英、法、意等西方国家的驻华使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当时他们“认为局势严重”,但又觉得“尚不能提出或采取什么有利的行动。”詹森根据华盛顿指示,15日访晤南京外交部长张群,向他转达了美国“政府对蒋将军的安全的关注。”张群在向美国大使表示感谢后说:“张学良的行动突如其来,使政府感到震惊,目前政府正在尽一切可能使蒋获释。”张群还向詹森介绍了各地方当局通电拥护中央,谴责张、杨的情况,并郑重表示南京的政策不变,“政府无论如何将继续实行迄今为止所采取的方针。”在交谈中,詹森发现张群当时“非常着急”,因为端纳到西安后还没给南京来报告,这意味着蒋介石的生死问题还没得到证实。同一天,詹森从新闻渠道获悉,并从南京外交部次长徐谟处得知:蒋夫人收到了端纳从洛阳发来的消息,蒋介石在西安安全无恙,政府军队正在靠近西安。詹森16日中午发给美国国务院的电报,除报告上述情况外,还谈到了他个人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动机的看法。他认为,“由于缺乏来自西安方面的关于张学良动机的消息”,估计张学良扣留蒋介石的动机不外有经济或政冶的两种:“1.张学良被其东北军中不满的叛乱军官们所控制,他扣留了蒋介石及其下属,目的是迫使中央政府满足其军费要求并对日本采取更强硬的态度。2.张学良同他的部队已经同共产党合作,因而扣留了蒋介石及其下属,目的是迫使中央政府停止进攻共产党并采纳共产党方面最近宣布的更积极地反对日本的方针,恢复政府的革命政策,以及对苏俄采取更友好的政策。”④詹森的估计不完全准确。说张学良扣蒋是为了满足军费要求,显然这是毫无根据的猜测与误解;说张学良发动“兵谏”的目的是迫使南京“中央政府停止进攻共产党”,“对日本采取更强硬的态度”,“恢复政府的革命政策”,这倒与张、杨在事变后宣布的八项救国主张精神相吻合。
  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根据当时形势和事变进展,做出如下判断:如果张学良的安全得到保证的话,他“可能被说服释放蒋介石”。据此,艾登提出如下具体建议:由英国出面斡旋,保证张学良安全,即让张“乘飞机到天津或上海,到哪儿我们也许保护他,他也可以随时离开这个国家。”12月17日,艾登将此建议电告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征询他的意见,看看“这对事态是否有帮助?”艾登还提出,请许阁森就此建议征求端纳的意见,“从端纳那儿确定这样做是否有助于事件的解决?”艾登接着说:如果能得到端纳首肯的话,“我将要求美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政府加入所建议的行动。”艾登在电报中还对许阁森说:“如果您不能与端纳取得联系,您可以向中国政府发表任何您认为合适的意见。”⑤18日,许阁森复电艾登说:“端纳现在西安,我见到了孔(祥熙),他欢迎您的建议,如果您能推进这一安排,他将十分感谢。”⑥
  伦敦收到许阁森的上述电报后,立即指示英国驻美国使馆参赞将此建议的备忘录于12月18日下午送交美国国务阬,“探询美国政府是否将予合作”?与此同时,英国还就此建议征询了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意见。
  美国代理国务卿穆尔在征得罗斯福总统原则同意后,18日下午7时将英国政府的建议电告詹森,请他与英国驻华大使商议:“根据上述建议的原则,讨论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和有利之处”,并指示他“不要以美国政府名义作出评论”,同时提醒他在与“英国同行磋商时,您不仅要讨论可能产生的利弊、发生于英国政府所建议的程序中的困难,而且要讨论他外国政府为避免发生悲剧而提出某些有益、稳妥措施的任何可能性,以及西安局势进一步出现政治动乱的潜在可能。”⑦
  许阁森和詹森根据各自政府指示,立刻在一起探讨了在目前事件中外国所可能采取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中国政府不借助于外国而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这对有关各国更为有利”,但是他们相信,“某些国家保证张学良、必要时包括杨虎城安全离华,这一事实本身也是有意义的。”至于本建议的具体实施方法,他们认为唯一合适的安排是“由中国政府负责”使张、杨两将军“安全到达某地,外国从那里把他们安全带离中国。显然最近的港口是天津,他们在那里将被安排住在一艘军舰上,直到安排好行程安全。”⑧
  英美两国驻华大使将他们讨论的上述意见和安排立即报告本国政府,请求批准。美国立刻批准了这项建议,经罗斯福总统、卡尔助理国务卿同意后,代理国务卿穆尔当夜复电詹森,正式授权他与许阁森合作通知孔祥熙:“美国政府愿与英国政府及其他任何政府合作,尝试把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安全地从天津送到中国之外的某地。”穆尔同时提出一个附加条件,即“一旦实行、完成这一安全运送事项后,美国政府对此离华人士的生命安全当然不再负有责任。”⑨
  詹森收到美国国务院上述电报后,立刻通报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他还向法国驻华大使和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须磨作了说明。
  英国政府迟至12月23日才复电许阁森,正式批准这项建议。伦敦外交部给许阁森的第156号电称:“现在授权你推行,在您的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同行接到指示,而且您认为他们的合作适合目前情况之下,您可提出建议。”同时提醒许阁森应随时向“法国、意大利、日本同行通报您所采取的任何行动。”该电还向许阁森通报了各国对此建议的态度:“美国政府指示他们的大使根据您有关电文第四段所建议的原则与您合作”;“意大利已答应向他们在中国的使节下达指示,法国‘已准备根据建议进行合作,如果有必要的话”’;“日本要求他们在中国的大使提供报告”⑩,实际上是未置可否。
  12月24日,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美国驻华大使詹森正式向孔祥熙提出了英美两国政府的建议。第二天,蒋介石即获释离开西安。英美的建议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没起直接作用。
  12月25日,蒋介石在西安获释的消息通过无线电波立即传遍全世界。美国政府12月25日深夜致电詹森,指示他“如果蒋委员长获释消息被证实,并确定了其安全,请向外交部转达美国政府对此所表示的祝贺。”⑾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12月28日上午拜访南京政府外交部长后致电伦敦外交部说:“以英国政府和您的名义,对蒋介石的获释表示祝贺。他向我致谢,并且说,蒋介石要求他就英国政府对蒋的支持表示感谢。”⑿
  ① 《休阁森爵士致艾登先生(第231号电)》(1936年12月13日),《党史研究资料》1988年第2期。休阁森即许阁森,下同。
  ② 《代理国务卿穆尔致驻华大使詹森电》(1936年12月14日下午1时),《历史档案》1991年第4期。
  ③ 《代理国务卿穆尔致驻华大使詹森电》(1936年12月14日下午2时),《历史档案》1991年第4期。
  ④ 《驻华大使詹森致国务卿电》(1936年12月16日中午)。《历史档案》1991年第4期。
  ⑤ 《艾登先生致休阁森爵士(第147号)》(1936年12月17日)。《党史研究资料》1988年第2期。
  ⑥ 《休阁林爵士致艾登先生(第245号)》(1936年12月18日)。《党史研究资料》1988年第2期。
  ⑦ 《代理国务卿穆尔致驻华大使詹森电》(1936年12月18日下午7时),》历史档案》1991年第4期。
  ⑧ 《驻华大使詹森致国务卿电》(1936年12月19日晚11时),《历史档案》1991年第4期。
  ⑨ 《代理国务卿穆尔致驻华大使詹森电》(1936年12月19日深夜),《历史档案》1991年第4期。
  ⑩ 《外交部致休阁森爵士(第156号电)》,《党史研究资料》1988年第2期。
  ⑾ 《代理国务卿穆尔致驻华大使詹森电》(1936年12月25日夜11时),《历史档案》1991年第4期。
  ⑿ 《休阁森致外交部(第948号电)》,《党史研究资料》1988年第2期。
  

震惊世界的一幕:张学良与西安事变/李义彬.—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