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心人物>张学良>张学良参考书架>张学良

  


1. 1935年11月的危机

(日)西村成雄

                                        
  1935年11月到12月,张学良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2月9日在“西北剿匪司令部”的讲话中他说:“追随最高领袖奋斗到底,以完成肃清赤匪、复兴民族的重任”,将“赤匪”与“复兴民族”并列(《张学良文集》二,第933页),在得知北平掀起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的消息后,致东北大学学生电,“爱国之心,当表同情”,“救国不忘读书”(第934页)。12月25日,在西安主持召开“陕西剿共阵亡将士暨死难者大会”,张学良说“赤匪实为我们国家目前最大的敌人”(第936页),并引用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1876—1951)的话“不患中国有共产党,却患中国有假共产党”,批判“中国现在的共产党都是戴着假面具的强盗土匪”,强调“肃清赤匪”、“复兴民族”以告慰“九泉之下的将士和烈士”(第937页)。这是例行公事的发言,张学良11月以后到 1936年2月,通过三个渠道试图与中国共产党接触(《西安事变简史》,中国文书出版社,1986年,第22—26页)。
  第一条渠道是在出席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后,在11月12日开幕的五全大会之前到上海,会见了李杜,委托李杜沟通与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关系。从上海出发的前一天11月7日夜,张学良在一次集会上,讨论“外交的新形势和日本的新提案”,特别批判了尚未公开发表的广田弘毅(1878—1948)外相的“三原则案”中的“承认、默认满洲论”,就对日本的新提案中国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征求智囊们的意见。在上海与李杜的接触是这种动机的继续。其后,11月华北危机加深,日本分离华北政策终致要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北平“一二·九”抗日学生运动高涨。李杜这个渠道,1936年3月通过宋庆龄(1893—1981)把中共党员刘鼎(本名阙尊民,1903—1986)派到张学良处,担任重要任务。 
  第二条渠道是在北平的东北大学学生代表宋黎(1911— ),宋已经于193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领导者。张学良试图通过东北大学与中国共产党接触,这个渠道直到1936年1月20日,张学良通过第三条渠道与中共代表李克农(1898—1962)在洛川会面时,一直没有利用。
  第三条渠道是通过1935年10月25日榆林桥战役中战败被俘的东北军第67军107师519团团长高福源(1902—1937)进行联系的。高福源被送到甘泉红军总部,在彭德怀的影响下,认识到与红军共同抗日的必要性。中共同意高福源回西安,高福源在第67军军长王以哲的保护下去见张学良。1936年1月20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转示李克农“在抗日反蒋基础上我方愿与东北军联合之诚意,务使进行之交涉克抵成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第 507页,1936年1月20日条)。这是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最初的正式接触。1月21日,李克农致电毛泽东、周恩来报告同东北军会谈的情况,“张学良表示愿意为成立国防政府奔走,东北军中同情中共抗日主张者不乏其人,对‘剿共’态度消沉,愿意目前各守原防,恢复通商”(同上书,第507页)。
  随后1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彪、叶剑英、杨尚昆等20人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这是致副司令张学良、甘肃省主席5l军军长于学忠、67军军长王以哲、骑兵军长何柱国、57军军长董英斌、53军军长万福麟以及东北军各师长、全体将士的信,指出“九·一八”以来,东北军从华北到华中,进而流亡到西北,最后只能为蒋介石所“消灭”,“抗日反蒋”是惟一的出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奋斗到底”,“誓死不作亡国奴”,“我们中国人要为中国的独立解放奋斗到底”是“有数千年历史的黄帝子孙的口号”。具体提出了“中华苏维埃政府与工农红军是愿意与任何抗日武装队伍联合起来,组织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去同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的。我们愿意首先同东北军来共同实现这一主张,为全国人民抗日的先锋”(《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1936年1月25日,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合编《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献选编》中,档案出版社,1985年,第76—80页)。
  当然,当时中共的基本方针是根据一个月前瓦窑堡决议 (1935年12月25日)制定的,将“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蒋介石”并列,认为它们是“导致中国灭亡的主要敌人”。但是,在致东北军的信中,指出“中国灭亡”的危机主要是日本的侵略,因此必须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这意味着1936年中共自己开始逐渐认识到“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对张学良来说,中共已不是“假共产党”,而是“一定目标下的朋友”,中共就与东北军共同抗日,加强合作,终于决定4月9日,周恩来与张学良会谈(《周恩来关于与张学良商谈各项问题致张闻天、毛泽东、彭德怀电》, 1936年4月10日,正确的时间应为4月11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第33辑,1990年2月,第3—4页)。此间,东北军的王以哲与中共代表李克农达成互不侵犯、相互通商的口头协定。3月4月,张学良在洛川表示赞成双方的口头协定。
  

张学良/ (日)西村成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