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共方面>周恩来>周恩来参考书架>周恩来在陕西纪事

  


怀念篇-周总理挚情寄延安

土金璋

                                    
  今年,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每每想起总理关心延安人民的往事,我就沉浸在对总理深深的怀念之中。
  时刻牵挂延安人民
  周总理生前非常关心延安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当他了解到延安人民很贫穷,吃不饱饭,延安的山峁还是光秃秃的,十分荒凉时,他痛苦得流下了眼泪。为了改变延安落后面貌,他做了大量工作。1970年3月,周总理将陕西省委和延安地委负责同志召集到北京国务院开会,专题研究解决延安人民的温饱问题。
  1973年6月9日,周总理陪同越南外宾来延安参观访问。当时我任延安地委副书记、行署副专员,有幸参与接待陪同总理的工作。就在这天下午,总理在延安宾馆单独同我谈了半个多小时,谈话的主要内容如下:
  总理:金璋同志,你来延安快10年了,据你了解,延安人民生活到底怎么样?
  土:总理,延安地区14个县,130多万人口,南边7个县群众生活还可以,北边7个县群众生活很贫困。最近我到子长县李家岔村去看了一下,那里群众连苞谷面都吃不饱,其中有一家5口人合盖一床被子。
  总理:战争年代都没这样苦!这是为什么?
  土:这可能和政策有关系。老百姓在院子里种几棵南瓜苞谷也都被铲掉。
  总理:你们为什么不阻止?
  土:人们看法不一致,不好阻止。
  总理:要阻止这种作法,铲掉是错误的,要让群众吃饱饭嘛!
  土:是,我们坚决照办。
  这次总理回延安,我们想到他日夜操劳国家大事,回趟延安很不容易,所以就准备了好酒好菜,想以此表达延安人民的心意。可是当他得知延安人民生活还困难时,酒也不喝,白米饭、细面馍也不吃,只简单地吃了一小碗小米饭而已。总理说:“延安小米真好吃,真香。”还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延安人民生活这样苦,我怎能吃得下去呢?”我看见他是含着泪说这番话的。这天中午设了两桌饭,省上领导坐下一桌,总理和延安地委、行署的领导同志在一起,吃饭中间,总理提出了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要求,问行不行?地委书记许效民和其他同志异口同声地说:“行。”总理说:“好!我就要你们这句话。”这时大家心情都很激动,总理也很激动,叫着我的名字,让拿酒来。服务员给每人斟了一杯茅台酒,大家含着热泪,怀着激动、沉重的心情碰了杯。碰完杯,总理又和每个同志握了手,由于激动,握手时用劲大,发出了响声,这情景被服务员看见,事后在延安群众中广泛流传:为了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地委、行署的领导同志和总理“击了掌”(发誓的意思)。此后总理及时安排北京和中央的有关部委对口支援延安,帮助延安发展生产。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延安兴建了钢厂、卷烟厂、毛纺厂、丝绸厂、造纸厂、化肥厂等一批工业企业,对改变延安面貌起了重要作用。
  1973年延安有14个县,130万人口,当时农民人均粮食不到250公斤,年人均收入不到50元。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1995年农民人均收入已增加到912元。延安市经济发展比较快,农民人均年收入粮食突破千斤大关,年人均收入1137元。原来光秃秃的黄土山,如今绿树成荫,瓜果飘香。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归功于周总理生前对延安人民的关怀。周总理英灵有知,也一定会含笑九泉。
  周总理是1947年3月国民党进攻延安时离开延安的,全国解放后,因国事繁忙未回过延安,一别就是26年。这次回到他生活战斗过13年的地方,非常激动。这天中午大家都午休了,唯独总理不休息,并告诉警卫同志不要惊动他人,尔后乘北京吉普车登上了宝塔山,环视延安市区全貌,并以沉重的心情读了1949年10月毛主席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反复读了几遍“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这句话。总理说:“陕北小米养育了我们,延安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返回时汽车陷在宝塔山下南小河中,当群众发现是总理坐的车,纷纷拥上前去,数十名群众将汽车很快抬起来,并向总理热情致意。
  这天下午3点钟,周总理去枣园看望当年的老邻居高同有,见面后两人都很激动,拉着手不放,总理关心地询问了枣园村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和高同有家中成员及生产、生活情况,使在场的人很受感动。
  还有一件事,那是1966年冬,滞留在延安的串连红卫兵很多,延安的压力很大。为此,我向陕西省委书记李瑞山汇报了情况后,李瑞山即派我和省交通厅运输局局长牛占彪去北京,请示总理,给来延安串连的红卫兵要汽车。我俩住在北京民族饭店,当时,北京秩序非常混乱,国务院有关部门已瘫痪,近一个月我们找了数十次,不但见不到总理,连国务院办事人员也见不上。到了1967年1月初,感到没有办法了,我冒昧给总理写了一封信,申述了延安的困难。翌日早上8时半,总理办公室的负责人吴庆彤等两位同志就来到民族饭店见我,说是周总理派他来的,并说总理因忙就不见我了。吴带来了总理用毛笔批给国家计委负责人李人俊的信:“速给延安50辆大卡车”。李见信后立即照办。这50辆六轮大卡车是战备车,质量很好。待车到延安后,红卫兵串连基本快要结束,多数红卫兵已徒步离开延安,只运送一部分红卫兵到西安。但这些车辆后来为延安经济建设、物资交流、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重视纪念地的建设和延安的对外宣传工作  
  周总理十分重视革命纪念地的建设,对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的旧址、旧居的恢复和保护以及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建设,作了重要指示,确定由邓颖超指导延安革命纪念地旧居、旧址的恢复和对外开放以及革命纪念馆内容调整工作。邓颖超先后派来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贺清华、齐吉树、石国瑞等同志,还有中共中央党校毛容芳、唐秀兰等4位同志,给我们介绍了毛主席在延安革命活动情况,参与了纪念馆内容调整工作;应我们的要求,派当时的中共中央联络部乔石等同志为纪念馆写了讲解稿。纪念馆的内容调整方案和讲解稿,都送请总理和邓颖超同志审查。邓颖超曾向我讲:总理在审查延安革命纪念馆方案和讲解稿时非常认真、仔细,对方案一段一段地看,对讲稿一字一句地修改,对调整方案7个单元的标题名称,有的总理感到不合适,他午休时想到更合适的,就起来记到台历上,再去休息。作为共和国的总理,日理万机,对延安纪念馆的展出内容,这样认真的修改,仔细的审查,实在令人钦佩和感动。
  为了把延安革命纪念地宣传工作做得更好,根据周总理指示精神,邓颖超组织以延安同志为主,有中联部齐吉树,中央党校毛容芳、唐秀兰,陕西省外办主任鲁曼等共10余人,1970年8月间,由我带队赴上海、湖南、湖北、江西等革命纪念地,学习他们通过革命纪念地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先进经验。我们前后花了40余天时间,学习各地好的作法,交流了经验,收集了不少革命文物和资料,于9月初回到北京,向邓颖超及中联部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并听取了他们对延安革命纪念地工作的指示。
  为了使国内外广大人民群众去延安参观更方便,经周总理亲自批示,增加北京至延安的飞机航班(每周二、四),使去延安参观访问的人数增加很多。
  1970年5月间,我代表延安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外事工作会议。会议第二天在人民大会堂听周总理作报告,在讲到内外有别时,总理问:“延安土金璋同志来了吗?”当时我在前面第三排就坐,便站起来答道:来了。总理问:“西哈努克去延安,饭前是否念了毛主席语录再吃饭?”我答:西哈努克吃饭前没有念,其他外宾有吃饭前先念语录,后吃饭的。总理讲,内外要有区别,中国人吃饭前念毛主席语录,不能强求外国人和我们一样。这段话,在总理讲话正式文件上还写上了。第二天上午,邓大姐在秘书赵炜陪同下到我们住地北京饭店来看我们,并向我解释说:她代表总理看看延安同志,总理说向金璋同志说一下,我和他熟悉,所以通过他说明,制止全国各地让外宾先念主席语录再吃饭,我不是批评延安,要金璋同志理解。总理讲这段话的意图,我全都理解,总理处处想到的是他人,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点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严于律己 关心他人
  周总理严于律己,关心他人,有几件事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1969年秋,我因公去北京住在中直招待所,邓颖超用车将我接到中南海西花厅她的家中,对我说:“恩来托我告诉你,他在延安的旧居不要开放。”听到这话我思想上接受不了,就向邓大姐讲,把总理的旧居关闭了,不仅延安人民接受不了,全国人民也不会同意,就连外国友人也不会答应。邓大姐说,你们按恩来的意见办吧。1970年1月邓大姐陪外宾来延安参观,发现总理的旧居仍然开放,回去告诉了总理,总理批评我们不听他的话,随即通过陕西省委指示我们把总理旧居关闭了。无奈,1971年我们只好把总理旧居的牌子取掉了。虽然取掉了牌子,但凡是来延安的内、外宾都争先恐后地要参观总理的旧居,实际上是关不住的。
  1973年6月周总理到延安,对我们说,延安要突出宣传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并问我,他的旧居关闭了嘛?我说:关是关闭了,牌子也取了,但要求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经过我反复向总理讲了中外来宾的心愿,这时总理才说:如果你们非要这样,那其他领导人的旧居也要开放,朱老总的、任弼时同志的旧居也要开放。并一再告诫我们,延安一定要突出宣传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
  周总理严格要求自己,还体现在各个细微之处。记得1970年1月,我们托邓颖超大姐给总理带去一点延安的小米和红豇豆,总理都付了钱和粮票。1973年6月9日总理离开延安时,我们也送了几斤小米和红豇豆,总理也让秘书付了钱和粮票。
  总理不仅对自己要求很严,对亲属的要求也很严格。总理有个侄子叫周秉和,1969年冬在延安枣园插队锻炼,这是总理的意思,要他在延安接受再教育,扎根延安,建设延安。由于秉和表现很好,插队不到两年就参军入伍了。总理知道后很生气,认为秉和来延安插队时间不长就离开,很不应该。总理通过陕西省委和兰州军区有关领导,又把秉和从部队调回延安河庄坪公社农村插队。秉和由部队回到农村,思想不通闹情绪,给总理和大姐写信,说了一些不满意的话。这时我在北京,邓大姐用车将我接到她家,说:“总理和我希望你作秉和的监护人,把他管起来,加强对他的教育。”由于秉和在农村劳动得好,入了党,当了民兵连长,到了1972年群众推荐他上了清华大学。1973年总理来延安得知秉和被推荐上了大学,就对我讲,我让他来延安插队,是让他当农民,接受教育和锻炼的,可是他去北京上大学了,是怎么去的?是不是你们说话了?我回答说:秉和在延安河庄坪公社农村插队劳动表现很好,是群众推荐他去上大学的,我们没有替他说情。总理说:我是希望他在这里扎根。稍停后他接着说:大学毕业还回到这里来,你们要不要?我说要,秉和学到知识,对建设延安更有好处。
  周总理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他人却关心备至,平易近人。就在1973年回延安这次,他每到一处,对当地的领导、干部、服务员、讲解员、司机都一视同仁,离别时总要热情地同大家一一握手,合影留念。在延安举行欢迎国宾的宴会上,总理指明要枣园、杨家岭旧居旧址纪念馆的讲解员吴欢显、李秀梅等4人参加宴会,使这些同志激动万分,吴欢显将当年参加宴会的请柬保存至今。
  “文革”期间,造反派说我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被夺了权、罢了官,下放到南泥湾“五七”干校劳动。后来外交部一位负责同志陪外宾来延安时对我讲:“文革”期间,总理在外交部向他们说过:“延安有个土金璋同志,是从外交部调去的,到底有什么问题,现在还未恢复工作?你们可以了解一下嘛!”自从总理过问后,1968年秋,我就参与了工作,时间不久,就恢复了原来职务。在这关键时刻,总理如此关心我,令我没齿难忘。
  一桩未了的心愿
  1937年4月,周恩来副主席和张云逸、孔石泉等同志从延安动身,将往庐山同国民党谈判。由于特务告密,4月25日当车行至延安50华里的湫沿山时,遭到120多名全副武装土匪的袭击,密集的火力雨点般射向汽车,轮胎被打坏,驾驶员当场负重伤,警卫参谋陈有才从驾驶室跳下指挥警卫战士向敌人还击,掩护周副主席安全撤退,而陈友才、排长陈国桥和9名警卫战士英勇阻击敌人,最后壮烈牺牲。随后救援部队赶到,击溃了土匪。烈士遗体运回延安,总理察看了牺牲同志的遗体,当来到陈友才烈士遗体旁,抚摸着烈士的手,深情地说:他是为我牺牲的呵!此后的几十年里,总理无时无刻不怀念陈友才烈士。    
  1970年1月邓大姐从北京来延安,说总理托她告诉我打听陈友才烈士的坟墓在什么地方。我们立即组织人查史料,找当事人回忆,反复核对,确认陈友才烈士的坟墓就在清凉山上,但是哪一座坟墓,一时无法确定。
  1973年6月,总理回延安同我谈话时又问起这事。我把详情告诉了总理。总理沉思良久,深情地说:“陈友才是个好同志,作战很勇敢,也很机敏,湫沿山遇险,他是替我死的。”并要我们再找一找陈友才烈士的坟墓。
  一个警卫参谋的牺牲,成了一个国家总理的终身憾事;而这位烈士的坟墓未能找到,又成了总理终生未能了却的心愿!
  敬爱的周总理虽然离开我们已22年了,但他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那宽广的胸怀,政治家的气魄,伟大的品格和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永远为我们所敬仰。
  

周恩来在陕西纪事/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