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事变中的陕西人>杜斌丞>杜斌丞参考书架>榆林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榆林文史资料(第十七集)-“不扫楼兰誓不还”——记念杜斌丞先生就义50周年

李忠勤

                                              
  杜斌丞(1888—1947年)原名丕功,字斌丞。陕西省米脂县人。他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是陕北民主革命的先躯者,伟大的爱国者、卓越的教育家和民主革命活动家。他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西北总支部主任委员。1927年2月,为了追求革命真理,到西安、武汉、南京、上海等地考察国内政情,共产党人的正确主张和革命行动,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1933年他以杨虎城将军决策者之一的身份向杨提出“联共反蒋抗日”的建议。1936年“西安事变”时,他喊出了“跟共产党走”的口号。1940年,他精心阅读《新民主主义论》以后,到处宣传“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明确的道路和方针,这就是毛先生指出的新民主主义,除此别无路走。”当他和杨明轩、王菊人共同创建民盟西北总支部的时候,就提出了“亲苏、友共、努力实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当时有人提醒斌丞:“杨明轩是共产党员。”他毫不犹豫地说:“我就是要找一个共产党员来领导民盟的工作。”还因为这样,1937年毛泽东同志称赞杜斌丞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1948年12月,周恩来同志又称赞他是“鲁迅式的共产党员”。
  杜斌丞同志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一心一意为祖国、为人民、为共产主义理想而斗争的英勇气概是十分感人的。1938年,蒋介石为了反革命的需要,派胡宗南登门拜访,以高官厚禄为诱饵,妄图使他改变政治信仰,他断然拒绝。1947年3月20日胡宗南侵占延安的第二天,敌人在西安逮捕了杜斌丞。在敌人牢狱和法庭上,他坚贞不屈,痛斥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罪恶行径,大义禀然。为了关怀同时被捕的难友,他写了《牢中慰问同难王菊人同志》五律一首:
  国家正多难,南冠到此城。
  望门思张俭,慷慨感侯生。
  我志非石转,君心比月明。
  衷怀诚怛怛,自足慰吾情。
  王菊人(1906—1975)名若渊,字菊人,陕西省蒲城人,爱国民主人士,1947年与杜斌丞一起被捕,关押在西安,备受摧残。
  首联感叹当时国家正处于多难之秋,美帝支持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胡宗南在关中屯集重兵。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南冠”是囚犯的代称,此处指王菊人。意思是说:你怎么来到这儿呢?无限的感慨尽透笔端。
  颔联,诗人笔锋一转,引出“张俭”、“候生”的典故。东汉年间,张俭任都邮,因弹劾宦官候览,览怒,诬陷张俭与人结党谋反。张俭出逃,因名气为太学生景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利,皆为隐匿。张俭虽为统治阶级内部的事件,但在反对宦官专政的斗争中,包含着对黑暗政治的反抗。
  “候生”句是引自“信陵君窃符救赵”一典。候生反抗强暴,维护正义,勇于牺牲的精神一直为后世所传颂。更可贵的是他虽不能效命疆场,然而以死支持救赵的义举,激励信陵君必解邯郸之围,从当时的历史看,候生之死也是为了赵、魏两国人民的利益。
  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呼唤,正是为着我们的时代。诗人的视野和心灵拥抱的领域是宽广的,这些典故的运用,寄托了诗人的伟大胸怀和崇高的理想。颈联写他和难友互相仰慕,极尽情致。历尽坎坷的杜斌丞,虽身陷囹圄,不忘革命。在牢狱中,他通过被他感化过来的看守人员,与民盟组织取得联系,继续指导民盟工作,他写信鼓励革命同志,前赴后继不要被敌人的反动气焰吓倒,要坚持斗争直到胜利,当他得知解放军威逼潼关的消息后,喜赋七绝诗:“(首句原缺)汉家旌旗满潼关。为问元戎今何在?不扫楼兰誓不还!”“非石转”句,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那意思是说:“我的意志是不能改变的!”为了全面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态,现引用杜斌丞在就义前两天,在狱中给表弟高建白的遗书一段,似可佐证:
  “每思三十年来,无日不为民主而奋斗!反动诬陷,早在意中;个人生死,已置度外。彼裁暴力,虽能夺我革命者之生命,绝不能阻挠人类历史之奔向光明,终必为民主潮流所消灭也。惟望人民共起自救,早获解放自山,则死可暝目矣。请转告诸生至友,共同努力,以期实现合理平等之社会国家,则公理正义,自可伸张于天地之间。”
  情见乎词,哀婉动人,是声讨蒋介石、胡宗南匪帮的一篇檄文,也是作者生平忠于祖国和人民,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生动写照。至今我们拜读这段遗篇,还深为作者那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与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深深感动。
  “君心比月明”诗中的“君”应指王菊人,杜斌丞和王菊人,致力于开展爱国民主运动结下了深厚友谊,是改革社会的志同道合的密友。杜斌丞入狱后,屡受残酷的折磨,身体日渐虚弱。他暗中递给王菊人同志一个纸条,写道:“我今年六十岁了,犹如一辆破车,出了这门,也就不能用了。你须好好地排解,不要伤了身体,以备将来为革命事业好好努力。”正因为杜斌丞怀着伟大的革命理想,坚贞不屈的信念,表现出一个无产阶段战士的浩然正气并以自己能为崇高的理想粉身碎骨,感到无上的光荣和幸福。
  收尾两句,诗人满腹豪情喷涌而出,“衷怀诚怛怛”,诗人坦荡开阔的胸襟怀抱,一腔正气可以充斥天地,贯穿古今。读来琅琅上口,余味无穷。这首五律,我们看到作者坚定的立场,深刻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怀,以及对难友的深厚的感情,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杜斌丞就义50年了,现在我们正处在两个世纪之交,我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红旗,为建设一个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为纪念杜斌丞同志和民盟先烈,我们要命发图强,加倍努力,以不负人民之期望,并慰忠魂于地下。
  1997年8月30日
  

榆林文史资料(第十七集)/榆林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