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事变中的陕西人>杜斌丞>杜斌丞参考书架>榆林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榆林文史资料(第十七集)-杜斌丞在榆中

田斌

                                                 
  去年是杜斌丞先生为国殉难50周年,今年又是杜先生诞辰110周年,两个时刻值得纪念。杜斌丞先生死的壮烈又生的伟大,堪称无愧的民主先驱,我党的忠实朋友。在杜先生人生历程中,有十年是在榆林中学度过的,光阴画过大半个世纪,但杜先生当年在榆中教书育人之奉献精神,鼓励革命之思想火花,却长久地激励着后人。
  1917夏,杜斌丞从北京高师毕业后,谢绝了朋友的挽留,放弃了在平津就业的机会,毅然回到自己家乡陕北,到榆林中学任教。翌年接任榆中校长。当时的榆中是陕北一所很有影响的学校,但多年封建旧制沿袭,教学内容、课程、设备以及师资经费等环境条件又十分落后,闭塞。
  杜斌丞接任校长后,先从教师质量、教学内容和经费设备上入手,打开新局面。首先,他相继聘请了杜斗垣、李鼎铭、曹颖生、金睛兰、高竹轩、崔焕九等人任教,接着又陆续聘请了魏野畴、李子洲、呼延震东、王森然、朱横秋、高宪娥、曹又参、马云程、马济川、张光远、夏家驹等共产党人和知名人士任教,充实师资力量。其二,在办校方针上,强调德、智、体三者并重,“德的基本要求是努力读书,救国救民”,教育学生“树立振兴中华,舍我其谁”的报国之志。其三,在课程设制上做了较大改进,请李子洲、魏野畴讲《社会进化史》、《社会科学概论》等课文,并向学生介绍和宣传《新青年》、《向导》等先进刊物,还请王森然宣讲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文章,同时提出榆中的教学办法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又主张“兼容并蓄”,扩大知识面,放眼看世界,因此当时榆中的教师、学生的思想空前活跃,校风—新;学生会、研讨会、讲演会,文艺会等相继举办,进步社团,学术团体相继成立,如王森然和进步学生创办了《榆林之花》、《塞声》等刊物,揭露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行径。1920年初,杜斌丞几次组织教师到北京、天津等地参观,开阔眼界,学习外地的先进思想和办学经验。1921年7月丁班第一届学生毕业,杜斌丞亲临晚会,发表讲话,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国内工农革命,希望学生们毕业后,做有益于国家人民的人。据统计,这一届毕业的52名学生中,18人考入北京等地的大学,7人考入军事学校,其余从事地方教育工作。当时,榆中的教学质量居陕西第一流。1925年榆中第一个共青团支部成立,此外还有一大批学生参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榆中还重视学生的身体培育。1919年10月榆中举办了有史以来的首次中小学生运动会,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其四,杜斌丞在解决学校的住宿,经费和教学设备等上苦心经营,他几经奔波商榷,终于向当时的陕西省政府争得将陕北二十三县的皮毛捐(年约二万银元)拨给榆中做为教育经费,又疏通榆林地方官府,扩建了校址、教室、宿舍、饭堂、操场,购进了大批教学设备仪器等,又大大地改善了榆中的教学环境。
  杜斌丞在榆中十多年教学当中,方方面面都付出了无数心血,结出丰硕成果,并培养出一大批热血青年和知名人士,如刘志丹、谢子长、霍世杰、刘澜涛、郭洪涛、贾拓夫、张德生、王子宜、曹力如、张秀山、王兆祥、武开章、李力果、高崇德、高岗和杜聿明等人,可谓桃李满天下,人们称他“德音永震钟楼山,教泽长流普惠水”。
  而这样一位民主战士,人民教育家,却于1947年10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他殉难后,社会各界沉痛悼念,毛泽东的挽词是:“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周恩来称赞他是:“鲁迅式的共产党员,坚定的民主战士。”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正气磅礴,可垂千秋。
  前几年,榆中师生在校园中为先生竖立了汉白玉雕象,永远纪念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998年3月 
  

榆林文史资料(第十七集)/榆林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