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事变中的陕西人>杜斌丞>杜斌丞参考书架>榆林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榆林文史资料(第十七集)-心香一瓣 春秋多佳日 西北有高楼杜斌丞先生殉难五十周年祭

民盟榆林市支部

                                             
  1997年10月7日,是原中国民盟常委、民盟西北总支部主任委员杜斌丞先生殉难五十周年。
  杜先生以民族解放和祖国振兴为己任,不屈不挠,奋斗终生。毛泽东曾说他是“中国共产党最忠实的朋友。”周恩来称赞他是“鲁迅式的共产党人。”民盟成员和陕北人民,永远铭记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建立的不朽功勋。
  杜斌丞(1888—1947)先生是米脂人。1917年于北京高等师范毕业,随即到榆中任教,后担任校长。他先后从北京聘请了学识渊博、思想进步的魏野畴、李子洲、王森然等来校任教。他们积极倡导民主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开创一代崭新的学风。由于新文化和马列主义的传播,客观上为以后陕北党团组织的创建和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作了思想准备,因此榆中有“革命摇篮”之称。这里先后培养了刘志丹、谢子长、曹力如、霍世杰等一大批民族精英。杜先生鼓励和帮助广大有志青年和学生,尽快走上革命道路。他办学十年,能够顺应历史潮流,以振兴中华和教育救国为己任,先后赞助和筹办了榆林、绥德、延安、米脂等地的师范、中学和职业学校,促进了各县地方教育的发展,功绩卓著,周恩来曾称赞他是“革命的教育家”。 
  在大革命浪潮的推动和共产党人的影响下,他日益不满国民党和反动军阀的统治,政治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教育救国”逐步转向民族解放阵线。
  1930年他出任十七路军杨虎城部总参议。他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曾与杨虎城、邓宝珊共同密谋“大西北主义”,反蒋救国。毛泽东曾在致杜先生信中写道:“先生为西北领袖人物”、“先生一言兴邦,甚望加速推动之力,西北各部亦望大力斡旋。救西北救华北救中国之伟大事业,愿与先生勉之。”  
  “西安事变”前后,他为张、杨同中共合作的“三位一体”以及和平解决事变作出卓越的贡献,成为西北民主运动的主帅和中坚。彭德怀称赞他:“有识之士,就是那个杜胡子。”南汉宸也说过:“在党外人士中,首先接受党的主张的,总是杜斌丞。”他与周恩来、林伯渠多次会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与“八办”及陕西省委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多年来,在他周围一直活跃着一些进步人士和共产党人,他们对杜的政治倾向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曾先后营救、掩护和资助过刘志丹、刘澜涛、张德生、谢子长、马文瑞等人。他还积极争取国民党军高桂滋、高双成部,尽可能使他们与八路军减少磨擦。
  1938年他改任省政府委员。胡宗南曾登门拜访,许以高官厚禄,他断然拒绝。省党部两次递上国民党员登记表,都被他当面撕毁。
  1940年,他目睹反动派的倒行逆施,愤而宣布与国民党断绝关系。从此他全力以赴,投入民族救亡事业,奔波于桂林、重庆、昆明、成都、西安等地。1941年他参加了民盟,政治生涯得到新的升华。
  1945年,民盟西北总支部成立,明确提出“不反苏,不反共,不反人民,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的战斗口号。此后西北民盟得到迅速的发展,陕、甘、宁等省先后建立了组织。当年10月,在民盟召开的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常委兼西北总支主委。蒋介石一再拉拢他,封官许愿,他不为所动。在1946年初召开的旧政协会上,他竭诚拥护共产党的主张。
  会后,他不遗余力揭露反动派一党专政,呼吁早日实现民主宪政。他的住宅周围特务密布,险象环生。许多人劝他去陕北或赴香港等地回避,他坦然说:“革命不能被恐怖所吓倒.斗争就难免有牺牲!”坚守阵地与敌人周旋。
  1947年3月,反动派采取卑劣的栽脏诬陷手段,逮捕了杜先生。他在牢狱和法庭上坚贞不屈,义正辞严怒斥国民党是发动内战的罪魁祸首。当年10月7日,他在西安玉祥门外英勇就义。
  杜先生壮烈牺牲,激起广大正义人士的悲愤。中共发言人严正谴责反动派的倒行逆施,民盟中央提出严重抗议,并将案情公诸国内外舆论界。毛泽东写了“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的挽词。进步人士纷纷表示悼念,声讨反动派的滔天罪行!
  杜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的一生,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英勇奋斗的一生。早在大革命时期,他就谆谆教导青年和学生:“你们要站在长线上(共产党),不要站在短线上(国民党)。”他自己首先站在“长线”上,并始终不渝,死而后已。
  杜先生一生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对敌斗争表现出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敌人多次威胁、利诱,都不能奏效,确实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直到为民族解放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
  杜先生自俸廉洁,在担任校长期间,月薪仅50元;而由他聘请的教师,有的却高达130元,这是难能可贵的。1995年4月,我省成立了“杜斌丞扶助优秀贫困学生奖学金管理委员会”,是省内第一个以贫困地区青少年为扶助对象的希望工程,得到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支持,已经和正在发挥一定的社会效益,使杜先生“兴教育人”的思想更加发扬光大。
  杜先生是陕北人,是民盟的杰出战士,足以与李公仆、闻一多鼎足而三。春秋有佳日,西北有高楼。在新时期,我们纪念杜先生,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民盟战士的光荣革命传统,与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亲密合作,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
  

榆林文史资料(第十七集)/榆林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