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事记>大事记

  


1936年12月13日

杨中州


    13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布命令:释放政治犯。西北剿总、西安绥靖公署、军法处、陕西省各级法院及其他各政治、军事机关关押之政治犯,一律获释。
    △张、杨明令嘉奖事变中全体出力官兵。嘉奖令谓:“此次兵谏事件,行动迅速,全体官兵异常出力,明令对出力官兵嘉奖,并对死伤官兵从优议恤。”
    △晨7时、上午9时许,张学良先后两次到新城大楼劝蒋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
    △张、杨下令封存在西安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现洋1500余万元。“银行照常营业”。“中、中、交发行之钞票,照常使用。”
    △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提出:“①支持张杨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革命义举;②不正面反蒋,只是指出蒋介石的个人错误(对外投降,对内镇压,坚持内战);③不与南京处于对立地位;④推动抗日派、中间派走向抗日,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⑤反对亲日派的降日、卖国和内战政策”。会上张国焘主张“打倒南京政府。”
    △根据张学良命令,东北军五十七军一一一师、一一五师和总部直接指挥的一一二师、一二○师由庆阳、合水、张村驿出发,以急行军速度沿公路向西安方向前进;骑三师、骑六师由西峰镇一带出发,以急行军速度沿西兰公路向礼泉、咸阳方向前进;骑十师由宁夏团城子出发向蒲城布防;各师原驻防地已商请红军接替;东北军一○九师开向渭南附近,当日进入阵地。
    △“西北剿总”作战科奉命拟定作战命令:
    (一)中央军为配合政治目的,将以全国的军事力量向西北大举进攻;
    (二)西北抗日联军为争取时间,唤起全国军民一致抗日,阻击中央军的侵入西北;
    (三)以东北军的一○五师、第五十七军、骑兵军及总部直接捐挥的第一○九师、第一一二师、第一二○师与十七路军的三个警备旅、四十二师、十七师为第一线战略部队;以东北军的六十七军为第二线战略基础部队;以东北军五十一军为第三线战略基础部队;第一线战略部队和各战略基础部队,按照联军总部的部署构筑工事,即行施工;
    (四)第一线战略部队归联军总部直接指挥,部署如下:(1)第十七路军辖第一、二、三警备旅为右翼兵团,占领崇宁镇、厚子镇、蓝田一带以东之线,阻击敌之西犯,重点配备于蓝田至商县道路方向上;(2)第一○五师配属第一一二师、炮十一团第一营、工兵一个营为中央兵团,占领赤水西岸高坎南北之线,重点保持于左翼;(3)第五十七军辖一○九师、一一一师、一一五师、一二○师,配属炮十一团第二营、工兵一个营为左翼兵团,占领渭河以北孝义镇、龙阳镇、羌自镇之线,保持重点于右翼;
    (五)骑兵军辖骑六师、骑十师,控制于蒲城、白水等要地,以掩护联军的左翼并与陕北红军保持联系;
    (六)以第一○六师为西路警备部队,控制于武功、宝鸡附近地区,以阻击中央军由陕南进入关中;
    (七)右翼兵团与中央兵团的作战分界线为白水、崇宁镇相连之线,线上属右翼兵团,中央兵团和左翼兵团的作战分界线为赤水与渭河的交会点东西之线,线上属中央兵团。
    (八)第十七路军四十二师为大荔守备部队,第十七师为西安警卫部队;
    (九)骑三师控制于礼泉为联军机动部队;
    (十)现驻西安、临潼、三原各地附近的一○五、一○九师和警备旅于本(13)日下午l时接到总部的电话命令即时开往所属兵团阵地修筑工事,占领阵地,以防止敌人的袭击;
    (十一)驻华县车站的一○五师一个营,侦察潼关方面的情况与敌保持接触,尽力逐次迟滞敌军西进;
    (十二)各兵团派联络参谋到咸阳以北各公路西迎接部队,除一一二师许可经过西安城南侧外,骑兵军的两个师要由西兰公路,经过咸阳、泾阳、三原、富平进入阵地;第五十七军所属各师由陕北公路经过三原西侧阎良镇进入阵地(不能到渭南);联军总部在三原北门外设有交通指导处,各兵团的部队经过三原要受其指导,以免混乱;
    (十三)各兵团部队的活动注意对空警戒和防空措施,以免损害;
    (十四)联军总部即日成立兵团总监部。总部的军械处、粮秣处和汽车兵均属之;于本月15日后在渭南、蓝田、关山镇和富平都设有兵站补给点。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肯定西安事变是革命的、推动抗日的。周恩来指出:要推动、争取国民党的黄埔系、CC派、元老派和欧美派积极抗日,巩固西北的联合,还要在抗日援绥的原则下,与山西阎锡山、四川刘湘、西南桂系联合。由于中央军逼近潼关,周提出军事上要准备打,政治上不要与南京对立。中共要公开走上政治舞台。
    △毛泽东两电张学良,请东北军火速占领潼关。
    △红军驻西安联络处成立。
    △东北军一○五师第二旅于本日下午占领赤水阵地,准备抵御中央军进攻。
    △张学良密电宋子文等,电文如下:“宋委员长子文兄、孔部长庸之兄并转王晓籁、钱新之、林康侯、陈光甫勋鉴:密,此间情形,谅得电已洞察一切,日寇深入,凛食覆亡,此间所有举止,皆为增强抗敌力量。决非从事内争,事态昭然,区区苦衷,当为诸公所共谅。上海系全国金融枢纽,未容紊乱。诸公关切邦国,尤负金融界之众望,希力予维持,并转向金融界同人详切说明此间举动,决无肇启纠纷之意。务使安定照常,不稍恐慌,诚恐外间谣传,不明真相,特电奉达。” 
    △张学良派苗勃然前往晋绥,蒲子政前往北平,金锡如前往济南,解如川前往广西。
    △新任陕西省政府秘书长杜斌丞上午到省政府视事。并令署内人员整理各种什物、文卷,即日开始办公。
    △西安戒严司令部成立,孙蔚如就任司令并发布通告称:“顷接总副司令蒋、张、绥靖主任杨,12月12日命令,任命孙蔚如为西安戒严司令,凡城郊附近驻军,统归其节制指挥。临潼、蓝田、引驾、子午镇、户县、大王镇、咸阳、草滩镇、耿家集之环线,为警戒区域,由该司令妥为布署等因,奉此,遵即于本月13日,在西安前宪兵第一团团部旧址,成立戒严司令部,就职视事,除呈报及通令城郊附近驻军遵照外,相应函达,希即查照为荷!”
    △下午3时半,西安学生救国联合会在西安高中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大会决议拥护张、杨义举,誓作抗日先锋,并协助政府清除反动分子。会议决议次日在西安二中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
    △西安高中、陕西省立一中、二中、西师、女师、女中、民立中学等校组织30多个宣传队在西安市内各主要街道宣传张、杨八项主张。
    △陕西省援绥服务团召开成立大会。选出吴云汉为团长、黄云兴为副团长。
    △甘、青、宁旅陕救国团在西安甘青宁会馆召开成立大会。决议拥护张、杨八项政治主张,誓作张、杨后盾,并推派代表慰劳救国领袖。
    △长安商会率全市50余同业工会通电全国,拥护张、杨八项主张。
    △下午1时,东北军卫队二营学生队在西安市街头宣传,队员手执着“白山黑水满地红”的巨幅横标,经东大街、钟楼、南院门、西大街、北院门,沿途向广大群众宣传张、杨八项政治主张及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
    △西安戒严司令部、西安市公安局“连日清查户口,镇压敌特活动”。
    △张学良电孔祥熙,电文有“爱护蒋公十年如一日,当负责保护安全,决不使有丝毫之损害,吾兄遇弟至厚,当能谅无其他也。”
    △张学良电阎锡山:“西安12日之变,数电报告。谅已均悉,我公有何见教,盼赐复。”
    △张学良、杨虎城电冯玉祥:“南京冯副委员长焕公赐鉴……现八项主张,正在规划进行。兹事体大,救亡固资群力,谋国尤仗老成。我公党国所望,众流所归,瞻切时艰,抒示卓见,想我公所乐为,亦良等及民众所深盼,务祈迅即命驾来陕,共决大计,力挽危舟,临电屏营,宁候明示。”
    △杨虎城电高双成、高桂滋,说明扣蒋是“万不得已”,“不以盲为服从,亦不欲以爱蒋公为害蒋公”,“尤为爱护光荣历史而出此”。
    △冯玉祥与李烈钧晤谈。
    △冯玉祥准备秘密派人北上,会晤韩(复渠)、宋(哲元),要韩、宋小心谨慎,沉着应变。后因有人监视,未能成行。
    △冯玉祥电张学良谓:“西安张汉卿世兄慧鉴:顷读通电,敬悉留介公暂住西安,莫名骇异,介公力图自强,人所共知,政治军事逐渐进步,其荦荦大端,如国事已真正统一,外交已真正不屈,绥远之战,中央军队抗敌,皆昭然在人耳目,当此外侮日深,风雨飘摇之际,虽吾人和衷共济,同挽国难,犹恐计虑不周,岂容互生意见,致使国本动摇。兹为世兄计,特叙鄙意于下:(一)请先释介公回京,如世兄驻军陕甘别有困难,以及有何意见,均可开诚陈述。介公为革命军人,光明磊落,坦白为怀,必能包容,必能采纳。则尊处之困难既解,而抗日之志亦行矣。(二)如虑事已至此,挽回不易或有何反复,于世兄有所不利,则祥可完全担保,若犹难释然,祥当约同知交多人,留居贵处,以为释回介公之保证。(三)处事贵有意见,万勿因他人之挑拨离间,致伤感情,致伤国本,祥自以为年岁较长,更事较多,老马识途,决不致有误尊事。(四)总之,若能误会解除,与介公同商国事,则一切为难之处,俱可迎刃而解。于公于私,两有裨益。至于明令处分之事。只要世兄对介公能释回,则中央诸友无不可设法挽回也。世兄明达,当能鉴及,掬诚奉告,惟乞明察,并盼复示。冯玉祥,元叩。”
    △李烈钧电张学良谓:“(衔略)来电阅悉,君非雨亭公之嗣乎?父仇未报,更酿内乱,何以为子?以德报怨,威胁主帅,何以为将?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何以为人?当今之计,惟有遵行冯公所示第一条办法,并肉袒负荆,晋京请罪。则过也如日月蚀,前所见天地之心也。失路不返,闻道犹迷,君岂其然。”
    △李烈钧电复杨虎城云:“文电诵悉。自兄等劫持统帅,海内震骇,人心激愤,斯为特甚,夫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中央之于诸兄倚异之深,如有意见,尽可商陈,御侮救国,中枢积极筹划,已有显著之成绩,兄等宁不知之有素,何谓此大不韪耶?度兄处乱军中其亦不克自立。然当努力自拔,曷速图之。”
    △下午5时,张学良在西安南院门召集“西北剿总”全体职员训话,详述事变爆发的原因、经过。他大声疾呼:“我真不相信我们中国不能复兴!我们不信中国不能脱离日本帝国主义的羁绊!我们要承认过去的错误,我们决不一错再错!诸位同志,中华民族终有自由解放的一天!”
    △《西北文化日报》发表社论《昨天张、杨兵谏与八项救国主张》称:“昨天拂晓西安市上空的枪声,爆出了中国民族革命大众的火花,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上是最精彩、最光辉的一页。”
    △张、杨决定把蒋介石由新城大楼迁至较为舒适的玄风桥高桂滋公馆。夜11时许,张学良派刘多荃、孙铭九到新城大楼要蒋介石搬家,蒋执意不搬。
    △毛泽东、周恩来致电张学良:“甲、重兵置于潼关、凤翔、平凉,潼关尤要;乙、号召西安及西北民众起来拥护义举,对全国亦然,只有全部基础置于民众之上,西安事变才能确定地发展其胜利;丙、对全军举行广大深入地政治动员,此着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丁、胡宗南、曾万钟、关麟征等军向南压迫时红军决从其侧后配合兄部坚决消灭之。并请派飞机到肤施按周恩来去西安与兄协商,尔后大计。”
    △中共中央决定派周恩来、秦邦宪、李克农等前往西安。
    △高福元携带张学良写给商震、刘峙的亲笔信前往开封,说明事变真相,晓以抗日大义。
    △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连发三电,陈述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报告张学良转向积极抗日的行动,并说明:为减少日本造谣,中国共产党在今后数日内暂不发表公开宣言。
    △捉蒋消息传到北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北平各界进步人士奔走相告,沉浸在一片欢乐声中。一些国民党特务及反动学生则垂头丧气,如丧考妣。
    △天津各抗日救亡团体发表宣言,拥护张、杨八项主张。
    △兰州各大中学校成立抗日救亡联合会,各校学生纷纷走上街头,宣传张、杨八项主张,市内各街道张贴救亡标语。
    △兰州大中学校抗日救亡联合会勒令《甘肃民国日报》停刊。
    △西安学联赴绥慰问团等13个慰劳团体在归绥召开座谈会,响应张、杨义举,并向傅作义请愿。
    △《新疆日报》发出号外,报道西安事变消息,公布张、杨抗日救国八项主张。
    △上海人民将定期召开大会,宣传张、杨八项主张。
    △捉蒋消息传到南京,南京秩序顿时混乱,各主要街口增加警察岗哨。
    △南京政府授权军事委员会发布戒严令:“于必要地区宣布戒严。”
    △南京派飞机数架飞西安上空侦察。
    △南京《中央日报》以《昨日西安之叛变》为题发表社评,称西安事变是“犯上作乱”。
    △南京各报对张、杨八项政治主张,只字不提,而对张、杨之通电列名,则歪曲宣传。《中央日报》发表所谓“国民党中央某委员对张、杨通电列名人之分析”的谈话。谓“张学良12日通电,不独内容背谬,极颠倒诬蔑之能事,即其通电列名,尤显见胁迫背控之一斑,查其电末列名,除张学良外共18人,如杨虎城最近尚与中央要人时通消息。且据报冯钦哉、孙蔚如均在西安被监视,已可见其一斑。至于陈调元、陈诚、朱绍良、蒋鼎文、卫立煌、万耀煌、陈继承、马占山8人,均系军政重要长官奉召赴陕省也被冒列在内,甚至钱大钧系委员长侍从室主任,邵力子为陕西省主席,亦被列入。此皆任何人不能置信者,故就该电全体列名人加以研究,则其余之何柱国、王以哲、缪征流、董英斌、于学忠5人,是否出于本人意志,亦大有问题”。
    △保安《红色中华》刊登文章,要求将蒋介石“交付人民公审”并“号召全国所有抗日力量联合起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宋美龄、孔祥熙与端纳(蒋介石的英籍顾问、澳大利亚人)自上海匆匆赶回南京,晨7时抵南京时,南京政府“褫夺”张学良本兼各职的命令已经发表。宋认为:“真相未明了之前,骤于数小时内决定张学良之处罚,余殊觉其抵置太骤,而军事方面,复于此时以立即动员军队讨伐西安,毫无考虑余地。”“不能不臆断为非健全之行动。”表示:“立下决心,愿竭我全力,以求不流血的和平与迅速之解决。”(见宋美龄《西安半月记》)李德全愿陪同前往,后阻力横生,未能成行。
    △黄绍雄、徐堪、邹琳、傅汝霖自上海先后抵南京。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得到西安事变消息乘军舰自福建返抵南京。
    △王庞惠、贺耀祖、诸民谊、张道藩、孙科、王伯群、黄琪翔、彭学沛、刘维炽、覃振到达南京。
    △孔祥熙向《中央日报》记者发表谈话:“蒋的安全绝无问题。深望全体国民力持镇静,信任政府。勿为谣言所蛊惑。”
    △孔祥熙分电宋哲元、韩复榘、阎锡山、沈鸿烈、于学忠等。指出:“希责以大义,动以私情,挽已倒之狂澜。”电沈鸿烈:“希飞电汉卿兄等;动以私情,晓以大义,泥大难于俄顷,挽国家于万劫。”
    △宋庆龄、何香凝、胡子婴会晤,宋、何表示愿亲飞西安,促进事变和平解决。
    △孔祥熙电蒋介石称:“弟意任何主张苟利国家,无不可从长计议,当此大敌当前,倘使别生枝节,既损前方之士气,转授敌人以乘我之机,瞻念前途,实深忧惧,望即洽商汉兄,早弭变乱,以行国难。”
    △宋美龄对黄埔学生代表讲话,要求学生:“于未明事实真相前,切勿妄加断定,遇事镇定,勿尚感情。”
    △孔祥熙电杨虎城称:“务乞转达汉卿兄暨请将领,动以感情,晓以大义,俾非常事态,立即消弭,则功在国家,岂有涯矣。
    △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召开第二十九次会议,会议上居正、何应钦、张群相继发言。会议决定由居正代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
    △宋美龄电张学良称:“昨日之事吾兄及所部将领或激于一时之情感别其苦衷,不妨与介公开诚协商,彼此相爱既深,当可无话可说。否则别生枝节,引起中外疑惧,不免为仇者所快,亲者所痛,想吾亦必计及于此。至如何安慰部曲。消弭事端,极赖荩筹,介兄一切起居,诸祈照拂,容当面谢,并盼随时电,示一切为荷。” 
    △孔祥熙密电冯钦哉:“洛阳樊军长崧甫弟译转冯钦哉兄勋览,昨晚据报西安事变,至深骇异!(中略)我兄与介公久同胞泽,夙共患难,尚望设法疏解,消除误会。俾勿为仇者所快,亲者所痛。倘能转危为安,益足征相关之切、相契之深。又此次之变,远道未能尽悉,究竟如何原因?我兄或知其详,并有如何解决善法,统希尽筹,详为见示。无任感祷,兄孔祥熙元秘印。”
    △孔祥熙电张学良称:“此次之事,当必因所部之痛切分邦,环词吁请,敬一时之情感,为急切之主张,然介公之我兄,夙共艰危,久要契好,对于贵部精诚爱护,亦迈寻常。兄等有何匡时之计,苟属有利国家,当无不可从长计议。遽加兵谏,似越恒情,尚竞引报纠纷,国家前途必致不堪设想,将使仇者快意,亲者痛心,瞻念前途,不寒而傈,尚冀持审慎,藉挽狂澜,言公言私,同深感幸。”
    △孔祥熙通电各省:“祥熙备位中枢,佐政院,职责所在,星夜力疾来京。(中略)……值此危时,自当力负责任,宏济艰难”。
    △上午10时,孔祥熙召集南京政府各部长开会。会议决定“维护人心,安定政务。”
    △张学良电宋美龄,中有“介公在此,极为安全。精神饮食如常。”
    △孔祥熙密电张学良:“西安张副司令汉卿兄勋鉴:迭上各电未知到达否?现弟对于国事尚有种种意见,急待奉商。尚希指定电台一处,以便随时通电,而免延误,盼复电为荷。”
    △孔祥熙晤须磨告以日本政府应约束在华浪人,如此时再酿是非,使抗日情绪日张,致其两国之兵戎。
    △陈璧君三电汪精卫,报告西安事变情况及国内动态。
    △新任湖北省主席黄绍雄自上海赶到南京。
    △孔祥熙与何应钦、叶楚伧晤谈。
    △南京政府外交部将西安事变消息通知驻外使馆及各国驻华使节。
    △南京“讨逆”部队渡江北上,下关车站军事运输繁忙。津浦路客货车集中南调。
    △樊崧甫电孔祥熙,告知中央军已占领潼关。
    △刘峙、商震电杨虎城谓:“……先行恢复委座自由,则一切善后问题当无不可从长计议之理,如其任意孤行,不加省察,一时戎首,千古罪人。”
    △宋美龄电张学良:“端纳(W·H·Donald)即日飞陕。”端纳同时电张“盼其即复”。张学良当即复电宋美龄及端纳,同意端纳来陕。
    △下午,端纳及励志社总干事黄仁霖自南京同机西飞,晚抵洛阳。当日夜端纳用长途电话向宋美龄报告:“日落到洛(阳),得张学良复电:欢迎入陕。”
    △蒋介石草拟给宋美龄电稿:“美龄吾妻,余决殉国。经国、纬国吾子即汝子,望善视之。”(未发)
    △下午,邵力子到新城见蒋介石,劝蒋考虑张、杨的要求。
    △何应钦电汪精卫告以西安事变消息。
    △胡宗南、黄杰、李默庵、李延年、俞济时、霍彰、李玉堂、王敬久、孙元良、刘戡、王万龄、黄维、关麟征、宋希濂、陈铁、李仙洲、李铁军、杨步飞、郑洞国、王耀武、桂永清、贺衷寒、毛邦初、宣铁吾、丁德隆、杜聿明、何文鼎、冷欣、陈明仁等170余名“将领”联名通电,反对张、杨扣蒋。
    △罗家伦、蒋梦麟等国立中央研究院等七学术团体及上海中国文化建设协会等,分别致电张学良,进行声讨和规劝。
    △《中央日报》刊登上海淞沪警备司令杨虎谈话,谓“西安城头发现红旗”。
    △南京政府发布戒严令谓:“此次西安事变,政府自有适当之处置。所有京内外各机关一切政务,仍本既定方针,照常进行。全国人民亦应各安生业,毋得轻信谣言,自相纷扰,惟恐或有奸徒,乘机煽乱,影响治安,着由军事委员会斟酌情形,于必要地区宣布戒严,以维秩序,并将办理经过具报备查,此令。
    △南京政府外交部通知各国驻沪使领馆,星期日仍照常办公。
    △西安绥署特务团在渭南以东构筑工事,驻渭河北岸的冯钦哉部,向特务团鸣枪示威。
    △中央军占领潼关,驻潼的东北军留守处军械库被缴械。
    △杨杰电张学良、杨虎城,谓:“杰以公谊私情,敬悉之余,神魂飞越。窃以兄等救国,无论取何方式,循何途径……忽有此非常之举,其结果必致分裂,为亲者所痛,仇者所快。”
    △阎锡山在太原接见记者说:“西安事变发生后,此间最初系接何部长来电,经迭次开会,对何部长先营救蒋委员长出险,一面制止事态扩大极表同意,已复电何,对各方来电,均以此意复之。用如何方法始能达到此目的,正在研究中。”
    △阎锡山派徐永昌赴南京。
    △马相伯由于右任陪同自沪抵南京,冯玉祥、李烈钧等到车站迎接。
    △宋哲元在北平召集冯治安、秦德纯、戈定远等开会研究情况。
    △刘文辉电何应钦表示拥护“中央”。
    △阎锡山电复何应钦:“西安事起非常,我辈自当协力,共维大局。”
    △韩复榘一面表示对时局“无意见发表”,一面又发布布告谓:“时局不靖,国难愈深,好乱乐祸者,往往妄事推揣,滋扰群疑,有碍地方治安。本人夙以卫国安民为职志,特予为防范,凡造谣生事,扰乱人心者,以军法从事。”
    △韩复榘复电何应钦云:“国家不幸,内外多事,弟闻之下,彻夜未眠,事已至此,惟有设法营救委座为第一要旨。”
    △宋哲元电南京政府:“委座被围,逖听之下,至深惊骇。当此国难之秋,遭此非常之变。其国家之大不幸,谅张学良被赤色包围,铸成大错,除严加防范外,尚希赐示详情为祷。”宋哲元电何应钦表示:“哲元谨率所属,待命边疆,苟利国家,义无反顾。”
    △余汉谋、黄慕松表示听命“中央”。余汉谋电南京:“汉卿悍然不顾,必有其他背景,国事至此,隐忧何急。”
    △何健电复何应钦:“当国难方殷之际,张学良竞令所部叛变,围困全国最高领袖,破坏纪纲,极深痛愤。除电张责以大义外,健愿率三湘健儿,扑杀国贼。如何行止,惟中央之命是从。”
    △樊崧甫电孔祥熙报告已进驻潼关。
    △南京《中央日报》发表社评,叫嚷:“若不严申国法,立予声讨,将无以对人民付托之重。若不急起剿除,又何以对国家倚重之殷。”为“讨伐”张、杨,摇旗呐喊。
    △《申报》发表社评称:“我们希望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中央还能保留对张学良方面的接洽途径。”
    △祝绍周电朱培德、唐生智,报告国民党高级将领在陕被扣情况。
    △南京飞机在陕甘各地散发传单。
    △黄永安将所属十二团交械,所有枪炮、马匹、弹药送交洛阳军分校,表示服从“中央”。
    △冯钦哉派人与樊崧甫秘密联络。
    △《西北文化日报》报道广西李宗仁、白崇禧代表刘仲容、河北宋哲元代表裴佐周、四川刘湘代表黄慕颜等日前先后到达西安。
    △宋哲元电张、杨,对八项主张极表赞同:‘一切国事,愿从长计议。”
    △李宗仁、白崇禧电复孔祥熙:“汉卿痛心乡邦,激于义愤,发为行动,情有可原,盼审时度势,遵循政治途径解决,并团结全国力量,一致抗日。”
    △马鸿逵得到西安事变消息,一面表示坚决反对张、杨八项主张,拥护南京“讨伐”张、杨;一面又怕与己不利,左右为难,见人便哭。
    △马步芳在青海及河西地区封锁西安事变消息。《青海日报》将发排的中央社电讯撤除。
    △孔祥熙召见苏联驻华使馆代办斯皮里瓦尼克,指出:“西安之事,外传与共党有关,如蒋公安全发生危险,则全国之愤恨,将由中共而推及苏联,将迫我与日本共同抗苏。”
    △翁文灏电驻苏大使蒋廷黻,要他“在苏俄酌量速妥接洽”。蒋复电翁,提出苏联与西安事变有关的五点根据。
    △蒋廷黻访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李维诺夫,要求苏联出面协助释放蒋介石。
    △胡宗南电关麟征,提出上、中、下三策:(1)上策:就近占领一根据地,站稳脚跟,再图大举;(2)中策:向甘肃境内友军靠拢,配合全国黄埔系讨伐张、杨;(3)下策:以胡、关两部为主力配合宁夏友军向西安进军。
    △关麟征电复胡宗南,称;“兄之下策即弟之上策也,尊意以为如何?”
    △关麟征部连夜向银川以南地区结集。
    △万福麟自北平到达保定,表示:西安事变本人事前毫无所闻。还表示:一切以宋委员长意志为意志。
    △各国驻华使馆全部放弃星期天休息,密切注视西安事态的发展。
    △留英中国学生抗日会理事会与伦敦中国国民抗日救国会分电南京国民政府及张学良称:“西安之举,国命所系。万恳立即抗日,避免内战。”
    △日本东京各报接连发出号外,报道西安事变消息,各大报均著长篇社论,评论西安事变。
    △日本政府内阁,放弃星期日休假,连续举行会议,研究对华政策。
    △日本海、陆、外务省决议,抱“冷静的监视态度”,“避免一切无用的刺激手段,监视事态之进行。”
    △日本外务省午后5时至l0时举行会议,外相有田、次官崛内、东亚局长桑岛、欧亚局长东乡天羽及情报部长等出席。会议决定“应以公正且慎重的态度,静观事态之推移,避免积极的行动”。
    △日本外务省东亚局长桑岛与外相有田晤商2小时,研究西安事变情况。
    △日本华北驻屯司令部召集日军驻华北头目密谋。
    △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部派大批特务,四处刺探情报。
    △田代偕日本军官20余人自北平返回天津。
    △日本新任驻伪满海陆空司令到长春就职。
    △柏林各报纷纷报道西安事变消息。《星期一报》发表社论说:“蒋介石反布尔什维克主义。为国内统一而奋斗,有其较著功绩。”蒋被扣后,“远东后果如何,现在殊难推测。”
    △美驻华大使詹森会见南京外交部次长徐谟。
    △詹森电美国代理国务卿穆尔报告西安事变情况。
    △罗马政界人士纷纷评论西安事变,咸谓此乃第三国际所产生之新形势。各报纸均以大幅标题,刊登事变消息。罗马《人民报》认为:“此次事变乃共产党在远东从事煽动之结果。”罗马《观察报》著文称:西安事变“当系苏俄所策动”,事变之目的“显然在于转移日本对俄之行动,使成为对华之行动……俄国乃复设法鼓动中国民族主义之情感,张学良叛变由是而起,其结果或将引起日本之干涉”。 

西安事变大事记 /杨中州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