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事记>大事记

  


1936年12月17日

杨中州


    17日晨,张学良致电毛泽东:“现此间诸事顺利,一切恩来兄到后详谈。再国际对西安‘一二·一二’革命有何批评,乞告。”
    △中共代表团周恩来一行,赶至延安飞机场,乘张学良派来的专机飞赴西安。周登机后,向专程来迎的刘鼎了解西安情况,周听取刘的汇报后指出:这次军事的突然行动,没有打垮蒋介石的武装力量,蒋被捉既不同于十月革命以后被擒的尼古拉,也不同于滑铁卢之役被捉的拿破仑。可能会出现更大的困难。共产党要多做工作,不使事变酿成更大的内战,而要推动抗日,推进革命形势的发展。飞机下午5时许抵达西安(几天后,博古、叶剑英也赶到西安)。
    △晚,周恩来在金家巷一号张学良公馆和张学良进行了会谈。双方商定:东北军、十七路军集中于西安~潼关一线,红军南下延安、庆阳一带接防;红军加入东北军、十七路军成立的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双方商定同宋子文谈判的五项条件:(一)停止内战,中央军全部开出潼关;(二)下令全国援绥抗日;(三)宋子文负责成立南京过渡政府肃清一切亲日派;(四)成立抗日联军;(五)释放政治犯,实现民主,武装群众,开救国会议。周还表明中共的态度,保证蒋的安全,但要声明如果南京挑起内战,则蒋的安全无保障。会谈后周立即将会谈情况电告中共中央。
    △毛泽东电张学良通报情况及集中力量抵抗南京军队。
    △中共中央军委电红军各部,作战略部署。
    △周恩来指示罗瑞卿、王炳南,准备次日与杨会谈。
    △张、杨致电南京政府:“即日誓师北上援绥。”
    △张学良电蒋梦麟:“(衔略)惠电敬悉。介公系国家安危,诚如尊论。良敢确保其安全。文曰不得已此举惟望介公一转念间使国家民族由此得救。果得介公俯顺舆情,立时积极抗日,则束身待罪,绝所甘心。凡人言行不顾,必致覆亡。公等听良之言,还乞察良之行。时至今日,国人皆应从民族生死存亡大处着眼……”
    △张学良复电阎锡山称:“(前略)……谨对公之四问题分述鄙见:第一、良等此举,系对事决非对人;对人则善后似不易,对事则善后亦非难。如介公实行积极抗日,则良待自仍竭诚拥护,即罪及良等,亦所甘受,介公如始终积极抗日,则对介公个人,仍当极力爱护,不成问题。第二、增加与减少抗战力量,良弟之愚,以为须从根本上着想,实有力量而不用,或用而不能发挥最大效能,均不能谓之增加,实不可以限量。良等此举,实在促成全国真正觉悟,全体动员,盖对日作战,必须军民并用,仅恃徒知盲从之军队,决不足以济事也。第三、良等此举,纯为抗日,绝无造成内乱之意;且尽其所能,避免内战,如中央不顾民意,肆行压迫,则是中央自造内乱;中央如不惜自造内乱,尚有对外作战之心,表示中央积极出师抗日,则良等谨必立时践言,担负最前线之任务。第四、是否演成国内残杀,须视大众之觉悟如何,如大众彻底觉悟,则必共趋对外,而残杀可免;否则即无国内残杀,亦岂有不亡国之理。据良等观察,我国军民觉悟,已达相当程度,如政府逆乎民意,压迫群情,必难存在。总之,国家存亡,已到最后关头,各方面须贯彻救国。若谬于没有准备,或一时妥协之见必至立国精神与实国两惧沦丧,万劫不复,故欲死里求生,似不得不采用较异寻常之办法。我公老成硕望,当此千钧一发,又知良等最深,良等激于爱国热忱,行动或涉卤莽,然此心无他,可质天日,还恳赐以更进一步之指教。现派李金洲晋谒,不尽之意,统嘱面陈,并乞赐予教诲为祷。”
    △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委会通电全国。电云:“日人唆使匪伪,侵扰绥疆,虽前锋迭报佳音,而后援不容稍缓,学良等在西北组织抗日援绥军第一军团,委孙蔚如为军团长,马占山为抗日援绥骑兵集团军总指挥官,何宏远为第一军团炮兵指挥官,克日誓师北上,誓灭仇敌,光复失土。”
    △杜斌丞对记者发表谈话,并遴选大批视察委员分赴各地视察,以贯彻八项政治主张。
    △陕西省政府训令各县县长,详述“兵谏”经过。
    △十七路军交际处长申伯纯调任政治处长。十七路军原驻四川代表付剑目接任交际处长。
    △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委会学生先锋队成立,本日开始招收新生。
    △省会公安局长赵寿山上午8时对部下训话,要求作好西安治安工作。
    △西安新闻界救国会成立。《西北文化日报》社社长宋绮云及陈翰伯、张兆麟、张从仁、曹奇伟等人当选为执行委员。
    △西安木泥业工人筹组救国会。
    △陕北旅省各界救国会成立,通电陕北驻军高桂滋、高双成立即表明态度,响应张、杨主张。
    △西安设立全国各地救亡代表招待处,负责招待来西安工作的各地救亡代表。
    △晋、陕旅西安同胞组织抗日救国同志会,推选景梅九、续范亭等12人为委员,即日开始工作。
    △西安公务员救国会召开筹备会。
    △西安外国语学会召开救国会。
    △上海学生数千人在上海北站召开大会,集议响应张、杨。国民党上海市长吴铁城调派大批警察镇压,打伤学生10余人,失踪多人。
    △何应钦电张学良:“……委座一日不归,众愤一日不平,其他问题更无商量余地。”‘……更有一事愿与兄谈,请速遣部,停止向西安集中,否则集中轰炸实未便制止也。”
    △何应钦通电就“讨逆军”总司令职,并任命刘峙、颐祝同为东、西两路集团军总司令。原电如次:“南京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钧鉴:案奉国民政府特派状字第九十四号开,特派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等因。奉此,遵于即日在京敬谨就职,并即令派刘峙为讨逆军东路集团军总司令,顾祝同为讨逆军西路集团军总司令,亦于同日分别在防地敬谨就职。除分别呈报通令外,敬电奉闻。何应钦、刘峙、顾祝同叩印。
    △南京“讨逆军”东路军总司令刘峙今日午后偕前敌总指挥徐庭瑶、参谋处长陈安乾至潼关,向各路师长“面授机宜”,部署“讨逆”军事。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发出《为讨伐张逆学良告全国同胞书》。
    △于右任上午分别与孔祥熙、何应钦、张继晤谈后,下午3时半,与王陆一等自浦口渡江北上。并发表书面讲话云:东北军、西北军“一方面是流离之子,一方面是遗子之民”。“希望军民一致的觉悟与努力,挽救艰危”。
    △于右任致电张、杨,称:“……反对公等之声已盈天下。今者大错已铸,大难方殷,然大仁大勇之觉悟,亦在此时,我奉命入关,盼派人见我一详言也。”杨虎城派马文彦前往潼关晤于右任,劝其放弃“宣慰使”头衔,并表明心迹。于不听,继续在潼关一带活动。
    △南京政府任命刘湘为川康绥靖公署主任。
    △蒙奸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发表声明,为避免政府北顾之忧,暂停攻绥,愿与南京一起讨伐张杨。
    △日本首相、外相、海相举行会议“对事变采取注视等待态度”。为支持何应钦讨逆,关东军停止攻绥。
    △张学良派李金洲飞太原晤阎锡山,说明(一)此次事变出于爱国热忱,纯系对事而非对人,无论到何时机,均保护蒋之安全。(二)请派人至西安谒蒋,证明吾等优待之事实。
    △阎锡山拟派赵戴文赴西安“调停”,后因西安当局反对,未能成行。 
    △阎锡山电复龙云称:“西安变起非常,关系国家存亡,介公安危至巨,鄙意务须有适当之处置。
    △阎锡山电孔祥熙:“孔院长庸兄勋鉴: 酉机电,谅达。璇密。兹决定派次陇、次辰明日乘机前往,晋谒介公请示,返晋再行电闻。”
    △冯钦哉密电于右任:“(衔略)宁密。锐电奉悉,秀东亦同到,籍领手示矣。本日虎城派许海仙到同,据称:事变前除虎城一人外,十七路军官长概无一人与闻。且听虎城以国家民族为前提,渺无私见,始终不渝。除绝对负责保护委座安全外,纵至万不得已时,宁愿牺牲个人,将委座拥护到底,绝不会有丝毫危险。我公既有宣慰西北之命,祈克日莅陕,望切云霓,不胜盼祷。”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发出《为讨伐张逆学良告全国同胞书》煽动复仇情绪,制造内战舆论。
    △南京《中央日报》以《讨逆——我们的十字军》为题,发表社评,叫嚷战争。
    △桂永清率教导总队及特种部队开至华县,向赤水西岸东北军驻地进攻,被守军击退。
    △南京飞机在渭南车站投弹,死伤60多人、牲畜27头。
    △南京飞机20余架飞华县投弹。八架飞三原、富平投弹。三原、富平人民通电抗议。三原各界通电指出:“国家设置空军不去炸击日寇,保卫国土,而竟忍心加于我无辜同胞。如此举动,实堪痛心。”
    △上海40余所教堂为蒋介石安全“祈祷”。
    △杜月笙、王晓籁电张学良愿赴陕作质,要求放蒋。
    △李宗仁等联名通电,提出政治解决西安事变。立即对日宣战,广西军队一部北上援绥等五项主张。
    △孔祥熙晚8时40分在南京中央电台以《西安事变与戡乱》为题用中、英文发表广播讲话声称:“国民政府为迅速弭平事件起见,不得不出以断然之处置,已下令讨伐。”“迅速削平叛乱”以“明是非、分顺逆、整纪纲。”又说蒋介石“在陕很安全”。
    △宋子文、宋蔼龄自上海飞南京,与宋美龄、孔祥熙晤谈。宋子文下午3时晤何应钦。
    △祝绍周电宋美龄,转达张学良欢迎宋子文、顾祝同来陕并确保安全电文。
    △为揭破南京“讨逆”阴谋,张、杨本日释放蒋鼎文南归。蒋鼎文携带着蒋介石写给何应钦的亲笔信,午后由西安飞抵洛阳。信内容如次:“敬之吾兄:闻昨日空军在渭南轰炸,望即令停止。以近情观察,中于本星期六日前,可以回京,故星期六以前,万不可冲突。并即停止轰炸为要。顺颂戌祉,中正手启12月17日。”
    △沈阳伪满《盛京日报》歪曲报道张学良广播,并造谣蒋介石“遭毒手已确定”,“陈诚、蒋鼎文、蒋作宾、钱大钧等亦被杀害”。
    △许世英访日外相有田。有田诡称:日本政府不欲乘人之危,谋取己利。声称:“如南京与张、杨妥协,日本政府将不能坐视。”
    △美驻意大使菲利浦向美代理国务卿穆尔报告与齐亚诺会晤情况。
    △李维诺夫向南京驻苏大使蒋廷蔽提出抗议云:中国政府禁止登《真理报》、《消息报》社评及塔斯社否认日本谣言之声明,表示中国政府疑苏联与张学良有关,此种猜疑,实不友谊。
    △苏联《真理报》发表国际评论说:西安事变“纯为日本在中国之新阴谋……其目的在破坏日益普遍的抗日运动”。
    △苏《世界新闻界评论》发表文章指出:“日方嫁祸他人。”西安事变是“日德协定之直接结果,其目的及任务为煽动战争”。
    △詹森两电穆尔报告事变进展情况。
    △上海《字林西报》(英国人办)发表社论谓“只要南京能够保持他的最高权力,他便不妨在政策上同共产党采取某种形式的联合。”

西安事变大事记 /杨中州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