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事记>大事记

  


1936年12月16日

杨中州


    16日,清晨,周恩来一行继续向延安急进,当晚至延安城郊,住城外延河畔上的蓝家坪。(时延安县城由国民党控制)
    △毛泽东电张学良,通报情况;电张、杨请其“注意发动群众”。
    △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综合报告西安事变情况包括西安采取的重大军政措施、兰州情况、红军南下等。
    △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电中共中央:“作为对你们的来电的答复,建议采取以下立场:(一)张学良的发动,无论其动机如何,客观上只能有损于中国人民抗日统一战线力量的团结并鼓励日本侵略者。(二)既然事变已经发生,必须考虑现实,中国共产党应根据以下原则坚决主张和平解决冲突;(1)改组政府,使一些抗日运动的代表和拥护中国领土完整和独立的人士参加政府;(2)保障中国人民的民主权利;(3)停止围剿红军的政策并在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中同红军合作;(4)与那些同情中国人民摆脱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的国家之合作。”因电码差错,中共中央收到电报后,完全译不出,要求共产国际“即检查重发”。
    △毛泽东电阎锡山,为和平解决事变,望他在宁陕间调停,先停战再议善后。倘南京抗日,红军愿附骥尾。如先组成抗日联军,推阎为领袖。
    △上午10时,西安群众10万余人在西安革命公园举行盛大集会。当日“浓云密布,逆风迅急”,广大群众精神振奋,士气高昂。大会由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负责人杨明轩主持,宋绮云司仪。张、杨两将军在群众热烈欢呼声中登上主席台,张学良将军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事件是我们一些人为了救国主张,置生死毁誉于度外,不顾一切‘为民请命’。我们为了国家复兴早有‘生死以之’的决心!”杨虎城将军讲话中指出:“西北的民众就要团结起来,巩固西北的国防力量,担负起西北的责任,要拼命地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下,去牺牲,去抵抗,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才能保全我们的中华民族。”接着,工人、农民、学生、市民、士兵、旅欧侨胞代表等依次演讲。大会通过15条提案。会后,10万群众举行盛大抗日游行。游行队伍从革命公园出发经新城东门出新城南门、端履门十字,沿东大街、西大街、南广济街、五味什字至南院门。一路上高呼:“拥护张杨八项主张!”“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
    △西安各界群众大会,根据大会通过的15条提案,通电全国:“(一)通电全国一致拥护张杨两将军的抗日救国主张;(二)通电全国各党各派及各军政领袖一致抗日;(三)通电绥远省傅作义主席抗战到底;(四)请求政府立即召开各党各派的救国会议,建立救国政权;(五)请求张、杨两将军立即发动援绥联军;(六)请求政府立即动员全国海、陆、空军收复失地;(七)请求政府立即释放被捕爱国领袖章乃器等;(八)请求政府援助民众组织义勇军;(九)组织西北民众抗敌作战服务团;(十)组织民众肃清汉奸;(十一)敦促张语还先生即日代表全国各救国联合会和全国学生联合会与张、杨两将军共图救亡大计;(十二)请求当局枪决汉奸马志超、周学昌;(十三)立即组织检查日货会;(十四)立即组织东北义勇军后援会;(十五)请求政府立即实行非常时期大众教育。”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电林森及南京政府谓:“务期避免内战,各地方实力派,得以精诚团结,共赴国难。”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电阎锡山、傅作义称:“值此紧急关头,务必继续抗战,以竟全功,消弭内争,增强后援,公等无后顾之忧,而敌人也难收渔人之利也。”
    △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发表《拥护张、杨救国宣言》指出:“我们认为张、杨两将军对蒋介石‘兵谏’的行动是一个伟大的民族革命行动。这个行动是适应全西北民众的要求,是适应全民族的总要求;是为中华民族谋彻底解放的初步行动;是为中国历史开一新的纪元;是为远东和平添一有力保障;是为全世界被压迫民族辟一新途径;是为世界和平阵线增一伟大力量。”
    △张学良派吴家象向全国广播西安事变真相,指出:“我们这次事件,敢负责地向全国同胞郑重声明:不是为了争取个人的权力,不是为了解除私人的困难,完全是为实现救国的主张。”“至于个人的毁誉生死,早就置之度外了。”
    △东北民众救亡会发表《告西北各界同胞书》呼吁:“西北各界同胞们:……民族解放的怒潮日加汹涌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前途是灿烂的、光明的,看,全国的大众士兵和军政领袖们现在已经从法西斯反动的统治下自动携起手来,要求为神圣的民族解放而战了。西北各界同胞们:为着庆祝民族解放未来的胜利,为着纪念伟大的‘双十二’,我们向您们伸出亲爱的手来,让我们携手欢呼吧!”“……我们相信西北民众是热心爱国的,西北民众是英勇善战的。西北民众一定会有新获得的自由来为民族解放而战!起来,不要再沉默了!”
    △“西救”电傅作义,陈述事变真相,并表示:西北民众誓整武装,以为后盾。
    △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组成抗日援绥军第一军团,以孙蔚如、王以哲为正、副军团长,郭锡鹏为第一军团骑兵指挥官,何宏远为炮兵指挥官。“集结兵力,准备北上援绥。”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致电南京政府,“对陕事郑重处理,务期避免内战。”
    △马相伯、何香凝、宋庆龄发表宣言,要求无条件释放七君子,释放一切政治犯。
    △苗勃然在归绥会晤傅作义表示:(1)联合起来,一致抗日,这条路线完全正确,对张、杨两公此举,拥护到底;(2)绥东抗战局面,已经打开了,只有拥护蒋北上的办法,才有利于摆脱西安的被动困境;(3)三五天安排好以后,我决心去西安与张副司令共患难。
    △李金洲在太原晤阎锡山。阎称:爱国家爱蒋介石、爱张、杨和抗日部队的原则下,谋求事变和平解决。
    △广西商界联合会发出通电响应张、杨义举,拥护八项政治主张。
    △顾祝同由重庆至南京。
    △张学良电顾祝同,请顾祝同、宋子文早日赴陕洽商一切。
    △刘湘召集邓锡侯、李家珏、唐式遵、潘文华、王瓒绪、邓汉祥等举行“边务会议”。
    △顾祝同急电重庆行营,密切注意刘湘行动。
    △四川省财政厅长刘航辉携顾祝同亲笔函自上海飞返成都,要刘湘不可轻举妄动。
    △缪征流电宋哲元、万福麟谓:“副座仍在蒋公领导之下,团结救国,绝无左倾企图。”
    △刘湘召集部署训话,要求维护四川地方治安。
    △于右任、王正廷、焦易堂等晤孔祥熙商谈西安事变事。
    △张钫电杨虎城:“(前略)请弟切劝汉卿,悬崖勒马,投戈息兵,即有所见,不妨依法贡献。功罪千秋,在此一朝。”
    △邹大鹏自天津启程赴西安。
    △西安市记者救国会成立。
    △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等通电全国,反对内战,主张确实建立抗日政府,呼吁攻击西安之中央军,“应从速移开绥远前线。”
    △李宗仁、白崇禧电复冯玉祥、何应钦等:“寒电奉悉,诸公坐镇中枢,主持大行,必能拨乱反正,转危为安,弟等一俟部署稍安,自当分身来京,藉呈教益。”
    △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等通电全国,反对内战主张:一、西安事件主张用政治解决;二、统一抗日战线,立即对日宣战;三、反对独裁政治,确立举国一致之政府;四、出动攻击西安之中央军,从速移开绥远前线;五、广西军一部北上援绥。
    △商震、刘峙派代表至太原与阎锡山会商救蒋(介石)办法。
    △米诺兰学生联合会电张学良谓:“将军实为民族解放之领袖,预祝将军成功。”
    △李兴中、李维城再电冯玉样,促其来陕,共商“抗日大计”。
    △陕西省保安司令部成立,杨虎城暂兼保安司令。
    △长安县长翁圣、周至县长林翰免职,韩卓如、王文伯分别代理。
    △午后,端纳自洛阳飞抵西安,与张学良、蒋介石晤谈后,晚电宋美龄谓:西安欢迎宋子文、顾祝同入陕。
    △晚,蒋百里到高桂滋公馆见蒋介石。
    △西安戒严司令部处决乘西安事变之机,持枪抢劫之罪犯田益民等5人。
    △杨虎城派人到大荔再次劝说冯钦哉,要冯服从命令。冯执迷不悟,反对张杨政治主张,并杀害了杨虎城派去执行公务的西安绥署军法处长张依中。
    △西安部分商人乘机抬高物价,面粉涨至6元以上,小米、大米,也有涨价。
    △“西救”与陕西省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派陈雨皋前往晋、冀,说明事变真相,宣传事变意义。
    △原“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政训处长曾扩情写信给蒋介石,劝蒋接受张杨主张,“于困境中化险为夷”,并于当晚八时在西安广播电台发表广播讲话,陈述张、杨心志,拥护张、杨八项政治主张。同日,电胡宗南、黄杰、李默庵等说明事变真相。
    △上午9时,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召开第30次会议。何应钦、戴传贤、叶楚伧、于右任、丁惟汾、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居正、陈璧君、陈公博、张继、冯玉祥、程潜、孙科、林森、吴敬恒、朱培德、王宠惠、马超俊、王伯群、钮永建、李文范、梁寒操、王陆一、覃振等26人出席,王世杰、陈绍宽、吴鼎昌、张、群、陈布雷列席,孙科代理主席。议决:(一)推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迅速指挥国军,扫荡叛逆;(二)由政府即下令讨伐;(三)推于右任宣慰西北军民。
    △南京政府颁布“讨伐令”称:“张学良背叛党国,劫持统帅,业经 夺本兼各职,交军事委员会严办。乃犹不自悔悟,束身待罪,反将所部军队集中西安,负隅抗命。希图遂其逆谋,扰害大局,全国人民,同深愤慨。政府为整顿经纲起见不得不明令讨伐,着讨逆军总司令何应钦,迅速指挥国军,扫荡叛逆,以靖凶氛,以维国本。此令。”
    △南京军队二十八、三十六、五十七等师进潼关,逼二华,与东北军在华县发生战斗。东北军约四个团向华县急进。
    △南京飞机10余架飞渭南、三原投弹,炸伤居民多人。
    △为协助张、杨抵抗“讨逆军”进攻,红军一部由彭德怀、左权等率领,南下关中,是日沿洛川~三原公路南进。
    △秦德纯密电冯玉祥谓:“删电奉悉,委座安适,至涤庆慰。”
    △秦德纯电冯玉祥:“南京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钧鉴;盐电奉悉,当即转呈,宋委员长同涤敬佩。宋公已致电张汉卿,请其悬崖勒马,以国事为重,对蒋委员长之安全,尤盼切实保障,早日护送回京等语,此间一切均遵照中央迭次电令办理,当局安靖,并请训谕为盼,为祷。”
    △龙云电阎锡山谓:“……西安事变全国震惊,凡属国人莫不忧愤,……我公老成硕望,成竹在胸,当此一发千钧之际,民族危亡所系,国家一切大计,盼公多为主持,以固国本。”
    △宋哲元在察冀及平津发布紧急命令:“(一)严禁集会、结社、游行;(二)严防不良分子乘机造谣捣乱;(三)保护外侨生命与财产;(四)严禁散发传单,如无当局许可,各报馆不得发行号外。”
    △南京政府授盛世才陆军中将衔,庞炳勋、孙连仲特加陆军上将衔。
    △南京报刊以绥远将士名义电张学良:“唯希幡然改图,早护领袖返京。”
    △南京外交部发表公告:蒋介石委员长目下在西安健在。
    △傅作义、刘峙、汤恩伯、胡宗南等分电张学良要求放蒋。
    △何健电孔祥熙表示:“誓以血诚拥护中央,共济时艰。”
    △傅斯年在南京《中央日报》发表文章《论张贼叛变》称:“我以为最有效的法子是坚定政府立场,神速地用兵,把西安团团围住。”“既要用兵,又要神速,四面八方都可暂时不管,一齐兼程彻夜地赴西安,统兵者必须立派统率之人,组织有力的行营,督队包围,并且毁坏了他的飞机,这样作头一步,所有一切政治解决之谈,在我以为若依赖了转要坏事。”
    △宁夏省主席马鸿逵,得知事变消息,惊惶失措,迟迟不敢表态,本日看到蒋介石有救,始颠倒日期(本日电报改为14日)发出拥蒋电报谓:“张学良叛国、劫持委员长,电令传来,莫名愤懑,国势垂危,千钧一发,张学良竟冒大不韪,妄作主张,势非断送国脉不止,血气之伦,无不发指。鸿逵誓竭愚诚,拥护中央,除严电张学良劝其即日恢复委座自由外,谨当联系友军,静待中央后命,谨电奉呈,伏祈鉴核。马鸿逵叩元印。”
    △日驻天津特务机关长川茂至北平访宋哲元,宋派副秘书长雷嗣尚代见。
    △日本枢密院今晨散会,日首相广田、外务相有田、陆军相寺内、海军相永野集议密谋,研究中国局势和对策,“仍决定采取冷静观望状态。”
    △日本外务、陆、海各局长会议决议,对西安事变要监视其演变,为不使日侨生命财产发生危险,决采取适当措施。
    △东京《朝日新闻》发表社论说:“因为西安事变的发生,中国交涉有了好转的契机,这实在是可喜的现象。”南京已决定反共讨张的态度,任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一扫中国政府将发生任何内讧之疑惧的暗云。”
    △东京各报刊杂志及研究中国问题的各机关近日连续召开座谈会。研究西安事变发生后的中国局势。
    △大阪《朝日新闻》发表评论说:“在这时候,中国就可以明日本所希望的华北特殊化和共同防共是何等具体、何等紧急必要了。” 
    △日驻华大使馆今井松11时半在北平向新闻记者发表谈话,再次表示要与国民党“相互提携”、“共同防共”谓:“西安事变影响东亚和平殊巨。吾人以邻邦立场,深愿中国政府迅即圆满解决,免招大患。”“日本提议共同防共,相互提携。对于容共理论,更应彻底排除。”“中国对于防共如果努力,日本必加以助力。尤其华北当局之防共措施……殊愿作进一步之相助,俾中国早日安定,有益于东亚和平自不待言也。”
    △日本新任天津驻屯军司令部松井太久郎及冀察政务委员会顾问樱井德太郎访宋哲元、秦德纯、冯自安、张自志、刘汝明等。
    △国民党南京政府驻苏大使蒋廷蔽访苏外交部长李维诺夫。李维诺夫对蒋介石在西安被扣,极表同情,“盼早日解决”。并表白苏联与事变无任何关系。
    △比利时驻日大使、墨西哥驻日公使访中国驻日本大使许世英,探询西安事变情况。
    △詹姆斯·爱尔德到达西安。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发表社论谓:“蒋氏被困,失去中国之友”。“不仅中国、全世界也受其影响。”
    △詹森电美国代理国务卿穆尔报告事变情况。
    △梵谛冈教廷机关报《罗马观察报》发表评论谓:西安事变当系苏联所策动。
    △今日西安,大雪沛降。
    △何应钦调集重兵布置围攻西安。先后令二十八师(师长董剑)、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五十七师(师长袁肇昌)、七十九师(师长樊崧甫兼)、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及炮兵第一、第五团主力和一个工兵团为骨干,统归四十六军军长樊崧甫指挥,担任正面进攻,沿陇海路两侧西进;第十师(师长李默庵)和八十三师(师长刘勘)。车运潼关后开往商洛,进取蓝田;驻防天水的胡宗南第一师向宝鸡、凤翔一带进逼;驻汉中的五十一师(师长耀武)取道于午谷,进驻西安以南地区;驻守夏吴忠堡附近的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向固原、平凉地区进逼;第二师(师长关洞国)、第二十三师(师长李必藩)为沿陇海路进攻西安的总预备队,向潼关附近结集;全国空军主力集中于洛阳机场,以洛阳为基地待命进攻西安。上述部队20左右结集完毕。

西安事变大事记 /杨中州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