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深切怀念胡景翼将军
刘永端
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80周年,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们领导的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运动,它为中国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隆重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宣传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缅怀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对于继承革命先辈遗志,振奋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改革开放,发展统一战线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10月22日陕西响应,西安首先光复,陕西成为全国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之一,在辛亥革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值此陕西各界隆重纪念辛亥革命活动之际,本文就陕西辛亥革命积极参加者和领导者之一的胡景翼将军的若干事迹,作些简要的介绍,以供研究者参考。
胡景翼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少年弃学从戎,青年即已成名,统帅千军万马,驰骋疆场,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建下不朽的功勋。
胡景翼胸怀恢宏,早就立下了定国为民的大志。他幼年时仰慕明代著名英杰中山王徐达的为人,以中山为自己的字;他还崇敬秦代大将王翦的事功,曾刻有“频阳将军是同乡”的印章,以表达志在天下的宏愿。后来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民主革命,远非前人所可比拟,同时因与孙中山的名字相重,遂放弃不用,改为立生、励生或笠僧。因此,于右任在胡逝世后赠送的挽联中,所映了这一历史典故,联曰:“盖世英雄不为王翦,弥天风雨又哭中山”(孙中山先于胡一个多月在北京逝世)。
胡景翼曾就读于著名的三原学者赵汝笃门下,15岁入民党人士聚集的西安健本学堂,18岁经陕西同盟会负责人井勿幕、杨铭源等介绍,加入同盟会,从此投身民主革命事业,直到1925年4月10日病逝于河南督办兼省长任上,年仅34岁,其间除去留学日本和被陈树藩执于陕西督军府,其军政生涯实际只有10年,这10年是中国风云巨变的10年,也是胡景翼献身革命、创立事业的10年。
胡景翼是推动和领导陕西辛亥革命大雁塔举义36弟兄之一。辛亥前积极奔走于陕西知识界、新军、哥老会及刀客(游侠)之间,为起义的准备奔波备至。西安起义的炮声刚一打响,他就在耀县药王山聚众2000余人响应,旋被井勿幕任为北路安抚招讨使第一标(团长),转战于关中各地,为陕西辛亥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国建立之后,北洋军阀篡夺了革命果实,革命党人被排斥,胡景翼愤然出走,于1914年东渡日本,学于浩然庐学社,专攻军事。期间经于右任介绍,晋谒孙中山先生,学成回国时,中山先生嘱其回国后努力革命工作,胡慨然答道:“他日如打破北京,必迎先生入京主政。”历史证明,他这里所说的话并不是脱口而出的应景之词。
回国以后,他无视恶劣的机遇,以革命利益为重,委屈求全,不计艰险和困难,在北洋军系统内,从屈就一名相当于排长的差官长做起,凭着他的机智、勇敢、文才和武功,渐次由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直到统帅数十万大军的上将军。由于他早逝,这一过程时间虽不算长,但却总是在阴雨密布的情况下,披荆斩棘前进的。1916年任营长时,仅以枪不足三百的力量,全歼了陕督陆建章之子陆承武率领的精锐的“中坚团”三千余人,在陕西“反袁逐陆”护国战役的胜利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18年他同许多民党人士一起,共组陕西靖国军,迎于右任为总司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护法战争,抗击北洋军阀达4年多。他所指挥的数千健儿是该军的主力之一,在围攻西安、保卫三原诸战役中累建奇功。1922年他任陕西陆军第一师师长,随冯玉祥东出潼关,实现了他早已抱定逐鹿中原、以图大举的志向。1924年秋,与冯玉祥、孙岳密谋,于直奉战争方酣之时发动了著名的囚禁曹吴,驱逐小朝廷溥仪出宫的“首都革命”,成立了国民军,冯、胡、孙分任总副司令及一、二、三军军长,并立即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国事,从而实现了他当年在东京发下的豪言壮语。后来,于右任在1947年给刘允臣撰写的墓志铭中追述说:刘允臣于“民国十二年出关,至沪谒孙总理,遂奉命同丁惟汾、王法勤联合冯玉祥、孙岳公,以胡笠僧为基干,发动了首都之役”。这段追述阐明了胡景翼在这次事变中的地位和所起的卓越作用。“首都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处于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事件,严重打击和削弱了北洋军阀的势力,对即将到来的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接着,胡景翼接任河南督办及省长,不久即率军迎击来犯之敌憨玉琨部,结果以憨军失败而告终,这次战役史称“胡憨之战”。至此,中原大局抵定,四方咸服,胡将军遂即提出旨在建设强大中州的一系列军政措施,率先实行孙中山提倡的国共合作政策,开创了中国军政界聘任苏联顾问之先河,是第一个敢于竖起“劳工神圣”旗帜的封疆大吏,这些都充分显示出胡景翼将军忠于孙中山革命思想和继续完成辛亥革命未竟事业的远大抱负。
胡景翼将军具有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并善于灵活运用战略与策略的军事家。如陕西靖国军换旗一事,就是他善观时变所采取的韬略,但在当时却受到许多人的非议。为此,他派人告知杨虎城将军这是“依人也,非降人也”;他雪夜走访反对换旗最力的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于却闭门不予接见,胡在门外指天喊道:“余将来决不负革命,不负先生”。后来的实践证明胡将军的韬略胜利了。事隔数十年之后,于右任在台湾见到了张群珍藏的胡当年屯兵顺德、彰德时给岳维峻临摹的岳武穆书法一卷,追忆往事,百感交集,曾题诗四首,以抒发情怀,其中一首写道:
武穆精忠呼欲出,将军文彩似相承。
当年霸业今安在,垂老方知负笠僧。
可见,讲求策略,避实就虚,忍辱负重,曲折前进,往往是取胜之道,这也是胡将军的过人之处。
侠义结交、酷爱人才是胡将军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青少年时代他就表现出抑强扶弱、好打抱不平的特性。每遇土豪劣绅、官府差霸欺侮平民之事,常挺身而出,予以教训。1913年在上海时,路遇某租界印度籍巡捕向中国平民撒野,他用铁棒痛打了这个洋人的奴才,直到对方慑服为止。反之若遇见贫穷孤弱的人,总是激情满怀地予以协助。在革命阵营中,他表现出超人的凝聚力,把一批当代风云人物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共同战斗,如邓宝珊、岳西峰、张义安、刘允臣、田玉洁、郑思成、李虎臣、冯子明、续桐溪、弓富魁等,当陈树藩兵败出走之时,其部下宁愿归顺胡部而不愿他去。他出任河南督办后,著名政治活动家李根源、李烈钧、张群、柏文蔚以及中共方面著名人士李大钊、王若飞、刘天章、肖楚女、高克林等都是胡将军的座上客,众多的河南名流和名贾大绅更是齐集汴埠,从而形成了“八方风雨会中州”的大好局面。当时北洋政府派王揖唐到开封劝胡不要多用民党人士,并要求驱逐柏文蔚,胡则断然予以拒绝,并说“能舍督办,不舍名将”,弄得王揖唐扫兴离去。
胡将军素有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的声誉。老师和父母的教养,使他养成朴实、无华、谦恭、随和的美德。这种美德源于他视仕途为草芥,把民众当作知心的思想。这种美德给予他事业成就以应有报偿。他立志“愿定国家,愿为人民”,在十多年的军政生涯中,无保留的实现了这一誓言,不管是当朝权贵还是平民百姓,都平等相待,不歧视、不卑视。对部下年龄长的,常去为之祝寿,有结婚的,赠送礼品亲自闹房助兴。对同事、挚友有时因看法不同而发生龌龃,他总是循循劝导,切磋切摩,直至消除分歧。他从不打骂部属,严禁虐待士卒,不轻易动用死刑。在河南时,有一名高级指挥官严重违犯军纪,扰害百姓,他迫不得已演出一场“挥泪斩马谡”的悲剧,受到朝野称赞。将军逝世后,其亲密幕僚张群、刘允臣等看到了他在日记中记述的这些事情后,热泪纵横,激动不已,遂在日记上眉批了如下的话:“此励之所以成功也。”
将军也善书法,长于狂草及汉魏隶书,给人写信其字之大二寸见方,一封信常常用纸十余张。展信纸但见龙飞凤舞,飞天翩翩,这些信件被时人视为书法珍品,可惜至今多已散失。惟将军当年驻彰德时给岳维峻仿岳飞书法的临摹,惟妙惟肖,识者亦难辨其真伪。此件赖张群先生保存,得传于世,实是书法界的一桩幸事。
胡景翼将军逝世已经66年了,在这66年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完成了孙中山先生及革命先烈们毕生为之奋斗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并且进行了4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祖国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华民族已经傲然雄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现在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在本世纪末使国民经济翻两番,全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而奋斗。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为此目的而团结前进。
传大的辛亥革命及先烈们的历史功勋永驻史册!
(作者单位:陕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陕西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纪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