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华基督教西北农工改进会创立经过及事工概况

李寿轩


  一、创立经过
  要叙述中华基督教西北农工改进会的起因,不能不涉及李海峰个人,因为该会的创立完全由于李海峰的捐地。在这里首先提到李本人的简略履历和买地、捐地经过,就可明了该会之所以创立的原因。
  李海峰住西安东关曹家巷,原籍河南温县,幼年贫苦无依,来西安投靠亲友,经介绍在正学街学结马尾甩子职业,深受师傅和母师虐待,私自逃走,至华县一带投入董福祥军队。当时适值庚子八国联军进北京,乃随军开往北京,后由京转住蒙古等地,至辛亥革命时回陕参加张云山部队,作下级军官,后弃军就商。因系河南人遂加入怀庆帮,积有微资,经营棉粮和鸦片生意,资本逐渐雄厚,深染鸦片嗜好。民国十五年镇嵩军围困西安,避居东木头市英国牧师路浚生处,听信基督教,戒绝鸦片嗜好,认为基督教有益社会人心,决心做社会福利事业,藉机宣传教义。民国十八年,本省旱灾严重,泾、原、高三县属境内群众变卖土地,以渡灾荒的很多,李遂约数人,持资来此,在泾、高两县境内购买土地三千九百余亩,当时每亩地价两、三元。此后泾惠渠开凿成功,李与同道中人,商及在此地区内办理改进农工事业极为重要,同时也可趁机宣传基督教义。当时联络教徒十多人,发起创办农工改进会,并自愿捐出土地三千亩,作为该会基产,提议办理以下六项事工:1.改良农业;2.提倡工业;3.兴办乡村教育;4.兴办乡村医药卫生事业;5.兴办救济孤苦事宜;6.提倡宗教道德。成立以后,即向陕西省建设厅备案,原初名义上只是“西北农工改进会”,数年以后,又在名义上冠以“中华基督教”五字。农工改进会会章规定,基督徒作基本会员,其他入会人士作普通会员,重新向建设厅备案。因该会基产尽属土地,再无其他经费来源,创立伊始,诸多困难,虽说原则方面事工六项,而实际只能先从改进农业着手,以后逐渐开展其他事工,至于历年来所举办一切事业,分述如下。
  二、合办农场
  1.西北农业试验场
  该会成立之初,尚在灾荒末尾期间,当时整理大地,税契过粮,以及对各村土地经理人予以报酬,在在需款,穷于应付,对一切事工自然无力开展,不得不向外方寻找合作关系。经介绍首先与江苏省富户吴华源联系,由吴联络金陵大学农学院师生十数人(吴弟华宝当时在该院读书)组织华源实业调查团,来陕实行农村调查。经数十日的调查,对农村一般情况,如土壤、气候、物产、民情等,作了详细调查,著成专书(见《华源实业调查团报告书》)。当时陕西发生安立森工程师失踪事件,吴以治安不清,具有戒心,停止合作,转而介绍与金大农学院接洽办理。经数度协议,决定创办农业试验场,由西北农工改进会无条件供给整片土地五百亩,院方负经济与经营管理责任,并作长期试验。当时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竭力赞助,并拨款数百元,充作换地补价之需。泾阳县长田伯荫就近协助,在梁宋村以西拼凑整块土地五百亩。民国二十二年六月,金大农学院院长章之海陪同实业部顾问洛夫博士来陕西勘定场址,兴工建筑,成立西北农事试验场,即时进行选种育苗等工作。历年试验成功的有蓝芒麦、六○号、一二九号、三○二号等小麦品种;育成的棉花有四二——五一七号、三九——一○九号、四○——一八号;对玉米、谷子等杂粮作物,一并进行试验。二十五年以后,该场协助繁殖四号斯字棉,并对各优良作物品种作推广,与泾惠渠管理局合作麦棉灌溉试验及栽培工作,与中央农业试验所合作,进行化学肥料(硫酸铵)长期应用效果研究,对本省农业改进工作,大有裨益。
  2.合办陕西棉作改良繁殖场与高陵改良作物繁殖场
  该会以泾惠渠为产棉最盛区域,对优良棉作品种极为需要,为改良及增产起见,于民国三十三年与农林部陕西推广繁殖站合办陕西棉作改良繁殖场。将前孤儿院土地三百二十余亩及房屋、牲畜、农具全部拨归该使用。该场成立后即进行棉作品种与肥料试验,及棉作杂交育种,特给棉农棉种考纯并推广等工作。同时又将高陵县通远区张市村土地四百余亩与繁殖站合办高陵良作物繁殖场,进行作物杂交育种,玉米去顶,大、小麦区域试验,并繁殖推广等工作。
  三、倡办永乐棉花生产运销合作社
  陕西办理合作社以华洋义赈会及中国农民银行所办的信用社为最早,陕西省建设厅拟在泾惠渠设立植棉模范区,推广脱字棉,由西北农工改进会开办棉花生产运销合作社,当即选择永乐店附近一带村庄筹备进行。经过宣传组织,于民国二十二年四月在永乐店开始成立,参加者包括永乐店及以东泾、高两县属境十个村,社员二百五十六人,棉田四千四百余亩,完全播种脱字棉。陕西建设厅派李国桢技正来社指导植棉,金大农学院农业经济系派徐仲迪教授来陕指导合作社,并由该院拨来农业贷款六千元,月息九厘,全部贷放给社员。当时适在灾荒末尾,农村经济凋敝,揭借无门,农村社员得此贷款,并改种脱字棉,对经济调剂起了很大作用。至同年九月间,由上海银行贷给大宗资款,在三原英华医院(现在卫生院)开设机器轧花厂,购置二十五匹马力柴油发动机一部,及新式轧花车十数部,将社员所产脱字棉全部收厂,经过轧籽、分级、打包等工序,将皮棉运沪销售,盈余数万元,所有棉籽完全用作次年推广之需。至次年,该社大加扩充,范围愈大,泾、原、高三县属境内参加入社者百余村,社员增至三千余人,棉田六万二千余亩,总计全部贷款三十七万余元,并于永乐、高陵、三原分建三处轧花厂,建筑房屋,购置轧花机与发动机,社员所种纯种脱字棉均送厂轧籽,用作推广之用,将棉花打包运沪销售。适遇闽变,影响贸易,以致赔累。
  同年陕西省政府成立棉产改进所,指导植棉及组织合作社,于是各地风起云涌,争相办理棉花产销合作社,至次年在西安举行棉花产销合作社联合大会时,计有十三个县属,二十六个合作社参加会议,决定组织联合机构,专管运销事宜。各社成立以后,积极发展业务,均各建设轧花厂,购置轧花机器,并联合运销。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均参加放款,除对放款及推广纯种方面有进展外,对运销事宜无大进展,嗣后本省各县农会与信用合作社大形发展,各银行办理农业贷款更为踊跃,而棉运社业务逐渐衰微。永乐社也分为三原、高陵三社,由各县分别进行。解放后,永乐社归政府接收。
  四、园艺试验场
  西北农工改进会于民国二十八年秋,在高陵康桥马村办理园艺试验场,该会自有的与兑换来的土地,共凑集整片五百余亩,除一部分旱地及距离较远地块外,均栽植果树,并进行育苗及培植蔬菜,大量栽植苹果树千余枝,梨树数百株,并有桃、杏、葡萄等数百株,先后培育苹果、桃、梨等苗木三万余株,全部果木占地四百余亩、蔬菜区面积十余亩。除培育果木、蔬菜外,还利用余地大量繁殖优良麦、棉籽种。因该厂性质属园艺,注重果木蔬菜试验。历年以来,对于园艺试验方面进行了果树虫害调查,泾阳桃选种,苹果储藏,苹果根群考查,果树习性开花观察,果树整枝与施肥。对蔬菜试验方面,有白菜品种比较试验,番茄、西瓜品种收集。此外并推广果苗、蔬菜种籽,推广优良麦、棉品种。解放前一年,西北农工改进会就该厂开办农工专科学校,将附近村庄的零星土地变卖,添建房舍及教具设备,秋季招收学生三十余名,聘请专任及兼任等科教员。至次年,该校向人民政府请示备案。经过调查研究,以条件所限,不宜办校,即停止办理。但仍继续原来业务。一九五○年由政府接收,继续办理农场。
  在述叙该厂办理过程中,不能不提当地群众曾举行一次要求土地回家运动。当李海峰买地时,适在灾荒严重期间,一般群众为变产渡命,不计后果,至荒年过后,无地或地少的群众,急于得到土地耕种,更加本处适在泾惠渠中游,灌溉便利,农业增加,群众感觉无地耕种影响生活,遂相率向西北农工改进会要求收回土地,经官府判决,该会按退地时的地价折半退地六百亩,归各村缺少土地的群众,购回耕种,问题遂告解决。
  五、孤儿教养院
  西北农工改进会六项事工内,有救济孤儿一项,于民国二十年八月成立孤儿教养院,院址在泾阳县属的二青王村。初开办时,所有孤儿大部系接收华洋义赈会在灾荒期间办理收容所时,所收无依孤儿十六名,以后继续增收至三十余人,由该会拨地三百余亩,充分该院经费,所有孤儿,一面读书,一面耕作,颇能自给。至二十八年八月与中华慈幼协会商洽,由慈幼协会在河南温、孟两县内抢救儿童数百名送院收养,合并为中华慈幼协会泾阳难童教养院,先后共收儿童三百一十九名。至三十年慈幼协会以经费困难,将在陕所办数院合并,将该院难童移归眉县院接收,所留本地孤儿,遣放回家;将土地、房屋、农具、牲畜等完全交归棉作繁殖场;孤儿院事工遂告结束。
  六、诊 疗 所
  西北农工改进会于民国三十五年十月与李杰卿医师在永乐店合办诊疗所,由该会就宗教部前院拨出房屋,及购备用具,所有医药器材及医务,均由李医师负担,对于群众疾病及预防和宣传工作,尽了应有的贡献。
  七、宗 教 部
  西北农工改进会所以成立,系由李海峰之捐地及同道中人的发起和赞助,而李海峰之捐地动机,则尤在于信仰基督教,认为宗教可以导人为善,劝人戒绝鸦片嗜好,裨益社会,须广为宣传。因而在永乐店设立宗教部,聘任信仰坚定、灵程丰富之人主持,宣传教务,培养灵性生活和宗教道德,并在宗教部内建修礼拜堂及住舍,供给常年经费。直至该会结束时,将一切所有房屋器物,移交永乐店基督教会。
  八、经 济 情 况
  西北农工改进会的经费,除与金大农学院合办之西北农事试验场毫无收入外,对于农林部陕西省推广繁殖站合办之棉作坊,及高陵繁殖场,每年按照不同情况,收取小麦及棉花等实物。此外,尚有各村零星土地所收地租,作为该会建设及经费用。园艺场采取自足自给原则,所有一切开支和收入均归该场支配,如有特别需要,得由该会补贴。其它该会所需经费均由合办两场及地租维持。
  九、结 束 情 况
  解放后,政府首先接收合办之西北农场与两处繁殖场,一九五○年秋又将康桥马村园艺场接收,并清理了全部资产,所余未售完之各村小块土地,归各村土改,从此该会所有一切事工,遂告结束。
  附 泾阳县政协对此文的补充意见
  这篇资料的作者,信奉基督教,他是西北农工改进会内办理具体事务的重要人。此文写的全属积极的一面,我们并不否认这一点,但在某些地方,却有所隐讳。如:在梁宋村强兑农民土地成大块给农场,农民反对,当时官府压制群众。上海银行的蒋得祺拿陕西省主席邵力子的亲笔信,威胁后旨头村参加西北农工改进会所领导的运销合作社,不准办信用合作社。该会荒年以每亩二、三元的价格,买到农民的土地,经过农民的斗争,始以六、七倍的价格,着农民买回,时间还在荒年尾,农民不知经过多少困难,才把佃农帽子卸了成为自耕农。在荒年买地时,零片地不要,必须兑成几百亩的大块,在农民拼凑大块地的过程中,不知经过多少折磨,流了多少辛酸泪。李海峰以一个旧军人出身,经营商业和烟土,竟成巨富。在刘镇华围西安时(民十五年)李海峰托庇了英人,保全财产,因而信仰基督教,事经两年,陕西大荒(十七年),李挟资赴泾、原、高买地,仅经过三、四年,地价就赚了六、七倍。和南方资本家、银行界挂上钩,在地方办了一些有益的事业,可谓名权双收。为了征集真实历史资料,请熟悉这件事的社会人士,对我们的补充意见提出纠正。
  (泾阳县政协供稿 一九六一年)
  《陕西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