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回忆英国基督教浸礼会在陕西传教的概况

李西园


  一、创办时期(一八九一——一九○○年)
  英国基督教浸礼宗所派遣来陕西之传教者,名其设教会为“陕西英浸礼会”,一九三三年改名为“陕西中华基督教会”。因其入教仪式为施行浸礼,故称为“浸礼会”。已受浸礼者为教友,未受浸礼者为道友。陕西英浸礼会创办人为英籍敦崇礼夫妇及邵涤源三人。一八九一年开始在三原县东约五十里之福音村设立教会。该处原为荒野,无居住人家。其成立系由甫自山东自动迁陕之农民,牵茅结庐定居于此。村众在其山东原籍即多系英浸礼会教友,故名新村为福音村以志其信仰。村众来陕之领头人为刘汗青、刘丹芝父子与王左泉、郑有能等。该村迤西三里有许多太和村,其成立情形与此类似,其领头人为孙云舫先生。
  敦、邵等初来陕西,无所依附。因同道关系,至村与教友联系,并与之通力合作。迅即建起大草房多间,作为礼拜堂,并建立崇真书院(男)及美丽书院(女)。敦氏夫妇及邵除在附近传教并在书院担任功课外,还设立禁鸦片烟会(禁吸、禁种、禁运)和劝妇女放足会。敦、邵二人以福音村为基地,迅即四方发展,东至关山镇(临潼分县),西至三原县,南至高陵县,北至耀县,周围百余里之间,为其传教活动之区域。
  庚子年(光绪二十六年)关中大饥。福音村居民,因村立未久,素乏粮食储备,一遇荒旱,只得背离乡井,就食四方。是年秋,村众多逃荒北山至延安一带。此为后来英浸礼会在北至延安沿途各县设立教堂之张本。再因庚子年山西闹义和团最烈,对陕西教会不无影响。当时护理陕西巡抚端方,严厉出示保教保洋人,风波始告平息。
  继敦、邵而来者,有英人莫安仁夫妇。此时敦、邵二人皆返国,惟莫独留驻。因该时反教反洋人之风声甚盛,莫与村众商作戒备。拟筑一土城,以资防御。已开土奠基动工,三原县令奉省宪令,亲至福音村劝其至西安暂驻,免生意外。莫走后,村众率多逃往北山,筑城事乃作罢论。崇真、美丽二书院,亦不解而散。
  次年辛丑,敦崇礼由英国人李提摩太相邀至北京,助成我丧权辱国最不平等之《辛丑条约》。清廷以李、敦和议有功,钦赐李头品顶戴,钦赐敦以二品顶戴。是年秋,敦携大批赈款,来陕放发。赈毕即赴太原,筹办西学专斋事宜。庚子年后,莫留驻上海广学会,主办大同报,未回陕西。
  二、转移传教重点时期(一九○一——一九五一年)
  庚子已过,邵涤源返陕驻,西安东关东新巷,总管渭河南北教会。此时为陕西浸礼会之大转折点。以前其传授教活动地区,是在渭河以北之乡间,以后则注重在城市及渭河以南地带。由西安东至临潼、渭南两县,西至户县,北至延安,沿途各县均开设教堂。其重点则着重在西安,次为三原及延安。福音村为着传教策源地,始终未曾放弃。有一度英人武德逊曾北至绥德,开设教堂,驻过数年。凡其重点教堂,常驻有英人而多寡不等,其余教堂不过聘有华人经常传教而已。
  三、领 导 组 织
  1.西差会:凡英人由其总会派遣来陕传教者,男性称牧师,女性称教士,医务人员不论男女均称大夫而为其西差会之成员。其领导人为总干事,由该会推其中资史较老者充之,并为其召开会议之主席。
  2.教会议事会:教会议事会每年将届年终召开一次,为来年安排工作,由西差会总会干事及渭河南北教会代表组成。惟照例西差会开会在前,所有应行商讨事件,大体已定,教会议事会也不过是一个形式罢了。
  四、教会三大任务
  (一)传教:西差会所有派遣来陕之人员,虽其名义不同,有牧师、教士、大夫之分,而其总的任务则为传教。英人来陕后,均先学普通话三年,期满后分派至各重点教堂实习,如在西安之端履门、东关之东新巷、三原县及福音村等处之教堂。关于传教事,就全体教会而言,英人终为极少数之少数,多赖各支会所选出之牧师、长老、执事等相助为理。其中惟牧师为专业,并有薪给,其余人员则为义务制。
  英人先后来陕传教者,除上述诸人外,其余可谓庸中佼佼者,尚有白忠信(女)、路思义、钟约翰、慕德、文安思(女)、卫宝忠(女)、宋玉蕴(女)、荣卓志、钟伟理等。
  (二)教育:庚子年前(一八九一),陕西英浸礼会在三原福音村创办崇真、美丽二书院,并在各支会办立小学。该时前清尚开科取士,未订课本。故书遗课程,除授道课外,仍读四书五经,作时文,并教英语及各种科学。各种科学则采取边译、边教办法。英语课本采用的是《英语初阶》、《英语进阶》、《英语初范》等书。各种科学教材,不久便采用美人狄考文所编著之数理化各科备旨为课本。各小学所用课本为《三字经》、《百家姓》、《天道问答》及《四书》等。
  庚子年后(一九○三),在西安东关创办乐道学校(男)、尊德学校(女),其办法与上述之崇真、美丽二书院略同。福音村所设之书院,后改为男校及女校,更后改为男女合班上课之中学一所。西安乐道学校至民国十六年停办。尊德学校办至民国二十年,在陕西教育厅立案为私立尊德女子初级中学校。以后在南京教育部备案。民国三十一年添设女高中班级,改为尊德女子中学。民国三十五年添设男高初中部,改为尊德中学。此时男女高初中分为四部共有十三班,学生六、七百名。在福音村之中学办的亦颇有成绩。解放后(一九五二午)均交由政府接办。西安之乐道小学、端履门之崇德小学一并交与政府接收。  
  (三)医院:庚子年后,英人德大夫在东木头市开办医院。后有姜、罗、荣三英籍大夫,先后来此服务。德大夫回国后,姜大夫逝世。辛亥革命,东西路战事爆发,罗、荣二大夫随革命军,参加医务工作。革命胜利,共和告成,当时政府将大差市口地皮一段,划拨教会为建新医院之用。新医院落成后,命名为“广仁医院”,即今之西安市第四医院。当时此医院规模及设备比较宏伟和齐全,医疗技术比较高明,故曾多年负有盛誉。先后在此服务者,有荣大夫、海大夫、舒大夫、贾大夫、李大夫、德大夫(女)、柯大夫及华人李仁大夫、张哲丞大夫等。西差会医务人材,颇为缺乏,医师往往前后不继,不相衔接,张哲丞大夫曾经屡为承乏,主持院务。解放后,始由叶瑞禾、孙汇文二大夫等充当王副院长。至一九五一年交由政府接办,更名西安市第四医院。
  在三原东关外,亦建有广仁分院一所,规模及设备均比广仁医院小而差。当时在渭北一带则属绝无而仅有者。对地方贡献亦颇不少。先后在此服务者有:华人李本初大夫、英人贾大夫及荣大夫等。
  解放后,一九五○年在三原开教会中外代表大会,改组教会为理监事制。选出华人九人为理事,三人为监事,并将全教会,交由中国教牧人员接管。所有西差会人员至一九五二年先后完全回国。此时综计渭河南北教友为七千余人,渭北约五千余人,渭南约一千余人。至此西差会所控制的陕西英浸礼会乃告结束。
  总之,英人来华传教,是依据不平等条约。试思信仰原系自由,何为借助条约?办理教育与医务,则是干扰我国内政。况帝国主义者往往籍所谓“教案”问题,而酿成我国外交重大事件,故谓其“传教为宗教侵略”谁曰不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陕西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