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县调查记录
马长寿
平凉现在是个专区,包括了十七个市、县。十七个市、县之中,有十五个市、县住有回民。这十五个市、县就是:平凉市、平凉县(后并入平凉市)、灵台县、崇信县、泾川县、静宁县、隆德县(后划归宁夏)、华亭县、泾源县(后划归宁夏)、庆阳县、正宁县、环县、镇原县、宁县、庄浪县。其中有一个民族自治县,就是泾源县。其他有回民的县里,还设立了十几个民族自治区和民族乡。十五个市、县的回民人口,共十一万多人。
在上述许多市、县里,许许多多回民的祖先都是“陕回”,是自同治年间回民起义以后,由“八百里秦川”被迫离开原来的居住地而安插在平凉专区的各县里的,其中以泾源县和平凉县为最多。因此,我们要研究陕西的回民起义史,就非到平凉专区不可。这是我们所以到平凉和泾源调查的第一重要理由。
还有,我们在陕西各市、县调查和访问的对象,除西安市外,其余各县,绝大多数是汉人。在现阶段的人民思想水平上,如果说我们汉人一点没有大汉族主义了,这是不可能的。纵然被访问者的思想水平很高,但由于祖宗的传说所限制,由于统治阶级的历史文献所影响,不知不觉我们在交谈中就发现了大汉族主义和民族偏见。假如根据这种资料,就简单地进行分析,作出论断,肯定地说,这种结论是不会公允,而且也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要作回民历史调查,就应当一面访问汉人,又一面访问回民,把他们双方的意见相互对照、相互比较。在对照和比较之后,应当肯定的,就加以肯定;应当否定的,就加以否定;有问题的,就保留下来,以待进一步去调查研究。唯有这种办法,我们的态度才算是正确的,我们的结论才能接近于真理。所以我们到甘肃平凉专区的调查目的,是虚心倾听回民自己的意见,特别是那些由陕西被驱逐出来的回民子孙们自己的意见,用以纠正我们在陕西所得的资料的错误。这是我们所以到平凉和泾源调查的又一重要理由。
在调查之前,我们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一)拟定调查表格,里面包括三十个问题;(二)训练此次参加调查的人员;(三)事前与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及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取得联系。
参加调查的人员,除了我和冯增烈同志外,又增加了七个选修《西北民族史》一课的同学,即袁鸿欣、乔温、王宗维、张大鹏、阎振维、许孝德、张庆吉七人,共九人。
7月6日,我们乘汽车由西安出发,中间经过咸阳县、礼泉县、乾县、永寿县人、彬县、到达长武县车站。这条公路大致跟同治二年回民领袖白彦虎等率领回民军从咸阳撤兵西退的道路是相同的。在邠州城南的高岗上,可以望到白吉原,各地西退的回民曾在那里占据了很久,到陕西北山各县作过战。
7日,由长武县起程,经过高原,转入泾川峡谷。从泾川起,沿途可以看到柳树两行,相传是当年平定回民起义以后,左宗棠命令军队和各地人民栽植到泾川县,听说这里也有陕西后裔,族居在城南合子沟一带。而关于回民历史,我们作为一群陌生的旅客所能看到和听到的只有这些。
上午10时,我们到平凉市,住在专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平凉县城在过去是非常繁荣的。它不仅是甘肃东北通陕西的要道,同时也是兰州交通西安的中心。自从西兰铁路通车以后,它的重要性跟着减少了。但是陇东仍以平凉为中心。货物之输入和输出,皆以此为集中点。且此区除西兰公路外,北面有公路直达固原,南面有公路经华亭、陇县、千阳西达宝鸡。因此,平凉把陇东的南北及陕西西部又联系起来。
当天下午,我们到地委统战部接洽,由雷部长及任、刘二同志先和我们晤谈。他们表示愿意尽力帮助我们,并且略谈了一些本专区回民的概况。雷部长对于董志原的情况特别了解,他说:“董志原以原内有董志村而得名。位置在泾河和马连河之间,面积南北约百里,东西约八十里。它在三个县——宁县、镇原、庆阳三县的毗连地区,里面包括九个区:和盛区、新庄区、焦村区(以上属宁县),萧金区(属镇原),董志区、朋远区、什社区、驿马区、西峰区(以上属庆阳)。现在董志原上还有同治年间回民的公墓数处,每年还有人去上坟。”这对于我们了解当年回军十八大营的地理形势很是有用。
雷部长介绍我们与专署金少伯专员晤谈。金专员是个回民,原任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秘书,现在是地委常委兼专员。他的祖籍是陕西同州沙苑金家村人,在同治元年由于回汉战争迁到四川三台去了。他对于我们的工作很有兴趣,他说:“多年前,我也想搞这种研究,但因为工作太忙而中止了。”他很热情地招待我们,为我们谈了一些平凉回汉关系的情况和其他问题。他主张座谈会分别去开,可使各方面有充分发言的机会。
我们回去布置了工作,晚上统战部请大家看戏。
7月8日,上午到市文化馆参观。与回民史有关者,有同治二年邑贡生赵青黎死前所题词之一块石牌,文曰:
我同老妻死在前院井中,
媳妇同小孩子死在花园井中。
同治十年,左宗棠为摹泐此词,并作了跋,刻在后面。称回军为“回匪”,“匪”字被人挖去了。因想同治年间回汉因战争而死亡者当有数十万人,有文化的如赵贡生之类,就把事实写下来了,没有文化的,特别是回民,就很少有记载留到后世。这是一种感想。又一种感想,是回民起义为什么仇视知识分子,还是知识分子特别怕回民,所以投井而死,当时不能解决这这一问题。归来查《甘肃忠义录》,在《乡团列传》里查清赵青黎身世。原来他是官僚的后人,道光已酉年的拔贡。同治初年他应平凉知府之请出为平凉团防总局的局长,虽然列传称他持论公允,但回族贡生糟彦礼就是在赵作团总任里被团丁杀死的。同治二年八月十二日平凉城被回军所陷,因此他纵不自杀,回回群众岂肯白饶了他?因此,我们遇到任何现象时,早下结论是非常危险的。唯有详细占有资料,反复研究,才能了解事实的本质如何。
下午3时,到民委会附近的东寺去参观。此寺属“阁迪木”老教,民国二十二年修的。阿訇于复初,五十二岁,泾源王阁村人。我们一见就攀谈起来,他说:“泾源王阁十三村都是于彦禄老人家部下的后人,自同治末年投诚后,被左宫保安插到化平(即泾源圣女川)。平凉县大岔河里头有小王阁村,村人是从泾源迁来的。听说也有王阁村的回民迁往山西省,村名也叫王阁村。”
晚7时,民委会周干丞副主任委员,就平凉专区的回民情况作了报告。他说:
“平凉专区共有十七个市县,其中有十五个市县都有回民。宁县回民十多户,是最近迁徙去的。只合水和华池二县没有回民。
回民的总数共十一万多人,民族干部在1955年是五百九十九人。专区回汉人民约二十多万人,回民占了一半以上。
本专区回民的伊斯兰教共有四个教派。第一个是‘阁迪木’派,俗称为‘老教’。第二个是‘哲赫忍耶’派,俗称为‘新教’,是对‘阁迪木’的老教而言的,由清代乾隆年间的马明心所创。第三个是‘伊合瓦尼’派,俗称为‘新新教’,是由清末光绪年间马果园所创。第四个是‘苏步哈尔’派,是由老教中分出来的。其实除‘伊合瓦尼’派外,其余都是老教,只有‘伊合瓦尼’派是新教。
在解放前大体说来,回、汉之间尚无大的摩擦。至于各教派之间冲突的现象,时有所闻。前清乾隆年间新老教派之争,是大家知道的。光绪年间陕甘提督升允曾出布告,禁止‘伊合瓦尼’派活动,但因投鼠忌器,没有惩办,后来马果园逃到新疆,此派又传到甘肃各地,马步芳父子利用此教,大力压迫各派老教。因此,老教各派与新新教之间感情不和。
解放以来,由于党和政府提倡民族团结,不只回汉之间没有纠纷,就是教派之间,遇事多所协商,一有问题力求解决,因此都能够相互团结了。例如昨天西寺新教阿訇行穿衣礼,老教各派都去参加典礼,表现了空前的团结。
平凉十五个市、县的回民共十一万多口,分属于四百零二个坊。阿訇有三百五十三人(有的阿訇开两个坊的学),满拉一千三百多人,社首(管寺院的)一千二百多人。
平凉市共三十五个坊,其中男寺三十坊(内有一个哲赫忍耶的拱北),回民人口一万八千一百一十三人。
平凉县共一百七十三个坊(内有两个拱北),人口三万九千五百六十八人。
灵台县共十一个坊,人口三千一百零三人。
崇信县共四个坊,人口二千一百一十二人。
泾川县共七个坊,人口八百三十人。
静宁县共三个坊,人口一千一百七十九人。
隆德县共两个坊,人口六百八十三人(不久以前划出十乡归西海固回族自治区。)
华亭县共四十三个坊,人口一万三千九百八十四人。
泾源县共一百一十六个坊(包括二十五个‘梢马寺’),人口三千五百四十八人(此外尚有一百零八户汉民)。现已成立回族自治县,分为三区,十二个乡。
庆阳县共两个坊(一男寺,一女寺),人口五百二十五人。
正宁县原有两个坊,人口六百零三人。现在从平凉迁去一百八十三户,一千零十七人。
环县只有一个坊,人口五百八十五人(这些回民是因马鸿逵的驱逐从宁夏迁来的)。
镇原县只一坊,人口六百四十人。
宁县只有十一户,二十四人,不够设一坊,只设小清真寺一座。
庄浪县(原属天水县,新划归本区),有一、二坊,人口不详。
这里特别应当提出的,就是正宁县龙嘴子和孟家河二乡的二十四年光荣革命历史。革命的领导人是刘志丹和谢浩如二同志。这两个乡与马家河乡的回汉人民联合起来,住在森林中、向各地反动的“自卫团”袭击,数立奇功。现在这二乡的干部和农民几乎都是党员。有两个阿訇马生福和蔡登宵都曾经当过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
我们这个专区很早就执行了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整个专区,有一个民族自治县、四个民族自治区和九个民族乡。
(一)自治县一个——泾源回族自治县。
(二)自治区四个:
(1)平凉县两个:武安区和北新区。
(2)崇信县一个:圣峪区。
(3)华亭县一个:山寨区。
(三)民族乡九个:
(1)平凉市两个:十里铺乡和泾滩乡。
(2)华亭县三个:十二堡乡、石嘴子乡、南庄乡。
(3)崇信县一个:圣峪乡。
(4)灵台县一个:下河乡。
(5)正宁县两个:龙嘴子乡和五顷原乡(原名孟家河乡)。”
听过上述讲话以后,对于我们今后的调查工作起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7月9日上午,一部分人去参观北大寺和西寺。北大寺是老教;西寺是新教。西寺的建立很迟,是1929年由静宁、清水、西吉、同心各县回民逃难于平凉后设立起来的。教堂门前有一匾,就是说明此寺建立的经过。又一部分人,到平凉中学、平凉师范借来了八种县志,供参考用。
下午3时,地委和市统战部召集了回民阿訇和上层人士在民委会开座谈会。先由我们把这次召集座谈会的目的明确以后,首先由周干丞主任带头发言。
“相传同治元年大荔、渭南回民五百九十八人在华州砍竹,被当地汉人打死回民两人,于是同州府回民就联合起来发动起义。
起义之初,任老五是领导人。任老五把张芾杀了,事态遂至扩大。
清廷征伐回民的最初有胜保,继有多隆阿,再后是左宗棠。左曾保证五年内平定“回乱”,回民军不能支持,于是从陕西各地退到甘肃陇东的董志原。
董志原的回民军分为十八大营。十八大营的首领是:白彦虎、马正和、崔伟、禹得彦、于彦禄、马长顺、马生彦、毕大才、杨文治、陈林、阎兴春、冯君福、马镇国、蓝明泰、哈连金、邹保和、张化雨、马维骧。
后来十八大营到豫旺城,改编为四大营。他们的首领是白彦虎、马正和、崔伟和禹得彦。
禹得彦曾经投降了马化龙,后因清代统治者的离间,马化龙断绝了对回民军的粮饷供给,禹得彦无奈只好投降清廷。他和他的部下被安插在华亭县十二堡。
当左宗棠军队压迫马化龙之时,金积堡的回民军分几个派别,主张不同。一派是马化龙之子“大仁爷”坚决主张对清军不投降。他主张率兵走包头,连接西捻,攻打北京。又一派是金积堡的陕西回军,主张渡河与河州的马占鳌、肃州的马文禄联合,坚决与左宗棠抵抗。马化龙对此二派的意见都不赞成。他被清军所挑拨,使陕西回军离开金积堡,自己献出武器降清。降清以前,“大仁爷”提议带兵二万驻守牛头山,以观变化,马化龙不从,想以一百多家口牺牲以保全回民全体的性命。”
按着由马良臣发言。他是十里铺民族乡的副主席,五十多岁,从前曾到中亚和新疆作过生意。他说:“过去回民起义,是因统治阶级的挑拨离间造成的。最初,汉人的牲口跑到回民地面,回民把他打死了;回民小孩到汉村,汉民又把他赶走。因此,回汉之间,感情不睦。但这还不是起义的原因。譬如说,我的老婆姓马,原籍高陵人,家里原是个财主,拥有几十亩地和很多牛马。一天,邻家来说,风声紧了,大家要逃走。那时她的父亲很不愿意。后来张芾到临潼,虽口称是为汉回调解纠纷的,但回民在他轿下发见了鸡毛传帖,上面说要洗尽回回,因此回民把他杀了。还有赵老五率领团练,时常铡杀回民。这样一来,回民知道事情非同小可,所以舍弃家业,都参加了起义。
回民起义的武器,是非常原始的,只有刀和矛之类的东西。
张芾对于回民是很仇视的。未到临潼以前他就想洗杀回民。他的妈妈知道了,不同意,曾对他说:“儿呀,天不灭回!”张芾为了证明他的主张正确,在斗里抓出一把菜籽,说:“回回只是这样一把,而汉人却是这样一斗。若此多的汉人杀少数回回,还杀不过吗?”从此可知他原来就存心不良。
可是回民的组织涣散和没有远见,也是很明显的。陕西回民到了甘肃以后,各干各的,谁不管谁。当左宗棠安插回民时,原先想把回回安置在泾河的川地上,但回民不敢要。因为回民认为川地庞大,军队人马多,怕受骗受气,所以最后还是被安插在化平山沟的不毛地区。”
次由张德全阿訇发言。张阿訇七十五岁,七里塘人,现在十里铺河口寺开学。年纪大了,耳有些聋,但他的报导是重要的。他说:“回民变乱年的‘拜俩’(灾祸)是同治元年五月十三日,由同州开始的。到十一年五月二十三日被左宗棠安插在化平,中间经过十一年零十天。
我少时曾问我老人因啥原因生此灾难?原来在东府出了一个赵老五,泾阳出了一个张芾。赵家有钱,南北到处有生意,银钱没有数。张芾官大,作过咸丰皇帝的老师。张芾告假还乡,赵家买动张芾,一心要灭回回。关于这事,在回民间有口歌为证:
赵老五的银钱大,买得张芾坐不下。
六部化钱六百万,州府化钱还不算。
鸡毛传帖传十年,要把回回全洗完。
相传一天赵老五给他妈做寿,摊派回回每口三百钱。钱送来了,赵老五一看,一百二十个汉人里才有一个回回,于是他决定洗灭回回。赵老五的妈劝他说:‘儿呀,天不灭回!’赵老五就在斗里抓也一把菜籽,说:‘这一把是回回,这一斗是汉人,怕啥?’他妈又说:‘回回虽少是狼,汉人虽多是羊。’赵老五还是不听。回汉斗殴,回回告到官里,但官把汉人由前门口叫入,由后门放出。这些汉人痛恨回回,所以回到各村设铡,把回回铡了。
皇上派胜宫保来安民,但他受了赵老五的贿,变安为剿了。当时回回中挂帅的,是十三省的北京时阿訇。他老人家杀了赵老五和张芾以后,没有离开陕西,就无常了(死亡了)。以后禹得彦挂帅,和多隆阿接仗,回回骑兵一马三箭,忽来忽去,出没无定。多隆阿不认识回兵摆的啥阵,所以每日只行三十里,步步为寨,并不多攻,就停下了。这便是:
多隆阿设下寨为寨,想把回回撵口外!”
我们听到这位老人家会口诀,又识字,因此不肯放松,追问下去。他从口袋里拿出一本账簿式的本子来,对我们读。口歌的内容,虽然有些封建和宗教性质,但的确是由回族自己的阿訇撰写的。我问作者的姓名,他说不知道。歌中提到同治十一年固原的清真寺飞到云南,好像是哲赫忍耶教派教徒的作品。不管它如何,里边叙述到陕西的回民起义,又叙述到云南汉团对回民复仇等事,不失为有参考价值的史料。现在照抄如下,有别字的地方在旁边作了更正。其余一概从原文方式。
同治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置于(喻)的回汉个个人人知晓。同治元年五月十三日国朝政乱:
长毛造叛(反)到西安,
周之(至)户县全札(扎)完。
郏(陕)西回汉民不安,
训府(巡抚)奏本长毛乱。
皇上传旨打长毛,
胜工(宫)保领兵到西安。
进了童官(潼关)摆大阵,
见回不流(留)全洗完。
汉逼回民造起叛(反),
同州起义叛(反)西安。
州到良之(道粮子)全杀完,
郏(陕)西立(黎)民四(死)万千。
进本良之(粮子)二百万,
汉杀回来回杀汉。
秦川闹的不得安,
杀的十村九无烟。
血水成河骨头山,
人马损失几十万。
人人个个叫皇天。
同治皇帝降旨意,
多将军挂帅到西安。
多龙(隆阿)舍(设)下再(寨)为(围)再(寨)。
想把回民赶口外。
回民离了秦川地,
一胜一败到固原。
正正(真真)叛(反)了整十年。
回回生来能一心,
要把固原城破开。
王周(州)听言心胆战,
回民赶在城外边。
大南寺来小南寺,
中间有个清真寺。
只因回回出了城,
礼拜寺内无有人。
王州是贼心不端,
旺(枉)把圣书读心间。
不懂律利(例)他坐官,
他於(与)回回结仇冤。
拜主只(之)地无仇冤,
欺天灭教不怕天。
他叫兵勇住寺(院),
糊里糊涂野蛮干。
他把猪肉挂梁间。
五月内本天干旱,
民众都把雨水盼。
忽然五月二十二日,①
正当午时天气变。
黑风黄风刮到(倒)树,
乌云罩地天黑暗。
雨水落地如盆波(泼),
炸雷声音山荒(晃)动,
电光捕(扑)地火旦(蛋)滚。
京(睛)空京(惊)动一言难,
固原城内人死完。
水烟(淹)火烧不上算,
人马损失几十万。
真主立克(刻)大能显,
清真大寺飞上天。
一时一克(刻)落云南。
将寺内柱梁一根,
坠于在饮马河前。
左工(宫)保来是清官,
低下头来细想想:
雷击清真可稀罕。
报于皇帝讲一便(遍),
皇上传旨意收民,
安伏(抚)不可杀□□,
左工(宫)保领圣旨安民。
讲罢一章又一篇,
说今道古后代传。
云南有断苦情事,
谈起叫人泪不干。
回民传教起祸端,
云南制台杨暮天,
他和回民结仇冤。
回民当年杀他父,
到后一来要伏(复)冤,
读书成名坐大官。
自因郏(陕)西回民乱,
依(倚)公假私报仇冤(怨)。
杨制台来传令箭,
心想把云南回民,
不流(留)一个全洗完。
愚的愚来贤的贤,
愚的真主取了命,
贤的流落在世间。
自从世乱无处站,
漂流昆阳河湾前。
贫人每日把鱼吊(钓),
打鱼过日度饥寒。
人人个个将经念,
五时礼拜遵守虔。
无寺无院实可怜!
真主百思大能显,
将固原清真大寺,
飞云南坠落昆阳,
辛星县昆阳河弯。
查考年月来观看,
即是五月二十二日,
正当午时间落下。
大雨雷吼满川水,
烟雾罩满雾尘尘。
忽然真主大能显,
落下房屋数十间。
人想集聚同观看,
本来清真寺一院。
上悬阿文金字匾,
还有石碑作证见。
六□回空修大殿,
七间大殿很宽展。
碑文上写甘肃省,
固原州乾隆三十年,
四月创修房屋俱全,
只少柱梁一根之(子)。
仔细一看见一人,
抱柱口张眼上翻。
训(询)问一变(遍)方知来历,
才知道此人抱柱者,
乃是犯罪之魁也。
后来寺院门前明光电,
人想去掘得银五千两。
既禀明州县一堂大官,
象(县)官奏的(得)皇上,
降下旨意,
著率辛星县按户均分配:
五十家烟户各得五十两,
奏(凑)巧五钱两实数完。
皇上心中大喜,题诗一首:
雷击清真世间稀,
天下回民不可欺。
读书成明(名)有富贵,
要与国家保社稷。
皇上丰(封)过飞来寺记。
上面引文,完全是照原文抄的。
七十五岁的张阿訇说:从前有个时期流行过,但是谁作的,就不知道了。由其内容来看,肯定它是回民阿訇作的。平凉回民大家都知道云南昆阳的礼拜寺是从固原州飞去的。
固原的清真寺,建于乾隆三十年四月,到同治十一年五月二十日被毁了,昆阳的清真寺建成于此时,故有飞来寺之说。飞来寺的传说,当然不足为信。但这段口歌使陕西的回民起义和云南回民起义后的余波联系起来,倒是很有意思。文中说左宗棠是“清官”,处处寄希望于皇帝,只想不受欺侮,便可读书成名,为皇帝保社稷,这种思想与当年回民起义的精神是没有相同之处的。虽然如此,但我们获得这篇口歌文字以后,非常高兴。因为这是出自回族阿訇的手笔,与汉人民间所留传的口歌文字,绝不相同。
接着,十里铺社主任马长有发言。他农民出身,七十岁了,兼市政协常委。他说:“回民起义原因是因为鸡毛传帖下到各回村了,说汉官汉团洗回回,于是回民不能不起手。渭南车村,是回民起手的地点。最初,众人还有意见不一致。后来烧了房屋,有的杀了妻子,于是决定造反,全体出动。但是西安人没有反。陕西失败以后,向甘肃董志原撤退。到董志原,各人携带家誊,非常困难。回谚说:‘董志原上撂婆娘,撂了三天再拖上。’由此可见,当时情况狼藉不堪。同治皇帝知道这种情况,想道造反的哪有拖家眷之理?所以命令左宫保安民。
十八大营的领导人,当时叫做挂帅的,有杨文治,泾阳塔底下人;马正和、西安人;白彦虎、咸阳人;崔三,凤翔人;于彦禄,东府人;马生彦,西安人;邹麻子,渭南渭桥人;陈林,同州人;毕大才,泾阳人。其中邹麻子、陈林还有冯五(君福)、阎兴春都是阿訇。还有一个马寿三,云南普洱人,人称他为“普洱马”。
云南杜文秀与金积堡马化龙有关系,都属于哲赫忍耶教派,穆三也属此派。”
西寺阿訇马风清,是东乡族。他补充说:“起义并非自愿的,也是不容易的。只是为了生活,官兵逼得没办法。
董志原住了十年,十年在那里种庄稼,也是为了生活。
在金积堡时,人们都饿死了,人吃人。
听说回民在化平(今泾源,下同),很受限制。人民进城缴粮,守城士兵在他们头上盖一戳。出城时经过检查,没事才放行。回民进城早进晚归,不能在城里住宿,故当时有‘夜不留回’之语。”
此时周副主任发言,说:“当年回民起事各地都有,原因亦很多。
我听已死的父亲说过,回民的十八大营先到董志原。在正宁县以东地区挖了窑洞四百多个,住了几十万人,整整过了三年。后来,北经环县到预旺城,改组为四个大营。军队分别由禹得彦、白彦虎、马振和和崔伟率领。
金积堡的马化龙与杜文秀有关,而杜文秀又与洪秀全有关。故老传说,金积堡回民是因反对官府的苛捐杂税而起义的。四大营后来到了金积堡。马化龙在金积堡宁灵厅筑皇城,改元称帝,把同治元年改为‘成正’元年。杜文秀自咸丰年间起义后,清廷注意杜文秀,没有注意马化龙,所以马的势力日益坐大。传说回民有个贡生马天魁,初为马化龙的参谋,后被放为灵武县知事。他是马手下唯一的能识汉文者。陕西回军一到,马的势力更膨大了。四大营到金积堡,分布在黄渠两岸,相互为邻,人马多了,粮食自然困难。马对他们是按口授粮的,初时每人每日一碗,感到不够吃,后来又增加口粮到一碗半。
刘松山从陕西延安西征,中途收降了董福祥,编为‘董字三营’。董福祥是豫旺县天朝山毛渠井人(现归环县管)。少为土匪,在环县抢了人,环县知事把他捉住,以沸水泼之,头毛尽秃,弃于野外,后被贫妇引之回家,始得活命,住贫妇家四十天把伤养好。始走延安为寇。后率领数百人,到处劫杀。此后被刘松山所招抚。
相传马振和很打仗。在陇东时,带二十五个骑兵攻下强家沙窝。马振和的马队执小红旗,绕甘肃官兵之后,直闯入甘营,清廷旗兵的七道粮子都被打垮了。
白彦虎是当时四大营中最大的元帅。但他与马化龙的意见不合;马化龙主降,白彦虎主战。白彦虎看到主战不成,便率领所部三万回军西行,先攻宁夏府,未下,绕道贺兰山,到阿拉善旗的巴音浩特山,攻打阿拉善亲王的王府。阿拉善亲王是蒙古人,其妻为西太后女,同治皇帝的妹子。白彦虎到此以后,亲王逃走,抢了皇姑,直奔镇番县(即今民勤县)北沙窝。到此不久,便有人建议,抢掠事小,抢皇姑的罪大,因而白彦虎才把皇姑送还,自己在河西一带打仗,最后打到了新疆。
自白彦虎走后,马化龙的粮草已尽,且与陕回有‘阁迪木’和‘哲赫忍耶’教派之分,所以决定听从官军的挑拨,与陕西回军分析开了。陕西回民无奈,当时有不少部队向清军投降。
陕回一去,马化龙势力更孤。他有名利思想,跟着与刘松山换帖为友,刘称他为大哥。刘松山当时住在马王寨子。一日,刘、马相约与士兵训话。刘语言中侮辱回回,时有河州教主金爷的义子枪手在侧。中有名尕三者,气愤之下,一枪把刘松山打死了。
打死刘松山,闯祸非小,马化龙便决心作‘库尔班尼羊’②,立意牺牲阖门一百余口,以保全回民的性命。
刘松山的兵交其侄刘锦棠带领,同治九年末,刘锦棠攻下金积堡。十年正月十三日,刘军把马化龙杀了,把头送到邠州。当时回族青年兵丁有四、五十万人皆被杀死,妇女儿童皆被官军掳去。
相传马化龙与小燕王张宗禹曾经发生过联系。小燕王也曾派人到三边,闻马内部意见不洽,乃决定渡河到了山西。
白彦虎百战之余,最后逃入俄国中亚一带‘脱骨莽’去了。去年(1955年)兰州马培清委员到波兰华沙开会,在那里还遇到脱骨莽一位姓苏的乡亲。”
最后,由市政协副主席马连山发言。有人说他是马正和一系的后人。他说:“回民起义是因封建地主、官僚以及地方的无赖之徒压迫回民造成的。原来这些回民在陕西各地,都安居乐业,没人愿意离开陕西,但是后来没有办法,被官兵追到甘肃来了。
回民逃到金积堡,初被马化龙收容,后来就发生变化了。宗教派别不同是一个原因。刘松山从中挑拨离间,诱惑陕回返陕,发生了很大作用。后来听说白彦虎抢了蒙古王爷府,马化龙排斥陕回的意见就更为坚决。
马化龙决定排斥陕回后,不仅不供给难民以粮食,而且与官军订约,遇到以草腰(用一根草绳勒在腰间)为号的新教回民时不杀,遇到没有草腰的陕回时便随意杀砍,于是陕回弄得无路可走。
马正和曾在固原西关驻兵三年。当时粮食奇缺,阿訇开学也成了问题。因此,马正和至董志原及其以南地区‘打粮’(抢割麦子或劫粮之义),汉民团练‘黑头勇’见之,也不冲突。
后来,固原被穆三在正月初一打下来了,穆就称‘大汉征西王’。
马正和、冯阿訇原系高陵人。后来被安插在静宁县的禹桥、东西拜、西冶、咸南一带。上下川也有陕西回民。这些回户原来都是高陵人。冯阿訇所领的回民,除分散于上述各村外,又一部分为了追赶白彦虎,在肃州(酒泉)死亡或分散了。冯阿訇本人也死在肃州的东关。
陕西东府的回民大体被分插到化平三川,在平凉的大岔河也有一部分。
耀州白吉原的回众被安插到平凉的北原和南原四十里铺,又一部分到化平。
凤翔府三十六坊的回众,被安插到张家川、龙山镇。
西安府西部的回民,被安插到平凉的为多,也有一部分到了会宁。
渭城一带的回众被安插到平凉的白水、甲积峪沟和下阳家。”
今天这些发言都是相当重要的,能够解决我们调查中的许多问题。
7月10日,上午10时在民委开平凉市汉族人士座谈会。到会的只有四五人。在周干丞副主任主持下开了会。
首先由民主人士郑经生发言。他发言的内容,主要是谈穆三陷平凉城的故事。他说:“穆三亦名穆生辉,回民尊之为圣人。原籍云南,同治元年时居平凉城东关。
平凉城是同治二年二月被围的③,至当年八月十二日攻下。攻下以后,穆三以‘成正’为国号。当时守城的官兵只五百名,由西宁人新疆巴里坤总兵吕元所带领。吕元原来是在江西打太平军的,同治元年十二月被派往新疆巴里坤作总兵,路过平凉,平凉行台就把他留下守城了。穆三把火药装在棺材里,塞到西城墙的洞里,所以立刻就把城墙炸毁了。
穆三的回兵,除平凉回民外,还有华亭十二堡的回众。在攻平凉城以前,听说甘肃派大通营张游击带标兵护送军火到平凉。行抵瓦亭峡④,穆三派人扮平凉道台委员,令他们把武器扎好,跟着就抢去,并把所有的标兵杀死⑤。因此,穆三的军队就有了精良的武器。穆三的为人很仁爱,未多杀人。当陕西回军到达平凉时,曾派人来与穆三联系。穆三请他们从北原(草峰原)走过,勿经县城。但当时北原尚有六、七个村庄——佛堂寺,长沟、南乔家、北乔家、赖张家、成家凹等都是汉村,穆都给他们一面旗子插在村口。陕西回军到此皆不抢杀,一直走到固原。”
周干丞副主任对于穆三打下固原的历史作了补充。他说:“穆三攻固原时曾号召西、海、固各地回民参加。海原回民的大帅是王正禄,是老教徒,率领三百骑来参加。王抵固原时,城已被穆三占领。二人以新旧教的不同,相互攻击,穆三杀了王正禄。海原的教徒们来复仇,把王正禄的死尸抬回海原王家屯,修“拱北”安葬他。从此以后新旧二教不和,主张不同。王正禄的儿子王尽忠为报父仇投降了左宗棠,左给他一个军门,跟着左在各处打仗。王尽忠在外面娶一妾带回家里,妻妾不和,误将丈夫王尽忠毒死。
总之,穆三是攻下固原以后,再返回来攻平凉的。他死后埋在南门外的南台,在坟旁修了一个拱北寺。”
继由甘肃省文史馆的汪若兰先生作补充,他说:“平、庆、泾的道台驻固原,不驻平凉(平凉只有行台)。正巧那时驻固原的道台万金镛,是回民。穆三攻城时,万有内应,所以很快就攻下了。时正月初一,城内忙着在拜年。”
又说:“崔三攻白水时,汉民朱通以粮草供回军,所以对白水及高家堡一带的汉民没有杀。”
谈到这里我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当时十八大营,每营有若干人呢?
他说:“每营只有两三千人,因为沿途损失很多了。”
市政协副主席李翰说,他听人说过,太平军曾派人到龙驹寨与回军联系,共图对清廷造反。
文史馆员贾子祯说:“雷正绾被平凉人喊作“雷垮子”,他的军队纪律很坏,到平凉拆毁民房很多。当马化龙穷迫时,曾花钱向雷正绾买了一条路,以谋逃走,但是这条路又被刘锦棠截堵了。”
下午1时散会。
下午3时,我们九个人分为三组,按照计划去各处访问。
一组到市政协访问,没得到什么。遇到马连山副主席,问了问平凉回民的分布情况。他说:“平凉回民从陕西迁来的在北原以连五坊和九社村为多。连五坊之中,大小秦家占主要部分,他们是由华州秦家滩迁来的,九社村的姓氏有惠、秦、马、安。
南原有二、三十坊也是由陕西迁来的。
城东,十里铺南边的大岔河沟,四十里铺南边的五老沟的回民,也是从陕西各地迁来的。
此外,还有南原上买家村、榆树庄、桂家井的回民亦迁自陕西。买家村几乎全部是由陕西迁来的。”
另一组到东湖区。遇到一位八十七岁的刘姓老人,他说:“陕回来攻平凉,城破,未久住,即北去。平凉便由雷正绾驻守。”又说:“马化龙有一童仆,一天误将一茶杯碎了,怕主人责骂。心生一计,说当捧杯入室时,见一条龙盘踞床上,因而杯落打碎。马闻此言,以为乃是他称帝之兆,故修宫殿,谋起事。”
第三组的收获很好。他们在平凉榨油厂访问了管库房的回族干部蓝映林先生。蓝今年六十三岁,祖籍是渭南县庞阁庄人。庞阁庄在渭南县城东面良天坡的东南,是当年所谓“六村九社”之一,同治八年被安插在甘肃化平的涝池沟。蓝本人曾任泾源南台乡主席、中农成分。
蓝映林听说是调查回民起义的三个学生来了,欢迎到榨油厂库房的一小室内谈话。他说:“我家原住渭南县庞阁庄,现住在泾源县南部涝池沟的庞阁庄。庄里现有人家五十七户,多姓蓝。我生于1893年11月30日。当我十一岁时,父亲在千阳开脚店(赶牲口的运输行),我在一小私塾里读书。私塾里只有我一个回民,同学们成天叫我‘贼回回’。我不明白,我不偷人为什么人家喊我是‘贼’。日子长了,实在气不过,于是逃了学。回家去问祖父,祖父才将我们回民的身世讲给我听。
祖父说,我们老家是陕西渭南县良天坡附近的蓝家庄。同治元年,渭南县有个赵老五,银钱无数,家里养了四十名刀客 (即土匪,以杀人为业)。一天,赵老五给他的父亲贺寿,家里支了三台戏对唱。戏坊门外挂着一个牌,上写‘不准回回入场看戏。’许多回回卖零食的蹲在场外,不敢进去。戏已开时,来了一位回民的武进士,姓于,人们喊他‘于进士’。他的子孙现住在华亭十二堡(即渭南与大荔交界之禹家或于家人)。他在场内场外一看非常生气,走到场外对回民青年说:‘你们想进去,敢进去吗?’青年小伙看到有人作主,齐声说:‘敢进去!’于是于纠合多人手执扁担、棍子,一齐打进去了。进去以后,打散了四十名刀客,还把赵老爷拉下打了一顿,但并没打死。赵老五是有钱有势的,哪里肯如此干休?于是到渭南县告状。知县本来知道赵家仗势欺人,恐生回变,所以婉转把案件推开。赵老五气上加气,不肯干休,于是就用银钱运动张芾,暗地计划如何洗尽回回。回民对此有口歌说:
赵老五,银钱大,
买得张芾坐不下。
赵老五和张芾计算了一下关中回民数目,大致是一百个汉人比一个回民,因此洗尽回回甚有把握。从此赵老五扬言:‘三天之内,洗完回回。’
官府团练买竹竿,制枪械,明里说准备打长毛,暗地里是在用以洗杀回回。有些回民去买竹竿,从前门进去,后院里有铡子,就把回民铡了。这种消息传到各处,回民个个惊恐异常,人人自危。
还有个姓赵的回民⑥三月三十日夜里在一家汉民店里过烟瘾。正在吸烟之际,外面进来一个汉人,与另一汉人密语,说‘明日要洗回回’。姓赵的回民听到了,缓缓从客店里出来,已经看到汉民的马队准备明日包围回村。于是他向各村回民送信。
因为赵某平时烟赌都来,是个无赖之徒,所以各家回民对他的消息半信半疑。但是无论怎样,人人准备一番,总是好的。
到了第二天,正是四月初一日早晨,六村九社的回民听到钟声乱响,大家认为一定是汉人洗回回来。于是大家联合起来,与汉村人马打仗。四月初一日,六村九社的回民首先起义。
六村九社在渭南县城的西边,与渭河以北的仓头镇相距有一段长的路程。六村与仓头之间隔着渭南城以及其它许多汉人村落,这些城镇村落恰巧当时被长毛占了⑦。六村九社起义,人少势孤,哪里抵当得住汉团的兵力,没有办法,只能派人到仓头镇请援。
仓头的回民知道,便派人来援。但是南下到此,必须经过长毛所盘踞的汉村。仓头回民向长毛借路,长毛居然答应,让路给回民过去,六村九社得到仓头派兵的援助,然后才打了胜仗。
但无论怎样,经过多年战争,回族人马的损失,是难以计数的。就以我家我村来说,我家原有十口人,大爷是阵亡了,此外还死了几口,到化平只丢下了七口,这还算好的。有的人户死光了。我村原有人家百户,到化平只有三十户,其中有七十户绝了户。
我家属老教,阿訇姓阎(大致就是阎兴太)。”
听了蓝先生这一段报导后,访问小组很起劲,进一步问他回民迁到董志原以后情况如何?十八大营挂帅的人们是哪些?
蓝映林说:“回民到了董志原以后,挂帅的人们你争我夺,情况就不好了。但有些元帅还是很会打仗的。回谚常说:
陈(林)打刘(松山),
马(正和)打甘(甘官军),
邹麻子(保和)打的雷老汉(正绾),
于彦禄打了一搅圈(打了一转)。
又传说当时回民的元帅有三秃两瞎,即马正和、于彦禄等,三个的头发都秃了,禹得彦和陈林都是瞎子。
相传马正和在官军营盘里吃过粮,禹得彦在十八大营的后期挂过总帅。
此外,白彦虎是西安人,崔三是凤翔人。杨文治、毕大才都是泾阳人。毕家后人在秦家,蓝明泰是大荔仓头人。
阎阿訇,名兴春,在泾原县南九社村有他的后人。
还有一个冯均福,为人很坏。为了要挂十八大营的总帅,杀了好多回军头目。谁不听他的话,他便杀。回民至今常相开玩笑说:你不规矩,我把你送给冯阿訇‘过聂帖’。即言送去就被杀了。”
最后,他还告我们说,“平凉县南原的陕回多姓蓝、马、王、海、任,东边大岔河沟的陕回多系咸阳人,三郎坡的是东安人⑧,北原大秦家都是同州人。
平凉以外,好水川会宁县的回回,是西安府人;陇南龙山镇的回回也是西安府人;拱门镇的回回是凤翔人。”
这些谈话,对于我们的调查研究,都有很大意义。
7月11日,我们分为两组分别下乡去访问。一组由冯先生领导选择了两个能爬山的许孝德和张大鹏去平凉南原的桂井乡。另一组由我领导,与王宗维、张庆吉、阎振维、乔温四人一同到大岔沟。
桂井乡距县城南十多里,包括十七个村,即徐家湾、阳坡、榆树庄、桂家井(一作郭家井)、白家台、蔡李山、买家湾、高庄子、何家庄、关庄、二甲沟、吴家庄、庙堂里、蓼家庄、张家庄、酒池湾、石窑*(左山右间)等村。这些村里,有纯粹是回民,有纯粹是汉民,也有是回汉杂居的。回民之中有信老教,也有信哲赫忍耶的。信老教的多是陕回的后裔;哲赫忍耶派的信徒,即是平凉回民。陕回村落之中,以桂家井、买家湾、榆树庄三村为最多。我们就选择了这三村为访问的目标。
我们先到榆树庄,约有四、五十家人家分布在山坳里。庄里有两座清真寺,一座是哲赫忍耶教派的,一座是老教的,这说明这里有甘、陕两省的回民居住。前者是世居的,后者则是同治十一年被安插于此。
因为庄里的干部都去进行生产了,因而我们就到桂家井。桂家井一名“郭家井”,但现在无论郭或桂姓的人都没有了。这里有乡公所,乡长不在家,乡文书黄登举给我们召集群众谈了话。
他说:“本乡十七个村(村名已见上段纪录),徐家湾、高庄子、关庄、庙堂子、酒池湾是汉人,其余十二村都是回民村。全乡四百多户,汉户仅有九十八户。回民之中,陕西迁来的回民占一半以上。我的家现居大岔河,原籍是陕西长安南边黄家庄人。”
接着由六十三岁的余德水老人言谈,他说:“我家原是同州白马营人。我的父亲就是在董志原的营中生的。传说渭南赵老五决定洗灭回回后,就在各庙里设粮台。但到后来被回回卸成八大块了。马正和和陈阿訇都是十三营的头目,以后全军覆没,安屯部下于泾阳十三营。平凉塔底下有单家川,有村名穆家峁便是穆三的家乡。温纪太,是同州人,是个大财东,常派人到成都办货。他的后人住泾源城东的水沟一带。杨文治,西安府人,生平力大无穷,后来在固原杨老庄战死。”
再次,七十三岁的马全有说:“我家原籍是咸阳马家堡人。那里听说还有牛村和板桥。马家堡的回民,除在这里外,在会宁和静宁的单家集都有,村名也叫马家堡。听母亲说,哥哥是在‘反叛’营里生的。
六十岁的丁兴春亦发言。他说:“我们是东丁家人,在大荔县沙苑的边上。当时祖先以种麦种瓜和务枣园为业。当地有人设庄收购。回回的变乱,是由放羊引起的。动手的日子是五月十八日。因为我们每年在这一天,为先人阵亡人众作“聂帖”,我小的时候,庄上有位瞎老太到这一天一定哼哼唧唧哭一场,还给我们讲故事。原来回回的十八大营有大虎小虎。小虎在中途阵亡了。大虎白彦虎跑出关外。变乱以前,回回的生活,穷的穷,富的富。变乱以后,剪刀绑在干子上做武器,以后才缴获到一些刀枪。回回打仗没阵法,抢吃抢喝,敌人来了,抵抗一下;走了,就安顿下来,所以左大人当饥民来安民,每丁给田十亩。
回民军队逃到华亭时,淫雨三十多日,遇到张侉子带三千官兵来截,结果全部被回军所歼。
冯五阿訇安插在单家集。禹得彦、蓝明泰、金义保在旌善五旗。还有一个于朝彦,后来作了兰州游击。”
最后大家给我们介绍了村里回民的姓氏,有王、马、李、余、者、张、温、牛、买、秦、杨、高、刘、苏、黑、吴、乌、海、摆。北原的白庙还有姓古的,这些都是西安府人。这里所谓西安府,包括了当时府内所属各县。
这组人访问了桂家井以后,翻了一架山,到了买家湾。
到这里先找到余清廉乡长。给他说明来意以后,他的热情很高,立刻派许多同志到各处找人,就是几里外对面山上的放羊老人刘全明也喊来了。大家在一齐开谈话会。
首先发言的是买德明,七十四岁,贫农,他说:“我们姓买的祖籍是高陵人,赶井家的集。当地水田很多,种上三亩水田,就是财东。渭南赵老五,在各汉村设下铡子铡回民,铡得回民无路可走,这时才起了手。后来赵老五坐在车上外出,终被回民所杀。回民逃到金积堡以后,日久被围,结果人吃人,狗吃狗,左宫保才出来安民,回民胆小,不敢在川道住,怕官兵骚扰多事,后来才住在平凉南北二原。左宫保给回民发了农具纺线车。家里没案板,妇女在石板上擀面。原来这道沟里满是黑刺,男人每日砍下当柴去城里卖掉。有的树木可当柱子,就卖给城里人盖房子。进城卖柴的回民,守城人要给脸上盖戳子,出城时也得验过。卖柴所得用以换买口粮。口粮吃不饱,还得一镢头一镢头的开地。当时的日子真难过!榆树庄,原名李家庄,是个汉村。后来迁到城东单家川住了,回民才住在这里。买家湾原名杨家湾,也是汉村。这里的汉人搬到二道沟去了,回民才迁到这里。”
其次乡长同志给我们谈:“我们的祖父在董志原住了三年,后在金积堡投城。回民的兵器被左宗棠收去,忽听左要杀他们,才把剪刀缚在干上冲出。爷爷在世时,常给我们唱一支名叫‘雪花飘’的军歌,说是在董志原十八大营里唱的,歌声悲壮,可是词句我都忘了。
这乡的关庄原来住的是汉人,当平凉事变时,村民杀了川道里马家庄的回回。马家庄的回回,思谋报仇,约来了陕西回回,同来杀此村汉人。汉人一部分跑到陕西,经过十年,才敢又回到关庄。”
最后,七十六岁的刘景明老人说:“我家原住在走蓝田县大道的沙河⑨。原以农为业,生活尚感富裕。村里人多户众,汉回杂居。起初大家到也相安无事。到同治元年五月,形势就变了。相传在五月十八日,各处汉人团练安下铡子在铡回回。赶集的人,不见回来,到西安的人也不见回来,于是群疑顿起。有人背上粪筐去探,半路上碰见对面来的汉人说:‘不要前去,前村正铡回回。’此消息一传,事情就闹大了。村里的老人都跳了水车井,年轻人远逃,一直逃到西峰镇,抢吃抢喝,于是回民才起事造反。
事后,回民为纪念此五月十八日被汉团残害的事,就在每年此日为先人作‘聂帖’⑩大家在此时痛哭一场。
我们村里的人是归白彦虎领导的,到处跟着他打仗,到甘肃后,因为我们的‘坐马不前’,白元帅就把我们丢了。
沙河附近有海家坡,也是一坊,附近有一个楼楼寺,作祈祷,抹一把,但其余都是老教的规矩。
回回起来杀汉人,汉人看到旗子就跑了,当时军威很盛,有谚语说:‘王一角,周半天,黑云上来遮满天!’那是说陕西教门很旺盛的。
我少年时在金积堡开过馆子。相传那里有九里城,照壁上有蟠龙,很排场,马化龙的皇城后来改为刘公祠。”
这一组转回头来又到了榆树庄。这一庄的回民原籍是陕西咸阳县,随从白彦虎到甘肃来的,据一位七十四岁的杨义老人说:“当年白彦虎伤了皇上的皇姑,无办法,只得西走。我们都是咸阳靠近渭河的杨家堡人。附近还有朝家、金家、马家等堡相连。这些村堡的回民都跟着白彦虎西走。一部分人安顿在中途各地。我们是留在河州的,从河州又迁到这里。左宗棠安民时,规定回民只能在平凉城十里以外居住,十里以内不能去。白彦虎最后跑到俄国边境内了。”
从桂井乡的访问调查可以看出,这里的陕西回民大部分是西安府所属各县,如临潼、蓝田、长安、咸宁、咸阳、高陵一带人,他们与同州府回民的不同之点,在于他们不是在金积堡投降的,绝大部分跟着白彦虎西至河州、肃州,后因“坐马不前”,或其它缘故与白彦虎失掉联系了,因而才在西宁投降。
这一组所得的资料,虽然是零星的,但牵涉到西安一带起义的原因,和当时陕西回民的生活状况,而特别重要的是关于白彦虎元帅的历史有一番交代。
另外一组,往大岔河访问的,所得的资料多些。专署用汽车送接我们到十里铺,而且始终由热心的乡副主席马良臣给我们作向导,至今我们感谢他们对于调查工作的帮助。
晨8时,由平凉城起程,很快到了十里铺。十里铺是个民族乡,我们先到乡政府,他们正开生产会,不愿意惊动他们,大家在门口溜达。在合作社门口遇到一个老乡,挑着担子在卖东西。一搭腔,原来他是泾阳塔底下杨文治的后人。哪里肯放松?于是大家把他围起来,请他谈谈杨文治。
他名杨生福,六十多岁,原籍泾阳县塔底下人。来甘肃后,最初安插在马家沟,现在住在十里铺。他是杨文治的族孙。杨文治的直系绝代了,旁系子孙分住在上杨家和十里铺等地。上杨家人多,有二十多户。跟着请他谈谈与回民事变有关各事,自然希望他多谈谈杨文治的身世。
他说:“同治元年,清朝大官张芾和渭南财东赵老五定计洗杀回回。清查回汉户口,说一百二十个汉人杀一个回回,很容易办到。于是决定从四月二十三日,到四月二十七日洗杀回民。村口都安置铡刀,井口也安置铡刀。拿到回回,铡死就塞到井里了。起初回民还不知道,但出去的人不见回来,各村都发生这种怪事。后来知道了,回民集合起来起事。
回民的总帅是普洱马,原籍云南人,是个阿訇,人们喊他普老爷。精通回回月历,回民信仰他,他曾在西安北关开过学。
造反是从同州起的,五月端阳节以后不久,泾阳县也起了事,泾阳塔底下原有回民四百多户,归杨文治率领。
杨文治原有八个弟兄。哥哥杨文彦,曾经带过兵,是我的亲爷爷。杨文治是行二,没有后人。我家人手多,土地亦多。杨文治会打拳,有气力,手持一根五十多斤的木棒,一棒能打死好多人,当时麦子割好了,尚未碾毕,就起了事。
相传泾阳城的四门置有铡刀,看到回回就铡了。最初起手的名禹瓜子⑾,他说汉团杀回回,后来果然许多人不回来了。因此,回民把剪刀一扭绑在木干上,作为武器,齐动了手。
杨文治最后死在固原杨老庄,是被官兵打死的,生前他足智多谋,有不少计策是他定的。回民至今有四句口歌,叙述当年四个元帅的特点,即:
杀人不过马正和,细法⑿不过冯阿訇。
有谋有智杨文治,骄傲不过禹得彦。”
最后,他诚恳地说:“这些故事,近年来不谈了。从前,老辈人们经常谈,而且到伤心处,无不痛哭流泪!”我们听了都很感动。
马良臣主席来了,一行六人进大岔沟,先到右边的王家坪去。由马良臣出面请出六十七岁的舍莫禄老汉在果树下谈话。他说祖籍是西安城东边的灞桥人。“同治元年五月过了端午节正在打麦的时候,东府的回兵便结队成群过来了。本村回民趁时加入,向西进军。”这段话很重要。从此可知,东府回民军何时到西安东廓的。他又说:“赫阿訇是咸阳城渭城湾人。”这恐怕不是指赫明堂。他又说:“回兵打仗,男子前面打,妇女在山顶上撑旗。”这说明回回妇女也曾参加了起义。
循着沟的右边前进,成群的男人们在田里锄草。马良臣喊了几个到罗家坡刘金福老汉的家里。刘老汉很好客,家里妇女们给我们倒茶,四、五个人同时就座谈起来。
刘金福说:“我祖籍西安城里人。爷爷兄弟三人都当官兵打周至县的长毛,败回来了。到西安不能进城,二爷爷和三爷爷到兴平跟回兵在一块打仗。我村人户不多,但姓很杂,有拜、刘、苏、黄、毕、蔡、柳、冯等姓。马姓原籍高陵县城南边;黄姓是咸宁方城村人;毕姓是泾阳人;冯姓是冯阿訇的后人。除我们西安姓刘的外,也还有三原县的刘家。”
姓菜的,姓氏很别致,原初我们不知他们是哪里人。50岁的菜明发说,祖籍是泾阳塔底下大菜园人。
他说:“同州汉回感情交恶时,回民常锯汉人的树。锯取其中间的一小段,抛到河里,取其上段到家中,待涉讼时,官方派人查,也难对在一起,以此常相打捶。”
刘金福又说:东府回民性劲,行军时妇女亦持长矛、长刀列队征杀。路过西安时,西安回民围着人家看,妇女用矛干拨开他们,向前进军了。真比西安人强!
从罗家坡出来,渡河到王家坪的清真寺。阿訇招待我们,并约了几个人给我们谈话。
寺里有个二阿訇,是禹得彦的族裔,名禹义成,祖籍渭南双井禹家(因为村里有两个井,故名)。到甘肃后,被安插在华亭县的十二堡,住大寺村。现在由王家坪回众聘他作二阿訇。他记着几首关于回民起义的歌,初不肯说,后来大家要他说,才说:
同治登基太年轻,
城里城外不公平。
同朝出了大财东⒀。
要把回民洗干净。
宣统登基两月半⒁,
慌慌乱乱民不安,
河南的人砍竹竿⒂,
主降“拜拉”别瞒怨⒃。
火烧村庄烧寺院⒄,
好死的坟园难照管。
迤迤撒撒到礼泉⒅,
礼泉的人本敦善,
他给我们破柴把水担。
迤迤撒撒到幞头原⒆,
人也侵犯⒇,
粮草也缺欠。
这首民歌显然是回民自己作的,有历史意义。
他也谈到同州府回汉纠纷发生后,汉人讼棍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舞文弄墨,颠倒是非。讼棍亦名“代书”,即代回汉农民写状子。他代汉农写状子,说回民的羊吃掉汉人的麦苗:
后蹄一蹬,前蹄一刨,连根带梢
但又为回民写状子说:
地冻车铃响(言敲地之声如车铃),钢镢挖不动,羊蹄怎能刨?
跟着我们与八十岁的苏梅轩老人谈话。
苏梅轩的祖籍是泾阳县马家庄。自述他乃同治时回族贡生苏汇之孙,同时又是毕大才的外甥。因此我们就希望从他的记忆中了解回民领导人的来历。
他说:“祖籍泾阳马家庄,辈辈是读书人家。祖父苏汇,少与张芾同学,后来考取了贡生。当回民起事时,祖父作了杨文治的师爷。
起事原因,同治皇帝说是‘汉民存心不善,回民报仇太过。’回民的年轻人不好,看戏时不看前台,光看身后(指身后汉人妇女),所以人家不准回民看戏。
起事的日期,是同治元年五月十三日。
打仗时,回民打下了三十道粮子(清兵一营叫一道粮子),不能算坏。但到后来,回民的头目彼此争权,各不相让。一个上台,另一个把他害了。互相仇杀暗害,把几个大头目都害完了。
泾阳回民跟的是杨文治,杨是泾阳塔底下人,会使棍子,一棍要打一个粮子。我祖父跟他当师爷。
马正和能打仗手持小红旗为号。不战,官军自败。
白彦虎是邠州白吉原人,农民出身。
毕大才,泾阳人。我是毕家的‘发生’(即外甥)。
马生彦,西安人,是个好元帅。
冯均福,渭南人。
普洱马的后人,现住平凉,在北大寺前开小店。”
接着到蓼家坪,至南寺里拜访唐阿訇。村里来了五、六个老汉,坐下来大家谈话。
马玉清,七十五岁,原籍同州人。少时听丈母娘说过:“赵老五是‘盖省财东’,叫回民到河(渭河)南砍竹,砍一捆两串钱。砍完了,去指定的地方领钱。前门进去,在后院里就宰了,尸首丢到渭河。日子久子,好多人没有下落。一天,一连去了四个人,后边的一个不曾进去,始知进去的人们都让铡了。他便潜水逃回,把事实告知回民,后来,回民杀了张芾,事态更大了。非起手不可。”
苏名魁,七十五岁,原籍高陵县渭河桥边人。他说:“回民起事原因,是日积月累的。东府回民年青人看戏,只看后台汉人妇女,每年闹事,积怨成仇,所以赵老五不让回民看戏。
又传说张芾初回陕西时,陕西汉人常给他说回民欺侮汉人,因而记仇在心,要灭回回。
又泾阳南关汉人陈广林开女班子(妓院),一些回民也常去逛。一次,回民在班子里喝晚汤,内有猪肉。回民质问班主。陈广林说:猪肉怪香。于是双方就打起来。回民点火烧了妓院,县官捕人,捉到牢里去。事情越闹越大。”
拜长清,六十一岁,原籍高陵县边滩下拜家人。他少年时曾到过河西、河州、绥远、包头以及陕西高陵、泾阳等地,是以赶车为业的,他走的地方多,自然见闻广。他说:“同治元年七月十三日晚上,汉人团练把上下拜家的南礼拜寺用火烧了。当时邹阿訇正在上下拜家开学,立刻召集全社村民一面救火,一面清查损失人马财物。这次损失太大了,邹阿訇再也忍耐不下,决定在次日起事,这支回军打仗打了多年,最后到了董志原。邹阿訇年纪太大,不久老死。他的儿子邹保和,是个麻子,正式挂帅,领导上下拜家及十三村二百多户,在各处打仗,最后到金积堡投了诚。”
这段史料很重要,叙述了高陵上下拜家与临潼十三村回民起义的经过。
关于董志原十八大营的头目的姓名和籍贯,他所听到的结果是:
禹得彦,渭南禹家人。
马正和,西安北边滩人。
赫阿訇,西九社人。
白彦虎,西安人,屠户出身。
崔三,凤翔崔家凹人。
杨文治,泾阳塔底下人。
于彦禄,大荔王阁村人。
毕大才,泾阳毕家窑人。
冯均福,渭南边滩人。
阎兴春,渭南九社人。
蓝明泰,渭南人。
马生彦,高陵渭桥边滩人。
马正国,咸宁人。
邹保和,旧籍江南人,其祖及父在陕西念经开学,父亲晚年在拜家开学。他本人在投降后才开学,人品很好,年老才死。
关于当年在董志原驻兵的情况,他说冯阿訇驻萧金镇;邹阿訇驻十社镇;马正和驻西峰镇的寨子街;杨文治驻董志镇,白彦虎驻西峰镇北十里铺的晏西坳。
我们一向不明白十八大营的组织如何?每营有多少人?我把这一问题,请教于他们。
唐阿訇和拜长清的意见相同,他们认为陕西回民起手之时是三万八千人。至董志原后,十八大营,每营占据一个沟,共十八个大沟。每沟人数,多少不等,有几千人的,也有几百人的,并不如现在的军营编制要有一定的名额。
谈完以后,已经晚7时了,人们又饿又累,支不下去,因此到十里铺河口寺一息,就坐汽车回平凉城了。
从7月12日起到泾源县去调查,至16日返平凉。在泾源县听说任老五(应作任武)的后人在平凉城,因此17日上午我和王宗维去拜访任武的直系孙,有任廷俊和廷轩二人,皆位北大寺旁的东巷里。任廷俊不在家,我们就与任廷轩谈话。
任家原籍渭南县仓头镇。同治十年,清廷安插任家于平凉北原的居头寨。解放后,他家的成分是地主兼工商业者,因为城里有纺织厂,所以他们搬到城里北寺东巷住。任廷轩叙述任武的身世时说:“任老武,原来应当是任武,渭南仓头镇人。他年青时,在云南距离昆明三站路的地方作生意。往来于陕西、四川、云南之间,从陕西去时带山陕土货,回来时带云南茶叶等特产。所以他的生意是经营杂货的小商店。
他在云南听说陕西地方不平靖,就回到家里来探望。回民起事后,大家因为他在外省多年,懂事故,所以就举他为头目。当时另一个回民头目洪兴,是任武的表兄弟,二人关系密切。洪兴也是仓头人,初作牙行,常在油房街作牛羊买卖的介绍人。他和任武同时领导回民起义,最后是病死了。洪兴的子孙现在平凉城内作小贩,卖凉粉。
当多隆阿领兵打到羌白镇时,回民头目们内部发生了争执。当时禹得彦主张投降,任武、白彦虎等主张打下去。禹得彦派人请他议事,他正在抽大烟,抽完上路,在路中被禹的党羽害死。
任武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一个儿子叫任得江,就是我的亲祖父,年方14岁,禹得彦怕他报仇,对他也要加害。他没办法,藏到华阴县一汉人家避难。一年多以后,由周老爷 (当时名阿訇)出面调停,然后我祖父才能出面。
回民的另一个头目赫阿訇,原来在云南做阿訇,他回陕西的时间较早,比任武要早七个月。任武在云南听说陕西回汉打仗了,才急于回来看家。当时家里人口很多,大小共有一、二十口,所以他放心不下。
长毛到陕西后,曾派人到涸南与回民联系。结果如何,就不知道了。
我祖父常骂禹家,与他们不相往来。祖父骂禹得彦有几句口歌,至今我还记得,就是:
‘禹得彦,鬼子蛋,不打官兵打团练!’
因为世仇,至今还是互不往来。
我们姓任的随回民军先到西宁,后被清军威胁,没办法才在尖骨山投诚。禹得彦和他的部队也是在那里投诚的,与我们投诚的日子相同。投诚后,禹家被安插到华亭十二堡,而我们则被安插到平凉北原的居头寨。”
这段谈话还是重要的,虽然对任武的事迹不免有些隐讳 (这隐讳肯定在清代就形成了,当时若暴露任武造反的真相,其人虽死,他的子孙必然会受到罪名),但是九十多年后得此资料也是不容易的。
注 释:
①指同治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
②库尔班尼羊是指回回在忠孝节所宰的羊,这里指为大家而牺牲之义。
③郑经生先生送我们两册《甘肃忠义录》,顶上有眉批,对于郑所谈各节可以补充。穆三所以回平凉,眉批上述其经过甚详,云:“同治元年十二月腊八日,东路乡团马夫来,因守候久,嫌冷,叫城门甚急。旁站一卖馍花门,因(探知)办乡团生疑,往告阿訇,赴寺聚众,议抵制法。彼族有身家者,以无器械止之。不料团丁擅劫城内当铺糟贡生,而分其财物,致酿变乱。张县令愿带糟贡生出城开导解散,防局团丁闭城不放。”《甘肃忠义录》卷十赵青藜传所载与上批略有出入。云:“回众益横,遂有同治元年十二月焚郡东关及太平、岨峪二桥之事。居民愤甚,猝集团,拥入防局。杀回贡生糟彦礼。初八日,回族积城下,请出糟贡生,无以应,掷其首而与之。回族遂焚桥。”
由上二种资料记载,显然是先办乡团、立防局,无故抢劫回民糟贡生而又杀之。迨回众集东城外,乡团又掷糟贡生头颅以激之,回众遂有焚东关及二桥之变。这一事实,平凉人称之为“腊八事变”。
④关于回兵劫张游击武器事,在《忠义录》卷五末有批跋云:“同治元年冬,获督部恩委游击张悦,带标兵三百名赴平凉以备,由府派往长武白吉原防堵。十二月十三日行至瓦亭峡,疏防覆殁,枪械全失。”即指此事。此事亦见《忠义录》卷六张悦传。按瓦亭峡即金佛峡,古称萧关,一名三关口,距平凉一百里。
⑤穆三于劫瓦亭峡武器后,又攻下固原城,然后返回平凉。《忠义录》卷十眉批云:“彼族抢去军火枪械后,徒至固原城外,勾通标内回兵,于同治二年正月元旦日正文武赴庆祝时举事。再抢库内军装。二月转回平凉围城。城内粮台存饷二十余万。四月,庆阳援兵三千余人,至四十里铺覆没。守至八月十二日,城陷。”上述诸则皆可作为穆三传之宝贵资料。穆三,名生华,或作生辉。原系云南人,先为马化龙之辅佐,继攻下平凉,便坐镇于此。其“成正”年号,非自立,仍奉马化龙为正朔。
⑥这里所说姓赵的回民,据别的传说,说是任武(任老五)。但任武是大荔仓头人,与九社回民扯不在一起。在大岔河沟蓼家坪拜林玉的谈话也说是发生于九社。
⑦太平军陈得才于同治元年三月到西安府南的迎驾回。四月二十一日过蓝田厚子岭,二十二日陷渭南县城。如果渭南九社起义在四月初一日,则其时渭南城乡尚未被太平军所占。可能是九社回民请援之时,或者仓头回军来援九社之时,渭南城镇已被太平军所占领,故有假道之说。
⑧平凉和泾源的回民往往以“东安”与西安对称。此所谓“东安”,就是陕西所谓“东府”,即同州府。他们所谓西安,实际是指西安府,包括清代所属各县。同理,他们所谓凤翔,是指凤翔府,但凤翔无大问题,因为凤翔府的回民主要是集中于凤翔县之故。
⑨在西安旧咸宁县东往蓝田新市的大路北,有沙河村,此沙河村似即刘景明所说的沙河,但蓝田县西北,从西安到县城的大路上,一进县境,也有沙河村,在泄湖镇的北边,又有沙河镇。因此,到底是哪一沙河,尚不能十分肯定。楼楼村和海家坡今地图上查不到。
⑩‘聂帖’,是回族追悼祖先的一种仪式。
⑾禹瓜子,当系大荔沙苑人,相传沙苑有大瓜旦子和呱子等,苦不知其姓氏。今依此说知其姓禹。但列于泾阳下不妥。
⑿“细法”即细致之义,冯阿訇,指冯均福。
⒀同朝指同州府和朝邑县。
⒁此句有误,似应作“同治登极四月半”,方与史实相合。
⒂河南指渭河南人。
⒃“拜拉”,伊斯兰教用语,祸患之义。
⒄二阿訇说村庄指同州石奓村,即所谓十里它村。
⒅迤迤撒撒,是行路不利落之义。
⒆幞头原在彬州东北。
⒇侵犯是野蛮不易惹之义。
《陕西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