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泾源回族自治县调查记录

马长寿


  7月12日上午7时,我们九人坐马车从平凉城到泾源县去,出平凉西门,沿西兰公路行一里多,便转平泾支路西行。此路过去曾通汽车,但因道路崎岖,山洪侵蚀而停止。渡泾河,至崆峒山麓。上望山顶,悬崖丛树间有道教庙宇,但居民稀少。沿河北岸西行,至一山峡,即平凉与泾源二县分界处。前行十多里,到沿川子小店,吃午饭。下午2时又西行,南过一桥,入一山谷,循山路而上。山路很陡,加以山洪方过,公路多为山溪和坠石所阻。至顶,双峰突起,形如秋千,俗称之为“秋千梁”。从此北望,泾源县的北川历历在望。山上气候寒冷,虽六、七月暑天,夹衣尚不足御寒。下山,又上一梁,名“红土梁”。土地为红色,宜于庄稼。自此而南,而东西,皆是红土,或系粉红色,或系殷红色。绿草与红土相映,特别美丽。
  红土梁的山麓,即是红土乡。路口为刘家沟门,东为胭脂川(亦名羊槽),西为滥庄子。周围各地,水草丰美,禾菽相间,牛马遍野,人民生活很为富裕。至此,我们便看出,泾源各川虽素称难垦之地,而陕西回民到此,不及百年,便把荒野变为良田,他们对于祖国的贡献是很大的。
  从刘家沟西行,过滥庄子,上坡到顶便可望到泾源县的第一大川和在此川中央的县城。
  晚6点多,到达泾源县城。我们住在县人民委员会。
  行装卸毕,统战部招待我们晚餐。略息,在会客室与县党、政几位负责同志交换意见,计划今后如何调查。县委会和县人民委员会的负责同志大部分都是回族。我们在这一环境中进行访问调查,至为愉快。七十四岁的于德全阿訇,是县人民代表大会的副主席,明天他准备离开泾源,到平凉参加参观团的工作了,因此我们首先要求跟他谈谈。他自述:“在平凉大岔河开学三十多年,听说各村回民原是属于刘秉信阿訇和于振奎的部下,这是两个回民起义军的小头目。其他还有底文英、马献瑞、苏文栋等。化平(泾源县1951年以前名称,下同)回民的头目投诚较早。初时不敢住平凉,所以来到了化平山川。平凉回民头目投诚约迟半年。那时化平的人口已经不少,所以他们被安插在平凉南北二原和大岔河等地。
  投诚早的头目,如陈阿訇、阎阿訇,都是在金积堡投诚的。陈(林)阿訇统率十三营回民军;阎(兴春)阿訇统率上下九社的回民,投诚后都被安插到泾源县各地了,各地的好田野大部分被此两股人所占有。阎阿訇到此后一直活到九十岁,是善死的。我还跟他上过学。
  马正和、禹得彦都是在西宁投诚的。那时带清兵驻扎西宁的是刘锦棠,马正和向刘投诚。他们被安插到华亭等地了。上述刘阿訇和于振奎亦在此时投诚。
  冯阿訇在陕西调解回汉关系时被汉人打死了,于彦禄乃被左军所杀。”
  最后他说:“回民起义的结果,是‘河干龙死虎归山。’‘河’指马正和,是说马正和投降了。‘龙’指马化龙,死于清军之手。‘虎’指白彦虎,最后逃往俄国去了,是为‘虎归山’。”
  今晚各位都谈了一些史料,其中特别应当记录的,是第一副县长于建功阿訇的谈话。于建功阿訇是泾南冶家村(南营)人,六十五岁。他对于我们这次调查帮助很大,这里只记今晚谈的两点。
  第一点,他对我们这次调查回民领袖与回民群众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他说:“一般头目和回民的关系,头目是哪一村里的人,他所带领的群众便属于哪一村及其附近各村的回民。但阿訇则否,是从外村、外县,有时是从外省聘来的。他在一坊中开学日久,有了威信,回民群众便举他作头目。例如于彦禄是同州王阁村人,他不是阿訇,所以王阁村的回民就是他的基本群众。反之,阎阿訇是渭南孝义镇附近的人,因为他在渭南西部的六村九社开学,所以九社的回民就成了他的基本群众。又如马正和是西安人,最初不是阿訇,所以西安城外回民归他带领。但后来他又在隆德下堡子开学了,所以隆德的回民也归他带领。”由此诸例我们便可了解,为什么十三营的回众归陈阿訇带领,马家、于家的回众归郭阿訇带领。总之,于阿訇这一意见对于我们了解回民领袖的历史是有很大意义的。
  第二点,他对于当年任老五的历史提供了一些史料。他说:“任老五,仓头镇人,是个有名的头目。但他为人刻薄,嫉妒旁人的功劳。当时有个时阿訇很会打仗,连战皆捷,任嫉妒他的功劳,就把他杀了。时阿訇临就义以前,当众对任老五说:‘我不是为名,是为回民。我给你个口话。’群众听了很气愤,后来把任杀了。任留有一子名得江,年十四,不能立足,藏在别人家里。他的后裔现住平凉北大寺的东巷。”从这段事实大致可以看到,回民起义之初,内部的组织和纪律是很不健全的。
  此外他们还谈到涝池沟陈林阿訇的历史。他说:“陈林阿訇在金积堡投诚后,来到泾源开北伍家十三营的学,他把泾源的好地占得不少,因此有人不服,后来终被一教徒所杀,肚子都被人挖了。阎阿訇也是在金积堡投诚的,后来活到九十多岁,善终①。马正和在河州投诚。回民被安置到泾源后,到平凉卖柴,还得在城关领腰牌带上。”    
  他还说:“大荔的回变,是从同治元年四月廿五日起的,这话是我听亲戚马智说的,他是一个念书人。”
  7月13日上午,魏明德县长和王子德县委书记对我们作了关于泾源回族自治县一般情况的报告。    
  魏县长报告:“泾源回族自治县面积一百一十万亩左右,其中80%以上是山地,耕地面积只有二十一万六千五百亩。此外,还有四十万亩是森林。 
  全县人口五千七百八十九户,三万六千四百六十二人。其中汉人一百零八户,四百九十四人。其余都是回民。
  回民的清真寺共一百二十三所。教派有老教、新教(哲赫忍耶)、新新教(伊赫瓦尼)、苏布哈、华寺门宦等。
  汉民有的是原来当地的老户,有的是从固原、平凉迁来的。大部分务农,住在黄家凹(北边)和官庄(西北)二村;在城内和北川的汉人是经商的。
  县内回民绝大部分是从陕西各县迁来的,也有一部分是从秦安、莲花城迁来的。从陕西迁来的是临潼、渭南、大荔、蓝田、邠州各县的回民,其中以临潼和渭南的为最多。
  同治年间,这里称为化平厅,至1913年始改厅为县,称化平县。
  本县回汉人民是1949年8月被解放的,在1951年的后半年,改‘化平县’为泾源县。1953年5月12日,成立了泾源县回族自治区。自宪法公布以后,1955年3月29日,改为泾源回族自治县。从1951年冬季到1953年春季,在县内百分之五十的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其余百分之五十的土地改革在1954年春季完成。
  1954年春,我们开始组织互助组,同时又试办一乡(乔天乡)中之一村(吴家嘴)为农业生产合作社,包括十八户。1954年秋,建立了十一、二个合作社,自1955年合作化运动展开以后,至今有六十六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包括人口百分之九十九点三。其中高级社共十一个,包括二千零九十户,占总人口百分之三十五点八。
  1955年夏季,组织了三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全部私营商业亦于此时公私合营。”
  跟着由王书记对解放前泾源农民的政治经济情况作了报告,他说:“解放前,本县农民暴动最突出的有两次。一次在1929年,当时泾源大旱灾;另一方面大量财富集中于少数富户的手里。农民暴动的领导人为贫农惠彦清、王福德,还有外来客户吴发荣。当时陇南一带饿死的人很多,本县也饿死不少。农民暴动是为了找饭吃,尚无政治目的。但当时阶级对立的情况是明显的。蓝大庄有一富户,被抢一次,就抢去三十两金子。此役农民与县府相持三年,最后是被打散了,一部分被收编为军队。
  另一次农民暴动在1939年。领导人是马思义,还有一位云南教主的后人马国瑞,人称之为‘小师傅’,号召群众很有力量。参加的农民有两万人,蔓延及于四县——西吉、泾源、天水、固原。他们的政治目的是明显的,即反对国民党统治,抗兵抗粮。当时国民党政府集中了几个师进行‘围剿’。起义的农民最后只余一千多人了,由领导人马思义把他们带到陕甘宁边区。”
  关于农民生活,他说:“解放前人民生活很苦。当时耕地只有十八万亩,荒地有四万多亩。人口因为无粮食和兵役之苦多逃亡在外,县里只有二千七百人。
  泾源人到新疆作商人的很多,逃到平凉作小贩的也不少,此外,也有逃到兰州、绥远、河南各地的。这说明县里生活困苦,无以为生。到1945年以后,人民生活更苦,县里青少年有的被拉壮丁了,有的流浪在外县,故于1949年发生了粮食在地无人收的现象。
  当时回汉的关系也很坏,国民党派来的县长,原来都是作警察部门的工作的,对人民尽力压迫,他们只抓几个重要的部门,即军事料长、警察队长、税务局长和收发等官。
  国民党防共,以此为第二防线。当时县内国民党员很多,对人民活动监视很严。
  自解放后,全县耕地面积逐渐扩大了,粮食日有增加,从 1950年到1951年,县里的粮食还是入超的,至1953年就转变为出超。1955年增产至四千五百万斤,出销很多。
  副业主要是山货。每年出销值二十七万多元。
  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后,回汉人民的团结显然更为进步。
  民族干部在1949年只有十来个人,现在则占全体干部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以上。其中县级干部已有四人,科长、部长占到半数。党员发展到六百多人。”
  我们听了这两个报告以后,对于泾源回族自治县的情况都得到深切的了解。
  13日下午,我们分为三组去工作。一组是宗维和大鹏骑脚踏车到县西车家村和大园子二村去访问;一组是冯先生和振维、乔温去找泾源县城的两位地主后人座谈;另一组是其余的人参加泾源县城回民的座谈会。其中有一组因为对象选择不当,所谈内容平庸无可记录外,其余两组所得的资料记载如下。
  回民座谈会主要发言者二人:一个是禹克勋阿訇,八十一岁,北山根人,中农成分;另一个是马志显阿訇,五十多岁,内蒙古自治区人,现在是泾源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禹克勋说:“从前听夏勤县拔贡秦经宪老人说过,陕西回民起事是因渭南财东赵老五惹起的。赵派回回去打长毛,但去的人一个也回不来了,听说纵然有回来的,也被赵老五所铡死。赵老五安心要杀回回。回民闻知,先攻孝义镇赵老五家。赵老五银子多,起初想用银子把回民打退。但回民不拾银子,终于有三个回民诱赵老五到孝义镇的枣树下,把他打死了。回民挖开他的肚子,他的半个心已经化成水了。
  当时回民的头目是马大人和沙学道(沙苑人)。挖赵老五心的三个人,是沙学道派去的。此三个人的姓名不知道了。
  相传回汉相争是从秦家起的。俗话常说:
  事由先赶秦家起,火烧秦川八百里。
  烧了同州烧渭南,□□□□□□□。
  当时周板的秦家,湾湾的洪家,车村的吴家三家人恶得很,外人很难惹他。俗语有‘宁挨官家一刀,不与三家人结交’为证。三家人既然好事难惹,所以事态就一天一天扩大了。
  赵老五被杀以后,张芾为他报仇。张芾亲自到油房街议事,回民把他抢回,在沙苑清真寺肢解八块。
  张芾被杀之后,清朝才派兵遣将‘剿杀’回民。
  回民的头目有:杨文治,泾阳塔底下人,力气大,所持的木杠有三十多斤重。后于攻固原时死在杨老庄,头被清兵割了。
  孙玉宝,西安人,曾占领固原三年,称‘大汉镇西王’。他的部下招收川兵三百名,后来川兵叛乱,他被杀了。
  白彦虎,西安人,农民。
  于彦禄,腿快如飞,他的儿子驴儿,投降清朝。有人在关外造反,驴儿把他们抓了,清朝给他加官。
  赫冶古阿訇,打败了,不投降。此人才智很大,最后是在固原东门内被杀的。
  属于十八大营的头目,除了上述以外,还有阎阿訇、陈阿訇、底阿訇、禹得彦、马正和、郭阿訇、拜万江、崔伟、伍毕儿、冯阿訇、邹阿訇、毕大才、冶正彦、马生彦、马长顺,这是一些大头目。于彦平、于得成、于长大,是王阁村的小头目。另外还有冶兴亮、冶正彦,共拥有八百多户回民。”
  马志显委员对于禹阿訇的叙说作了补充。他说:
  “赫冶古阿訇在战场上假死一次,实际是乘机逃了。他在中途剃了发,回到家里,家人疑之为鬼。最后是被孙玉宝杀之于固原城的东门内。
  马化龙在金积堡建立皇城,想作皇帝。清朝派张顺领兵围攻。围攻不下,所以张顺说服马化龙:‘只要不收纳陕西回民,保你无事。’马化龙当时因新旧教派不同,不能与陕回合作,于是与张顺相约,新教回民以草腰为号,官军进来不杀。后来官军进堡,许多陕回都被杀了,有一部分饿死了。”
  谈到这里,大家休息了一会儿。
  又开始座谈时,我提出一些意见,请他们谈谈回民如何开发泾源荒地的,是否有些有名的劳动模范?
  禹克勋说:“左宫保安民时,每十家发一梨、一镰、一锨、一镢头,就是没有牛,回民用人拉着犁耕地。那时只有富户温纪泰家里有三条牛,自己用了以后,拴在门口,任凭谁家使用。
  温纪泰原是陕西同州回民中的大财主。家里耕地多,雇工多,粮食无数,各处有围墙的土地都是他家的。他的母亲只看到粮食多,银子少,不开心。他说:‘我家的银子比粮食还多。’引着母亲到地窖里看,里面藏着铸成块形的银子有百万锭。母亲看到笑死了。因为他有钱,人们称他‘大老爷’。他说‘称我善人好了。’从陕西逃出后,家里的银子没拿出,时常挂念。到了泾源县,派人装成擀毡的到同州去挖银子,大部分都运来了,所以温家特别有钱。
  在泾南白面河东山上当年有孙万隆夫妇,他俩的劳动是著名的。家穷无牛无犁,只用镢头开垦,把地里无数的黑刺树根都挖光了,夫妇二人开出了几十亩田地。”
  最后,我问一个问题,就是回民军和长毛及捻军有无关系?
  马委员说:“长毛到了回民村庄后,只掳人,不杀人。长毛军的脸上刺有‘天顺’二字。我在固原时,认识一个穆阿訇 (华亭石嘴子人),他曾被长毛掳去,所以脸上刺有字。还有一个姓丁的门下人,也曾在长毛军中当过兵,脸上也刺有字。他俩都在长毛营中干了许多年。
  捻军到渭南时在乔店驻过,后来东渡黄河到山西去了。相传有个沙阿訇带领一支人马从仓头走山西经太原、大同而至包头。所以包头一带至今有西安、咸阳、渭南、同州和白吉原的回民。”
  另一组由统战部马怀荣同志引路,先到大园子村,访问了几位八、九十岁的老人。
  第一位老人伍天祥,七十九岁,祖籍同州丁家村人。他说:“祖上在同州丁家村时以农为业,本村回民,除了农业外也有以商贩和运输为业的,往来于河南、陕西、甘肃各地。
  同州府的回乱,是由赵老五和张芾闹起来的。赵、张要洗杀回民。回民被迫不得不加以反抗。
  起事时,回民并没有什么武器,只用日常的家俱去打仗,有的把剪刀绑在杆子上;有的连剪刀也没有,就把杆子破开,以尖锐的一端当矛头。但他们的心是坚决的,赵老五在城上用银子抛打,以为回民拿到银子就不攻城了,但没有阻止住回民的进攻。
  带领我们的,是陈林阿訇。陈阿訇投降以后,也来到化平,开我们伍家的学。我们伍家有个名叫伍七的财东,平时与陈阿訇不睦。伍七要开砖瓦窑,被陈阿訇力阻。结果,陈阿訇在路上被伍七杀害了。”
  第二个老人伍明义,八十二岁,祖籍同州东丁家人。十几年前,他曾到陕西西安和大荔探望,他很感慨地说:“我们在那里有邻家,有朋友,也还有亲戚。相见之下,问长道短,好不亲热!”
  第三个老人马二顺,六十八岁,祖籍也是东丁家。他说:“十三营的元帅是陈阿訇。元帅以下,马常元、马中正、丁普、马庆祥、马正风、马正玉都是小头目。但后面的两个不是东丁家人。”
  这村谈完,就转到车家村去访问。
  这里有位远近皆知的九十六岁的吴德正老人,他生于前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陕西渭南车村人,父亲是陈林阿訇的守卫大将,带领着一支人马。他的少年生活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所以印象很深。少年时,他作过阿訇,因而也识汉字。但是现在的体力不行了,耳聋,给我们的访问以很大困难。他的儿子已经白发斑斑,作了我们的翻译,因此,前后访问两次,我们的收获很大。
  他说:“同治元年的事,是由于‘汉人图谋不善,回民报仇太过’而起的。当时渭南赵老五送了张芾一百两金子,所以二人通谋合作,要灭回回。张芾是同治皇帝的老师,官职很大,亲自到油房街调停纠纷。但是回民在他靴子里发见了洗杀回回的鸡毛传帖,所以任老五把他带到仓头杀了。回民杀了皇帝的大臣,事情弄大,不能不反。这便是回民起事的根由。
  当时回民的军队,东府号称十八大营,西府三营。回军的头目几家都是阿訇,阿訇不允许,回民是不敢动手的。白彦虎不是阿訇,所以最初没名气,他作头目,是后来的事了。
  赫阿訇(赫明堂),同州赫冶家人。少时在西安小皮院跟大刘阿訇念经。咸丰年间,他三十多岁到云南开学,与杜文秀认识。后与任老五同时回来,带有十几个人,任老五到云南是二十到三十岁时去的,回来不久在同州挂了帅。赫阿訇曾向雷老帅投过一次诚,但后来又叛了。当他五十岁时,领兵到固原,被孙玉宝诱杀之于第三道城门(固原有五个城门)。
  于彦禄,同州十三营人,副帅是马必正,绰号‘海子马’,后来才由陈林阿訇挂帅。
  杨文治和毕大才都是泾阳人,泾阳各村的回民归他们带领。咸阳渭城二十六坊也归毕大才带领。
  马正和是西安鱼化寨人。其弟是马正国。马正和少年时是作生意的。起事时在孙玉宝手下,以后才挂帅。
  白彦虎是长安白家湾人。
  孙玉宝和孙玉长是兄弟二人,与马正和同乡。
  马彦英,乔店人,是回民起事之初的元帅,他死了以后,由吴家嘴人马长顺代为元帅。
  马正顺绰号‘哈哈娃’。与马正刚都是同州杨家庄人。
  蓝明泰杀任老五后挂帅。
  于彦禄手下有于老虎和于小虎,皆王阁村人,后被‘旌善五旗’所杀。
  哈连金是同州杨家人。
  周七十,高陵人。
  我们是同治九年九月投诚,十年九月十八日来到化平的。”
  对于这位老人,我们共访问了两次。第二次,他无意中说出:“捻子小燕王有一段故事,就是他在乔店时,曾误杀回民一人,跟着就送来三人陪命,所以回民很信服他。”
  上述资料虽然是零碎的,但对于我们所知其它资料来说,具有正确的校正作用。
  十三日晚上,我同阎正维去拜访于建功阿訇。一则要他明天带我们到泾南;再则因他没有参加上午的座谈会,所以我们趁此机会聊聊。
  他说:“少年时,庞阁村的马二师傅喜欢我,经常给我谈同治年间的事,因此我记了许多。
  同治年以前,回汉之间不团结的事件层出不穷,回民的牛羊到汉人地里吃了庄稼,汉人把牛羊宰了,常起纠纷。又回民妇女是不看戏的,男人到汉人台前看戏子,有些无聊青年不看前台,看后台,专看人家的妇女。汉人气不过,开会集议,商定遇有这种回民就用烟袋锅打。马二师傅的弟弟就挨过人家的烟袋锅。
  同治元年,情势更加恶劣了。蓝八爷给我说过,仓头回民到孝义赶集去了,不见回来,事后打听,去的人已被汉人处置 (杀害)了。又赵老五办团练,召募回民多人,每人每日给麻钱五百文,领到南山去打长毛,但仗并没打,回民在卡道间无故被杀了。杀回民的人,都是赵老五手下的团练,因此回民对赵痛恨入骨。这些回民多是渭南秦家滩人,所以秦家首先起手,原因在此。
  我们姓于的,是同州王阁村桃园人,与于彦禄同族,但关于他的事情我不大明白。这一带的回民有八百多户。王阁村附近有个于羊村,也是姓于的回民所居(曾以进贡羊而得名)。南边有马家(村),相传也有八百多户,全是回民,村里出过一位大官叫‘马青天’,做过太原提督,家里银子很多。他的后人亦安插在县里,前清时派去同州马家挖银子。
  回民最大的财东是温纪泰,他是同州青池人。家里钱多,土地多。郊外粮食麦田数不清,有一年郊外几块地里的麦子没人收,问起来,才知道是温家的。家喂耕牛五十双,二十五双自己用来耕地,其余二十五双拴在门外,任邻近的贫农使用。给他作活的,先吃后作,又常借钱和粮食与人。所以人家称他是‘温善人’。温纪泰只有一子名温正邦,迁到平凉后,住平凉北原青池村。此外,姓温的也有迁到本县于马村、水沟、惠家台的,但人数不多。
  我们姓于的大部分迁到本县的王阁村,现有四百多户。
  同州的回民大部是以农为业,迁到化平以后仍然如此。
  回民头目马正和是西安人,有人见过,其人头大耳厚。
  在董志原时,有马世尔阿訇,为人正派,门徒很多。死后埋在原上。当地汉人为他筑一围墙,看管门户,并不让牛羊到围垣里吃草。
  回民逃到金积堡以后,因教派不同,马化龙拒绝借给陕回粮草,当时内无粮食,外又被清兵所困,一斗麦涨到五十两银子,以至有‘人吃人,狗吃狗’的状态,但马化龙在投降时尚有余粮。
  马化龙在金积堡筑有宫殿,照壁上画的是百鸟朝凤,因此为清朝皇帝所忌。
  不但如此,马化龙并与清兵相约:凡金积堡的兵以草腰为号。清兵入堡,不杀草腰回兵。陕西回民当时因此而被杀者很多。”
  最后,于阿訇说他曾见过他亲戚马智所作的一本《清真醒世篇》,全文记不清楚了。开头的十多句他还记得,是:
  念陕西,精华地,可钦可叹。
  自西域,到中国,一千余年。
  清朝家,多明君,古今罕见,
  先祺祥,后同治,驾坐燕山。
  金殿上,统坐了,一年未满,
  放出了陕西省一个富汉:
  家住在泾阳县东门外边, 
  差总查名张芾万民请愿。
  赵老五花银子六十七万,
  买通了长安城姓英狗官。
  作文书发州县汉民拆看,
  明里是堵长发召集团练,
  暗地是灭回回汉民当先。
  □□□□□□□□□□。
  说到这里,下面记不清了。我们请他慢慢地想,想好多,算好多。于是他又想出几句。这几句是:
  禹家村禹得彦能杀能战,
  十里滩马老八将中魁元。
  西菜李李京举行事过天,
  仓头镇任老五不言不喘,
  每日里到宝场去抽洋烟。
  讲到这里又接不下去了。我们求全的心理更急。我们知道这段回民起义历史眼看就要淹没殆尽了,而留传到今的文献词歌又尽是出自反对回民‘叛变’的汉人之手,今能得出断篇残章,我们能不兴奋吗?因此,我们请他无论如何要找到全文。于阿訇答应我们的要求了,他说明日到白面河一定会实现他的诺言。
  7月14日,根据我们的人力和健康情况分为三组:一组留在县城(冯先生与张庆吉);又一组在神女川各村进行访问(许孝德和张大鹏);其它一组乘车到泾南白面河各村并远至华亭北边的十二堡。统战部马怀荣同志和王宗维到华亭十二堡,其余的四人在白面河。如此继续工作两日,结果还算不差。
  现在先叙述神女川一组访问的情况。
  这一组是骑脚踏车出发的,14日上午在沙南访问了一位七十八岁的金凤太老人。他说:“同治元年回民闻知鸡毛传帖上说在四月十五要洗回回,为了先发制人,于是在四月初一日首先起事。最初一战在孝义镇,杀了赵老五。
  陕西回民和马化龙不和的原因,是为了马化龙投降清朝,帮助清兵驱杀陕回。” 
  下午在南坳村访问一个六十一岁的吴姓老人,他说:“我们是同治九年投诚,十一年来到化平的。当时左宫保安民,发给回民土地、口粮、农具、牛等物。口粮是按村的编制领的。每个村里,十家有什长,百家有百长。什长管打粮食,百长管村中各事。
  同州回民是在同治元年四月初七开始动手的。因为那时已有鸡毛传帖,上说四月十五要洗灭回回,所以回民就先下了手。
  回民最初的武器只有竹竿和铡刀,后来长期和清兵交战,因而才得到了少数的洋枪和大炮。
  回民的头目:白彦虎是长安碌碡堰人,十八岁就挂了帅。
  马正和是长安人,毕大才是泾阳人,崔三是凤翔人。
  他们由陕西出来,先到董志原,住了三年。后来因官军追迫又北上,先经平凉北原,再经明月沟、固原、豫旺到金积堡。
  当经过华亭尖骨山时,黄道台率领清兵追杀,禹得彦大破之于管子峡。
  孙玉宝曾在固原称王,杀死赫明堂。
  陈林杀死于驴儿,代他挂十三营的大帅。
  于彦禄,王阁村人,曾挂总帅,总管五旗兵:黄旗的头目是于治林;兰旗的头目是于彦平;白旗的头目是于德成;黑旗的头目是于忠智;红旗的头目是于水发(原系商人)。每旗有三十个马队,二十个步队,共马步兵五十队。
  马化龙在金积堡,据说还铸过钱币。”
  傍晚到丁村访问了张口袋老人,他说:“陕回起事与甘回起事不同。不同所在,老人们已经说过,是‘陕西官逼回反,马化龙借事生端。’
  十三营的元帅,初是于驴儿。于后为陈林阿訇所杀,代替他为十三营元帅,下面有马长远、马必正、丁普若、马庆祥、马振凤、马振玉等头目。”
  15日,这一组到上金家访问了八十七岁的余彦福老人。他说:“同治初年,张芾、赵老五以打长毛为名,号召乡勇,但其目的在洗杀回回。初时回民头目于阿訇失踪了,有人说被汉团用沙拥死。因此回民起事。
  先攻同州潘邑,后破半阁村。村里有名李黑子富户,各省都有生意。以后连破十里它村,至孝义镇,杀赵老五。从此事态逐渐扩大。
  在破孝义镇以前,先破北王阁村,回民到此饱餐一顿。这一路是赫明堂阿訇带领的。赫阿訇神通广大,手里拿着一把米 (或者是一把土),口中念念有词,手一掸,把米撒出,前面即起大火,城随即被破。
  打同州府城,是由于彦禄指挥的。战败,于下命令撤兵。
  前清时,回民中流行一段口歌,是这样的:
  同治爷发了迹世事大乱,
  闪出了长毛儿要争江山。
  走临潼过渭南回民造反,
  一霎时来到了岐山之间。
  凤翔府麻家凹人马扎遍,
  人踏人马踏马实在可怜。
  富汉家有车马来搬家眷,
  穷汉家无车马男女步蹁。
  太平年缠小脚为的好看,
  荒乱年闪上了大脚片片。
  奴有心只想望跳沟跳涧,
  又恐怕奴丈夫尚在人间。
  这段口歌传达出当时回族妇女流离逃亡的情况。
  回军在凤翔失败以后,又向华亭县尖骨山撤退。当时正值雨季,连月不停,故有‘兵打尖骨山,淋雨四十天’之谣。在攻打此山以前,追击在回军后面的是雷老帅(正绾)。雷对回军只追不打,主张诱和,所以人喊他是‘雷回回’。华亭甘军统领名张侉子,夸口三天之内灭尽回回。雷老帅私与邹阿訇通信,告知虚实。邹与大家商量,以于彦禄为前锋,邹阿訇和陈阿訇在白草峪沟里埋伏,禹得彦率兵在后。与甘军连打二仗,第一仗张侉子小胜,擒了四个回兵。第二仗,回军全至,攻尖骨山,与张侉子大战。张所领官军中了埋伏,全部失尽,只有张侉子三人三马逃入华亭城内,回兵进追四十里,得了官军所带的粮草,转北向董志原进兵。
  回兵占领董志原后,成立新十八大营,前后住了三年。在这里的回民仍以农为生,收成很好,丰衣足食。从绥德州拉来一班戏箱,唱了四天,当时十八大营的元帅们都来看戏。
  当时曾有一位‘穆大人’前来劝十八大营投降。他的说调是:‘你们造反许多年,结果还是穷的穷,富的富,还是作啥的作啥。’十八营元帅和下面的头目研究一下,这话不对,还是不投降。
  后来官兵常来压逼,陕回便北向金积堡方面撤退。当时马化龙正在金积堡打皇城,准备立帝,陕回到了,他不收留。陕回无食,人民饿死和病死的无数,人民向他买粮,麦子一斗最贵到了三十两银子。正值清军进攻金积堡,马化龙与清军相约:金积堡的回兵以草腰为号,官兵见了不杀:但是官兵一来,不论有无草腰,随见随杀,不能幸免。陕回看到这种情况,实难支持下去,所有年青力壮的青年都逃往河州去了,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兵,左宫保出来安民,这样大家才向清朝投诚,把陕回安插到化平、平凉、张家川等地。
  陕回走了,金积堡的势力孤单,因此不久就被官兵所平。马化龙投降被捕,正月十三日被官兵卸为八块。
  化平这里原为汉人所居,左宫保向他们借土十年,以安回民。初到时,化平熟地少,荒地多,荒山野林很难开垦。粮食不够用,有的喂牲口牛羊,有的出外作生意,还有不少人每天伐木为柴,挑到平凉去卖。”
  最后,余姓老人还谈了一些琐事,但都相当重要。
  他说:“白彦虎和余小虎在宁夏挖了皇姑坟,所以后来非逃新疆不可。最后又逃往俄国。
  回民起事时最初的头目是于清才。他的后人被安插在沿川子一带。后来于彦禄才挂了元帅。
  于彦禄是红、黄、兰、白、黑五旗的头目。但他被官军所杀。他一被杀,所以陈林阿訇等就不投降,左宫保才第二次安民。”
  到泾南白面乡的一组,除我们五个人外,还请了于建功阿訇和马怀荣同志作我们指导人,共坐一车,很愉快地到了泾南。
  在路上遇到上九社的阎正林老乡正往城里去开座谈会。于阿訇说,他是阎兴春阿訇的后人,我们听到,哪肯放他过去?请上车来。一路边问边谈很快就到白面乡了。
  阎正林说:“阎兴春阿訇是他的祖父,渭南孝义镇南边的人。家里世世以农为业。祖父少时在寺里念经。二十多岁就在渭南佞成家村开学了。
  孝义镇财东多,时常唱戏。汉人说,回回看戏只是看后台妇女,因而就聚众殴打回民。有时汉人在回民井里投放猪肉,最后又杀死回民多人。回民因此就起手。
  回民先攻孝义镇。赵老五是著名有钱的,在城上拿元宝打回回,回回不退,终于打开城门,杀了赵老五。   
  阎兴春只会念经,不会打仗,也不会打拳,是著名的一个善人。但十八营成立时,他也挂帅了。”
  到了白面乡,已经下午一点,吃过饭,大家分工:王宗维会同马同志骑车到华亭县十二堡,那里是禹得彦及其伙伴的安插所在,是一重点,但道路远(四十里)而难行,所以这一工作是艰巨的。袁鸿欣和乔温随同于阿訇经涝池沟、白吉,到冶家台,希望从那里得到一些新东西。我和阎振维在白面乡附近各村访问。
  白面乡是因乡北的白面河而得名的,白面河古称“白雁河”。乡包括五个村,最靠近街镇的,是马家村和余羊村。因此我们就先到上述二村中进行了访问。 
  马风风,八十五岁,农民。他是余羊村人,首先给我们说明余羊村命名的由来。
  “余羊村原在同州西乡王阁村的附近。相传明代万历年间有马古愚老人向北京皇帝进贡羊群。当时同州汉人也同时向北京贡羊。回回每日吃羊,羊不见少。汉人不见吃羊,日有减耗。最初汉人疑回回偷他们的羊,因此隔站而行,但情况也是汉羊日少,回羊不减。所以此村名为‘余羊’。年青时,我到过大荔,余羊村在大路旁,距同州城四十里路。”
  其次,他谈回民起义的经过说:“老一辈的人传说,回汉相居,地畔相连,回民的羊不免误吃汉人田禾,有些汉人就修了围墙,以防牛羊闯入。
  回民起手是因赵老五财主限三日内洗尽回回而来的。赵老五要洗回民,回民把城门打开,杀赵老五。赵见势不好,就往外逃,回民赶上,把他拉到清真寺,解为八块。
  回民起手之初,看到妻子累人,要杀妻子。正要杀时,真主醒令:‘杀不得,前面有路。’于是大家坐着四轱辘车逃了。逃到渭河沿岸,河水水涨,难以行渡,但走到跟前,河忽变浅,于是渡河远逃。
  沿途因清兵追赶,时常打仗,我们留传有几句话叙述当时打仗的情况说:
  陈吃刘,马吃甘,
  彦禄打了一绞团,
  邹麻子向的是雷老汉。
  ‘陈’是陈林,打败刘松山。马正和打败甘军。邹麻子,相传是雷正绾的干儿,但后来被雷正绾杀了。
  到金积堡,被官兵所围,官军决黄河水以淹城堡,回军大困。”
  后来他谈到回民投降后的情况:   
  “左宫保劝回民投诚,回民不信,左为此发誓:‘投诚之后,不杀一人;若不遵言,仰面朝天。’于是回民才相信他。
  最初准备把回民安插到泾川。回民不敢去,怕大路边遭官兵扰害,不如入山。于是来到化平,既不缺水,又不缺柴。
  当年来化平的有三千六百多户。
  安到华亭的,那里地广人少,男女都分到地。化平地狭人多,只有男人分到地。每男子一名分地十亩,三千六百多户分为四里,称曰‘四里百姓’。
  分发的农具,镢头、铁锨、犁头、家家都有。牛则只准十家合用一条。
  初到此时,树林很多,蒿草高深,黑刺满地。后来都由回民开为良田了。”
  我们请他谈一谈关于白彦虎。他说只听人说:“白彦虎很能打仗,永不投诚。官兵追迫他到关外戈壁里。戈壁无水,但白彦虎能从沙里挖出水来,用以煮饭,官军望到,不敢赶了。”
  此老知道的颇多,因此我们要求他谈一谈附近各村回民的姓氏,并且说明他们是从哪一州、县迁来的。他谈的结果,列一表如下:
  现在村名 回民姓氏 从那里迁来的
  余羊村 马 同州余羊家
  丁 同州丁家
  马家庄 马、于、李、尹 渭南
  十里滩 伍、吴 同州沙苑十里滩
  九 社 陈、蓝、么、赵、余 渭南凉天坡一带六村九社
  南 社 李、蓝、马 泾阳塔底下
  白 吉 童、赫、惠 白吉原
  童家山 童 白吉原
  冶家台 冶 同州王阁村冶家
  金 家 金 同州金家
  秦 家 秦 渭南秦家滩
  另一个被访问者伍春青,六十五岁,马家庄人。他说:“原籍同州西南马家人。起手的年月是同治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头目有马阿訇和郭吉善。”后边的一个头目大致就是十三营里的郭阿訇。
  顶值我们兴奋的,是在白面乡街上得到两种关于回民起义的文献。一种文献是同治年间同州沙苑马家回民马六所作的《反叛歌》。于建功阿訇说此歌为他亲戚写的《清真醒世篇》。但从歌的内容看,毫无宗教意义,而马六的曾孙马长恩说这是《反叛歌》,歌的前一页半完全撕毁了,因而歌的名称就无法断定。现在姑以《反叛歌》名之。
  这一歌的原抄本是由白面乡马家村的马长恩送来的。他年纪四十五岁,贫农,略识汉字。自述他的父亲马智,能写汉文契约书信。原抄本后有马智的署名,但与原抄本的字迹不一样,因此知抄本应当更早。马长恩说,此抄本是其曾祖马六所撰所书。马六通汉文。自同州参加起义失败后,护送子女逃难,目击时变,故纪事特详。马六子为马春兰,春兰子即马智。马智与今泾源副县长于建功阿訇相善,且有姻缘关系,所以于阿訇能背诵此歌的前边一段,今得此原抄本,前后相接,虽不能说天衣无缝,但重要事件可以说得到百分之九十九了。兹照原文抄录如下:
  □□□□□□□□□
  □□□□□□□□□
  油房村拿张非(芾)可勤(钦)可叹,
  将张非(芾)活捉在刁陵村②前。 
  仓头镇任老五细问一遍,
  马彦英在宝帐就把令传。
  自东方来一人名叫八眼③,
  打一阵杀得他代(带)伤回还。
  潼关协哈连升④亦来交战,
  将营盘就扎在敷水镇前⑤。
  那一晚天气黑星光未现,
  拿连升又杀他妖兵⑥己(几)千。
  夺银粮五十车天从人愿,    
  这亦是我回民命大如天。
  腊月间来了个姓左名翰,   
  他亦曾代(带)妖兵卉(奔)走秦川。 
  过黄河,同州东,我兵来探,  
  他和我,洛河沿,对扎营盘。
  今日来明日去日每交战,
  他那里暗过河就动刀弦。
  拿住我又八人铁绳锁链,
  内里边有一人想坐高官。
  乔店村马彦英英雄好汉,
  北村里马玉良执掌兵权。
  来(耒)华(化)镇马洪章武艺可观,
  庞葛(阁)村马元寿人称‘三眼’。
  十三营郭阿訇神机妙算,
  于阿訇⑦他亦是文武双全。
  他营中尽都是英雄好汉, 
  上阵去好亦似猛虎一般。
  禹家村禹得彦能杀能战,
  十里滩马老八将中魁元。
  三家庄有一人名叫三元⑧,
  两蔡里李京举行事过天⑨。
  狄家村狄照风罗汉相面,
  狄元良他亦是英雄少年。
  杨家村马振刚熊心豹胆⑩,
  西马家挂帅人名叫振川⑾。
  洪家村洪兴治兵法熟练⑿,
  在马上瞄枪尾赛过神仙。
  仓头村任老五不言不传,
  每日里在后帐去吃洋烟。
  连打了七八月未曾停战,
  杀了他红兰顶约有千员。
  杀妖兵亦不知已(几)招(兆)已(几)万,
  曾(怎)奈是妖兵多难以存站。
  无奈了把家眷才往西搬,
  本到了原底下暂且停站⒀。
  他那里挂帅人名叫生彦⒁,
  把我的男共女一眼不观。
  每斗麦两半银他心不愿,
  有镯子和首饰他才喜欢。
  无奈了搭席棚各讨方便,
  在那里住数日心里盘算:
  米粮贵无度用心中不安,
  无奈了带家属又往西窜。
  走塔底过渭城来到礼泉⒂,
  礼泉县收村堡一千零半。
  内里边兰头勇约有几千⒃,
  南门外打一战正正(整整)一晚,
  大约著杀妖兵亦有几千。
  兴平县亦有妖不敢出现,
  只杀得礼泉县封门闭关。
  有一日失渭城难以存站,
  无奈了把家眷又往西搬。
  哪时节把众人分为两半,
  一半里走凤翔一半入山。
  凤翔府路难行我兵未探。
  那知道路窄小车行艰难,
  无奈了舍车辆行李打卷,
  男步行女骑马愁苦难言。
  每天走三十里当就一站,
  走的俺浑身痛两腿发酸。
  天气晴日光好喜眉笑眼,
  天气阴风雪天心如油煎。 
  走一山又一山山山不断,
  走一岭又一岭岭岭相连,
  走一河又一河两腿不干,
  过一河上一坡来到当原。
  当原⒄南徐家村将身停站,
  男耕种女织纺才把身安。
  上文从捉张芾起,至安身当原徐家村止,中间所经各节皆关重要。如王永庆(疤眼)之兵败同州,哈连升丧失辎重,左翰渡河征回在洛河沿岸交战诸事皆不为官书官志所载。回民内部将领多知其名而不明其籍贯和来历,此文叙述,较前所有一切汉回文献,皆为详细确实。如大家皆知任老五杀张芾,而不知当时挂帅者乃是乔店马彦英。马振刚、马振川皆同州沙苑人,但非兄弟。洪兴是仓头以北的洪家村人,非仓头本镇人,与任老五之住在本镇街上不同。此外,如至高陵原下,马生彦不仅不加救济,而且加以剥削,回民内部不能团结,实为失败原因之一。又如到邠州后,回众分为二股:一股西行,一股南下至凤翔。至凤翔一股为赫明堂所带,与我们在凤翔所调查的资料完全相合。凡此种种,都说明这一文献对于我们的回民起义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至当原以后的事未提,是否当时作者不久即亡,否则更有其它重要史料可供参考。
  又一种文献也是由马家村的一位回民老乡送来的。书名题明是《秦川》,是光绪年间汉族文人所写的一种关于“回变”教词的木刻本,但作者姓名不知。据那位回民同志说,是先年从汉人挑担上买的。书后写有“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九日”,则此书出版不能早于光绪二十一年。
  原书已经破碎不堪了,有许多页撕了前页,留着后页,致我们无法继续看下去。虽然如此,有许多史料与我们的调查资料是相合的,有的还可以补其不足,现在我择录与历史有关的几条,其余一般的都割去了。
  初派胜保来陕,情况是:
  到陕西走大路威风八面,
  到渭南打一仗损兵百三。
  这是事实。
  据华州人的著作和传说,回民起义后,只有梁家老堡(俗称良老堡)未陷,但《秦川》中则说:
  陕西地各村庄尽都烧遍,
  惟有那抬头堡团练在先。
  那回贼破不开另把人练,
  去六回他也曾胆战心寒。
  抬头堡救的人成千成万,
  此堡住在华州大路边前。
  那么除了梁家堡以外还有哪一抬头堡呢?
  述泾阳被围时:
  串五钱只采得一斤灰面,
  尘世上谁经过这等凶年。
  又述泾阳城之破开,是因四川勇受回军五百银子而出卖的。教词云:
  虽然间诸回贼将城破烂,
  五百银四川勇卖于贼蛮。
  述同州府城未破,是由于:
  一来是天保佑无灾无患;
  二来是金水沟阻当在前。
  同州府内住的回贼有限,
  有蝎子和鹞子各人当先。
  二人在八牛村大办团练,
  与回贼昼夜间开了大战。
  按:“蝎子”和“鹞子”是八女井(亦称八牛村)李富户家的两个坏蛋,都是当时办团练的,八女井失陷,又去守同州府城。但这故事,官书官志皆不载,而野史及民间传说则言之凿凿。
  还有一段是描写回军从同州、渭南撤兵时的人言庞杂情况。其中大部分是有诬蔑性质的,但内容说得很具体,可资参考:
  东方回离朝邑十分可厌,
  一路上唱小曲又加乱弹。
  回家来摆盘子大小饮宴,
  十三村诸回贼开口当先。
  苏家沟塔底下随他呼唤,
  遂言说到明天要破西安。
  仓头堡这回回偏都应便,
  他言说羌白家都是能员。
  王乔村、千家堡人有千万,
  他言说急向东先破潼关。
  乔店堡打听得大兵不远,
  套车辆拉行李咱的快搬。
  渭城堡新打城由得自便,
  若紧了丢妻女逃奔北山。
  又有一段是叙述同治二年多隆阿到西安以前,那时关中已呈现破烂状态:
  这回贼真闹得人稀路断,
  十村庄有九村无有人烟。
  只有那南北山常把人见,
  平川地尽成了荒草野滩。
  华州的河冲脱并无人管,
  把大路七八里尽看水淹。
  有人往水隔挡实为不便,
  人车马直远走南原根前。
  陕西省各衙门将文行遍,
  皇帝爷看不见搁放一边。
  陕西靡烂的责任当然不能仅由回民负的,检视一下当时的社会制度、地主团练、大小官僚以及北京的清家皇帝,便可知分晓。这本小册子的立场是汉人地主阶级的,但还有写资料可供参考。
  当晚到南营调查的乔温和袁鸿欣回来。他们跟随于阿訇到南营以后,于阿訇给他们介绍了两位姓冶的老人。一位名冶登瀛,他说:“起事之初,回民和汉民一样,当时投井跳崖而死者,难以数计。”又说:“冶家在渭河北,对面渭河南就是秦家。”从此知冶家原在渭南县孝义镇的南边。又说:“起事之由,是赵老五养着一批流氓,其中有谢普山把回民的寺院火烧了,所以回汉就对打起来。”
  另一位老人冶福祥说:“左宫保安民时,一男子可分到土地十亩,但多是荒地或二荒地。五人一犁,没有牛,用人拉着耕地。全村只有一骆驼是由外头带来的。大家也用骆驼拉犁耕地。镰刀是反手的,须用左手拿,这与左宫保的姓有关。”
  晚餐时,饭馆老板伍森之给我们说:“我家原来是渭南车村人。祖父伍进德从渭南迁此,不久就死亡了。祖母寡妇,有二男一女,年幼不能生产。时化平土地荆蒿满地,不能种植。且山里狼豹野猪蛇蝎很多,人命时有危险。祖母开田无工具,以三寸长小铲垦地,几年才开出二分地来,这二分地一直保存下来,作为我们对先人劳动的纪念。
  不只我家如此,当年各村贫农来到化平,所谓‘老婆把犁人曳地’,是很普通的。就是这样,回民把山林开成熟地,山坡开成梯田。”
  7月15日,我们一行四人,渡河访问了河以北的几个村庄。先到河北村,找到几位老人,大家席地而坐谈起来。
  李亭华老人,生于光绪元年,今年八十三岁,中农成分。他说:“我们回民被迫由陕西迁出,先到董志原,后到金积堡,同治十一年才到这里住下来。初来时分给一些田土,一些种子,十家一头骆驼,以外还有一些农具。原初这里的地是二荒地,费了好多年才开出来。这村初来只有二十八家,现在发展到八十二户了。村里的秦姓人是老户,来的最早。我们李姓是从陕西蔡李家迁来的。马、吴二姓来自口外或甘肃。胡家是陕西麟游县迁来的。”  
  于德瑞老人,七十一岁,原籍是同州白马营人。他说:“从前十八大营没有总头目,各自为王,谁也不服谁。在董志原驻扎三年,三进三出,平时务农,官兵来了,就和他们打仗,或者逃跑。
  我们初到化平时,泾河两岸都是大森林,从这梁看不见那梁。我们十家共筑一个院落,住在里头,名‘十家院’。闻官兵来了,大家都向关山逃跑。”谈到这里,村里干部同志就把我们送到东边距此二里的十里滩。一听说十里滩,再看看这个半山崖的小村,名实很不相称。原来这个名称是纪念他们原在同州沙苑里的十里滩的。此村姓马和姓伍的多,都是原来十里滩的回民姓氏。
  村里的农民大部都上地劳动去了。村干部高声叫了五、六个年老懂事的回来,我们就在合作社办公室开了一个小型的座谈会。
  村干部马长春同志先给我们交代了村的历史。他说:“此村原名龙窝,泉水很多,水量很大,所以不怕旱灾。自回民迁此以后,因为我们原籍都是同州十里滩人,所以改为今名。在泾源县,除了这个十里滩以外,在东边的朱家峡东面还有一个十里滩,原来也是同州十里滩人。
  原来同州沙苑里的十里滩有三个庄子,即上十里滩,下十里滩和十里滩么庄。土地宜产麦子、豌豆、荞麦、糜谷。同时在沙地里还出西瓜、枣子和花生。那是一个好地方。”
  跟着有吴家的几位兄弟叔侄发言。其中最有谈吐的是吴洪泉,七十岁了,博闻强记,人很精神。他的谈话,我们应当十分重视。
  他说:“回民与孝义赵老五不和,是有一个来历的。昔年我们回民中有位禹进士,小名四一,是个财东。他和汉人的财东一样,经常对回汉农民放债。这种行为显然与孝义赵家富户债主的利益是冲突的。于是赵老五的父亲赵渭南就出面干涉,就是劝止禹家的欠债汉人还息还债。这样一来,禹进士就怒了,亲自到赵家门上打了赵渭南几个耳光,还扯落了几根头发。赵老五气愤不下,就告状于同州府台。府台命绅士们出面调解,相互认错,免致事态扩大。绅士们先劝禹进士登门认错,禹照办了。赵渭南以为其曲在禹,自己没错。因此各不相让,成为仇敌。
  赵老五痛恨回民,暗与张芾合议,定期要洗尽陕西回回。
  孝义镇与赵家为邻的严姓大官对赵老五说:‘回回是一大教,天不灭回,如何能杀尽?’赵不听严大人的话,严大人就走了。赵老五的母亲亦出面劝老五说:‘回回无罪,为何灭他?’老五说:‘如菜子一般,回民只是一把,汉人乃是一斗。一百三十个汉人杀一个回回,还不成吗?’于是赵决意灭回,发出鸡毛传帖,使各地团练,灭尽回回。    
  从此,团练杀人放火的事件就层出不穷。
  回民两个卖柳条笼子的,名赫青和生元,到孝义镇赶集市,没见回来,被赵家打死了。赫吉和生元的父亲到渭南县告状。县太爷说:快回去收拾干子(矛干)吧!还打官司吗?
  跟着秦家滩被火烧了,纪家庄亦被火焚毁。
  十里它村汉人有两个少年发动了焚杀回村回民的行动。
  八女村(女,读如恶或欧)的汉团也组织起来了,声言要灭尽回回。八恶村的李员外银钱多,从中鼓动,声势很是浩大。
  回民没有办法生活了,所以集合起来,先攻十里它村。攻下来后,转回头攻八女村。八女村员外率领团练在城上用银子打下。回民不要银子,拼命攻进去,在员外的楼上纵火,把员外楼房都烧了。
  接着攻孝义镇,城打开了,把赵老五解为八块。
  在临潼油房街捉拿张芾,任老五把他杀了。
  于是胜保、多隆阿来剿灭回民。
  正在多隆阿打回回吃紧的时候,南京的长毛来了,占据周至县。因此多大人放下回民,去打长毛。
  回民和长毛曾经联合一起攻打清兵。但我们回民没有本事,加以语言不通,不听长毛指挥,所以合了一半年,原来曾经披了一个时期的头发,后来因为合不来,又打起辫子来了。
  回民军最初是被十七省阿訇领导的。此阿訇后被仓头任老五害死,于是任老五才出了头。阿訇计划把妇女们送到长寿原躲避,男子去打仗,但清兵来到,回民军打了败仗了。
  金积堡马化龙原来和我们陕回联合,曾供给我们粮食。但后被清兵包围,并决黄河水以护城,所以好多回民死了。
  到陕回危急无奈的时候,马化龙把给我们的粮食也断了。粮价飞涨,从二十两一斗涨到四十两一斗。回民无奈,把从前抢的好衣裳换了馍馍。后来连衣裳也没有了,只好投诚。老人们说,在金积堡的后一时期,已经陷入人吃人、孙吃祖、狗吃狗的地步,万般无法,只有投诚一条道路。
  马化龙曾与清兵相约,以草腰为号,请清兵不杀甘回,只杀陕回。但清兵无所谓甘回陕回,谁是反民,他便杀谁。结果,陕回投诚的,他没杀害,对于有草腰的金积堡回民却杀光了。
  听老人们说,禹得彦和崔三都没到金积堡,他们逃到河州。
  我认识毕大才的儿子毕富贵。他时常给我谈同治年的回事。他对白彦虎西逃新疆的事知道最详,原因是因为毕大才阿訇曾与白彦虎一路到关外去的,当时白彦虎的威望很大,人称他为‘大虎’,还有一位白彦英,人称之为‘小虎’。
  白彦虎所以向关外逃走,原因很多。他不与马化龙合作,率十万大军到了蒙古阿拉善旗,驱逐了附马王爷,抢了皇姑。惹下这场滔天大祸,清朝皇帝怎能与他干休?还有刘锦棠的父亲刘能子⒅,也是白彦虎指点枪手把他杀了⒆。像这种情况,他能够停在陕甘吗?所以他经过肃州,出关到了哈密。
  哈密当时有四个营盘,归缠头王子带领。白彦虎带领十万人马到哈密时,先遣一千马队攻城,并非硬打,只想掩护军队安全度过。可是哈密王的四营人马都出动了。白彦虎就把军队埋伏在费龙岗,待四营缠头兵一到,一轰而进,把他们打散。
  白彦虎出关时,带着陕西各地回民,毕大才阿訇手下泾阳、咸阳回民亦在里面。初时白、毕二人很好,但相处久了,意见不合。主要原因,由于毕阿訇主教法,要以教理领导军民。白彦虎虽然也信教很笃,但他主王法,要以王法领导军民。因此二人意见不投,不能合作。
  到了哈密以后,白彦虎召集所有阿訇在一起讲经,相互辩论。如有阿訇不能答辩,白彦虎就把他杀了。毕阿訇目睹此情,颇不为然,因此二人争执很烈。毕阿訇的势力既不如白,所以常思率领所部,退回关内。一日行沙漠中,毕阿訇潜率部民伏沙尘中节节引退。等白彦虎发觉时,毕阿訇已经退回关内了。
  毕阿訇到了关内,遇到清军,就向之投诚。因此,左宫保就把他们安插到张家川龙山镇一带。
  白彦虎到哈密不久,闻清兵来追,便到乌鲁木齐。后来与清兵打仗,辗转到了南疆阿克苏地方。到了阿克苏不久,又遇清兵来追,相互撕杀,自己只余一百多人,于是逃往俄国地界。
  白彦虎到俄以后,当地土司不明了白彦虎为人如何。因此召集白的部下加以询查。土司命令:说白彦虎是好的,站在一边;说坏的站在一边。检查一下,说坏的占一半以上。
  当时白彦虎很是气愤。但他自念:远适异国,年老力衰,而随从自己多年的部民又如此携贰。所以活了不久,就郁郁而死了。
  我们对于此一民族伟人白彦虎的结局如此,实不禁感慨系之。但伍洪泉的说法得自毕富贵,毕富贵当系听取此说于毕阿訇。毕阿訇既与白彦虎薰莸异器,主张不同,其中有若干抵丑之辞,是非常可能的。
  十里滩访问完毕以后,又到白面乡街上,正值于阿訇偕蓝朝风先生来到街上。蓝先生七十六岁,蓝大庄人。年轻时候,曾经念过经,作过生意,现在作医生,在地方上很有威望。于是我们三个人在一家铺面里进行谈话。
  他说:“我们祖籍渭南县蓝家庄。蓝家庄在渭南仓头隔河以南,俗话叫做‘仓头南’⒇。原来那里有二个坊:一为南寺,一为北寺,共几千户人。内有蓝、马两姓,关系很深,相传‘蓝、马二户不分家’。
  回汉相邻,因回回牛羊吃了汉人庄稼,所以常闹纠纷。回民往渭南县告状,汉人却把状告到西安省。西安省传回民开审,但人一解到西安就被杀了。我的曾祖蓝旺发,就是这样在西安被杀的。
  长毛到南山时,汉团招募汉回壮丁前去堵御。最初每日给五百文,后来增加到一千文。当时一千文麻钱抵一两银子,回民看到有利,前去应募。仓头任老五说:‘不要去,去就被杀了’。
  华阴县的汉团到秦家滩把回民的村庄和清真寺烧了,秦家回民因而首先起事。所以俗语说:‘祸从秦家起’。
  头一次汉回在秦家滩打仗,第二次就在郭家壕。汉团是由赵老五率领的,在郭家壕被回民打败。
  回民头目,最初是十七省阿訇挂帅,法力很大,同州府回民都归他指挥。但后来他被任老五杀了,夺了他的元帅位置。
  赫明堂,人称他‘赫冶古阿訇’。他姓赫,住在同州赫冶家,他的教名是‘古柏儿’,所以人称他‘赫冶古阿訇’。明堂是官名。他也挂了元帅。
  白彦虎是白吉家人。我只听到他曾到蒙古把皇姑的坟掘了,所以远逃。
  ‘旌善五旗’是回民投诚以后,刘锦棠把五个挂帅的部下编成的。据所知,于彦禄的部下为一旗;李得仓的部下为一旗;崔三的部下为一旗;禹得彦的部下为一旗,蓝明泰的部下为一旗;共计五旗(21)。
  因为是‘善回’了,所以叫做‘旌善五旗’。
  蓝家的一旗,当时称为‘桂花营’。蓝明泰是同治十年投诚的,被安插到蓝大庄。蓝明泰只带一营人,投诚的地点在金积堡。
  当时投诚元帅之中,禹得彦的官最大,戴红顶子。蓝明泰戴兰顶子。左宗棠以‘德重名远’的一块匾送禹得彦。
  神女川的王阁村包括十三个村,即西大庄、大寺庄、黑旗、梁南、梁北、德成庄、耀先庄、长太庄、滥庄、彦平庄、月月庄、红土沟,合称为‘王阁十三村’。”
  当日下午王宗维等从华亭十二堡回来。他们的调查是这样的:
  从白马河到华亭十二堡有三十多里路,隔两重山。
  十二堡,并非有十二个堡垒,只是十二个村。这些村的名称是:何家沟、王家沟、杨家堡、后李家、马家河滩、峡口子、东庄子,以上皆在河东。散庄子、西沟里、南庄子、李家堡、镇上,以上皆在河西。此外,还有一个马家新庄,大约是后来分化出来的。
  十二堡是同治年前的老名称。自同治十二年安插回民后,改为“安良镇”,但回民不用此名,仍称十二堡。
  7月14日晚上,在后李家村禹斌均的家里开了一个谈话会。    
  禹斌均是禹得彦的孙子,四十多岁。他说:“我家原籍是同州西南的禹家人。祖父辈兄弟三人,长名禹得朝,次名禹得彦,三名禹得林。迁到十二堡的只有禹得彦的一支。得彦生二子,住后李家村。但在华亭城内有田地,有商店,还有几百间房屋。禹得彦死的时间,是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七日,活了七十多岁。”
  赫三太阿訇,今年七十多岁,祖籍同州庞阁村人,曾在山东念过经。不用说,这是同治年间由陕西逃往山东的。在谈话中供给我们很多资料。他说:“同州庞阁村,原有七十多户,都是回民。
  同治元年回民起手以前,在回民中流传一种民谣说:
  白杨木干子双手攒,
  要把回民洗杀完。
  这民谣是说汉团要洗尽回民。
  起事的头目有赫阿訇、马阿訇、阎阿訇等。赫阿訇名明堂,是我的姑父。    
  “赫明堂最后死于孙玉宝的手里的。孙玉宝先占据了固原城,清军诱他投诚,封他为‘正西王’。实在他早有投诚的意思,并且准备投诚。那时城外驻扎着马正和及赫明堂的军队。两位元帅因意见不和,不能合作。马正和便向城内孙玉宝投降。孙玉宝对马正和亦不敢相信,为了试马对自己是否忠诚,就命令马正和取赫明堂的首级。一日孙玉宝请赫明堂进城饮宴,赫明堂明知事恐不妙,但也无法推辞,所以就轻骑简从进城赴宴了。孙玉宝在城楼目睹赫已进城,即令马正和带兵在固原城的第三道城门,把赫明堂杀死。”
  这段传说很关重要。因为在从前虽然我们听了许多报导,但始终弄不清孙玉宝和马正和是谁先投降的?也弄不清赫明堂到底是被谁杀的?这些问题,至此可迎刃而解。
  此外,他也谈到:“回民起事之初,挂帅者,是十七省阿訇。任老五为争元帅,把十七省阿訇杀死。但任又被蓝代顺所杀。”
  继赫三太发言者,是禹得正,六十多岁,祖籍渭南人。他的祖父投诚后,先安插到白水原。禹得彦投诚时,又把他的祖父带到十二堡来。他说:“当禹得彦从凤翔翻过山来以后,就有投诚的意思了。他少时家穷,有十多口人,无土地和其他产业,常以卖羊肉度日。他为人正直,和农民能够打在一起。到了十二堡以后,他有钱有势了,常在县衙里走动,包庇官司。”
  后来就由大家漫谈。高世英同志是汉人,因公来村,也参加了我们的会。他是本堡人,且在十二堡工作时间较长,对于本村的历史知道详细。他说:“十二堡最初是汉人居住的。这里有汉人的坟墓,每过年节县里的汉人来上坟。村里还有‘庙台子’、‘庙底下’这类地名,证明是曾经有汉人的庙宇。
  最初禹得彦率兵攻过华亭,军队扎在尖骨山上。山上军队常下山抢杀,汉民躲在山沟里不敢回家。我的祖母,不忍孩子们被杀,叫他们逃开,但孩子们依恋不肯离妈妈,祖母无奈,就上吊自杀了。这样他们才分逃天水及陕西等地。
  禹得彦被安插于十二堡以后,不久就成了大地主,占领五百亩土地。死后,因子孙不务正业,大半土地出卖了,但土改时还是地主成分。此外,还出租城内的大量房屋。
  禹投降后还是官员,时常结交官府,在衙门里出入无阻。”
  第二天,参观了禹得彦的坟墓。墓在村东北的一个山坡上,坐西北向东南,前面树立一块不整齐的石条,大约是墓碑,但上面没有字,墓前左右有两棵柏树,周围有土垣。作为一代回民领导人物的坟墓,就是如此。
  15日下午2时多,大家会齐,乘车返泾源县城。
  中途在六村九社前停下,大家到清真寺访问。清真寺的阿訇和村里的许多老乡们,他们准备了许多茶点在欢迎我们。就在院里我们请他们谈一谈九社的来历。 
  蓝子文,六十三岁,中农。他说:“上九社八十户,下九社二十七户,以蓝姓为多,其次有马、赵、陈、常等姓。我们绝大部分的祖籍都在渭南县的渭河以南。姓蓝、姓赵的,原籍在渭南的赵家坡;姓陈的在殷陈村;姓常的在凉天坡。这三个村距离都很近,只有姓马的是来自兴平县。
  属于渭南九社的,在平凉北原的有东九社和西九社,在泾源县除我们上、下九社外,在涝池沟还有两坊,他们姓殷、姓蓝。
  当年,九社的头目是阎兴春阿訇。他是渭南河北赫冶家人,因为在九社开学,所以就作了我们的首领,投降以后,阎阿訇带我们来到化平,他和他的子孙都住在上九社。阎正林便是他的后人。
  当时回民领袖多是阿訇,陈林阿訇是我们九社人。他开同州十三营伍家的学,所以作了十三营的头目。还有一个郭阿訇,他在于马家开学,也就作了于马家的头目。
  渭南的乔店人投诚以后,安插到本县的吴家嘴和上下胭脂川,多姓马。
  赫阿訇的后人居住固原县中瑞和村。”
  谈完以后,就车北返,在车村访问了一刻钟就回到县城了。
  留在泾源县城的一组,他们也收集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14日上午,县人民委员会约来了王阁村七十一岁的于春福先生。于先生早年曾以赶车为业,跑的地方很多。他的祖籍是大荔县王阁村。著名的回民首领于彦禄是他的堂祖父,所以对于于彦禄的家世很清楚。于彦禄是十三营的元帅,陕西回民起义的经过大部分与他有关,所以对于于先生的谈话,我们十分给以注意。
  首先他对回民起义的由来,交代得非常仔细。他说:“回民变乱是由华州的秦家开始的,至今有‘秦家是惹事的根子’之说。先年汉回之间往往因放羊吃禾的事,而至于相互斗殴。后来纠纷越闹越大了,陕西省派张芾和马伯龄来调解。回民在张芾身上搜出洗灭回回的鸡毛传帖,大家不答应,于是把张芾杀了。马伯龄张皇失措无法回报。回民群众劝他说:‘你就说你劝回回,张芾劝汉人,就无你的事了。’渭南、华州人要洗回回,秦家回民所以首先提倡,大家一齐动手,从此一庄串一庄,一村连一村,所有的回民村都闹起来了。
  秦家回众请乔店、禹家、王阁村的回众参加起事。乔店和禹家的人们先到了,他们用高桌子招待;王阁村人们后到,他们用炕桌子(炕上的桌子)招待,王阁村的人们就有点不高兴。当打仗时,乔店人主张低打,就是说打断团练的腿;王阁村人主张高打,就是说戳破团练的肚子。打的结果,汉人死了五名,回回死了三名。回回把汉人中的一名死尸抢过来,剃去阴毛。双方死亡的人数相等,官府就无法治回民的罪了。
  秦家傍渭河而居,人们以务农和撑船为业。蓝大庄的回民当船户的亦多。王阁村和乔店的回民务农为多,兼种植西瓜和枣树。每年收成还好,很少蝗灾旱灾。”   
  跟着叙述他的家庭与于彦禄的历史:“王阁村在大荔西南,原有人家四百多户,有清真寺一所。我爷是于三魁阿訇,幼时在本村清真寺念经,他的师傅名‘细拜’阿訇。我爷在东府行穿衣礼(22),后在汉中开学。我的五爷名于五元,小时放羊,曾学到一些武艺,长大以后,时值变乱,村人就举作头目。可是不久因病就‘无常’(23)了,他的职位由家门中的一位堂爷于彦禄代替。事变越来越大,王阁村十三营的回民同归彦禄爷带领。以后在董志原又挂了十八营的大帅。
  彦禄爷打仗非常勇敢。在董志原被雷老汉、刘锦棠和黄道台所追,他的战马不往前走,就下了马,两手拿两支快枪,披着红色马褂慢慢后退。退到一条狭道,官方骑兵陆续追来,他放下枪,手持一棍,骑兵一到,一棍一个,打下沟去。后面骑兵续来,他便舍掉快枪,照敌人砸去,然后匿伏崖下。这时营里听说元帅死了,男女老幼放声大哭。但彦禄爷并没死,路上遇到回民,用担架把他抬回大营去了。回营检视,在左腮中一枪弹,从腮透出。后来也就好了。
  又一战役,是在华亭的尖骨山。那时后面有黄道台追赶,前面有住华亭的官军。十八大营打不过,各营于是想屠杀自己的家眷,后经阿訇阻止,幸未动手。还是禹得彦带兵绕道把黄道台破了,所以才占领了尖骨山。俗话说:‘兵行尖骨山,堵营一百天,血染管子峡(在王家峡以北)’,就是指此战役而言的,我幼年时曾经此路,看到峡中白骨垒垒,真是可叹!
  自到董志原以后,连败三仗:第一战,败在原上;第二战,败在平凉北原的张村;第三战,败在崆峒山东南的月明沟。后来转兵而南,在华亭尖骨山打一胜仗,然后扭转战局。后来兵经刘家店子到张家川住了些时,才向北经过海原、固原,到了金积堡。
  当时马化龙在金积堡建立国号,修筑皇城,并且铸造铜钱。到金积堡,是马化龙叫去的。但到后来,把粮扣了,于是发生人吃人的惨事。以后马化龙投降刘松山,彦禄爷跟着也投诚了。投诚后,他和雷正绾结为兄弟,雷还教他如何打洋枪。雷老汉待回回不错,常给回回透信,所以邹麻子虽捉过他几次,但都把他放了。彦禄爷打仗用竿子,有时也用双铳洋枪。他因和雷老汉要好,刘锦棠趁机会把他请去杀害了。
  于彦禄的部下共分五旗,每旗以一种颜色为名。这五旗的名称是:红旗、黑旗、黄旗、白旗、蓝旗。五旗的头目和兵丁都被清朝安插在化平的神女川了。这五旗的头目和被安插的村名如下:
  (一)红旗,先由于兴和的四爸带领,后由于兴和带领。投诚以后,被安插在神女川的大寺庄和西大庄。
  (二)黑旗,由于忠智带领,被安插在黑旗村。
  (三)黄旗,由于昭林带领,被安插在大寺庄。
  (四)白旗,由于德成带领,被安插在德成庄,在今兴盛庄(原名滥庄子)与西大庄之间。
  (五)蓝旗,由于彦平带领,被安插在彦平庄。
  以上五旗,每旗包括三十个马队,二十个步队。但每队人马的多少不等。”
  上面所述关于于彦禄的历史是具体而翔实的。至于彦禄死后部队归谁领带的问题,于春福在谈话中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禹得彦带领他的人马到河州去了,后在西宁投了诚;又一说,五旗人马归杨文治统率了。此二说,恐都有问题。因为禹得彦和杨文治的部队都不在化平,而在别处。所以,应当肯定:于彦禄死后,第一次‘安民’就把他的部队安插到化平神女川了。
  此外,于春福还谈了一些其他零碎的资料,都有参考的价值。关于白彦虎,他说:“白彦虎是西安人,到金积堡以后,看到和马化龙不能合作,就率兵到蒙古打下王爷府,抢了皇姑。后来他觉得不对,就放了皇姑回海原、固原。在固原城外,皇姑披头散发喊雷正绾为‘雷黑子’快来接驾。雷大帅一看,此事非同小可,派兵把皇姑安送至蒙古。白彦虎留下的一股人,被安插在隆德县的单家集。” 
  关于禹得彦,他说:“禹得彦投诚以后,左宫保打算把他安插在平凉七里店一带,并给他打下堡子。但他不敢在那里住,以后才调到华亭十二堡。左宗棠时打下的堡子在七里店的南头,后由马长福在那里种菜,直到民国二十九年还不纳粮。”
  关于杨文治,他说:“原系一贫农,常到西安卖鸡,也会手艺。他是在安民以后善终了的。” 
  又说:“邹麻子,是富平人。赫冶古,是冶家人,冶家原属王阁村。
  马正和落户在隆德县单家集。他的孙子马凤朝曾和我回到河南洛阳贩烟土。据他对我说,他的祖籍是泾阳塔底下人,还说他的爷爷以后作生意,‘无常’在口外。”
  马生彦,原系一农民。他的后人在县里沙塘川和隆德县的单家集。”
  他还说:“我们王阁村做‘聂帖’是四月初二日。”这一点与同治元年王阁村作战阵亡人多的日子有密切联系的。
  14日下午,冯增烈同志访问了马志显委员。马委员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人,祖籍是陕西同州的马家。此马家在乔店的附近,祖先最初跟渭南、大荔回民一齐作战,后被左宗棠的军队打散了。打散之后,他们从仓头渡河,到风陵渡,然后经大同走包头。同行的回民,有西安人,也有咸阳、临潼和白吉原人。到了包头以后,祖先们占据了一个镇子。外与蒙古旗为邻,不久就抢到了些好地。南边是汉人,那里常遭水淹,所以要回回分给他们一半好地。回民不肯,就冲突起来。当地回民因为甘肃化平有乡亲,便派人去求援。当时,有名‘睁眼马’者去过一次,车村的‘张口袋’(即今九十六岁的吴德正)前后去过两次,帮助那里的回民把正在商会开会的三百多汉人绅士杀了。辛亥革命的前夕,‘张口袋’听说孙中山排满,希望得到合作。结果,从山西带回包头几十支快枪。”
  从上段谈话,可以推知陕西回民迁往包头,不在同治元年,而在同治六年左宗棠追捻军离陕的同时,然则这里回民与捻军的关系又得一证据了。‘张口袋’是吴德正的绰号,我们曾访问了他多次。他自称在清末到平凉杀过洋人,这约与当时的义和团有关。宣统年间又由包头南下寻访孙中山,取得快枪几十支回去。
  15日上午,这一组到东关外水沟访问温纪泰的后人,无所得而归。下午,泾源副县长马国允同志从黄花乡赶来跟他们晤谈。马副县长是哲赫忍耶派,原籍云南,长期指导黄花区回民的各种生产工作,今日特别抽空前来,我们高兴极了。他谈话的主要内容,是谈哲赫忍耶教派的发展历史和马化龙起义的经过。这些材料是非常宝贵的。
  他先从哲赫忍耶教派的开头说起:
  “哲赫忍耶派的创始人是马明心道主。马道主原籍甘肃武都人,后随他的叔父到榆中县的马坡,以后又迁到河州的西关(24)。十二岁时随叔父到阿拉伯朝圣。叔父在中途无常了,他在麦加(25)整整念经十二年,然后回国。回国后,看到宗教必须改革,就倡行‘哲赫忍耶’派,一般人名之为‘新教’。最初在河州宣传。
  当时有马来迟者,是河州人,也曾在阿拉伯留学。他的归国比马明心道主早些,所传的教名为‘华寺’派,他便是此派的道主。此派对教法的解释与新教不同,遂至各主门户,相互水火,终于形成后来剧烈的教派之争。
  马明心看到形势不利,主动地转到定西县西关外的马家堡传教,前后达三十年之久。附近各处回民和撒拉族都信奉此教。但华寺派的教徒以‘妖言惑众’的名义把马明心告到兰州知府。知府派兵镇压,打了败仗,因此总督勒尔谨逮捕马明心入狱。
  马明心有几个大徒弟:一个是苏四十三,一个是赛利曼 (女教徒),都是靖远人。还有一个是撒拉族的教徒韩依斯玛。教徒们闻知马明心被捕,苏四十三率领教徒二千多人陷河州,赛利曼和韩依斯玛指挥青海及河州一带的教徒渡河包围了兰州城。官方捆缚马明心在城上与教徒相见,并声言明日释放,但到夜里就把马明心杀了。赛利曼等闻知,指挥回众攻城益急。清兵调遣重兵及旧教徒从各方面加以围困。在金城关一带战斗了三个月,结果回众二千多人被杀,赛利曼亦阵亡。这是乾隆四十六年的事。
  两年以后,哲赫忍耶派海原人田五阿訇起来,为师傅马明心复仇。他们以石峰堡为根据地,与清兵展开战争。清廷调各省兵力向石峰堡四面围攻,终于打下石峰堡,屠杀了回民几千人。
  自此次战斗失败后,哲赫忍耶教徒便潜伏起来,不能公开传教。但教徒的势力仍然是日益增长的。例如现在磴口有一部分说蒙古话的人,原籍是靖远县糜子滩,就是当年苏四十三失败后,乘皮筏顺黄河而下逃到这里的。
  马明心‘无常’后,他的家属男子被充军到云南,妇女被充发到新疆为奴。到云南的,充军于墨江县(他郎)。到新疆的,在乌鲁木齐。马明心的夫人韩氏带领三个姑娘由甘肃出发,在路上,一个姑娘跳了河,其它两个下落不明。韩氏到了乌鲁木齐后,被迫为提督衙门的婢女。在一除夕的时候,因为不堪虐待,用刀把提督全家的人宰了。第二日是正月初一日,韩氏亦被杀。这位勇敢的韩氏,我们称她为‘道主太太’,每年正月初一日给她作‘聂帖’。
  马道主的位置,由平凉的穆生华来承继。这种传授是在秘密中进行的,所以穆生华阿訇表面不承认自己是道主。虽然如此,但外省的教徒们常来平凉朝拜他。有一位姓牛的教徒从远道而来,被官方捉住。官方使牛与穆道主对质,牛抵死不认,官方诬以‘造反’,把牛充军于黑龙江。
  穆生华‘无常’后,他的位置由灵武县马腾霭的曾祖父‘船厂太爷’来承继。‘船厂太爷’是穆老人家的徒弟,穆老人家在生前就嘱意由他承继。新疆有一教徒持哈密瓜准备来朝见道主’。行至酒泉,当地官吏要买瓜,教徒不肯。有人跟踪至灵武,始知其内幕,于是把哲赫忍耶传教的事告到兰州。官府判罪太爷,被充军到吉林的船厂,所以教徒奉他为‘船厂太爷’。
  ‘船厂太爷’充军以前,密传其子‘四月八’,是为‘四月八太爷’。‘四月八’携其子马化龙在云南传教,他被官府所捕杀,他‘无常’的日子是四月八日,所以教徒奉他为‘四月八太爷’。‘四月八太爷’暗传其子马化龙。马化龙是同治十年正月十三日被刑的,所以教徒奉他为‘十三太爷’。‘十三太爷’暗传他的孙子‘汴梁太爷’,因为他被充军到开封的缘故。
  汴梁太爷之后,教权才转到马明心道主的嫡系子孙的手里。原来道主生‘他郎太爷’,他郎太爷生五子,其第三子生马元章,号光烈,是为‘沙沟太爷’。汴梁太爷无常后,沙沟太爷以半生的忠诚功绩接来了教权。马元章传与其子马振武,他是马明心的五世孙,是为‘沙沟四爷’。‘沙沟’的名称是从马元章开始的。
  与‘沙沟’并立的,是‘板桥’派。‘板桥’派的创始人,是汴梁太爷的弟弟,名马进希。马进希传给老六马腾霓,居陇南张家川,人称之为‘南川派’。他又传给老十马腾霭,又称为‘板桥’派。两派相较,沙沟的势力比较大些。虽然如此,但他们对汴梁以前的几代教主都共同承认的。
  从上述哲赫忍耶派的历史来看,自马明心以来,这派始终是被清代统治阶级压迫和杀害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教徒就不断对清代统治阶级进行反压迫的斗争。
  马化龙的起义,就是为了反对清代统治阶级的压迫。
  在咸丰年间,马化龙为了报仇,就联合在云南河西传教的马元章之父马三爷、在平凉传教的穆三爷(穆生华的后人,原籍莲花城,时在平凉传教)、和在贵州传教的金二爷到金积堡开会,决定进行起义。那时云南杜文秀已经起义,他们密定计划,使起义的范围扩大到各地。于是由马化龙布置,派马三爷回云南与杜文秀联系,然后穆、金二教主分别在平凉和贵州响应。
  马三爷到云南时,正是杜文秀起义的后一阶段。杜文秀封他为右弼大将军。但是不久,马三爷又回到金积堡来了。在金积堡与马化龙、穆三爷商讨如何在陇东各地进行斗争。马化龙与马三爷和穆三爷虽然是师徒,然在道义上则和衷共济,为结义兄弟,故一时三人有‘小桃园’之名。原来马三和穆三都在庄浪莲花城‘关里马’那里念经,学成之后,马三到云南开学,穆三在杨家店开学。当时,马化龙是哲赫忍耶派的教主,全教派的教徒都奉他为师,马三和穆三自然也不例外。自从金积堡会议以后,马三爷到云南了,穆三爷先在莲花城起义,攻下平凉,自称‘平凉王’,尊马化龙为教主,马化龙听到此事,把桌子一拍说:‘把事弄坏了,来不及了!’所以于马三到后,便商量保卫金积堡的办法。
  计划保卫金积堡有三道防线:第一道在半个城(26)和豫旺;第二道在牛头山与青铜峡之间的毛网峡;第三道在金积堡南边的强家沙窝一带。  
  当时穆三守平凉,马三守同心,马化龙则坐镇金积堡。
  原先金积堡建筑有东府和西府,形式有些像宫殿,所以外人说他‘私盖王府’。最初马化龙为报教仇,并无称帝之意。但到吃紧时,他的长子大忍爷说:‘教门与清廷誓不两立’。马龙化听到以后,反叛清廷的心就更坚决了。于是他外与云、贵、狄道、绥远、包头、东北各地同教派人相联合,内修城池,造桥梁,开水道,修仓库,征钱粮,购武器,准备与清兵一战。此外,他为了团结汉人,在灵武修文庙,祀孔子;修戏台,拉戏来唱,这些措施,使当地的汉人对他很有好感。
  当时金积堡有十三响和十七响的洋枪七百多枝,大土炮三十三门。大忍爷曾经建议利用这些洋枪编成马队,经绥远直攻北京。但马化龙对此没有给‘口话’。
  说到枪炮,这里应该谈一下贵州金爷的下场。金爷的家住在云南,他曾在贵州传教,所以对当地情况很熟。太平军石达开在四川失败以后,一部分太平军到贵州金爷那里。因此金爷就有太平军给他的十三响和十四响英国造的步枪。我听说,金爷曾与四川的郭刀刀有关,同时他的部下山东人很多,但他在杜文秀之后马三爷之前失败了。
  马三爷来过金积堡两次以后,又回到云南。但他是哲赫忍耶派,与杜文秀所信的老教不同。杜的旁边有‘光阴爸爸’马复初,是个老教阿訇。他尽力在杜的面前挑拨,使他不要相信马三,马三爷看到无法合作,回到滇西。这时杜文秀下面的马如龙叛变,投降了清廷,反回来带兵攻打滇西,整整围了三年。马如龙当时所用的炮弹是法国制的,至今弹壳还留在滇西大回村的民间。马三爷那里有十三响和十七响枪各一枝,土炮七门。土炮长七尺,后座大,上有三道扣子,但无炮架。用时安在墙上,用桩拴紧。这些枪炮曾经藏在滇西大回村寺里大殿的地板下。同治十年正月,马三爷听到马化龙无常了,他在二月二十三日自杀殉义。马三爷一无常,滇西马上就被马如龙打下。马三爷的儿子马元章带领几十骑经贵州、四川来到甘肃张家川。这是后事,暂且不提。
  马爷在云南滇西时,还给金积堡派来两位大将:纳爷和铁爷。马化龙跟着就派他们到平凉作穆三的助手。二人勇敢善战,立功很多,但是不久,纳、铁二爷就阵亡了。从此穆三失势,平凉被清兵所陷。穆三在平凉称王,前后约八个到十个月的光景,以后就病死在金积堡。穆生前曾和李大帅(27)领导清水、秦安、伏羌一带的哲赫忍耶回众组织南八营,帅营设在莲花城。南八营失败以后,穆三才退到金积堡。穆三的军队在金积堡投降,后来被安插在泾源的黄花区。
  谈到金积堡与陕西回民的关系时,须提到一个人,即普洱马。此人原是哲赫忍耶的阿訇,初在金积堡念经,同治元年以前被马化龙派往陕西。陕西和金积堡起义以后,左宗棠利用教派不同,从中离间。那时普洱马自称是老教,投降了左宗棠,把回民内部的虚实,透露给清军。据说,左宗棠很信任他,有时还请他讲经。 
  陕西回民到金积堡时,马化龙收容了他们,并为他们发粮开渠。但是于彦禄首先暗地投清了,跟着当地的老教马阿訇也暗地投清。回民内部从此就产生了混乱。在此以前,河州的狄道师傅在洮河一带造反,失败以后,带了七百多名叉子枪手投降了金积堡,其中还有一些藏族。此外,山东的金家、包头的石家、肃州的张家都来金积堡投降。狄道师傅伏下叉子枪手打死刘松山。当时金积堡内部分成两派:一派主战,一派主降。马化龙采取了后一条道路。他说:‘刘松山一死,反正我得抵命,我愿意作为库尔班节的羊,替大家解难!’当时,大忍爷是极力主张战争的,但没得到老人家的‘口话’,结果全家七十多口都殉难了。此时‘汴梁太爷’只十二、三岁,被充军到开封,受了宫刑,在姓温的旗人家里为奴。‘汴梁太爷’之弟马进希面上被刺以‘钦犯不赦’四字,后被马元章用麻钱刮去。
  马元章到达张家川时,汴梁太爷已经充到开封为奴。马元章立刻跑到开封。先行贿赂赎出了汴梁太爷的婶母,再劫出在狱中的‘钦犯’马进希,把他们送回张家川。然后返身东下,在开封旗人温府的对面派人开了十三年杂货铺,目的是为了接济和营救在温府为奴的汴梁太爷。但汴梁太爷始终没有‘口话’。马元章无奈,常往返于北京各地活动,一直到汴梁太爷无常,他才回到张家川开学。当时,马进希已经开始传教,往来于张家川与金积堡之间,这便是所谓‘板桥’派;马元章同时也在甘肃各地传教,这是所谓‘沙沟’派。”
  7月16日早晨,在欢送我们的一个宴会上,马国允副县长又谈道“,杜文秀虽因光阴老人的挑拨而与马三爷有了距离,但是临别之际仍是依依难舍的,同时马三爷还留了他的弟弟在杜文秀那里工作。到了滇西以后,马三爷的旗帜仍然是用杜文秀的。至于纳爷和铁爷,从姓氏来看,云南哲赫忍耶教派没有姓铁的,也没有姓纳的。而且在平凉战死后,埋在西门外的公墓里,没有‘拱北”。因此种种理由,证明他二人可能是杜文秀派来支援马化龙的。铁爷的阵亡地点是大岔河。纳爷是个小个儿,使用双刀,当时被人砍倒,腿上的血流了一套裤,但倒在地上时还杀了几个敌人。”  
  胜利结束了在泾源县的访问和调查。县人民委员会设宴给我们送行。席上冯增烈同志提出各村作‘聂帖’的日子问题,因为零零碎碎这种材料掌握很多了。例如西安市回民在每年五月十七日,平凉桂家井是五月十八日等等,从此可以看到起义或被团练、清军屠杀的先后次序。在席上,于副县长说王阁十三村是四月二十五日,八月间也有。马委员说秦家是四月初八日,华亭十二堡是六月初二日。这些资料,都是很宝贵的。结合过去的其他资料,我们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从此,调查的经验证明,一般人民对于年代的问题是相当马虎的,但对于先人生死的日子则记的很牢。而战役中的集体死亡日,最初由死亡者的子孙记念着,后来又被阿訇所掌握,所以就一代一代传到现在了。
  席间吃菜的时候,一位同志说,这菜八成熟了。从这句话又引起马委员一段有意思的谈话。他说:“这里车村姓伍的很多,过去常和于马家械斗。原因据说是因为在同治年间以前,大荔车村马阁老家盖的屋宇很讲究,所以别姓的回众编歌来讽刺他,说:
  车村马家两头翘,中间盖个二郎庙。
  说是汉人没神道。说是回回没掌教。
  这话本是骂马阁老反教弄得不汉不回之意。但到化平以后,因为一些小事,彼此相互揭短,就把老话搬出来了。这里的人们忌讳人家说‘八成’了,因为‘八成’是说反教已有八成准备了。从前有人曾因说此话而挨了打。”在座的人们听了,弄得哄堂大笑。我们相处不过几日,大家已经搞得烂熟,几乎无话不谈了。我们深深感谢县里党政工作同志们对我们的帮助,增加了我们对兄弟民族历史服务的决心。
  当天下午5时,返回平凉。
  7月17日,从平凉乘汽车返回西安。
  泾源县各村村名、距城里数及村内回族姓氏表 
  (前两项根据化平县建置志,后一项系调查所得)
  村 名 距县城里数 现有回民姓氏
  乌 家 嘴 5里 马
  水 沟 村 2里 温、魏
  石 窑 儿 3里 马
  车 村 8里 吴 
  小 园 子 10里 者、伍
  东 丁 家 10里 丁
  南 坳 里 15里 于
  铁 李 家 5里 马 
  杨 家 村 8里 杨、马
  沙 园 子 4里 沙、马
  大 园 子 10里 马
  北 伍 家 10里 伍、者 
  沙 南 村 20里 于
  滥 庄 子 10里 吴
  香 水 店 10里 沙
  大 庄 里 8里 魏、李
  苋 麻 湾 5里 杨、蓝
  庙 湾 里 10里 马
  罗 家 湾 10里 王、田
  佛 乡 庄 10里 马
  崇 义 村 10里 马、张
  杨 家 店 子 10里 杨
  下 堡 子 10里 马、李
  上 胭 脂 川 5里 马、杨
  下 胭 脂 川 20里 马
  皇帝庙(向阳村) 20里 成、马、杨
  红 土 梁 20里 马
  沙 糖 川 40里 马
  二 道 卡 30里 拜
  惠 家 台 20里 惠
  暖 水 河 15里 鄢、惠
  兴 和 村 15里 虎
  大 寺 庄 15里 于
  黑 旗 家 15里 于
  白 马 营 30里 者
  兴 盛 庄 (滥庄) 13里 于
  黄 林 寨 15里 计
  上 金 家 15里 金
  下 金 家 15里 金
  蓝 家 太 庄 20里 蓝
  赫 家 村 25里 赫
  上 冶 家 25里 冶
  下 冶 家 25里 冶
  白 面 镇 30里 马
  于 家 30里 于
  马 家 30里 马
  西 大 庄 30里 马
  西 沟 里 30里 蓝
  南 庄 子 30里 李、马
  涝 池 沟 33里 赫、个、蓝
  滥 庄 子 35里 马
  旁 个 庄 33里 马、李
  河 北 里 30里 马、李
  九 社 里 25里 赵、马、阎
  上 秦 家 25里 秦
  下 秦 家 25里 秦
  上 朱 家 峡 38里 蓝
  下 朱 家 峡 38里 蓝、郭
  官 庄 3里 汉人
  1956年泾源县各乡人口及所包括的村庄名称表       
  (根据1956年泾源县政府的调查)
  乡 名 户 数 男数 女数 村 名 
  河北乡 721户 2,076 2,064 上九社、下九社、上秦家、
  下秦家、河北村、赫家、
  蓝大庄、南营、北营
  白面乡 530户 1,482 1,356 马家、于家、南庄子、西
  沟、香龙河                                              
  东峡乡 293户 860 845 上峡、下峡、中庄、庞各
  庄、地沟
  涝池乡 344户 1,030 898 涝池沟、王家、北吉、
  童家山、乱庄子
  城关乡 503户 1,429 1,375 水沟、东关(城内)、官庄、
  仙马湾、大庄子、西峡
  兴盛乡 802户 2,366 2,318 西大庄、大寺庄、黑旗、
  白马营、黄林寨、上金家、
  下金家、胡廓庄
  乔店乡 344户 1,044 966 上乔店、下乔店、石窑、沙园
  园子乡 570户 1,582 1,513 杨家滩、车村、大园子、
  小园子、丁家、者家、
  伍家、南坳、沙南
  惠台乡 577户 1,712人 1,474人 暖水河、杏园、惠家台、
  上窑庄、下窑庄、下寺拜家、
  石窑沟、秋木台、二道卡、
  松树台、上刘家、下刘家、
  白家庄、于家窑
  黄花乡 526户 1,542人 1,438人 上沿子川、下沿子川、下
  堡子、杨家店子、崇义村、
  佛香村、中庄、罗家滩、
  庙湾、大沟、黑眼湾、
  十里铺、小蒜沟、太阳沟
  红土乡 521户 1,364人 1,223人 羊槽、烂庄子、喜家庄、
  平凉庄、银钱沟、刘家
  沟门、红土梁、老虎沟、
  向阳村、阴子沟、楼房沟
  沙塘乡 132户 405人 404人 沿川子、沙塘川、土窑子、
  漫湾、黄家崖子
  总计12乡 5,863户 16,874人 15,864人 96个村庄 
  注 释:
  ①关于陈阿訇被人所杀事,参考后面所记大园子伍天祥的谈话,合起来便可看到陈林的为人。
  ②刁陵村不知所指。按张芾被捕地在吴陵镇,即今耿渡,不知刁陵是否吴陵之误。
  ③八眼应作疤眼,是王永庆的绰号,永庆背叛太平军作了守护朝邑城的参将。
  ④哈连升,同州回民,为潼关协台,奉清廷命征回,是一出卖民族利益者。
  ⑤敷水镇,在华阴县西边。 
  ⑥回民与太平天国同称清兵为‘妖兵’。
  ⑦于阿訇指于彦禄。
  ⑧三家庄疑有误,当时渭南乜家庄有乜三元,疑即此庄此人。
  ⑨在泾阳塔底下有西蔡里。但这里叙述的是同州、渭南的首领,所以此蔡里当指孝义镇附近的蔡李。
  ⑩杨家村在同州沙苑中。
  ⑾西马家亦在同州沙苑中。
  ⑿洪家村在渭南仓头镇北,果园之东。
  ⒀原底下在高陵。 
  ⒁马生彦,高陵渭桥边滩人。各地回村,不能合作,当为失败原因之—。
  ⒂塔底在泾阳县西境;渭城在咸阳东北毕原下。
  ⒃兰头勇指官兵。
  ⒄当原,马长寿先生在世时,曾多方寻找,有多种说法,皆不合。后来我到泾川,才访知在泾川北原上。——宗维
  ⒅刘锦堂的叔父是刘松山,此云其父是错了。刘松山何以名之曰刘能子,不解其故。
  ⒆刘松山之死,是由河州教主金爷的叉子枪手刺死的,此之系白彦虎所指点,亦一异闻。
  ⒇蓝家庄属九社,实在渭南县城的西边,距仓头尚远。回民以仓头为重镇,所以把蓝家庄称为“仓头南”。
  (21)“旌善五旗”是同治十二年三月刘锦堂打下大通县后,选择西宁降回中的精壮者编成的。这五旗主要是马队,所以亦称为“旌善马队”。刘利用这些马队在甘肃围攻向阳堡,后到新疆,又以之攻乌什城。当时白彦虎驻乌什,回族在清代统治阶级的离间下,自相攻击了。组成旌善马队的主要是崔伟、禹得彦、毕大才的部下。与蓝风朝所述有出入。可参考《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一及《续修陕西省通志稿》卷一百七十八。
  (22)穿衣礼,是回民念经毕业后成为阿訇所举行的一种仪式。
  (23)无常即死亡。
  (24)一般记载说马明心是河州导河县人。
  (25)一般记载说马明心和马来迟都在中亚的布哈拉留学。
  (26)同心县俗称为“半个城”,因为城墙的一半被山水冲毁了。
  (27)李大帅即李得仓。
  《陕西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