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勿幕传略
胡景通 严佐民
井勿幕,原名泉,字文渊,后通用勿幕。陕西蒲城人,生于1888年2月12日(清光绪十四年正月初一日)。他的先祖夫妻二人,由陕西扶风逃荒,来到蒲城井家塬,给丁姓地主做长工。妻死,丁姓给坡地一块,使其葬埋。掘墓时,发现墓穴葬有古代武将骸骨,穿戴盔甲和殉葬金银器物甚多,因以致富。初在井家塬附近植槐树百株,出售秧苗,人称为“井百槐”。后与人合股在四川自流井(今自贡市)开盐井,每岁所得红利,全运江西,铸成江西元宝(每个纹银五十两),运回蒲城,更成钜富。清道光年间,他的祖父在县城大什字巷新建住宅,遂由井家塬移居县城。
井勿幕的父亲井永汲,字绠斋,因一目失明,人称“井瞎子”,乐善好施。清光绪三年,西北各省大饥,井永汲倡议放赈,蒲城县令某,因不能包办侵吞,质问井:“你有多少钱?敢在蒲城县放赈!”答:“我没有百万之富,就不敢干这活(事)!”从此,人称井永汲为“井百万”。他独出白银数十万两,在蒲城设粥场几处,放赈三年,度过荒年,而家渐衰落。
井勿幕4岁父殁,胞兄井岳秀(字崧生),大勿幕10岁,对他特别爱护,抚养成人。勿幕聪颖异常,勤学苦读。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到西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仅庚子赔款的本息,按当时全国四亿人口计算,每人应负担白银二两以上,因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井勿幕虽在幼年,却非常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他们弟兄纵论天下大势时,勿幕对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多所指斥,井崧生尝自叹不如。勿幕性格开朗,貌秀心雄,豪侠尚武,于学业之余,随井崧生拜三原名拳师鹞子高三的大弟子金仲为师,练习拳剑技击,又日常腿缚铁瓦,锻炼腿足,文武兼习,他平日沉默寡言,遇事策划解譬,滔滔不绝。生平仰慕班超、傅介子的为人,常常高歌吟咏,特别爱唱汉高祖的《大风歌》和荆轲的《易水歌》,慷慨激昂,形于辞色。
1902年,他们弟兄分居时,分给他的蒲城县内义源永杂货铺破产,债主临门,无法应付。这个年仅14岁的少东家,迫不得已,和井崧生商量,由佣工康宝印陪同,赴四川重庆,去投靠曾受过他父亲周济的川东道道台张铎。在重庆正蒙私塾读书年余,结识了当地革命青年杨庶堪、朱之洪、熊克武(字锦帆)、但懋莘(字怒刚)等。闻孙中山先生在国外成立反清的革命组织“兴中会”,同时四川有学生赴日本求学的消息,他便不顾张铎的阻拦,于1903年12月以白银几两的川资,冒险随众赴日本。到日本入东京大成中学学习日语和普通学科,是陕西早期的留日学生。
井勿幕怀着一片救国忧愤的心情,时时流露于笔墨,他写了一副“伤心痛哭几无泪,悲楚行吟尽是忧”的对联,挂在壁间。又在另一首《孤愤词》中写道:“大丈夫生当斯世,宜效死疆场。否则亦当轰轰烈烈,如荆卿剑,博浪椎诸伟举,壮山河之色,为祖先留生气,为民族续命脉。安肯伈伈伣伣,忍辱事仇,俯首于异族统治之下哉!”他的《舞剑词》中说:“英雄不学时势装,匹马单枪论短长。拔剑斩蛟叱沧海,看他盗寇与侯王。龙蛇走,岁月忙,健儿卅六会跳粱(豪强)。中原风景凄凉,身在水云乡。”其后奔走革命,不复以笔墨为意。偶有写作,不复保留,帷《秋感》八首和赠友人条幅诗二首为遇害前在陕西所作。
1905年8月,孙中山先生在日本创建同盟会,井勿幕由陕西同乡康心孚介绍加入,他一面学习制造炸弹,还担任文字宣传,为中山先生所器重,“呼为后起之英”。但在他向中山先生要求回陕组织同盟会支部时,中山先生却说:“你这个十七岁的小孩,能办成这样大的事吗?”他慷慨陈词:“我虽年少,但我哥井岳秀在陕熟人颇多,可以通过我哥联络各界人士。“当时中山先生正想打开西北革命局面,见他态度坚决,又有井岳秀为助,遂委井勿幕为同盟会陕西支部长,回陕开辟工作。同年冬季,他带着中山先生给井崧生的亲笔信,取道朝鲜及辽宁、河北、山西等省,途中视察各地情况和清廷虚实,渡河回陕。
1906年春,井勿幕在井崧生的帮助下,奔走渭北各地,秘密活动,数月间就发展了同盟会员吴宝三、张拜云、郭希仁、李仲特、李桐轩、王子端、焦子静、师子敬、朱漱芳、尚天德、寇胜浮、常铭卿、柏筱余、严文轩、高又明、钱定三、谢镛(四川人),邹子良、马开臣、胡定伯等30余人(张凤翙等军界人士,另行加入日知会),在三原北极宫召开同盟会会员全体会议,创建了同盟会陕西支部,奠定了同盟会在陕西活动的基础。会后,勿幕又赴宜君、耀州(今耀县)等地,准备设立同盟会秘密机关。
同年夏季,井勿幕二次赴日本。秋季,同盟会陕西分会在东京正式成立,到会20余人,推白毓庚、杨铭源为正、副会长。12月勿幕经朝鲜回国。这时同盟会陕西分会在学界、军界、刀侠、会党等各方面迅速发展,并推李仲特为同盟会陕西分会会长。后勿幕则往来奔走于山西、河南、甘肃、四川各省,以联络当地同志。并推钱定三、胡景翼(笠僧)为运动新军的中坚干部。
1907年2月,井勿幕经四川,转赴东南几省,和黄兴{克强)、秋瑾(鉴湖女侠)、朱*(左钅,右贵)等联络,密谋革命事宜。同年9月下旬,他和李仲特,高又明等人在大雁塔秘密开会,讨论贯彻同盟会纲领。由于多数人不赞成“平均地权”,决议改为“土地国有”。定于农历九月九日去中部(今黄陵)县祭黄帝陵,激发我汉族同胞的民族精神,并推郭希仁,张翊初(赞元)起草祭文。会后,他和李仲特、焦子静、吴虚白等陕西16人、四川7人、甘肃、山西各3人、广东1人,共20余人,都到黄陵,以祭轩辕黄帝为名,当场通过“驱除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国体”的奋斗纲领。不久,勿幕第三次赴日本。1908年2月,勿幕在东京参与创办《夏声》杂志,撰文宣传革命,在《夏声》杂志第3号上,以“侠魔”为笔名,发表题为《二十世纪新思潮》一文,他认为:“所谓共产主意(义),要其宗旨所归,在全废私有财产,为人民全体共有财产。协力一致,从事生产,天下一家。”这是他对共产主义的简要介绍。
1910年春,井勿幕奉同盟会总部令,回陕西组织起义,在泾阳柏氏花园开会20余日,传达总部指示,制定在陕西起义计划。6月,他和邹子良、郭希仁、张云山、王荣镇等人集会于小雁塔,商讨起义事宜。7月9日,他又召集同盟会和会党负责人张伯英、钱定三、胡景翼、李仲三、邹子良、张云山、张聚庭、万炳南等30余人,号三十六弟兄,在大雁塔“歃血结盟”,共图大举。同年秋季,他和吴玉章、熊克武、但懋莘由上海赴香港,策划广州起义。
1911年3月29日,广州起义失败,勿幕与总部诸人计议,他愤激地说:“吾党精英,损失殆尽。若不迅图急进,将来更不易举。长江方面,已有密报,于夏秋之间进行,吾等应由西北发难,收南北呼应之效。”他在5月间回陕西,与哥老会党人张云山、万炳南等密谋,准备大举。并将家中珍藏的名人字画挑选两箱交付张奚若带赴日本,购买军火。6月,又与杨叔吉等人赴西安满城观察敌情。8月,派邹子良赴渭北联络刀侠,并派王荣镇赴四川、陈得贵赴山西联络会党。9月下旬,张聚庭从南方带回同盟会总部命令,告知全国,确定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日)同时起义,由各省革命党负责组织。陕西决定由新军在西安起义,渭北各县响应。决定之后,勿幕亲赴渭北布置,准备起义。
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陕西各地纷纷欲动。10月22日(农历九月初一日),新军同志首先在西安起义(俗称“反正”),激战三昼夜,于24日西安完全光复。同时同盟会会员胡景翼、胡定伯在耀州起义,富平哥老会首领向紫山率众光复富平,25日三原、商州(今商县)光复。此后,陕西各县陆续光复。
1911年10月下旬,陕西革命军司令部举行会议,仓卒推张凤翙军事首领,众人仍暗中拥戴勿幕为大都督。勿幕在耀州使人转告他们,临时换主帅,只能是自己扰乱自己内部(见章炳麟撰《井勿幕墓志铭》),制止了众人的企图,遂推定张凤翙为秦陇复汉军大统领,钱定三、万炳南为副统领。军政府正式成立。10月27日,勿幕由渭北赶回西安,10月31日,军政府委勿幕为北路宣慰安抚招讨使,井崧生、胡景翼、曹世英、郑庠等,都在他的部下分任标统。陈树藩为东路节度使,负责指挥军事。11月1日,在陕西新军中最有声望,与勿幕志同道合的秦陇复汉军副统领钱定三,率学生40余人赴潼关,指挥东路战事,途经渭南,被当地土豪韩秉堃组织的反动民团杀害。恶耗传来,勿幕恸哭失声,废寝忘餐。从此,张凤翙独揽新军大权,在反清胜利后,逐渐脱离了革命。
山西党人景梅九、李岐山等于10月29日,起义河东。清军第三镇协统卢永祥率部由正太铁路入晋,太原失陷,景、李等来陕求援。军政府复委勿幕为河北安抚使,和陈树藩率井崧生、严飞龙等部,由大庆关和夏阳渡河,支援山西民军,首克蒲、解、潞村,继克运城,三晋革命形势复振。清陕甘总督升允率甘肃汉回各军二十余营东下,连陷邠州(今彬县)、长武、汧阳(今千阳)、陇州(今陇县),围攻乾州(今乾县)、礼泉,侵入三水(今旬邑)、淳化。勿幕命标统胡景翼率部于三水张洪塬,大败甘军。双方在乾、礼间成相持局面,至清帝退位止。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任命井勿幕为中央稽勋局副局长。井勿幕以陕西事务纠缠,辞职未往。3月,中山先生受袁世凯的要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勿幕亦本功成身退之义,遣散所部。将一部分包括井崧生所部在内,交付陈树藩改编。仅留敢死军一小部分,改为水利军,由杨仁天率领,屯垦黄龙山。6月25日,改同盟会陕西分会为陕西支部,举勿幕为支部长,张凤翙为副支部长,彭仲翔、宋向辰、张云山等均为支部负责人。8月上旬,同盟会陕西支部改组为国民党秦支部,勿幕仍被选为支部长,办理党务几个月。但因张凤翙阻挠,所以改选张凤翙为支部长,勿幕与马凌甫为副支部长,郭希仁、宋伯鲁为干事,张云山为评议员。8月下旬,勿幕被迫以筹办延长油矿为名赴南京,接着又赴上海,随章太炎学习古文。袁世凯政府任命张凤翙为陕西都督。
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在云南成立护国军,号召反袁,陕西积极响应,宣告独立,勿幕赴云南参加护国之役,先后任护国军第一梯团司令刘一峰部参谋和川、滇护国联军总司令熊克武部参谋长。他处前敌时,整饬军纪,士乐为用,军民相安,立功最多。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撤消帝制,而再称大总统,勿幕又联合民党进步人士,以十九省公民名义,发表宣言,反对袁世凯再称总统。宣言中尖锐指出:“袁逆不死,大祸不止。”同年6月,袁世凯病死,陕西督军陈树藩唁电,意称袁为“不兆之祖,共戴之尊”,陕西民党大愤。勿幕乔装商贩,足穿麻鞋,身背卷烟,徒步回陕,转赴北京,和党人促成李根源(云南人)为陕西省长。他亦应李根源的邀请,屈就关中道尹,以便共同对付陈树藩。当时勿幕对禁烟、财政、教育各项大政设施,提出多次建议,但扼于陈的掣肘,未能实施。后来陈树藩对段祺瑞拉师生关系,依附“安福系”(段系小集团),加入督军团,以强力夺取李根源的省长印信,勿幕亦愤而辞职,被陈软禁于西安,日以篇藉自娱,暗中仍与渭北通声气。
此时驻渭北的胡景翼、曹世英、高峻、耿直、郭坚等部和民党焦子静、刘允臣等,均密谋讨陈。陈派旅长曾继贤率严锡龙团,进驻三原,拟接城防,胡景翼部补充营营长张义安、连长董振五、参谋邓宝珊等,感到形势紧迫,且有机可乘,率300余人,于1918年1月25日,在三原起义,歼灭曾继贤、严锡龙装备精良的数倍之敌。胡景翼由蒲城,曹世英由耀县驰赴三原,举起陕西靖国军旗帜,反段讨陈,连战获胜,攻至西安城郊。陈树藩屡战不利,惊惶万状,勾引刘镇华率镇嵩军入关相助。战事连年,互有胜负。9月,靖国军第四路司令胡景翼受骗,被陈树藩劫持,囚于西安。10月,叶荃率滇军第八军3000余人经四川、甘肃入陕,支援靖国军。先至凤翔、陇县。又有鄂军王安澜和川军吕超各部,即将到陕。时陕西靖国军共有六路司令,以于右任为总司令,声势复振。陈树藩大惧,一面向国务总理段祺瑞求援,同时因渭北靖国军将领,多系勿幕旧部,陈商请勿幕借调解之名,赴三原统驭靖国军,以抵制滇军。勿幕佯装不允,而陈树藩邀请愈力。11月,勿幕由西安赴三原,到后即被众推为靖国军总指挥。
井勿幕率岳维峻、董振五、邓宝珊等部赴凤翔慰劳滇军和靖国军第一路部队,某日在第一路司令郭坚的宴席上,勿幕指责郭部纪律不佳,要求整顿。归途经扶风,为郭部刘顺天营截击,未受损失。至兴平又遇陈部投降的贾福堂营,据城抗阻,勿幕即命随行部队攻贾,数日未克。郭坚亦命驻兴平南仁堡(在兴平县城西南十五里)的李栋才营策应。后郭坚发公函约勿幕等于1918年11月21日齐集南仁堡开会,商讨攻打兴平及进取西安计划。岳、董等都劝勿幕不必前往,勿幕亦同意。但他终无戒备之心,认为自己是靖国军总指挥,又和郭坚、李栋才是蒲城同乡,自己去,可以把他们说服,把部队整顿好,再勿扰害人民。行前他给四川督军熊克武写信说,“很多人都反对我前往,以为有危险。其实,只要对革命有好处,我是不怕牺牲的。”他只带护兵四人,自己坐轿车前往南仁堡。到了堡外,问门卫:“郭司令来了吗?”答:“没有。”李栋才即迎勿幕进堡。约上午10时,郭坚的差弁李新生、任申娃、张昉等数十骑自北门进堡。扬言:“郭司令来了。”勿幕出迎,不见郭,即折回。才进营部,李新生突然自背后连发两枪,勿幕倒地殒命,李栋才急割勿幕头,带赴西安。勿幕的尸身,由随来的护兵安彦明用棉被包裹,背回径阳。井勿幕死后,泾阳驻军团长田玉洁,向陈树藩几经交涉,索回勿幕的头颅,和由南仁堡背回勿幕的尸体,临时草葬于蒲城。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将勿幕生前事迹,上报广州大元帅府。呈文中有“名家龙虎,关中凤鸾,奔走南北者十余年,经营蜀(四川)、秦(陕西)者可百余战。慨虎口之久居,已乌头之早白。淮阴(指韩信)入汉,旋登上将之坛;士会(春秋时晋国大夫)渡河,胥慰吾人之望。武侯(诸葛亮)之指挥未定,君叔(来歙字,后汉名将)之志俱歼。于十一月二十一日被刺于兴平之南仁堡,莫归先轸(春秋时晋国大夫)之元(头颅),空洒平陵(在二崤之间,掩埋秦军骨骸的地方)之泪”等语。经常委会决议,将勿幕生平事迹,宣付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立传,并由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又由章炳麟撰《井勿幕墓志铭》,原石刻今不知下落,仅见《西北革命史征稿》下卷第184页载原文。1927年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总司令于右任),曾将西安南四府街改名“井上将街”,小南门改名“勿幕门”。日久,无形中止。1929年由国民党员焦子静、李桐轩、刘治洲、景定成、王子中、范紫东、蒙俊僧、孙蔚如等34人树碑,陕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撰文,毛昌杰书《井先生纪念碑》,立在西安市革命公园内。十年浩劫中,原碑被砸毁,陕西省博物馆存有拓片。1945年12月23日,勿幕遇害27周年纪念日,南京政府派监察院长于右任专程来陕主持,将勿幕灵柩由蒲城迎至西安革命公园内,举行公祭。同时在三原举行“三原各界公祭井勿幕先生纪念大会”。会毕,移灵榇于西安南郊少陵原(今长安县境内),拨款购地12亩,建立陵园,举行降重的安葬仪式,树立墓碑,并在路口上建立蒋介石题字的“追赠陆军上将衔井勿幕先生之墓”的牌坊,备极尊崇。
十年浩劫中,勿幕坟墓遭到破坏。直至198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勿幕旧坟才得以重新修整。
参考资料:
1.景梅九:《井勿幕行烈事略》
2.《井勿幕》,《西北革命史征稿》中卷
3.赵其襄、高又明:《井勿幕辛亥革命前革命活动片段》
4.《辛亥革命前的秘密活动情形》,《西北革命史征稿》上卷
5.《同盟会在陕西的活动》,《陕西文史资料选辑》(一)
6.《陕西辛亥革命记事年表》
7.《陕西靖国军革命战纪》
8.《夏声》杂志第7号
9.解春卿口述,张紫垣笔记稿
10.窦阴三、解春卿口述,张紫垣笔记稿
1l.窦阴三口述,张应超笔记:《关于井勿幕的几件事》
附 录:
井勿幕先烈遗诗八首
秋感
(步少陵《秋兴》原韵)
其一
(注:陕事)
叶落鸿归露满林,
河山四战气严森。
白旗冉冉摩天汉,
玄鸟飞飞恋岁阴。
因果能收瓜李种,
恩仇不解虎狼心。
征夫设问寒衣就,
断肠西风野戌砧。
其二
(注:新国会)
黄金台上隼旗斜,
新令中央集国华。
永忆三千称上客,
休惊八月泛灵槎。
清丝夜半随悲管,
戍鼓天边入幕笳。
莫笑他年旧宾侣,
风前犹作傲霜花。
其三
(注:段祺瑞)
独上高楼送落晖,
东方月出转熹微。
只言明镜桂初发,
无那劲风云乱飞。
白帝佳兵愁事往,
嫦娥窃药恐心违。
持梁跃马已应足,
淮水汤汤淮土肥。
其四
(注:徐世昌)
长安赌郡一先棊,
得失分明动客悲。
冀北秋空无马日,
中原月朗获枭时。
白衣未送先王老,
翠羽还争五霸驰。
只有夷齐能采蕨,
古来忠孝耐人思。
其五
(注:孙中山先生)
谁怜愚叟苦移山,
梅岭崔巍战伐间。
尚有衣冠存异地,
何无羽葆入天关。
清流已作黄流侣,
入国犹为去国颜。
太息秋风真冷落,
朝朝催尽鬓毛斑。
其六
(注:咏四川事。勿幕于四川将帅中,与熊克武最亲厚,盼熊出兵东征)
知在峨嵋最上头,
长江东下万方秋。
国容定许群魔息,
天意应怜万姓愁。
将士霜前飞鸷隼,
楼船日下泛轻鸥。
汉家自古偏安地,
莫守岷江弃九洲。
其七
(注:叶荃为援陕滇军阵亡将士所书“国殇”二字纪念碑)
龙战玄黄未奏功,
英魂处处悼歌中。
九关虎豹千山雪,
四海幡幢万里风。
朝市翻成臧血碧,
江山尽是火旗红。
奸雄未尽英雄少,
岁晚风悲马上翁。
其八
(无注,可能是自寓慨叹)
天设终南亘靡迤,
山阴可有小塘陂。
频年苦奏南冠曲,
万里情殷越鸟枝。
羽檄曾传三令下,
文章应许北山移。
深林未遂平生志,
独卧吟成草露垂。
井先生纪念碑铭
慨自满清之季,锢蔽方深,新机甫闢,民党信徒,殆落落如晨星,其时先总理呼为后起之英,黄克强招为指臂之助,以冀贯彻三民主义,蔚为西北革命之先觉,若井先生其人者,诚不多觏,先生藉隶陕西之蒲城,讳勿幕,字文渊,性倜傥,沉毅有大志,工诗文,善技击,幼慕班定远、傅介子之为人。壮游东京,得预入同盟会,时中国党禁方密,先生毅然回陕,筹设同盟分会,招朋呼侪,相与凭眺河山,歌大风易水诸什慷慨淋漓,辄下英雄之泪,奔走宣传不遗余力。武昌起义,先生号召渭北健儿六七万,恢复陕西,招讨北路,于是援河东、战土桥、解咸礼之危,应省垣之急,东奔西驰,数月靡已。至共和告成,乃解甲归田,旋被举为国民党陕西分部部长。胡督景翼,初入伍,尚归先生部署,战功多多,妇孺皆知名。讨袁之役,激义滇蜀师兴问罪,及归观察关中,以禁烟闻于军民,财政教育各端,屡有建议,辄阨于所忌,而不果行。靖国军起,会滇师既下西凤,复克扶武,先生指挥靖国将领,意气之盛,西北之不足平也。卒之贼忧唇齿,以计诱,只身赴贼,竟遇难,时民国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春秋三十有一,惜哉。以同盟始,以靖国终,始终忠于民党者,先生一人而已,秦中大好河山,为官僚军阀等靡烂者十年,以先生去之速也。乃为铭曰:
河流华峙,寔钟先民,愤激弊政,慨倡革新,
遨游东瀛,树帜渭滨,扫除凶残,鸟闲兽驯,
努力奋斗,三定三秦。仗君硕画,计君艰辛,
造福西北,亭毒无垠,长安洗劫,祸变相寻,
单骑入贼,真卿归真,天胡不吊,靳此哲人。
哲人唯何,吾党之英,謇謇其直,皦皦其清,
为党使命,为国牺牲,恪忠党国,死哀生荣,
泐诸金石,日月同炯。
陕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撰文
长 安 毛 昌 杰 书 丹
中国国民党党员:
焦子静 张永甫 范紫东 程博九 高斡丞
杨鹤庆 华三祝 李桐轩 刘治洲 朱子敏
张德枢 王子仲 景定成 王益三 纪雨晹
纪子文 王子端 韦故度 程定钧 杨兆庚
黄 统 张明轩 左善楚 崔宝玺 马献章
韩望尘 董瑞生 孙蔚如 蒙发源 崔建元
李仲三 刘百泉 吕子余 安家迪等树石
井勿幕石碑
(蒲城寇遐书)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十一月廿二日公葬
井勿幕先生于长安之少陵原,同人追念先烈,伐石勒辞,用申景仰,其辞曰:
乾坤正气,诞生英杰,倡议秦中,光昭日月。功成身退,志清行洁,富贵浮云,夷然弗屑。眷念三秦,复罹浩劫,欲化封狶,身蹈虎穴。歼我良人,磨牙吮血,常山睢阳,后先比烈。渭水汤汤,终南嶪嶪,千秋万岁,精神不灭。
陕西省临时参议会同人王宗山 李梦彪 杨子廉 田雄飞
郑自毅 王德崇 成柏仁 刘新天 谢幼石 李云龙 寇 遐
刘次枫 郭自兴 鱼接天 韩光琦 赵愚如 汶洁甫 安耀宸
黄 统 田瑞萱 刘必达 屈季农 寇湘阳 马平甫 胡景瑗
王树滋 冯大轰 惠树勋 王文德 甄瑞麟 金礼仁 陈建晨
曹水德 刘凤仪 冉寅谷 宫 瀑 南幼文 马 斌 程彝孙
立石
《陕西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陕西民国人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