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李元鼎事略

韩维墉 刘安国


  李元鼎,字子彝,一字子逸。1879年1月16日生于陕西省蒲城县西南乡之荆姚镇。   
  李子逸少年丧父,由其祖父、清汉中府学教授李云萼教养成人。云萼先生立身行事,颇严义利之辨,慎出处之节。以故李子逸一生,在辞受取与之间,一毫不苟。
  李子逸补县生员后,选入三原宏道书院肄业。后又经陕西当局选派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当庚子后,外患侵凌,国耻日深,富强之说,腾于朝野,学生尤为激昂愤慨。东京留学生纷纷组织或参加革命团体。李子逸先行加入了孙中山先生发起的同盟会,继又参加了东京陕西留学生创办的《夏声》杂志社的工作,并被选为该社负责人之一。《夏声》为当时西北鼓吹革命的有力刊物。他不时以“礨空”笔名发表文章,抨击清朝政府,宣传民族革命。
  辛亥前,李子逸由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到陕西,任教于西安府实业中学。同时,担任陕西省谘议局秘书长。在此期间,他经常与郭希仁议长、李桐轩、井岳秀诸议员,及实业中学校长张渊(深如)、教员杨铭源(西堂)、职员刘守中(允臣)等人密谋策划革命工作,并设计创造了“通讯横斜格”与“纵横连系法”,用之于秘密通讯,西北党人所谋从无败露。
  1910年清政府下诏增征田赋税银,舆论哗然。李子逸在谘议局力主豁免。他根据满清入主中国后“永不加赋”的祖制,以及“如果任意在田斌上增派税银,皇上死后不得入太庙”的规定,据理力争,迫使清朝政府传旨取消增税。
  1911年10月22日(农历九月初一日),陕西响应武昌革命举行起义。李子逸即参加以张凤翙为首的秦陇复汉军政府工作,文告教令多出其手。民国建元,被委为陕西教育司司长。在任创办“三秦公学”,并选派东、西洋留学生百余人。后又在同州(大荔)创办了第二师范、在凤翔创办了第二中学。
  袁氏窃国,洪宪乱萌,陆建章以袁的亲信督陕,残酷镇压革命,杀害党人张深如、王韶文等十八烈士,李子逸乃愤然去职,漫游故都,考古揽胜。归来闭门读书,并以吟咏自诲。同时鉴于党人在白色恐怖下有分歧趋向。乃与宋元恺(相臣)、樊毓秀(灵山)、郭希仁等组织“乐群学社”,联合同道,积蓄力量,以图后效。 
  李子逸在1914年卸任教育司司长后,经费节余白银三千两。秘书常某循旧例建议:以一半留司长,其余由秘书、科长平均分配,当遭李子逸严词拒绝,令之如数上缴。
  1917年陈树藩攫取陕西督军兼省长后,背叛革命,倒行逆施,先后屠杀革命党人李歧山、康毅如等。李子逸乃微服潜渡渭河,奔赴三原,参加了以于右任为首的陕西靖国军,任总司令部秘书长,从事“护法倒陈”运动。1921年靖国军解体,杨虎城不愿受北洋军阀政府的改编,移兵武功继续抵抗。李子逸随于右任至凤翔运筹赞襄。旋因局势日非,杨虎城率部撤退至陕北依井岳秀,于右任亦经甘转川回上海。李子逸在陇南与于相失,只得折回西安。当局延聘不出,乃执教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私立民立中学,任国文教员。
  1926年春,国民第三师师长杨虎城以器械不良、训练欠佳之师,抗拒了十倍与已的镇嵩军,坚守西安八个月,保障了西北,策应了北伐军事,其功固不可灭。但随时坚定杨的信心,鼓舞士气,李子逸亦与有力。杨与李有同乡之谊,素佩李之为人,他们在三原、耀县、武功等地又有长时期的同事关系,相知较深,故当杨在围城中遇到难题,辄趋李问计,李为之分析时局,并举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事例为证,勉其坚定信心,加强团结。围城其间,各校经费来源断绝,对教员经常是欠薪不发。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王子年体念李子逸家中人口众多,生活困难,送去银币30元。李询问来人是否全体教职员都有份,当他知道对自己是特殊照顾时,即时交其带回。
  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于右任邀李子逸南游,李在遍历苏杭等地名胜古迹后,先后被聘为南京中学国文教员,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委员。后相继任审计部副部长、监察委员、审计部部长等职。1935年辞职回陕。
  李子逸在主持审计部工作期间,南京政府中有人向蒋介石献策:军费开支庞大,何必一定要审计部过问,徒滋干扰。建议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内设立第三厅(审计厅),主管其事。该厅成立伊始,即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名义谘审汁部,交审计部照发支付命令。当时蒋介石的命令,全国上下均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审计部大小官员均主张照办,连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也主意不定,唯独李逸之力排众议,刚正不阿。他的理由是:审计部行使审计职权,是国民政府组织法所赋予,连国民政府主席的账项都可检查,凡对不符合开支规定者,有权停签支付命令。军事委员会隶属于国民政府,军费开支的审核权理应在审计部职权范围之内。如果认为不妥,可由中央政治会议先行修改国民政府的组织法,将军事委员会另行独立方可,否则是不能同意的。并即以此理由咨复了军事委员会。次日军事委员会第三厅刘厅长亲到审计部表示歉意,并愿撤消原件。临走时还一再说:“此事万万不可让委员长知道。”
  1933年于右任为了推行监察、审计制度,拟在全国各地设立监察、审计分支机构。当时汪精卫任行政院长,在他的指示下,国民政府财政部拟订了一个有关财政预算的规定:新预算大于旧预算者,按照旧的执行;新预算小于旧预算者,按照新的执行;未列入预算者严禁开支。这样,各地监察署和审计处的增设经费,当然就成了问题。后经提至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研究,李子逸以审计部长身份到席。会议主持者孔祥熙要求大家对此发表意见,李子逸慷慨陈词:设立监察、审计分支机构,有其特殊需要,应与其他新设机构区别对待。如果监察、审计职权能真正发挥作用,每年不但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不必要的开支,同时在整饬吏治方面,将能收到不可估量的效果。他并提出国民政府洛字第13号有关财政方面的“国难期间各方面的开支以八成执行,国难以后不予补发”的命令。愤怒地指出:同属国民政府隶属下的机构,事实上两样待遇。没有收入的如审计、教育等部,只能按命令执行,相反有收入的如铁道、交通等部,非但不执行命令,更有每月以十二成支付职工薪给者,年终还有发放双薪的。这能说是为国家节省开支吗?由于他的据理力争,终于通过了监察院、审计部提出的设立分支机构的新预算。事后上海某小报曾以“李部长在中政会上摔破火柴匣声震屋瓦,获得新预算的通过”作了报道。
  1934年,审计部总务处出售了历年积存的汽油桶、废报纸和其他物件,得款约两万元。总务科长认为此款在预算之外,建议科长以上人员分润。李子逸听后大为不满,对其严加申斥。他说:“审计机关的人员私分国家财产,与理与法均属难容,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后即令以此款购置了汽车,供职工外出办公及上下班乘坐。
  1935年4、5月间,蒋介石派其侍从室人员给李子逸送来五十万元的支票,此举无非是想把李拉下水,使其在他非法的财政开支中给以方便。李子逸洞烛其奸,认为南京是不能再留了,就一面派人将支票送还侍从室,一面向于右任递了辞呈,随即携眷回到陕西。从此与南京政府脱离了关系。
  1937年抗战军兴,国民党号召共赴国难,并标榜民主,遂设立了国民参政会,躬请各党派和社会贤达参加,李子逸被遴选为第一、二、三届参政员。1940年元月被推选为国民参政会华北慰劳视察团团长,团员有卢冀野、梁漱冥等十余人,李率该团遍历山西、河南、湖北等省抗日前线和广大后方,回重庆后写出了反映闫锡山、汤恩伯、胡宗南等消极抗战及人民生活疾苦的真实报告。但报告送出后石沉大海,而中共方面却将全文登载于《新华日报》上。李子逸在参加了第三届参政会后即又回到陕西。
  抗战期间,各省也成立了参议会,李子逸在各方敦促下,于1942年出任陕西省第三届参议会议长,1943年连任。在任期,他领导参议员为减轻全省群众负担,与省当局及中央有关部门进行了斗争。特别对征购军粮和田赋改征实物等问题,每次向上反映,甚至在蒋介石来陕时,又向其陈告军食与民食并重之说。虽面承嘉纳,但难见诸实施。他历年奔走呼吁,声嘶力竭,中怀郁愤,不可告语,临终仍以使陕西人民负担未获减轻为念。
  时西安东关“八仙庵”东侧空地,群众挖出窖金一箱,经层层上报转手分接,一箱变成半箱,舆论大哗,省主席熊斌为熄灭众怒,将余金铸成金牌,交商会出售,以其所得,建筑一个“中正堂”,以敷衍了事。李子逸和省参议会议员,曾为此召开秘密会议,酝酿弹劾。熊斌闻知,派李之亲戚某人前去劝说行贿,该人由于素惮李之为人正直严峻,几经宅门而不敢入。不久熊斌调离,此事也不了了之。
  杨虎城将军请缨抗敌而遭蒋介石禁锢后,其太夫人于1943年病逝,李子逸担着极大风险,慨然出面经纪,并自任“题主”,其风仪为时景仰。
  李子逸文喜桐城,诗崇简斋,他教读语文时,必兼教《说文解字》和文法,以《马氏文通》为教材,对照日文、英文讲解,使学生触类旁通,当谓陕西人能懂文法者,只有他与景岩征(名志傅,日本早稻田毕业,解放后任陕西省教育厅长)二人。语文之外,并要求学生习大字,而又必须写《龙门二十品》,故其门下者多能文兼书。
  李子逸为人光明磊落,心直口快,无私无畏,故能言人之所不敢言。平生曾为靖国军名将董振五和大公报主笔张季鸾撰纪念碑,并为李仲特、王典章等人撰墓志。文笔古朴犀利,为世传诵。集诗约五千余首,类多伤时纪事之作,惜未印出流传。
  李子逸于1944年病故于蒲城县荆姚镇旧宅,终年65岁。当其弥留之际,曾口占一联:“一事无成胡遽死,百年如寄自当归”。表达了他壮心未已,然犹视死如归之旷达襟怀。其好友于佑任、茹欲立(卓亭)曾各挽一联。于联为:“天留议席先生老,泪湿关门后死难。”茹联为:“一往有深情,论文自愧非敌手;卅载交游衍,感旧多愧不识音。”尤见推崇。
  《陕西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陕西民国人物一)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