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灵山传略
马骧
樊灵山,名毓秀,字灵山,以字行。生于1884年,陕西耀县寺沟乡寺北堡人,出身农家,家境贫寒。少聪明,爱读书,早晚攻读,孜孜不倦。1905年,补耀县弟子员。肄业于三原宏道学堂,因见清廷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并在进步教师影响下,产生了革命思想,毅然以革命政治为己任,倡春秋九世复仇之义,联络同学,密谋革命。后被校方察觉,藉故开除其学籍,遂被迫离陕,游学上海,考入南洋公学,毕业于数学专科。
他在上海学习期间,结识了一些留日进步学生,他们是接受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委托回陕做革命工作的。经陕西同盟会负责人井勿幕等介绍加入同盟会,后一同回陕受命于耀县筹建同盟会的组织。1908年在井勿幕、宋向辰、邹子良领导赞助下,会同胡定伯、马天闲等,在耀县庙湾镇陈家沟筹办牧场,集聚革命力量,准备武装起义。
1911年10月22日,陕西革命军光复西安,樊灵山等积极响应,在耀县药王山起义。西安光复不久,清军赵倜率毅军攻入潼关,同时,清廷陕甘总督升允,挟甘肃数十营之众,进犯西路,直抵乾县,战事异常激烈,革命军守将张云山誓以死守,仍难制敌,陕西革命军大统领张凤翙命令灵山率部赶赴乾县与清军激战,内外夹攻,节节获胜,扭转了西路战局。
陕局抵定后,秦陇复汉军政府委任他为交通司副司长等重要职务,他一一谢绝,毅然东渡日本,留学三年,在日本东京参加孙中山先生组织的中华革命党。
1914年北洋政府首脑熊希龄与陕西督军陆建章勾结,盗卖延长油矿,群情激愤,宋向辰时在日本为中华革命党陕西支部长,派遣樊灵山与曹俊夫等六人回国抗争,组织革命力量。秘谋起义。
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松坡举义旗于云南,各省响应,樊灵山随同曹俊夫在白水宣布独立,遥与西南相呼应。接着袁世凯在陕西的爪牙陆建章被撵走,原为革命者的陈树藩取得了陕督地位,随即叛变革命,投靠了北洋政府,陕西军政大权依然落入了封建余孽之手。樊灵山不愿同流合污,愤然辞去军中职务,改从学校教书,宣传“教育救国”,以冀唤醒青年一代继续革命。
1917年张勋复辟帝制,全国骚动,樊灵山为了挽救革命,再次投笔从戎,参加讨逆军随同总司令宋向辰率军东渡黄河,北上讨伐。樊灵山时任军中参谋,举凡战守机宜,分析研究敌情,制订作战计划,筹集军队粮饷等,都担在他的肩上,日以继夜工作,不辞劳苦。讨逆军渡河后,虽然一连打了几个胜仗,但由于陈树藩与闫锡山互相勾结,截击围攻,使这次出师受到严重挫折。在部队十分危急的情况下,灵山本可以率部转移,但他听到宋向辰已壮烈牺牲,悲痛义愤,便不顾个人生死安危,浴血搏斗,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被俘。被俘后,他疾言揭露军阀摧残革命力量,危害国家民族的罪行,宁死不屈,忠义情操,不负亡友。终被杀害于山西石泉县,时年33岁。
1919年,民党人士马天闲将宋、樊两烈士的灵柩搬回原籍,耀县各界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安葬于耀县药王山麓东校场。1921年重修烈士陵园,立碑修传。陵园辟地三十余亩,依山傍水,中间并列四墓:右宋烈士向辰之墓,墓前立有石碑一通,碑文:“陆军中将宋向辰先生之墓”。左樊烈士灵山之墓,墓前立有石碑一通,碑文:“陆军少将樊灵山先生之墓”。两旁为卫士毛彦彪、丁振海之墓。两旁还立有旗杆,近墓西北建有三间祀奠厅及门楼等建筑物。门楼两旁有耀县各界爱国人士镌刻的楹联:“一代英风双烈士,千古侠骨五台山”。他们为国为民流血牺牲,先烈精神,永世崇念!1947年国民党陕西省政府曾为先烈宋、樊二先生殉国三十周年举行过纪念大会,并发行特刊,内有国民党军政要员于右任、邵力子等挽联题词。
1956年陵园地被陕西省耀县水泥厂占用,烈士墓堆平没。
1983年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陕西省民政厅决定为烈士重建墓园。1985年中共耀县县委及县政府在药王山为宋、樊两烈士重修新墓落成,墓地位于南庵东侧山巅,翠柏环绕,五峰对峙,山势磅礴,极为壮观。墓冢面北,忠骨其内,碑石立墓前,两面见字,志其革命事绩,以示世人缅怀其德。碑文为;
樊毓秀,字灵山,生于一八八四年,陕西耀县寺沟北堡人。上海南洋公学毕业,辛亥革命初期,受孙中山委托回陕协同井勿幕等组织同盟会,是陕西同盟会组织创始人之一,与邹子良等屯垦北山,集聚革命力量是为义军之萌芽。武昌起义,西安光复,聚众响应于耀县,参加秦陇复汉军,驰援乾县,屡挫敌锋,克保危城。共和告成,赴日本留学,袁氏盗国,于东京就加入孙中山改组之中华革命党,回陕重举义旗,张勋复辟,一九一七年东渡黄河参加北伐,殉职沙场,终年三十三岁,陆军少将军衔。
烈士身后萧条,已无子孙祀奠,但革命功绩,千秋万代,永垂纪念!
参考资料:
1、《耀县三烈行述》。
2、《革命先烈宋向辰、樊灵山殉国三十周年纪念特刊》。
3、《耀县文史资料》(1)
《陕西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陕西民国人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