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申新纺织厂史》(第七章 公私合营 一、合营前的工厂状况)
萧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人民政府逐步地制止了通货膨胀,物价趋于稳定。原来以囤集和倒卖棉纱为业的投机商失去了活动市场,于是棉纱、棉布价格跌落,销售疲滞。纺织厂产品积压,资金难以周转。
宝鸡申新资金枯竭,原料、燃料不足,纱机无法全开,产量下降。此时全厂共有工人2690人,开支依旧,入不敷出。自7月到年底,半年中亏损41亿元(人民币旧币)。
1950年,宝鸡纱布市场依然萧条,百物价格一跌再跌。申新纱、布销售无路,价格跌落到不敷成本的地步。
在管理方面也到了从未有过的局面。工人不安心于生产,一度几乎到了停工状态。军管会派工作组到申新厂内协助管理,生产才有所恢复。
申新像所有工厂一样,旧的管理制度行不通了。管理人员被视为代替资本家管理工人的,是为资本家服务的,工人们不吃他们那一套了。职员处于被孤立的地位。他们害怕工人,怕工人批判、斗争他们,唯恐得罪了“主人翁”。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没有什么“管理”可言了。
1950年,申新每月棉纱产量由以前的1200件至1600件下降到440件。1至3月,申新亏损48亿元。3月后半月的纱、布场工人工资也无法按时发放。申新到了无法维持的地步。
这一月下旬,申新厂方“主动”提出废除了搜身制。
4月,国营西北贸易公司同申新订立“代纺合约”。这使申新绝处逢生,工人加班,于6月间完成了代纺任务。但是这不足以改变厂方经营管理方面的严重困难,所以申新在4月间实行“裁员减薪,降低工资”。这些措施只是稍微减少了开支,而在管理方面造成更大的困难。工人们本来指望“一切平等、自由”,不要“剥削”,并提出较高的福利要求。这些不但不能实现,工资反而比前减少,于是产生了失望和不满,工作情绪和劳动纪律都受到很大影响。
6月间职工加班完成代纺任务后,不但有些工人提出奖金要求,少数职员也提出要奖金,甚至在工务处发脾气、摔茶杯。
由于收入减少,厂方经济困难万分,不能全部发出工资,而工人又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使工厂主持者陷于困城之中。铁工厂工人曾包围厂长孙镇域,要求增加工资。布场因产量和质量未达到规定标准没有得到生产奖,工人们也以铁工厂同样的方式包围厂长,提出经济要求。
申新厂内行政组织处于瘫痪状态。有职有人,但无人管事,推动任何一项工作都很困难。开会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工场各部管理松懈,“群众路线”、“民主”之类的政治口号使管理人员应管的不敢管,应说的不敢说,生产材料大最浪费,偷窃成风,生产下降,成本升高,至10月,收支不能平衡。至1950年9月底,申新负债64.46亿元,亏损旧存物资64.57亿元,总计亏损129亿元。
1950年9月16日6时35分,原动部发电机发生故障,原因是电机风翼一片脱落,使22只线圈烧坏。厂方组织工人日夜抢修,经过24天才修复。这是申新建厂以来最大的设备故障。故障发生后厂里建立了“安全委员会”,又组织了“警戒纠察队”。
电机故障造成15亿元的损失。
原动部电机发生故障后,厂方利用停电期间整修机器、房屋,更换了锅炉水管,重新排列了摇纱车,扩充了布场的整理部。
大多数工人由工作组组织起来进行“职工大学习”,经过这场大学习,工人生产积极性提高了,10月17日棉纱每锭每日产量上升到0.715磅;10月23日,每台布机每日产量提高到56.3码。
原动部技工陈阿狗将沸泵易损坏的铜步司改为弹子布司。纺纱二工场技工陈全寿将花卷车的成卷部分的齿轮传动改为马达传动。这两项革新节省了生产费用。1950年10月,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陈全寿被选为西北区劳动模范代表出席大会。
申新在生产上短时间的局部的好转不能改变整个厂的困难局面。4月间,申四福五总管理处在汉口举行会议,宝鸡申新厂长孙镇域报告了宝鸡厂解放经过及经营困难情形。李国伟根据各厂报告,将各厂面临的问题归纳为“两大困难”:一是管理困难,另一个是资金缺乏。李国伟认为所欠银行贷款虽多,尚不足惧,最怕的是继续不断的亏损。
宝鸡申新1950年底,共亏损37亿元。
《宝鸡申新纺织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