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美术研究>研究论著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中国吉祥图说》瑞兽玲珑——讲述中国吉祥兽

王文源

    在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有无数神奇而令人向往的传说。各种光怪陆离的神话人物与动物都被一辈又一辈的人们传诵着。在神话传说中,有这样一群动物,它们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救助于天下苍生,为人们带来好运与吉祥,据说这些动物不是凡间之物,更不会被一般人看见,而一旦它们出现在某人的面前,那么此人就注定会遇到不平凡的经历,或是得到某种神奇的能力或宝物。而如果这些动物出现在某一个时代,人们就认为这个时代必定是太平盛世。这些传说中的动物有多种,所拥有的功效也不尽相同,于是人们送给这些神秘的动物一个统一的名字——瑞兽。直到今天,这些瑞兽有些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与灵魂,被所有中国人所崇拜,有些成为某种象征,出现在特定的喜庆场合中,更有一些进入了千家万户,变成了为人们“招则进宝”的财神爷。但无论何时,这些瑞兽所带给人们的都是引人入胜的传说与充满着祥瑞之气的氛围。
 
    一、中华民族的图腾——龙

    提到传说中的瑞兽,就会有一个气势磅礴的画面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人们的脑海里。画面上彩云飘飘,下面波涛汹涌,天空中翻腾着一只巨大而神奇的动物。它具有马头、蛇身、蜥腿、鹰爪、蝶尾、鹿角、鱼鳞等特征,并且嘴边有须,颚下有珠,整个身体在云中时隐时现,显得神秘异常。不错,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被所有中国人所崇拜的瑞兽——龙。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早在距今八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了对龙的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情绪,更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它是中国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象征。人们将自己比喻成“龙的子孙”或“龙的传人”等等,以表示对龙的热爱与崇拜,中国人更因它而感到自豪和激动。而旅居国外的中国人,更是以这样一个名字而感到骄傲,并经常在华人区内最显著的地方做有龙的标志,让人们一眼就能够知道这是华人的象征。因此,中国为“龙的国度”,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也获得了世界的普遍认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而巨大的怪物,经常出现在西方文学与诗歌中,人们经常以击败或杀掉一头邪恶而庞大的龙来衬托出英雄的勇武。但中国的龙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是华人的象征,更是吉祥如意的缩影。那么,龙是怎么产生的呢?他又是一种什么动物,为什么有那么大的灵性,并最终从远古时代起就成为先民的偶像而受人崇拜?龙又有哪些离奇而精彩的传奇?就让我们一起揭开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吉祥的中国龙。

    1、龙之由来

    既然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自然产生的年代相当久远。据说,世界上最早有“龙”的概念,要追溯到远古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在这个时期里,我们的祖先已经不再是那些到处采集野果充饥,且随时提防野兽与自然灾害的弱势群体了,他们把缴获的野生生物,如野牛、野马、野猪等生物饲养起来,并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维持持久的生存。人们已经从山洞、树林里走了出来,并能够用木头搭建简单的房屋而定居下来。同时,火的使用以及大量骨制、石制的工具或器具的制造也使人们逐渐脱离蒙昧,走向文明。而在这个时候,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多,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自然规律,但又因为知识的有限而无法了解或者进二步探究,自然界中不可思议的力量就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什么天空会出现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什么会使本来平静的大海立时波涛汹涌?为什么大地有时会突然颤抖,熔岩会突然喷发?在远古时代,人们所不能理解或不能抗拒的事物,都给人带来无尽的想象与恐惧。于是,人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神奇的现象,而世间一切的动物也都应有一个主宰,就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一切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它也像人一样有高智商的头脑,甚至要高于人的智慧。而那些令人们感到恐惧而匪夷所思的自然现象,正是它各种心情的写照,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理解”,龙,也就从这个时候起,逐渐以一个虚幻的影像出现在人们的意识中。

    虽然人们的意识里已经有了龙,但龙还没有真正的形体,也就不可能被很多人所接受和崇拜。龙最终是怎么形成的,历来是众说纷纭。但从现在人们所认识的龙来看,龙是从鳄、从蛇、从蜥蜴、从马、从猪、从鹿、从闪电、从虹霓等多种动物或天象的某一部分中组合而成的。这是由于人们渴望将意识中的形象具体化,并与现实生活相连接的一种本能的反映。就这样,我们的祖先不清晰、不精确、不唯一地将身外世界的种种对象,集合、升华成这样一个“神物”,然后加以崇拜。这样,龙就有了它最初的雏形和意义。

    相传在天地尚未分明的时候,宇宙一片混沌,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混沌中,突然两头巨龙将这毫无生气的世界打破。它们一条为阳龙在上,一条为阴龙在下,经过了八千八百八十八回飞雪和八千八百八十八回降雨,终于阳龙造好了天,阴龙造好了地。不料,阳龙把天造小了,阴龙把地造大了,天地非常不搭配。阴龙看见地还有部分露在天外,自知是自己的失误,情急之下,竟然想用蛮力去改造。于是它用身体猛烈撞击多余的地方,头和身子甚至把大地砸得凹了下去,而尾巴把地弹得凸起来了,于是地上虽然变得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但总算地面缩小了许多,与天空相配了。而那些凸起的地方就变成了高山,凹下的成了深谷,凸凹间的条条裂缝就成了河流。

    自从有了天地以后,阳龙就负责管天,而阴龙就管地。阳龙常在天上飞来飞去,成了“行空天龙”,而阴龙常在地里钻来钻去,称为“地脉龙神”。阳龙和阴龙为了不让天坍地陷,商定每过五百年就彻底将天和地检查一次,并共同修天补地。

    由于阳龙在天上游荡,所以它也经常用双眼观看阴龙的活动,但又不想被阴龙察觉,于是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它睁得又大双圆的那只眼睛就是太阳,而半睁半闭的那只眼睛就是月亮。

   阴龙在地里行动,常累得喘不过气来,有时把头伸出地面,吐出几口大气,就变成了山上以及河里的雾。它脱落在地面的龙须化成了草木,鳞甲化成了泥土和石块,而劳动时的汗水就逐渐变成了地下水。

    世界就这样形成了。谁也不知道阳龙和阴龙会面过多少次,修补过多少次天地。后来,阴龙生下两个孩子,一个是人头龙身,而另一个是龙头人身。它们又不断生育,慢慢地变成了人形。而它们繁衍的地方就是现在的中华大地,而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是“龙的传人”。

    2.龙为什么被称为“龙”

    龙的形象逐渐被世人所认识,人们也都将龙喻为天下苍生的主宰者,将它作为一种图腾而供奉。认为这个神物有骇人的威力,只要对它进行膜拜,它就会给人们带来好运与收成,同时,它的神威也可以让一切都化为乌有。但是任何一种生物都应有一种名字,没有名字的生物,早晚会被人们所遗忘。作为“神物”,要受到人们的崇拜与供奉,自然要一个人所共知的名字。该怎么称呼这个“神物”呢?人们发现,雨水降临时,乌云汹涌,电光闪闪,相伴随的是“隆隆”的雷声;海潮涨落,龙卷风吸水,泥石流下山,也都发出“隆隆”的声响;而鳄、牛、蟒蛇等动物的吼叫,也和“隆隆”声接近;而“隆隆”声本身具备着粗壮、雄浑、深沉和悠远等特点,给予人的感觉是恐怖、壮烈、崇高和神秘。于是,人们就取其声,将这个模糊集合起来的“神物”,以“隆”这个音呼之。    

    而龙有书面形式的记载,还要感谢造字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祖先最初造字多是以其形为原形,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汉字中找到许多象形文字的身影。如森林的“森”字。大众的“众”字。那么,龙又应根据什么形象来使之成为文字上的记载呢?让这个神物像什么形好呢?有人说龙的样子像鳄,就造了几个像鳄的“龙”字;有人说像蛇,就造了几个像蛇的“龙”字;还有人说像闪电,就再造几个像闪电的“龙”字;另有人说身子像鳄像蛇还像闪电,头却像马你牛还像猪,那么就造几个像这像那像……的“龙”字。于是,我们后人就在甲骨文以及更为古老的文字中发现了各式各样的“龙”字。后来,逐渐演化,直到最后才简化为被我们熟知的这个“龙”。
 

    3.人们所认识的龙

    随着人们对龙的认识的不断加深,龙在人们的意识中也越发复杂起来。人们也已经对龙有了一个清晰而完全的定位,这在各种神话传说与画像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甚至将本来没有形体的龙分成了多个种类,有鳞的称蚊龙,有翼的称为应龙,有角的称虬龙,无角的则称螭龙。龙本不是世间所有的生物,出现这样的分别,很有可能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糅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结果。但无论怎样,龙最终是以我们都认识的形象保留了下来。

    ①龙的神性
  
    通常在神话传说中,人们可以看到龙总与水相随,不是过海越江,就是行云布雨。所以在龙的神性中,喜欢水是处于第一位的。人们认为,龙本来就是“水物”和“水相”,或者说龙本身就属于水族。从龙的形象可以看出,龙的很多组成部分,如鱼、鳄、河马、海马等都是生活在水中;那些具有爬行动物的特征如蛇、蜥蜴等也都是喜欢阴湿的水汽重妁地区;而云、雷电、虹、海潮、龙卷风、泥石流等自然天象,全都和雨、水关系密切。如此多的水族动物以及天象的特征都将龙化为了具有水性的动物,怎么可能不“喜水”呢?而龙在传说中更是主管行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职,因此水对龙来说就如生命一般重要。“好飞”是龙的另一个神性。龙似乎无时无刻都处于一种飞翔的状态,而且龙大多飞翔于云雾之中,时隐时现,正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龙之所以会飞,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古人认为龙可以使天象变化,自然是要在天空中完成这一目的。其次,那些组成龙的动物,如鱼、鳄、蛇等在水中潜游,马、牛、鹿等在陆地上奔跑,在古人看来速度都是非常快的,都类似于“飞”;而人类自从有了精神生活以后,最向往的就是摆脱自身的局限,超越自然的束缚,摆脱现世的苦累,最理想的方式就是能自由飞腾、翱翔到高妙阔远、白云缭绕的空中去。而龙作为寄托着、体现着古人理想的神物,要是不能飞、不好飞,又怎么谈得上是神物呢?“飞”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也只能是神秘、辽阔、至高无上的天空。因此,“好飞”必然“通天”。在我国很多出土的文物中,无论是雕刻还是绘画艺术,都有将天上的飞鸟与水里的鱼相结合的模糊印象,这就是说,在龙的意识形成的初期,龙就开始有了“通天”的意味。后世的许多建筑、雕刻、绘画,人们都让龙出现在浩渺无垠的天空与云雾中。所以,“好飞”的神性,自然使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又陡然提升,更加神秘,也更加威严。    

    龙“喜水”,水聚流于地;龙“好飞”,飞升于云天。于是,龙就中。具备了通晓于古今,架梁于天地的作用。而那些帝王君主们之所以以龙自比,就是在于瞅准了龙的“通天”的神性,向世间鼓吹自己是上天的神使,代现上天管理天下之事,充当天地间的桥梁和信使。

    ②龙的个性

    由于龙是由众多的对象模糊集合而成的,而各种情况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别,因此,龙作为一种“组合生物”,自然也会同时具有多种生物的性格。所以龙就有了“善变”的个性。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在天可以是云、是电、是虹,在地可以是猪、是马、是牛,在水里可以是鱼、是鳄、是蛇。换句话说,天上的云、电、虹,地上的猪、马、牛,水中的鱼、鳄、蛇等等,都可以是龙的变体和化身。

    龙具备了“善变”的个性,自然不能是凡间的生物。而这个“变”,本身就带有“灵异”、“怪异”的意思。因此,又有了“灵异”的神性,而人们还将龙与白虎、玄武、朱雀并称为上古的四大灵兽。

    在龙的性情中,也有凶猛、易怒的一面,以显示龙的神威。这是因为龙的组成部分,都会给人留下一定的恐惧色彩,如暴雨、雷电可以冲毁房屋,击倒树木,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而鳄鱼、蛇类等爬行动物更会吞噬人畜,使人类的生存存在危险等等。古人对这些现象当然不会有科学的解释,只好将其归结于上天对人的惩罚,而当龙这种有形的神物“出现”后,自然也会被人们赋予这种性格,并以“龙怒”、“龙威”来解释所发生的当时无法解释的一切现象。于是人们在艺术上塑造的龙的形象,虽然不是面目狰狞,却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人们将龙视为神灵,就是相信神能给自己带来好处。龙是古人模糊集合了众多的动物和天象,从而创造出来的神物,如果这个神物不能给人间带来福祉和祥瑞,古人创造它做什么呢?龙的种种神性与个性,都说明了龙的祥瑞:龙喜水,而水是生产、生活的命脉;龙好飞,飞是对超越苦难、摆脱困境的向往;龙通天,天是诸神居住的地方;龙善变,变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龙灵异,灵异使龙神奇莫测、非凡不群。将这种种优长集中于一身,龙又怎么能不祥瑞呢?作为瑞兽,龙的神性还远不只是如此。据说,龙可以“征瑞”,也可以“兆祸”。民间大多传说都将龙作为某种预兆的象征,并认为无论何时,龙的出现都会预示着将有什么事情发生。如导致西周灭亡的“龙鼋之怪”、造成古时三苗地区大乱的“日妖宵出,龙生于庙,犬哭于市”等等。但大多数的时候,人们还是将龙看作是一种吉祥的征兆。古人经常将龙比作是王权的化身,如在梦中见到一条金龙围着自己,就认为自己将会得到权贵,即使没有登上皇帝的宝座,也会成为皇亲国戚而飞黄腾达。南朝时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就向他人说其母就是在梦见一条龙扑过来以后生下了他,他便认为自己是一个龙种。千百年来,龙一直在人们心中保持着这样一个形象,使人们都对其顶礼膜拜,统治者更是将自己比作真龙天子,以真龙下凡而自居。但无论人们以何种心态去面对,龙的周身上下都带着一种吉祥与繁盛的气氛而出现在人们的意识中。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在农历二月二这天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日,由于地区不同,所以叫法也不相同。有的称为青龙节,还有的叫春龙节或龙头节。在唐代之前,二月二不算节令,从唐朝中期的时候,人们开始重视这个日子,并伴有挑莱、迎富、踏青等活动在川陕之地流行,时称“挑菜节”、“迎富日”。宋末元初,北方又将二月二与惊蛰联系到一起,认为这一天是龙抬头的日子,同时也象征着各种生命的复苏,并逐渐演变成以驱虫害和祈丰收为主的节日。

    在旧时,这天比较盛行的风俗是炒蝎豆。据说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而山东郓城等地称作“炒蝎子爪”,孩子们边吃边唱道:“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蝎豆一般用黄豆炒制,有的蝎豆还粘上糖面,有的在盐水中泡过,香脆可口。据说,吃蝎豆不仅可以辟蝎,还有人说谁要是吃了七家的蝎子爪,谁就能长命百岁。在山东,很多地区在二月二这天都流行这个习俗,不过现在在蝎豆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算是炒蝎豆风俗的一个新发展。

    二月二的节日风俗,许多都与龙抬头有关。过去很多地区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石磨的上扇支起来,这就叫做龙抬头,据说只有这样,才能“细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发愁”。此外,这一天吃的食物也是很有讲究的。如果吃面条,就叫做吃“龙须面”;吃饼则名为“龙鳞饼”;吃菜团子或馒头,则称为吃“龙蛋”;而吃米饭或小米则被称为吃“龙籽”。但也有的地方这天不吃面条或米饭,因为面条叫龙须,小米叫龙籽,怕是吃了这些会影响龙的健康。此外,人们还有在这天不干活的习俗,认为在这天干活。如果不小心砸到什么,就会“伤”了龙头,是不吉利的。于是,人们也就借这种说法在这一天休息,并振振有词:“二月二,不干活,坐下来,吃大馍。”

    还有一些地区习惯将这一天作为年节活动的终止,准备开始恢复常业。海阳等地的习俗是要在这一天试犁。扶犁人先拜犁具,并唱喜歌:“犁破新春土,牛踩丰收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然后牵牛到田间象征性地耕一耕。

    旧时,人们多在龙抬头这天理发;而小孩子如果在这天入学,则意指占鳌头,在人们看来是非常吉利的。海阳等地还用白面或豆面做成龙的模样,放在粮囤或米缸里,期盼粮面用之不尽。有些地方还有耍龙灯等娱乐活动,更为青龙节添加了喜庆的气氛。
 
    4.龙的传说

    历史上没有一尊神灵是没有故事、没有传说的。神灵本是出于人们的想象,是人们对各种神秘或无法理解的事物主观归结的一个印象,又因人们的传说而流传下来。一旦这些神灵真的不再被人们所传诵或提起了,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龙作为上古的灵兽,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了各种神妙各异的传说中的主角。直到今天,各种关于龙的传说仍然在人们的耳畔回响,龙在人们的心目中也依然神秘、祥瑞。

    ①龙王

    龙是传说中的神兽,相传,虽然人们很难有幸目睹,但世间却有很多的神龙。在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无“龙王”崇拜,龙王崇拜是在佛教传入后引进的。在汉代之前,只有龙神,而无“龙王”。隋唐之后,佛教信仰传入中国,龙王信仰才开始遍及中原地区。一般认为,龙王、龙宫信仰是源于印度,并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来。  

    在佛经中,龙王名目繁多,如《妙法莲花经》中记载,龙王有八,一为难陀龙王,二为跋难陀龙王,三为娑伽罗龙王,四为和修吉龙王,五为德义迦龙王,六为阿那婆达多龙王,七为摩那斯龙王,八为伏钵罗龙王。这就是我们常在影视或小说中看到或听到的“八部天龙”。后来,随着龙王在中国的盛行,龙王的数目与种类也开始繁复起来。

    在《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按照方位区分为“五帝龙王”,以海洋区分为“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而区分为54名龙王和62名神龙王。其中,“四海龙王”最为出名,这多半要归功于《西游记》对人们的影响。在《西游记》中,这四海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此外,“五帝龙王”也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并到历代帝王的尊崇。唐玄宗时就曾经诏祠龙池,设坛祭祀,并以非常盛大的仪式祭祀龙王。到了宋代,宋太祖仍然沿用唐代祭五龙的制度进行祭祀活动。到宋徽宗大观二年,徽宗又诏天下,将五龙都封为王爵,封青龙为广仁王,赤龙为嘉泽王,黄龙为孚应王,白龙为义济王,黑龙则为灵泽王。到清同治二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按照规定的祭日来祭祀,可见龙王在帝王眼中的地位。龙王之职就是行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

    龙王诞辰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但相信龙王爷可以治水的民众却不约而同地要在这一天祭祀龙王。旧时专门供奉龙王的庙宇几乎与城隍庙、土地庙同样普遍。除了龙王爷的诞辰,每逢风雨失调,久早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在祭祀的时候,人们就会唱着向龙王爷求雨的民谣:“天皇皇来地皇皇,海里有个海龙王,广钦润顺多厉害,旱涝丰欠由它掌,当!当!”然后人们就纷纷在龙王爷的塑像前焚香祷告,祈求风调雨顺。

    我国的东海是一个水产富饶的海域,有无数种类的水产在这里繁衍,似乎一年四季也捕不完。但是传说在很早以前,这里海水混浊,鱼虾零落,孤岛荒礁,根本就不是一个打鱼的场所。而这一切的改变,竟然是因一盘棋而来。

    相传,在海边的村庄里,出现了一个叫陈棋的孩子。他非常喜欢下棋,不论是到海边赶潮,还是上山砍柴,总要跟小伙伴儿们杀上几盘。他白天讲下棋,晚上梦下棋,天长日久,下棋的本领越来越大。大伙儿送他一个美号:东海棋怪。谁知七传八传,传到东海龙王敖广的耳朵里去了。

    原来,敖广也是个棋迷,曾跟棋仙南斗学过棋艺。除了南北两斗之外,还未遇过敌手,棋艺很高。他想,一个小小渔童竟敢称“东海棋怪”,我乃掌堂龙王,难道还不如一个娃娃?他越想越不服气,于是打定注意摇身一变,变作一个老渔夫,到海边来找陈棋。

    傍晚的海边,凉爽怡人。人们东一堆,西一堆,摆了好几个棋摊。下棋的人聚精会神,看棋的人更是眉头紧锁,屏住呼吸。敖广东瞧瞧西看看,也不知道谁是陈棋,只知道他是个孩子,正巧看到一群小渔童正围在一起下棋,就走过来观看。

    龙王敖广自恃棋艺高超,当然不将孩童放在眼里,但也被棋局所吸引。眼看一个渔童将要输了,忍不住指手画脚起来:“出车,快出车!”谁知惹恼了那些渔童,七嘴八舌地指责起来:“下棋的规矩你懂不懂?谁叫你多嘴啦!”敖广冷笑着说:“再不出车,这局棋就完了!”

    这时,从渔童中走出来一个眉清目秀的渔童,笑着对敖广说:“这位大叔熟知棋路,想来也是位棋手吧?”敖广见渔童相貌不俗,便说:“不错,你莫非就是什么棋怪?”“我名陈棋。刚才听大叔说,这盘棋不出车就输了?”敖广正想找陈棋较量,便接口道:“正是,不信我们可以就这个残局来试一试。”“好啊,愿意奉陪!”于是两个人就坐了下来。

    陈棋一不出车,二不下士,就是用一只拐脚马,一走两走,就把敖广逼入了绝路。老龙王额头出汗,眼睛也红了,看着棋盘冥思苦想,却毫无办法。这时,陈棋站起来说:“不用看了,您输了!”老龙王不服,也没有丢过这么大的面子,于是嚷嚷着:“再来一局,三局定胜负!”“这位大叔。”陈棋笑笑说,“你下棋的本领我已经有数了,不必再下了吧!”

    敖广见陈棋这样藐视他,不觉火冒三丈:“什么?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东海龙王!”说着,一抹脸现了本相,将周围看棋的人吓得不轻。而陈棋却仰面大笑道:“哈哈哈,原来是龙王爷到了,可是只怕您输了,您的脸上可无光啊。”敖广听了又气又恼,摇着头叫道:“小渔童,你别吹牛!我要是输给你,我情愿向这一带的渔民年年赏赐鱼鲜,让你们这些渔民祖祖辈辈都可以吃喝不愁!””此话当真?”“当然当真!”“好,那我就陪龙王爷走几盘!”

    陈棋同龙王摆开了棋局。龙王求胜心切,一直用凌厉的攻势向陈棋发动攻击。而陈棋沉着应战,通过叫将,就把龙王的一只车抽吃了。龙王一阵心慌,阵脚大乱,连连失子,很快就被“将”死了。龙王又输了一局,还是不服,重整旗鼓再战,这一回他改变战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走得十分小心。可是龙王终究不是陈棋的对手,眼看又要输棋。龙王急了,如果真要是再输一盘,就要按照约定为渔人们送上鱼鲜。想要悔棋,却又怕被众人笑话。他突然灵机一动,心想这渔童虽然厉害,但毕竟是个凡人,何不将棋仙南斗仙翁请来,为自己找回面子?想到这里,他就对陈棋说:“陈棋,你等一等,待大王我去去就来。”说完驾起祥云腾空而去。不到一顿饭工夫,龙王就把蓬莱仙岛的南斗仙翁请来了。南斗仙翁手持拐棍,踏着方步,飘飘然降落云头,从宽大的袖笼里掏出一副仙山玉树雕成的特大棋盘。盘内棋子黄白两色,黄的是金,白的是银,晶莹透亮,像天上灿烂的群星。龙王这下有了靠山,顿时来了神,有意在陈棋和众渔童面前摆威风,命两条小金龙把棋盘高高顶在头上,他自己龙头一摆,一下子变得像小山一样高,说起话来声音像打雷:“陈棋,你还敢与大王比试吗?”陈棋笑笑说“有何不敢,看我如何赢你!”说完,领着小伙伴儿们登上最高的一座山峰,这才刚够着那副大棋盘。

    棋战重新开始。敖广有南斗替他出主意,果然棋艺大进。陈棋也使出平生本领,奋勇搏敌。这盘棋杀得好不热闹,但见得棋盘上硝烟滚滚,难解难分。这时,南斗在旁边出了一个点子,敖广连走了三步妙棋,就将局面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给陈棋助威的渔童们都慌了起来,没有主意,而陈棋也是紧锁眉头,盯着棋盘半晌不语。龙王心里非常得意,心想这回可把面子找了回来,就对陈棋说:“怎么样,你已陷入绝路,还不服输?刚才是本王让着你,现在你知道本王的厉害了吧?哈哈……”正在得意间,他就见陈棋一个“马”直插腹地,偷吃了龙王一只“象”,龙王顿时乱了阵脚,没有几个回合,自己的“将”就被陈棋“将”死了。龙王目瞪口呆,气急败坏,而南斗仙翁却哈哈大笑说:“罢了,这招棋是当年北斗走赢我的一步绝招!怪不得前几天听北斗说,他的棋盘里少了一枚棋子,原来是跑到这里来了。走吧,你我都不是他的对手。”龙王懊丧至极,可也没有办法,气得将棋盘一掀,跟着南斗而去。而那被掀倒的棋盘和棋子,一起滚进了东海,最后竟变成了星罗棋布的小岛。

    东海龙王输了棋,也只得兑现诺言,年年进献鱼鲜。从此,乘山洋海水澄清,鱼群兴旺,一座座岛屿都成了渔民保养生息的好地方。

    ②龙珠

    我们从古今艺术对龙的描述来看,经常会发现在很多建筑彩画、服饰以及雕刻上都绘有“龙戏珠”的图案,其中既有二龙戏珠,也有单龙戏珠。图案上一条或两条五爪金龙,在祥云瑞雾中上下翻腾,始终围绕着一颗霞光万道的珠子戏耍。这颗珠子就是龙珠。那么,龙珠从何而来呢?这还要从水中的珍珠说起。珍珠出自于水中的贝类,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其贝壳内分泌并形成的圆形颗粒,因其有亮丽的光泽而被人们所喜爱,又由于其非常稀少珍贵,而被称作珍珠。既然水中的动物能生出珠来,作为水族之神的龙,自然也可以产生出这样的明珠,当然这珠要比珍珠昂贵。相传龙珠常藏在龙的口腔之中,适当的时候,龙会把它吐出来玩耍一番;而龙珠在民间看来是无价之宝,相传得到一颗龙珠,就可以拥有敌国之富。

    对于龙珠到底是什么,民间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些人认为从龙的整体来看,他身有鱼鳞、蛇身、鹰爪等形态特征,而这些动物都是卵生动物,所以说龙珠很可能就是龙的卵。龙戏珠,实际上就是龙戏“卵”。另一种说法是,龙珠其实就是太阳。人们现在见到的一些龙戏珠的图案,尤其是那些二龙戏珠图案,龙珠周围多有火焰升腾,而下面往往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这就可以理解为从海上生起的火球,那么很容易就可以被人们理解为从海上初升的太阳了。前文说过,龙是古代四灵兽之一,位属东方,而太阳升于东方,这样看来,龙珠与太阳恐怕又有一定的渊源了。

    在民间传说中,龙珠也和龙一样,有着非常神奇的力量。龙珠有着聚宝盆—样的功效,放到米缸里,米缸就会被大米填满,而放到钱柜里,金银财宝就会自己生长出来。此外,民间有吞珠成龙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个少年到山里砍柴,这时风云突变,下起雨来。他正要下山躲雨,突然见山涧里一道金光直冲入天空,仿佛有一条金龙在空中飞舞。而一道闪电打来,金龙一下子没有了踪影,好像有什么发光的东西从天上掉了下来。这个少年在草丛中躲了很长时间,等到天空渐渐平静下来,才从草丛中走出,向外张望。却见一片光芒就在前方不远处闪耀,他壮着胆子走过去,看到发出光芒的是一颗金光闪闪的珠子,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他见这颗珠子光彩奕奕,又没有别人,扔在这里觉得非常可惜,就将这个珠子带回家中,并随意地放进一口米缸中就匆匆睡下了。没想到第二天,他正要做饭,却惊奇地发现本来已经见底的米缸中竟然填满了大米。他这才明白,原来自己得到的竟是一颗龙珠。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又将珠子和家中仅有的一吊铜钱放在柜子里,没想到当他再次打开柜子的时候,里面竟然全是金灿灿的元宝。突如其来的财富一下子让少年的生活变得富足起来。少年一夜暴富的消息不胫而走。而少年是个老实人,当人们问起他的时候,他都如实相告。这个消息传到了附近一个恶霸地主的耳中,顿时起了歹心,想将这颗珠子据为已有,就带人来抢。少年虽然富有,但终归势单力孤。他见恶霸和他的家奴渐渐围了上来,情急之下忙将龙珠放到口中,却一不小心咽了下去。没想到龙珠一下肚,他立时觉得口渴难耐,于是将缸里的水喝干,又去喝河水、江水。喝着喝着,头上突然长出了角,眼睛朝外凸,身子变长,周身上下长出了鳞片,最后竟变成了一条龙,腾空而去。 

    5.龙生九子

    相传,龙不仅神通广大,还有一个非常繁盛的家庭。龙共生九子,虽然都为龙所生,但这九子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好和相貌。人们根据想象,还将它们的形象置于其所喜好的事物上,因此人们经常能在古代的建筑、事物或器具上发现些似龙非龙、似兽非兽的怪兽图案或装饰。这便是龙之九子。它们以不同的姿态显现在人们面前,象征着龙行天下无所不在的气势与无上皇权的威严。
  
    ①赑屃

     龙的长子名叫赑屃,身形好似一头巨龟,平生喜好负重,力大无穷。传说赑屃在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通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治水成功后,大禹担心赑屃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文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赑屃治水的功绩,叫赑屃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虽然身材与龟相似,身上却有龙相,口中生齿,足下为爪,赑屃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赑屃又称龙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很多的石碑下都可以看到这种神兽威武的身影。

    ②狴犴

    龙的次子名为狴犴,身形似虎。它平生带有一种威严的气势,传说狴犴不仅深明大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它的形象经常被装饰在古代与官府有关的建筑上。如在衙门两侧,或是官员出行时官差所举的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甚至监狱的大门上,都可见到它的形象,象征着公堂与律法的正气与肃穆。

    ③螭吻

     龙的三子螭吻也叫鸱吻、鸱尾、好望等,形状好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相传这位龙子喜欢在高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并呼风唤雨。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书说大海中有一种水兽,虬尾好似鹞鹰,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避火灾,这就是螭吻。于是汉武帝就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命其监视四方,并严防火患。此外,螭吻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宫殿顶部的这种造型,还使宫殿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④蒲牢

     龙的四子蒲牢,形似盘曲的龙。蒲牢喜欢大吼,声音极大。相传蒲牢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体型庞大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因此人们就根据它的这种特性,将它的形象筑在大钟之上,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下撞击着蒲牢,发出的钟鸣直上云霄,响彻千里。

    ⑤囚牛

     龙的五子名为囚牛,形状为有麟角的黄色小龙,平生最喜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形象。这种装饰一直沿用至今,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为“龙头胡琴”。而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出现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往往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⑥椒图

     椒图是龙之六子,生性温顺好静,最反感别人进入自己的住处。它的形状好像一只螺蚌。当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而椒图也是如此。因此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手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象征着家宅的安宁。
 
    ⑦饕餮

     龙的七子名为饕餮,形状似狼,生性贪婪。传说饕餮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吃。这位龙子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此外,饕餮还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

    ⑧狻猊
 
    龙的八子名为狻猊,又称金猊、灵猊,它的形态如同狮子,平生喜静不喜动,非常喜欢烟火,因此人们多在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它的形象。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传入中国的,而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更具有中国的传统意味。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威武。

    ⑨睚眦

    龙的么子名为睚眦,在所有的龙子中,睚眦最为嗜血,平生好斗喜杀,因此它的形象多出现在刀环、刀柄等武器上作为装饰。这些武器装饰了睚眦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这位模样像豺一样的龙子出现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此外,它还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的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相传,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造福苍生,并赐给刘伯温斩仙剑一口,凭此剑可号令四海龙王,辅佐他共同为天下效力。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

    等到天下太平以后,九位龙子准备回天延复命,而野心勃勃的明成祖朱棣却想把他们永远留在身边辅佐自己,安邦定国。于是他就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谁知九位龙子并不惧怕斩仙剑,并且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镇不住九子,便必生一计,对九子中的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得动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神功圣德碑记载着历代“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的功德,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乃是世间的神物,即使力气再大,也不可能驮动。而赑屃一看原来只是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才知道中了计策,可惜为时已晚。其余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各自附身在自己喜好的器物之上。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返回天廷。朱棣见状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命人将九子的形象雕刻或装饰在它们所喜好的器物之上,流传千古。

   二、上古四大瑞兽

    所谓上古四大瑞兽,分别是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古代民间与道教传说中,这四兽是中国古代四方守护兽,并分别代表着二十八星宿。每一种瑞兽,都代表着一个方位的七颗星宿,象征着四极,被誉为“四方之神”,也被称为“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方位可溯源至先秦、夏、商、周,思想体系来自春秋战国之前的阴阳五行说中的“五方”,即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天子。分别来看,青龙的方位是东,左,代表着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右,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前,代表着夏季;而玄武的方位是北,后,代表冬季。人们用这传说中的四大瑞兽代表着方位、季节,甚至阴阳五行。在很多出土的墓葬中,都能发现这四尊瑞兽的痕迹,可见人们对它们的重视。

    1.东方青龙

    青龙本是古老神话中的东方之神,是上古四方神之一。青龙位居四种之首。根据古代的五行学说,青龙是代表东方的灵兽,是一条青色的龙。

    青龙也被称为“苍龙”,是道教二十八星宿中的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代表。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它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身体,房是膀胁,心是指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在传说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而有长须、犄角似鹿,并有五爪,相貌威武。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青龙的传说也开始流传起来。《抱朴子·杂应》引《仙经》描绘太上老君形象时说: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十分气派,着实威风。后来,这四种瑞兽逐渐被人格化,并有了封号。青龙号为“孟章神君”,白虎号为“监兵神君”,朱雀号为“陵光神君”,玄武则号“执明神君”。不久,玄武在民间的形象逐渐升高,从四神兽中脱颖而出,一下跃居“玄武大帝”的显位,而青龙、白虎则被列入门神之列,专门镇守道观的山门。后来,根据这样的模式,民间就有了“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 

    2.西方白虎

    虎在人们的心中是个很复杂的印象。在科技与生产力都不发达的年代,虽然城市与乡村都有道路相连,但仍然有大片的尚未开发的地区纵横在人们的居住环境周围。这些地区大都是荒山野岭,经常有野兽出没。而在各种猛兽之中,唯独虎最为厉害,号称“山中之王”。如果人单势孤地走在这里,遇到老虎,都是凶多吉少。于是人们对虎充满了恐惧。然而,老虎本身带有的杀气、神气,身前身后带着百步的威风,甚至给人一种刚直不阿的感觉。因此,这种品质又被人所崇拜。虎的崇拜应源自楚文化中对虎的图腾崇拜。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据考证,虎的形象在古羌戎族也有出现,但在我国西南地区最为流行。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玉琮的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与虎的形象相似,直到今天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仍将虎视为自己民族的祖先。由于对虎的崇拜,人们逐渐将虎以一种神话般的形象表现出来。

    相传白虎是由在世间存活了五百年之久的老虎变化而成,是天上的神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道教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的象征。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西方的灵兽,同时还代表着秋天。

    从最早人们对白虎的看法来看,似乎人们并不将白虎作为一种瑞兽来看,而是将其视为凶神。如《协纪辨方》就引《人元秘枢经》中的记载说:“白虎者,岁中凶神也,常居岁后四辰。所居之地,犯之,主有丧服之灾。”意思就是说白虎是传说中的凶神,所到之处,必然会有祸事发生。于是民间就有“丧门白虎”或“退财白虎”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多与白虎一身白色的毛发有关。在我国传统中,白色是不吉利的,只有家中有丧事发生,人们才多穿白衣,所以白虎自然不会受到欢迎。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人们本身对老虎的崇拜,人们逐渐也将白虎视为祥瑞的代表。物以稀为贵,物以异为灵。人们认为如此稀少而神奇的动物绝对不是凡间之物。而在传说中,守在鬼门外的门神——神荼和郁垒,将抓到的饿鬼喂给白虎食用。因此“白虎食鬼”的传说在民间流行开来,使人们对白虎这种神兽有了更深的崇拜感。于是,民间就有了“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虎为百兽之长,能够执抟挫锐,噬食鬼魅”等说法,都体现了人们对白虎能够辟邪这一说法的深信不疑。
 
     此外,传说白虎也是战神、杀伐之神,象征着威武和军队,所以古代很多以白虎冠名的地方都与兵家之事有关,例如古代军队里的白虎旗、兵符上的白虎像以及专门讨论军机要事的白虎堂等。白虎还经常与青龙相提并论,正所谓“云从龙,风从虎”,成为降妖除魔的一对最佳拍档。所以白虎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汉代画像石墓的墓门上,或与青龙分别作为单独画像刻在墓室的过梁两侧,用以辟邪。由于白虎是战伐之神,所以有多位猛将被说成为白虎星转世的,如唐代大将罗成、薛仁贵父子等人。白虎还被道教所吸收,被神化起来,成为各庙宇的门神。除此之外,白虎还有禳灾、祈丰及惩恶扬普、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被人们所称道。 

    3.南方朱雀
 
    朱雀,也称“朱鸟”或“玄鸟”,是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朱雀是四灵之一,也和其他三种一样,是天上星宿的代表,是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等星宿的总称。而古代的人们以出色的想象力将这七颗星宿想象为一种神气的动物。它赤色,像火,位居于南方,人们就将其称之为朱雀。由于传说中的各种解释都有差异,所以人们经常把朱雀和凤凰相混淆。朱雀的形象确实与凤凰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这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动物。凤凰是百鸟之王,而朱雀则是天之灵禽。

    朱雀也被称为“玄鸟”。在《诗经·商颂·玄鸟》中记载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相传殷商的后人说自己的祖先——契就是由玄鸟生下来的,由此而建立了强大的商朝。因此玄鸟,也就是朱雀,就被商朝人认为是自己的始祖了。此外,战国时的秦,满清的始祖和朝鲜新罗的始祖也和仙女吞食玄鸟卵有关。不论玄鸟或是凤凰,都是随道教的发展,而把它由一只雀鸟,或孔雀或山鸡等等,先变成一个半人半禽的、传人兵法的仙女到完全是人的仙女。

    4.北方玄武

    玄武代表着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根据这七颗星的形状而被人们联想为一种灵兽。在传说中,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而成的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二字在古代发音是相通的。武,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将龟甲当作占卜的工具,成为使世人与阴冥之界沟通的媒介。由于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祖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后来,玄冥的含义不断地扩大。大部分种类的龟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海等有水的区域,因而玄武在人们的传说中又成了水神;而龟类多长寿,所以它又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间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有“其卜必北向”的说法,所以玄武又成了北方神。再到后来,人们又将蛇加入到玄武这一形象中,使二者合为一物,说它“与蛇合体、并与蛇交”。

    后来,玄武逐渐被人格化,被道教奉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也叫做“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或“披发祖师”等。到了宋代更是身价倍增,宋初太祖时,即有玄武、天蓬等为天之大将的传说。但因宋朝忌讳“玄”字,就将“玄武”改为“真武”。相传在真宗天禧元年,在军营中发生了一件事。据说在军士们在军营中发现了蛇龟相依的景象,就在当地修建了一座真武堂。在第二年的闰四月中,真武堂旁边竟然涌出了泉水,生病的人喝了泉水之后都可以立即痊愈。真宗听说此事,下诏就地建观,并赐名“祥源”,这大约是中国最早的真武庙。由于道教的崇拜,玄武的地位跃居四灵之首,成为“真武大帝”,朱雀被形容为九天玄女,青龙、白虎则不过沦为守庙的门神。

    关于玄武大帝的身世,后人多说是在隋炀帝时,玉帝将自己的三魂之一,化身投胎于净乐国皇后,出生后厌恶尘世,舍位入武当山修行,成功飞升,镇守北方,号称玄武。而道教还说真武大帝原本是净乐国的太子,成人后勇猛异常,不愿意继承王位,发誓要铲除天下妖魔,并随“紫虚元君”入太和山修炼道术,最后终于得道成仙。玉帝就命令他镇守北方,并将太和山更名为武当山,意思就是“非真武而不足以当此山”,并成为道教的名山胜地。

   三、百鸟之王——凤凰

    凤凰,是我国传统中的瑞兽,即是王权的象征,又有祥和、典雅与高贵的意思,所以多被人们所喜爱。凤凰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它和龙一起构成了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传说中,凤凰拥有各种美丽的鸟类所拥有的特质,它生有孔雀头,天鹅身,金鸡翅,金山鸡羽毛以及金色雀的颜色等等。而最早凤凰也并非一物。其中“凤”为雄,而“凰.”为雌,但凤凰是中国皇权的象征,常和龙一起使用,凤从属于龙,并比喻为皇后嫔妃,而龙凤呈样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图腾,民间美术中也有大量的类似造型。凤也代表阴,尽管凤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将其看作阴性,并且将凤凰统一起来代表女性。

    相传,凤凰最初并不是非常美丽,甚至可以说是相貌平平,丝毫没有出众之处,与百鸟共同住在森林之中。这片森林非常广茂,食物充足,所以鸟儿都过着无忧无虑的自在生活。

    凤凰虽然也居住在其中,却不像其他鸟类一样只知道玩耍,而是从早到晚采集食物,甚至将其他鸟儿浪费掉的果实也都拣回来,收藏在山洞中。尖嘴利舌的喜鹊讥笑它是财迷,笨嘴拙舌的乌鸦也讽刺它是傻瓜。听了这些冷嘲热讽,凤凰既不生气,也不灰心,还是照常地做群鸟瞧不起的工作。
    
    没想到,没过多长时间,森林突然发生子火灾,大火烧了很长时间才熄灭。山上的草烤枯了,树上的叶子也长不出来。百鸟都找不到食物,有的饿得头昏眼花,有的饿得奄奄一息。凤凰从很远的地方采食归来,看着见这光景,急忙打开山洞,把自已多年积存的食物分给了百鸟,使大家渡过了难关。 

    百鸟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大家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集在一起,做成一件五光十色、绚丽耀眼的百鸟衣,献给了凤凰。从此,凤凰成了最美丽的鸟,而且大家一致推选它为百鸟之皇。每年凤凰生日那天,百鸟都飞来向它祝贺,这就是“百鸟朝凤”的传说。

    据说凤凰这种瑞兽有着非常鲜明的个性。《诗经,大雅,卷阿》中说它“非梧桐不栖息,非竹实不吃”,可见它的挑剔与不落凡尘的特点,既说明它的高贵典雅,也表现出其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气势。后人则将凤凰的这种品行与侍奉君主联系在了一起,并用“凤凰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来暗喻为臣的道理。人们经常将其看作是一种君子的象征,如古时候的姜子牙、诸葛亮都有这种特性,他们在没有遇到“梧桐树”前都宁愿做一个平凡的钓者或耕者。

    在古人看来,凤凰也是天下太平,天下一统的意思。除了王权的象征,还有多种吉祥的意义。凤凰不仅是东方的神鸟,在西方也大有名气。在西方神话传说中,凤凰每次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就会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人们称之为“凤凰涅槃”。如此周而复始,凤凰获得了永生,所以凤凰也有“不死之鸟”的称号。而在中国的传说中,也有火凤凰的说法。说其集香木自焚,然后从死灰中复活。东西方文化差异虽大,但却都将凤凰与火紧紧地联系起来,并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以凤凰象征着生命、活力与激情。

    在民间,凤凰的祥瑞气息更加浓郁,“凤凰”本身就是和谐观念的产物。雄为凤、雌为凰,表示阴阳调和、合和祥瑞。人们还多将凤视为喜庆的象征,如“龙风呈祥”、“鸾凤和鸣”就多用在庆祝婚礼的祝词中。而凤凰是和谐的象征,比喻日后生活和和美美,永结同好。在中国文化中,凤凰形象不仅表示夫妻之“和”,也表示人类社会之”和”。如传说凤凰身有“五色”,后来就被看成是维系古代社会和谐安定的“德、义、礼、仁、信”等五条伦理的象征。
  
    相传,黄帝即位,自觉天下太平,于是就想亲眼看看传说中的凤凰。为此,他请教天老。天老回答说:凤凰显形,乃是祥瑞的预兆,只有在太平盛世才出现。见到它一掠而过已是很不容易,如果能看到它在百鸟群里飞舞那就更是千载难逢的祥瑞之象了。黄帝听后很不高兴,就对天老说:“我即位以来,天下太平,为什么却连凤凰的影子都没有看见?”天老说:“你虽然已经成为君王,但你的领土东有蚩尤、西有少昊、南有炎帝、北有颛顼,四方强敌虎视眈眈,又何来太平?”黄帝听罢非常惭愧,下决心要统一各部落,于是率兵讨伐,最终经过长期的混战使天下一统,又经过更长时间的恢复使国力逐渐强盛。终于有一天,黄帝看见一只带有五彩翎毛的大鸟在天空翱翔,数不清的奇珍异鸟围着它翩翩起舞。黄帝知道,这只大鸟就是象征着天下太平,和合如意的天之神使——凤凰。

    四、兼备仁慈与吉祥的瑞兽——麒麟
   
    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瑞兽,与龙、凤等传说中的动物一样,都属于上古时代的灵兽,并被人们誉为圣兽之王,且是神仙的坐骑。麒麟也是按人们的想象,将多种动物的特性汇合而成所创造的动物。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麒麟具有鹿身、龙头、牛尾、马蹄(也有说为“狼蹄”)、鱼鳞等形象。组成麒麟这种瑞兽的动物,或存在或虚幻,而麒麟则是把这些人们所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中国人追求至善至美的思想。

    从“麒麟”二字中可以看出,两个字都以“鹿”为偏旁,所以古人一直将麒麟与鹿紧密联系起来。而麒麟的身体更是体现出了鹿的特征。因为鹿灵活、善跑、温顺,因此在人们的印象中,麒麟也具备以上特点,而人们将麒麟视为仁慈而吉祥的瑞兽,也多因为此。相传麒麟最喜欢帮助好人,对有孝道、积善的人特别照顾,所以有“仁兽”之称。此外,相传麒麟的寿命可长达2000多岁,因此它又是长寿的象征。又说它能吐火,声音如雷,它的出现,就象征着太平盛世的来临。《礼记·礼运》中有“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椰”的记载,足见对这种灵物的珍视。在中国众多的民间传说中,关于麒麟的故事虽然并不是很多,但其在民众生活中是实实在在,无不体现出它特有的珍贵和灵异。

    麒麟的形象在旧时所拥有的地位仅次于龙凤。由于龙风分别象征着高高在的的帝王与王后,而麒麟则成为朝中高级官员的象征。清朝时,象征着一品官位的饰物就是麒麟,可见其地位仪次于龙。而各种宫阙建筑,也多用麒麟这种瑞兽作装饰之用。   

    虽然麒麟的地位颇高,但由于它性情温良,在民众的眼中,它既不像龙一般威武,也不像凤一般高傲。因此麒麟又成了民间崇拜的瑞兽,老百姓期望它能够带来丰年、福禄、长寿与美好。麒麟还有一个最受民间欢迎的原因,即“麒麟送子”。传说麒麟有送子的功效。相传,孔子在出生前夕,就有一只麒麟来到了孔子的家中,从口中吐出一本玉书,上面写着“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指一位拥有帝王之德的圣人将降临于此。因此,民间就有“麒麟儿”或“麟儿等对孩童的美称。在南北朝时,对聪颖可爱的男孩,人们常呼为其为“吾家麒麟”。而民间更有“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的对联,以此为佳兆。民间还普遍认为,妇人多年不生育,只要拜麒麟,就可以得到“麟儿”,这在重视子嗣的传统中国人看来,是最大的吉祥与心愿。

    麒麟,虽说是中国古人创造出的虚幻动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那样活灵活现,历历在目,深入人心。无论作为观念形态的,还是作为物化形态的,都以其为吉祥形象进行长期的表现,这既反映了麒麟在中国人民心理上的地位,又体现了深厚的“天人合一”思想。这种对超自然物的信奉,是脱离物神崇拜的一种发展。麒麟,将是中国民众生活中永远的吉祥物。

    近代湖南长沙一带,每逢新正之月,都要举办耍龙灯活动。届时,每当耍龙灯的人耍到有不孕妇女的人家时,主家都要多送礼物,并让龙围绕不孕妇女舞一圈,然后将龙身缩短,上面骑一小孩,在堂前绕行一周,以示麒麟送子。而山东一些地方还有一种向麒麟求子的方式,是由不育妇女扶着载有小孩的纸扎麒麟在庭院或堂屋里转一圈,也有人将彩绣系于麟角,以求麒麟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