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皮影》——第四章 关中皮影的演出活动——第二节 经营运作
梁志刚 |
|
关中影戏班社基本上都是民间组织——除上世纪中期政府性行为组成的多数为期短暂的国有或集体剧团外,这些班社的成员多是半农半艺者,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喜爱,固然是皮影艺人从事皮影戏演出活动的原因之一,但民以食为天,为生计应该才是其最直接最根本的动力。既是为生计,就自然会谋划着怎样运作经营,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一套约定俗成、行之有效的经营运作机制。下面主要从写戏、戏价、分配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关中皮影戏班的经营运作。 1.写戏 所谓写戏,就是皮影戏班相关人员觅揽演出生意的行为活动,有其特定规矩。皮影戏班是靠不停地演出来维持艺人生活和提高戏班声誉的,因此主动写戏、争取得到更多的演出机会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能否写到足够的戏,直接关系到戏班的生存。过去,写戏的人往往是有名望、守信用者。有的戏班聘专人写戏,有的则无,有的是领班长和一能干者担任。专门写戏者需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属戏班成员,但可以什么皮影技艺都不会,也可以会某角色而兼写戏。现在一般没有专门写戏的了,戏班艺人谁都可以写戏。而在实际运作中,90%左右是领班长来写戏的,班里其他人若联系到戏,经领班长同意,此人则为该台戏的写戏人,若与领班长所写的戏时间上冲突了,则要演领班长写的,领班长有优先权。写戏时先讲好价,约好时间、地点、演出内容等,事主要先交点定钱,这叫“外交头”,金额2—10元不等,戏款子唱完后一次付清。“外交头”归写戏人所有,不计入整个戏价之中,也不分给其他艺人,这是写戏人的辛苦钱。另外,写戏人还从整个戏款中提成4%一5%,这叫“内交头”。皮影戏的写戏,双方说清楚演出的时间、地点、戏价、待遇(吃、住、招待)等,不用签协议,口头约定即可(木偶戏写戏要签书面协议)。待遇指演出过程中主家提供的其他服务,如每天1条烟、1斤茶叶、1斤白糖,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写戏时即使不说,到时主家也会按此办理。另外,同是关中皮影戏班,在不同地方演出,规矩也有所不同,即所谓入乡随俗。到甘肃演出,一般每晚演出前,主家都要在亮子前上供、焚香、挂红。其供品主要是水果、煎炸等素食,不能上荤的,挂红指往亮子上搭块红布,原来是挂5—6尺长的红布(经济条件好的不扯开,不好的则扯成1尺宽的),现在都是挂红缎子被面,每场如此;关中西府一带,这些仪式大多不在亮子前进行,而是在庙中进行。 据宝鸡市硖石乡皮影老艺人韩有芳介绍,过去戏班每新到一地方,写戏人或手中拿着皮影娃娃,或将皮影娃娃插到自己的脖子后,走街串巷,人们一看就知是唱皮影戏的,若需要就与之定价相约。这十几年,写戏人都是直接跑到村庄、庙会负责人家里,看人家有没有需求。皮影是娱乐的,可直接主动到人家里联系。这与吹唢呐的不同,吹唢呐的不能主动到亡人家联系,犯忌,只能等着亡者家人寻上门来邀之才能去。若到远处如甘肃演出,一般在家(关中)时就将一料子(一个演出季度)戏都写好了,至少也要先写下四五台戏才能去。到达演出地区后,再边演出边寻找写戏的机会,否则不敢贸然前往,因为要是万一写不下或写不够戏,没有足够的戏演,戏班人员的吃住就会成问题。只要有约在先,双方都会按约行事。万一出现违约,就按相关的习俗处理;主家违约需按原价付款,若提前几天通知对方,则不按违约算;戏班违约,则或被罚戏,或挨打,或被扣下演出器具等。 关中西府千阳、乾县、礼泉等县的“写戏”有三个原则: (1)定钱。主家若需请戏班演出,双方先谈好时间、地点、内容等,然后预交2—10元钱(80年代初是2—3元,现在是10元)的定钱,哪怕1元钱也算定钱,以示彼此已达成契约,这就叫写戏。谁写的戏此钱归谁(俗称“外交头”)。 (2)守约。定钱一旦交收过,就算双方约定成立,整个过程都是口头约定,不需文书契约,任何一方不管何种情况都不得违约,(木偶戏要签订书面合同,原因是木偶班人多,有十几个人,箱子也大,戏价大,一旦对方违约,这些人的吃住、费用等都成了问题,所以木偶戏班担心对方即主家违约。写下戏后,戏班将到或已到约定地点,主家不想演了,是要照约支付全部戏钱的,若主家失约又不付戏钱,影戏班会采取在主家门口坐、卧、吃等行动将戏款索回;而若戏班失约误了戏,班主就有可能被吊打,戏箱子也可能会被扣,即便该戏班逃得不见踪影,主家也会追寻到该戏班,将其箱子等搬走。这时,戏班需通过与主家关系好的人或当地有声望者来调解,最终多以戏班认错、罚戏的结果了结。当然,若双方提前说明原因,协议赔偿也可。皮影戏班失约情况极少,因人少东西少,行动方便。而木偶戏班人多东西多,可能偶尔会因天气、路况不好等失约,但也极少见。一般情况下,就是下大雨、下冰雹,戏班也会赴约。万一出现失约,双方说明客观原因,戏班失约几天或几本戏就加罚几天几本戏或扣些戏价即可。总之,干这一行,守信是最基本的,失信就等于自断财路。从这个角度看,讲信用是戏班艺人为自身生计考虑所必须的,也可算作一种敬业精神吧。 (3)提成。一般写戏人按戏价的5%一10%提成归己,这叫“内交头”,写戏人拿的账(钱)是整个戏班最高的。写戏人俗称“搞外交的”,戏班的吃、住、戏都由他负责,如果戏班离家远行,没有戏演就要追究写戏人的责任了。写戏人必须是能力强、腿脚勤快的,能够将戏安排得一个连一个,尽量少耽误戏班演戏。与大戏和木偶戏的情况不同,皮影戏的写戏人一般由领班长兼任,较少用外人。 过去,乾县的皮影戏班多有一人专门跑外交“写戏”,叫“跑班长”,专门搞外交写戏的人除收“外交头”归己,还要按戏价提成5%一10%的“内交头”,若写戏者是班子内的艺人,就只收“外交头”就行了,不再提成,因为大家一起演戏,钱不能叫一个人都拿了,彼此之间要有个基本的平衡。现在,没有专门的写戏人,一般情况下熟人定戏不交定钱(“交头”),非熟人交10—50元,当然就不好意思再按戏价比例提成了。 2.戏价与分配 作者的考察组于2005年8月4日晚在华县金惠乡李岩行政村雷河组采访魏金全光华皮影班演出丧戏。事主雷某,其父已去世26年,其母去世8年,现在将二老骨灰盒移回老家入土归根,请了皮影、吹鼓、歌舞三个班子来演出,价格分别为:300元/皮影戏(5人),340元/吹鼓班(8人),1600元/歌舞团(自备大舞台等,20人左右)。 宝鸡皮影戏班在当地或甘肃演出,现在的戏价最高的为一本戏100元,最低70—80元,一晚上演一本,3个小时左右,最短不得少于两个半小时,一台戏至少唱三晚,不能只唱一晚或两晚。凤翔戏价为:一台戏是三天四晚上,需演出影戏5场(每晚演一场本戏,另一场本戏放到某一上午演),唱江湖3场(每下午一场),戏价为860元一台。作者2006年2月28日到乾县考察,遇胡永春弦板腔皮影戏班在马连乡大乙村西堡子药王庙演出庙会戏,其戏价是:一晚(本)180元,连演两晚,共计360元,演出时间每晚3个小时左右。具体分配为:6人加箱子,共分7.5份。前手:1.5份,其他人都各1份,箱子1份。写戏(定钱)一般都是10元,熟人就不交定钱了。 关中皮影戏历来有戏价低廉、服务百姓的特点,乡村民众一般都能够接受其价格。具体的戏价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解放前,艺人挣的是粮食(无现钱),一台戏的戏价是2斗米麦或3斗玉米。解放初到“文革”前,戏价是一台戏(三天四晚上)70—80元钱,当时皮影戏的“台口”(演出)很多,艺人们一年到头忙个不停。弦板腔皮影戏演出的过程较完整复杂,所以时间长,一本(场)戏的演出时间大多超过3个小时,有时还要捎个折子戏。以礼泉县影戏的戏价变化为例:解放前,开始是只收铜元,不收纸币,因为纸币票子不值钱;后来收棉花或麦子,平均一场(本)戏2捆棉花(20斤)或7—8斗麦子(1斗为30市斤)。解放后,1950年至“文革”时,一场25元,1980—1990年还是一场25元,1990年开始,一场要收180—200元。另据皮影艺人李贵杰介绍千阳县这些年影戏戏价的情况是:“文革”后,每本(场)戏30元,每台戏90—150元,一台戏一般是两天三夜5本戏,但也有的白天不唱,只唱晚上3本或4本戏的;1998—1999年,一本(场)戏60元,一台戏只演3本——三个晚上各唱一本,白天不演皮影,第二天下午免费唱自乐班,也有的不唱自乐班;2000年开始,一本戏80元,一台戏3本240元,也是演三个晚上,每晚一本戏,白天只唱一次自乐班。给村子人家演出的平安戏是这样的唱法,给庙会的庙会戏同是一台戏两天三夜,但要唱5本戏,白天也演皮影。 关中西府一带演出皮影戏,除戏价外,主家对戏班一般还会有其他的现金报酬:(1)“奠酒”钱。“奠酒”时主家都要在送烟、茶、糖、水果、菜的盘子里放上20—100元钱,让戏班人看,也让观众看,这样主家才有面子。若一台戏只奠酒一次,主家会一次性将想给的钱都置于其中,若需奠酒数次则将钱分次放入,一般“正日子”给的会多一些,这钱叫“奠酒的钱”或“奠酒封的封”。(2)喇叭扩音器钱。相当于音响器材的损耗费,一般每场5元,一台戏需付20——50元。(3)戏台费。即戏台使用费,多数戏班的箱子和戏台同属于一人(箱主),但也有分开的,箱子的分账是在戏价里的,而戏台使用费则由主家另付,一般为10—20元。(4)车旅费。即戏班从自家到主家去的旅途费用,这有几种情况:若专为某主家演出一台戏,则戏班的往返车费全部由该主家出;若某主家请唱首台戏之后,还有其他地方(近处)继续请该戏班演出,则主家只付戏班来程车费,下一主家再付由首主家到自家的车费,依此类推,返程费不管,由戏班自出;若是去唱一料子戏,如从宝鸡陇县到甘肃天水,往返于陇县至天水的车费都由戏班自己出,第一个邀请的主家也不负担,戏班会从总戏价收入中扣除。在本地演出,戏班自己有农用三轮车的,自己开车去,车费则根据路程远近与主家商量,由主家出,一般在50元以内;戏班没车需租车或搭车的,车费实报实销,也有主家派车来接的,自然没有车费之说了。过去,戏价与车费、戏台使用费是分开与主家算的,现在则是整体与主家说定,戏班内部再具体细分。 现在岐山唱皮影比唱江湖的挣钱要少。江湖演出的对象主要是私人,村民家的红白事多唱江湖,江湖班子的艺人每人每天能挣40多元钱;而皮影戏给庙会唱的多些,艺人每人每天只能得30元左右。所以,皮影艺人也更喜欢去唱江湖。同时,近年来庙会戏少了,因为老年人主持(当会长)的庙会可能会叫皮影戏班,而年轻人主持的庙会则多叫电影、大戏、歌舞或几个人围桌而弹、拉、唱的江湖戏等。 关中皮影戏的价格,西府与东府有些不同。西府给庙会演出的戏价一般比演其他戏高些,每台戏多为300元左右(三天四夜),其戏钱往往由该庙所在村每家分摊;给家庭演出的则少些,每台戏200元左右(三天四夜)。如有丧事,只要家庭经济条件许可的,村民们还是愿请皮影戏班来演的,因为皮影戏既娱亡灵又保家人平安;而经济条件差些的人家不请皮影戏班唱,多请吹唢呐的吹班。有的地方,村民家白事请皮影戏,红事则不请皮影只唱“江湖”。东府华阴,庙会戏戏价低于俗家戏价20—30元,原因是庙里筹钱不容易,戏班也想借此积点功德,且该庙会戏年年唱,庙上与戏班还需为以后合作着想。2005年7月18日(阴历六月十三日)晚,时逢华阴市五方乡王寨村的关公庙会,作者率考察组随张新民老腔皮影班,乘其农用车前往,观其演出关公庙会戏,见到了戏班与事主之间的戏价交易和戏班内部分配的全过程。演出从当晚9点不到开始,到午夜12点多结束,约3个多小时,160元的戏价由庙里平时积攒的香火钱支付。据张新民说,给私人家庭演出的戏价一般是180—200元/台(场)。现在,东府的皮影戏演出,一般以一场(本)为单位,一台戏指的就是一场戏,是否连演由事主决定,不像西府那样,一台戏指的是约定俗成的连续演出几天几夜。 为游客或专程观看者演出的收益较好,一次演半小时或一小时,可获得300—500元,因此华阴老腔班经常去华山演出。 2007年7月作者从张喜民处获知,华阴老腔的戏价已升到每场/本戏500元左右,熟人的话收460—480元,给庙会演出至少也得300元,艺人的收入也比以前强了。华阴市文体局整合境内老腔资源,成立了“华山老腔艺术团”,由市文体局艺术股长党安华任团长,统一对外联系经营,凡到外地演出的,除包吃住外,每个艺人每天有100元的收入。 收入分配。关中各地皮影戏班演出的收入分配原则上基本相同,都采用“分账式”,其中又有“平均分配”和“差额分配”两种形式:(1)平均分配。即除去班子必须的花销外,按人数(包括箱子)将收入分成若干份,艺人各得1份,这是现在的分配法。(2)差额分配。即将收入分成比艺人人数多1—2份的若干份,在第一轮的“平均分配”之后,按艺人技艺、地位、付出情况再进行第二轮分配,体现个体差异与多劳多得原则,但差别也不是特别明显,这是传统分配法。分配的时间,有按场次分的,也有按一料子分的。不过,同是分账式,过去和现在、东府与西府,甚至西府各县之间也略有不同。据宝鸡陈仓区(原宝鸡县)秦腔皮影戏班班主韩有芳讲,现在和过去的分配不同:现在的人都讲究平等了,大部分戏班的收入是平均分配,即把以戏价为核心的所有收入(除去“内外交头”)按人头数和箱子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人1份,箱子1份;过去是按艺人在戏班中的地位——也就是演出过程中的作用大小、付出多少来分配的,其中挑签子的(多同时是主唱、包戏、领班长)拿钱最多(约占整个戏价的20%),其次为司鼓和板胡的(约10%),旦角拿钱最少。同是宝鸡市陈仓区的秦腔皮影戏班,中和堂皮影班的分配则是差额分配,即在平均的基础上,略有按劳分配的意味。具体方案是,根据演出人数(5—7人)分成若干份:5人的分成7份,7人的分成9份,其中每人1份,箱子1份,另1份叫唱份,只给演出中唱的人,唱份的分配也不平均,唱得多的多分——分其中的3成,唱得少的少分——分1一2成。 千阳县影戏班的分配规矩。过去是差额分配:敲鼓的1份,板胡兼唢呐的1份,挑线的l份,二胡、勾锣等都是8厘(8厘即0.8份,下同),另有1份唱账给包戏的4厘,其他唱戏的各1—3厘;还有1份账,领班5厘,箱子5厘。现在是平均分配与差额分配相结合;每个艺人都分得l份账,另外有唱账1份(按唱者在该场演出中唱的多少来分)、箱子5厘、领班5厘,领班的又将自己的5厘账分给敲鼓、挑线或板胡中的三位中的二人各分1厘(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位,剩3厘自留),以示对之默契配合的认可,目的是为了搞好关系,有利于今后的演出。现在,千阳皮影各戏班的人数不尽相同,但分配原则 是一样的,基本上都是“平均”加“差额”的分配模式:6人班分成8份账,7人班分成9份账,8人班分成10份账。这是千阳的规矩,陇县、岐山又略有不同。 陇县皮影戏班的分配情况。据艺人张玉琴和康福海介绍,陇县影戏班的收入分配是按艺人本事大小、贡献多少来进行的,一般每人分1份,唱得好的再加1厘,最高的可分到1份4厘,如包戏兼敲鼓的。领班长另有5厘账,若既是领班长又是司鼓、包戏的,也不能拿得太多了,最高只能拿到l份5厘。既然大家合伙搭班,适当的均衡对照顾其他艺人的心理感受,维系长期合作是很重要的。具体分账情况是:每人1份;箱子、领班长各半份(5厘);唱账1份(有的班子有,有的没有),按唱者唱的水平和多少来分,其中包戏的既拿2厘唱的,又拿2厘包戏的,若同时又是领班长则再加1厘,合计5厘,其他唱者分1—2厘不等,不唱者不拿此份,有的角色只能拿到按人头数分的1份账,如拉弦的。唱1料子戏(两个多月)下来,只拿1份账的艺人能挣六七百元,如拉二胡的;若既是箱主、写戏又兼领班长者,则能挣到近3000元;专门写戏者挣的是内外交头,比箱主、演唱的挣得多。具体来说,箱主兼主唱的分1份7厘,能挣1000多元;领班长兼写戏的,1份加内外交头,能挣2000多元;打鼓兼唱的,得1份4厘,能挣1000多元。 岐山影戏班的分配情况。据老艺人王云飞讲,如何分配戏钱,过去和现在不一样。过去是根据每个人在班子里起的不同作用来分的,作用大、出力多的就分得多点,作用小的就分得少点。领班长拿得多些,因为他会的多、能包戏、出力大,而旦角就少点,因为她(他)只唱一个角色,最多再兼一件乐器,出力少。每个艺人分多少账,比例规矩是过去传下来的,已约定俗成,各个戏班都一样,即按人数、戏箱分成若干份,原则上是平均每人1份,但实际操作时并不平均分,多的可拿到1份5厘,少的只能拿6—7厘,其他人则根据作用大小、出力多少拿9厘、1份1厘、1份2厘不等。箱子的账,有的班里按一人算,得1份,也有的按半个人算,只拿5厘。按劳分配,艺人们都认可,没人有意见。现在不同了,都是平均分配,一人1份,箱子也1份,不再分得那么细。原因嘛,一是受这些年来平均分配观念的影响;二是戏少,演出场次加起来的钱也不多,不值得细究;三是大家在一起都有个面子,不想明说谁重要谁不重要。王云飞的班子共10个人,加上箱子分成11份,每人1份,箱子1份。 凤翔县影戏班的分配情况。据艺人罗贵生介绍:原来,挑线的和打鼓的都得能包戏,各分1份账;胡子生(须生)、花脸(兼老旦)、铜器、板胡兼唢呐的,也各分1份账;拉二胡兼唢呐的,分8厘账,若不会吹唢呐只能分6厘账;正旦兼小锣,分8厘账;小旦分6厘账;学徒的无固定份数可分,只分结账——即大家分完后剩下的零头,每台戏一般不会不剩一点零头;箱子按1份账分,但它实际上只能拿到5—6厘,其余4—5厘要分给打鼓、挑线、包戏的各1厘,还剩1—2厘分给领班长或写戏的。一般的,戏班里分账最多的人理论上能拿到1份6厘,如挑线、箱主、包戏三者合一的,可实际上只能拿到1份5厘,另1厘账要拿出来分给写戏的、出力大的或关系好的,当然拿不拿出这1厘账来再分,要看拿1份6厘账者本人的意愿,不拿出来分,自己全留下,道理上也可以,但下次组班子的时候就难保有多少人愿意与他合作了。过去写戏人只得8厘账,后来因写戏较难,花费也多,改成得1份账。同时写戏人拿定钱(外交头)5—10元不等。现在无零头账了,不分男女每人都拿1份,箱子1份,而箱主往往会将箱子账中的若干厘或20—30元送给领班长。 扶风县民间艺术演出公司(席宗虎)的秦腔皮影班有6个人。分配原则为:过去,老艺人分法是6人分成7份账,主唱兼司鼓或挑线的分1份账,少的有分5—9厘账的不等,女艺人最多只能拿8厘账,从来不曾超过男的;现在的分法,按自乐班演出的标准,每人每天得40元,多的部分归公司,少了由公司补贴,主家管吃住。 乾县影戏班的分配情况。领班长按“料子”发给艺人工钱,时间一般是每料子末(一年有春、秋、冬三料子戏),即每料子结束时根据该料子收入的多少来给艺人“身钱”(工钱),艺人与影戏之间无文字合同。6人班的分成7.5份账,其中前首1.5份,全把手1份,只能做一样事的分8—9厘,箱子(装皮影娃娃的影箱,也叫上箱)分半份,铜器(又叫下箱)分半份,上下箱同属一人的,得1份账。 实物分配。每次演出,主家除支付戏价等现金外,还要拿出一些实物来招待影戏班:(1)烟、茶、糖平均分,不分男女每人一份,箱子没有,这是每台戏演罢即分。(2)被面或红布:每“料子”结束时分,每人一份,箱子只留1条。具体说来,若收得30条被面10人分,每人各3条,箱子就不给了;若收得29条被面10人分,则箱主少要1条,因为箱子已分了现金的那份账了;若收得23条被面10人分,则每人2条,箱子1条,剩下的则按被面的实际价格折成现金,谁要谁就出钱买了,这笔钱由大家(包括买被面者)平分。过去贫困地区的主家一般都是上红布(“搭红”),现在家庭条件好些的主家多上价值几十元钱的被面。 上世纪中叶的人民公社时期,华县农村生产队按人头、按工分(一个劳动日就是一个工,一个工值9分钱)进行年终的口粮分配,艺人在外演出影响了上工,只要给自己生产队交三四毛钱,就算上工了,年底就有口粮分。皮影戏班给生产队演出,戏价是一场8—10元钱,每人平分,箱子不分。因为当时华县的光华、光艺、光明、光庆4个皮影班社带有某种集体性质,戏箱由县上统一出资订购,交给戏班使用保管,戏班人员基本固定,演出收入要先留下公基金和公义金,再按人数平均分配。公基金用于戏班的道具维修和其他应急之用,公义金用于办集体大事,如80年代,光华班打后台的赵静斋被火车撞断腿,戏班便从公义金中拿出几百块钱为赵静斋治疗。当时,在生产队里劳动的男劳力,一年只能挣到几十块钱,比皮影艺人要少多了。 总而言之,经济利益,应该是艺人从事皮影活动的主要动力。 (出处:关中皮影/梁志刚著.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