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皮影》——第四章 关中皮影的演出活动——第三节 行规行话
梁志刚 |
|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个行业都有其特定的规矩,俗称行规。旧时的行规是指本行业所有成员在从事该行业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在共同的民间信仰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有益于本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且具有约束力的一些规定。皮影戏行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形成了一些具有约束力的行规。这些行规虽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艺人们一般都会自觉遵守,不敢随意违规,否则就会引起同行的公愤,违规者本人也担心招致神灵的惩罚。 行话,指的是某一行业内部人员使用的外人听不懂的暗语,也叫黑话。它是为了保护本行业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利益,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皮影戏行业也有自己的行话,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关中影戏行业的行规行话。 1.行规 关中影戏演出的季节和班子组合等都有一定的规律和规矩。 (1)演出次数。过去,关中西府的影戏班子每年都要演出“三料子”(三次季节性演出),每次2—4个月:正月初一至四月初八为一料子,艺人们大年初一便离家出门,初二到目的地即开演,到阴历四月初八回来,收麦子、种庄稼;阴历六月初到八月十五为一料子,在外演出,八月十五回家过节秋收,种上麦子后再出去;阴历九月十三日至腊月初八为一料子。演出地点主要是到甘肃省,也有在本地的。现在,因为戏少,出去演出不完全按“三料子”了,而是根据“台口”多少,多了多演,少了少演,出去一两个月都行。东府影戏的演出和组班,也是按季节的,但与西府的不太一样。 (2)组班。关中皮影戏班是相对固定的,即每料子的人员是固定的,下一料子开始前,再根据上次彼此间的合作情况互相选择,自由组合成新的戏班,其中有的班子人员经常变动,有的则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变。在影戏班子的组合过程中,领班长(班主)往往是核心人物,决定下一料子自己班子的组合对象,其他艺人有受聘和拒聘的选择,这是关中影戏的行规。 西府皮影戏班组班的规矩是:每年三料子戏,一次定“一料子”,一旦约定下来,双方就要信守承诺,搭班期间,不管双方有多大摩擦,或技艺水平、其他表现再差劲,领班长也得让其将该料戏唱完,不得中途解聘,艺人也不得辞职。具体情形是:①领班长选定对象并征得对方同意后,要给选定的艺人2—10元钱作为邀聘定金,接受者不得再参与别的班子。此为口头约定,无需文书,艺人们讲究“人言为信”。若艺人违约,跟别的班走了,不但要挨骂,甚至可能挨打,而若家中确实有事脱不开身,提前打个招呼,随后再来加入是也可以的。现在,一般不用付定钱,口约即可。一约即为“一料子”,也就是一个演出季节,2—4个月不等。②在两“料子”间的休息期间,艺人相对自由,若其他班子有戏相约,也可以临时参加演出。③在约定的“料子”期内不得参与其他班子演出,但其间若本班子无戏可演,又恰遇邻近班子临时缺人来邀请,经领班长同意,也可临时出去演出,其收入归演出者本人,但本班写下戏后必须立即回来;若出现临时被邀演出时间与本班演出时间发生冲突,必须先回本班参加演出。④每“料子”结束时,领班主会主动跟自己选定的班内艺人口头商量续约:“下次是否愿意再与我一起出来演?”对方若同意就算定下来了,若不愿意则婉言谢绝。一般情况下,艺人不会主动向领班长提出续约,若该料子结束时没接到领班长的邀请,就意味着自己没被选中,双方心知肚明,但谁都不会说破,面子对艺人来说是极重要的。好在这是自古传下来的行规,不但双方要遵守,整个行业都是如此运作的,没达成续约的一方心里虽会有些别扭,但也都会豁达地对待,另行选择,重新组合便是。 旧时,东府华县皮影戏班每年有两次重新结伙搭班的时间:春季的五月初五和秋季的八月十五。需要重新选择的艺人们这两天都会自动聚集在赤水镇的洪庙或高塘镇的街道十字路口。在这里,班主与艺人们相互选择,各寻所需,当场约定——一定一季(大约半年时间)。据说更早时是一年三季(次)组班:正月某日、五月端午(俗称“农罢”)、八月十五(俗称“秋罢”),艺人们相互选择,约定成班,称“定班子”。 据艺人雷孟乾介绍,旧时东府大荔县影戏的行规是:①一年定两次戏(组班),领班长要付定金,先定前首,付的定金多,其他人员由领班长和前首商量着定,付少许定金。关于定金的作用,行规里是这样规定的:收了定金的艺人必须履行约定,但有三种情况例外,即“死了不还,不唱了不还,班子不成(没组成)不还”。这里的“不还”不是简单的还不还定钱的事,而是强调必须守约的原则。除了这三种情况,受邀人想退回定钱都不行。②戏班与主家的写戏约定,也是必须守约的,写下戏后,戏班将到或已到,主家不想演了,是要照约支付全部戏钱的,而若是戏班误了戏,班主就有可能被吊打,箱子也有可能被扣下。③过去,影戏艺人搭船过河都是免费的,雷孟乾十几年前,过河坐船还不用掏钱。现在不行了,得掏钱付费。 华阴皮影戏艺人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五月十五、八月十五组班子。正月十六,全班子的艺人要聚在一起,炒菜买酒,庆祝组班成功,上演“全”班子戏。该班子的人员需合作到五月十五,根据各自的意愿,也可延续到八月十五,甚至到腊月初八,从腊月初八至正月十五,艺人不受原戏班的约束,自由组合,想加入谁的班,只要班主同意就可以加入。 渭南地区有“组铁班”之说,所谓“组铁班”亦即富人的家班,拥有皮影戏箱的富人往往给影戏艺人300—500两银子,买断其一辈子的演出生涯,除非该艺人日后“三不唱”——声(嗓子)坏了不唱,人死了不唱,改行了不唱,否则不但要退回全部银两,还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艺人一般是不敢越此轨的。班子的班名往往以该富人箱主的名字命名。演出收入归艺人,箱主只收箱子那份钱,这钱一般用来维修箱子,因此箱主实际上是得不到演出挣的钱的,只是图个名罢了。皮影戏箱的置办,一般是由箱主购买上等牛皮,请皮影雕刻艺人到家中专门刻制。为了让艺人刻得精细些,常把雕镂下来的小碎渣子收集起来,用秤称分量,以此确定艺人的工作数量和质量,来付给相应的报酬。富人家刻制、收藏皮影,蓄养戏班,是渭南地区的一种现象,目的是显示其富有或权势。 由此可以看出,关中西府和东府影戏的行规基本相同,仅略有差别。 (3)分工。以东府的影戏班为例:①搭台时,除前声(即“前首”或“前手”)外,其他艺人都要搭台子,因为要让前声休息好,养足精神,准备即将开始的数小时的演唱。台子搭好后,前声拿亮子(白色幕布),签手拿撑杆,二人合作共同将亮子撑好,此举提示艺人:要演唱好一台戏,耍皮影的签手与唱者前声之间的默契配合是最重要的。同时,这也是前声和签手在班子里重要地位的象征,其他人没有资格干此活。②映照影偶的灯的位置、高低由签手负责调整,而其向左或向右则由后槽负责调整。③器具保管:平时,签手保管影人的头茬,帮签的保管影人身子等,后槽保管铜器、亮子,前声保管月琴和戏本——因其演出辛苦,所以保管的东西少,其余各自的弦乐器归各自保管。④旧时,演出时,后槽还需负责给大家倒水,台下替大家铺被子等。 西府搭戏台用料有顺口溜:“十五根椽,八叶板,四个口袋两个碗(装油燃灯用)。青油一罐子,十根钱串子(指串钱的绳线)。” 领班长,即班主,一般由签手担任,能否当领班长主要是看肚里有没有货,有没有水平和能力,并非箱子的主人都当班主。 (4)其他。关中皮影戏行规除对艺人的为人处世、演出过程等进行规定外,还对戏班集体活动中艺人的日常起居进行约束。有一些是很细小的。如东府华县影戏班晚上休息时都是两人搭伙睡,甚至是一条被子两人合盖。而搭伙也有一定之规,不能胡乱凑合或闹情绪的,一般是“前首”与“灯底下”(签手)搭伙;“上档”与“下档”搭伴;“后曹”与徒弟娃或赶毛驴的搭对。哪怕睡前两个人闹翻了睑,也必须睡在一起。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戏班外出必须轻装减负,另一方面也为了时时提醒艺人:班子的团结、彼此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 据华阴老腔艺人张喜民介绍,按照行规,戏班人员不管台下有何恩怨,上台后,都必须全神贯注、高度协作,外人无论是从其动作表情还是演出效果上,丝毫看不出艺人间有何嫌隙,全然是一股劲。例外的现象也有,但极少,而且会招来众人非议。这也表现出艺人们的大局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东府影戏台上艺人的坐姿也是有规矩的:为了在狭窄有限的戏台里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空间,演出时除了签手、硬弦可坐一个屁股(整个屁股都坐在板子上,端身正坐)外,其他3人只能坐半个屁股(半个屁股坐在板子上,半个屁股虚空着,侧身斜坐)。 点戏。有时主家直接点明唱某某戏,而多数情况下只说原则:能唱哪类戏不能唱哪类戏等,其余则由戏班确定。 关于“亮子”。亮子即用来演出的白色幕布,质地有棉布、化纤薄纱等。据作者考察所见,东府多用棉布,透明度低,观众只能看到“亮子”上影偶的造型、色彩、动作等。看不到亮子内演出的艺人们;西府和陕南安康则多用透明度高的化纤薄纱。不仅影偶的形象色彩清晰地呈现在白色的亮子上,而且台子里艺人们的动作举止也依稀可见。东府那看不清内里的棉布“亮子”,加上戏台其他三面也围得严严实实,愈发有种神秘感,以至于好奇的人们尤其是孩子们或掀开幕布边角窥视,或蹲到台子下仰望,试图弄明白里面的艺人们到底是怎么弄出这神奇的影戏来的。 西府秦腔皮影戏班成员的称谓:“手”指挑签子的,因坐最前面而叫前手;“二手”指拉二胡、敲钹、敲锣的;“角”,原叫空色,由女子担任,司手锣,1—2人均可。 2.行话 行话,即行业黑话,是皮影艺人行走江湖、便于行业内部交流而不为外人所知的一些术语。据艺人余海娃、张玉琴、康福海介绍,影戏班子的行话多得很,词汇丰富,吃喝住行都有黑话代号,如:面——条,馍——捞,椒子——烧架,盐——末子,吃——收,炕——翁台,被子——关张,睡觉——垂下来,走路——将馍(蒋拜),烟——寸节,人——帅(男女皆是),老汉——雷公,老婆(岁数大的老女人)——罗,40多岁半老的女子——二全龙,年轻媳妇——干细(子),未婚女子——斗斗,年轻漂亮的姑娘——明斗,女孩——豆花,小伙子——小男,未结婚的男孩——光儿子,娃娃——光光,衣服——挂沙,坏(态度不好、长得不好等)——爆,骂人(此人不好、坏得很)——鳖串,此人不够数儿(八成)——挡土挂宿,眼镜——亮光,笑——喜园地,钱——列(或“连火”),唢呐——顺子,打鼓人——扁雷子,拉板胡——扯丝的,一——留,二——月,三——王,四——的,五——中,六——神,七——兴,八——卦,九——姚,十——菊。 手势语。“手势语”是戏曲演出过程中表演者与伴奏乐队或乐队内部为达到某种和谐而进行的一种相互提示、交流的肢体语言,关中影戏演出中常常使用手势语,其发出者主要是前首和挑签的,可以将此理解为其行话的一种特殊形式。旧时,艺人搭班演出,因演出前无专门时间统一排练,各个艺人的演唱特征、伴奏习惯也不尽相同,演出过程中又无法直接用语言交流,为求得相互间的默契配合,艺人之间需要进行必要的提示性交流,于是便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暗示作用的行业性手势语。这种手势语,宝鸡艺人称之为“挂号”,其具体内容如下:右手上举,以大拇指尖、食指尖相攥,伸出中指、无名指、小指呈三字状,表示用“踏三锤”、“三眼”铜器;右手上举,五指伸开,表示用“五锤”铜器;右手上举,以中指、无名指、小指紧攥,伸出食指、大拇指呈八字状,表示用“倒八锤”铜器;拇指,带板;食指,用一锤家伙;手心朝下,按板;食指和中指,勾锣、板鼓;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道音;小指,用曲牌小曲;手心朝上,连续吹、连续打。 (出处:关中皮影/梁志刚著.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