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皮影》——第四章 关中皮影的演出活动——第四节 相关习俗
梁志刚 |
|
1.请戏 关中影戏民俗中有一个既矛盾又统一的怪现象,一方面影戏艺人社会地位低下卑微,另一方面人们要皮影戏班来演出时又要说“请”,而不能用“叫、让、喊、要、招”之类的词语,敬畏之心由此可见,“请戏”一词也由此而来。一般民众既瞧不起从事请神驱邪职业的皮影艺人,但又需神灵庇护、降福除祸,关中皮影艺人及皮影戏在老百姓心理和生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而这种矛盾又统一的特殊现象只能从其祈神驱邪的功能中寻找答案了。 关中地区请皮影戏的缘由主要是庙会、求平安、还愿和红白事等事项,演出的过程一般由“奠酒”、本戏、捎戏三部分组成,演出时间、本数基本上是固定的,过去一般是三天四夜7本戏,现在也是两天三夜5本戏的。笔者在考察过程中了解到的情形是:这种演出的过程、时间、本数等,在关中西部(西府宝鸡)尤其是山区及甘肃一带得以延续,基本上还没什么变化,而关中东部(东府渭南)、中部(咸阳等地)则明显地简化了——有的演出过程没有“奠酒”部分,时间以一晚上演出1—2本戏者居多,很少有一场戏连演几昼夜的。 千阳县请戏的缘由及相关剧目为:(1)寿戏——日期固定,常演剧目有《万寿图》、《全家福》等;(2)丧戏——有日期限制,常演剧目有《刘备祭灵》、《双羊祭灵》、《雁塔寺祭灵》等;(3)婚戏——常演剧目有《回荆州》、《花亭相会》、《回窑》;(4)庙会戏——剧目很多,但必须先演《香山还愿》,随后不拘形式,任何戏都可以唱,杀戮的也行;(5)平安戏——又叫“谢茬戏”,庆丰收,祈平安,无具体日期要求,但有月份限制。 2.祖师爷 关中皮影戏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也供奉有本行业的祖师爷,不过受地域、民俗、声腔等因素的影响,关中各地不同的影戏班社所供奉的祖师爷也不完全相同,有观音菩萨、关公、孔子等。 作者于2005年7月到关中渭南考察,华阴市(县级市)老腔皮影艺人张喜民介绍:传说观世音菩萨曾三渡关中华阴县,其中有一次发现华阴县将有灾难降临,便在离华阴县很远的地方,以佛光为幕,以竹叶为影,自己坐在蒲团上,演出劝善故事,把华阴县的百姓引来看戏,为百姓解脱了一场灾难。后来,人们仿照这种表演形式,创造出影戏,并供奉观音大士为祖师爷。 2006年2月作者在宝鸡考察,采访陈仓区(原宝鸡县)76岁的秦腔皮影老艺人韩有芳时,见其皮影箱子盖内顶部贴有关公神像。韩有芳解释说:“同是秦腔,皮影戏敬的祖师爷是关公,大戏、木偶戏的祖师爷是观世音菩萨或地藏王。” 陇县影戏艺人张玉琴介绍说:“过去,唱戏前,由领班长(而非箱主)领着艺人把皮影箱子打开,将关公、天官的皮影人(头茬插到“桩桩”——身子上,带签子)放到影箱盖内侧,摆上供品(苹果、月饼、桃等,不能上梨和荤食),上香,烧黄裱纸,然后将酒直接倒在地上、箱子上,班子成员每人磕3个头,口中或心里说些祈求保佑之类的愿语。” 在岐山县采访著名秦腔皮影戏艺人王云飞时,他告诉我们:这里,大戏敬的(祖师爷)是庄王,小戏敬的是孔子、太上老君或关圣帝君,木偶戏敬的是小娃娃。皮影戏的祖师爷是孔子,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教化子民,但因长得太丑,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人家吓跑了。于是其弟子子路等人用帘子将车子遮住,孔子便在里面隔帘说书。可有些人听不懂孔子的话,于是又弄了个透亮白布——与后来皮影戏的幕布“亮子”相同,刻了些人物影偶,根据所讲内容让这些影偶活动起来。后来,孔子的弟子及传人将这一方法继承下来,发展成了影戏。过去,岐山等地的皮影戏班也是在大车上撑亮子演出的,所演内容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行善积德等的剧目,与孔子教化的相同。人是应该受到仁、义、礼、智、信教化的,尤其是孩子,从小受到影戏中正面人物的言传身教,行个礼,磕个头,祭祀祖先等等,对人、对己、对家、对社会都有益无害,所以说影戏是一种教化于民的好方式。 凤翔艺人罗贵生也说皮影戏的祖师爷是孔子:过去说孔子个子小,“脸是蓝靛须发黄,走遍天下安学堂,学下七十二弟子”,孔子想要教化子民,但因自己个子小,面貌丑,所以发明了皮影来教化人们。在大车上演出皮影的形式和多演教化内容这两点遗风,是关中皮影戏起源于孔子“隔帘说书”并将孔子奉为祖师爷的重要依据。 关中戏曲演出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但凡遇上皮影戏与大戏在同一村落演出,皮影戏没开演,大戏是绝对不能先演的。当地皮影艺人每言及此无不充满自豪地说:我们皮影戏就是比它们(大戏)高,因为我们的祖师爷(观音菩萨、关公、孔子)比他们的祖师爷(小娃娃——二郎神、庄王爷等)高嘛!这应与二者所奉祖师爷的地位差异有关,也与二者的作用功能有关:皮影戏的主要功能是娱神驱邪,而大戏的功能主要是娱人,在世人眼中神当然高于人啦,娱神的戏不开演,娱人的戏岂敢开演? 3.禁忌 禁忌是民俗信仰的重要内涵之一。“禁忌作为特殊的民俗事项,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对受尊敬的事物不许随便使用,因为这种神物具有‘神圣’或‘圣洁’的性质,随便使用是一种亵渎行为,违反这种禁忌就会招致不幸,遵循这一禁忌,就会带来幸福;二是对受鄙视的贱物、不洁、危险之物,不许随便接触。违反这种禁忌,同样会招致不幸。”禁忌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仲富兰指出禁忌大体上由四个方面而来:一是对灵力的崇拜和畏惧。灵力,即英语中的mana,其含义为“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据说,禁忌就是灵力依自然的直接的方式,或者以间接的传染的方式,附着在一个人或物或鬼身上所产生的结果。一般说来,“灵力说”,更多的是着眼于禁忌的原始状态和原始的禁忌状态的。二是对欲望的克制和限定。其主要依据是弗洛伊德从心理学角度对禁忌所作的分析。弗氏认为,欲望是人的本能要求,但是,作为“社会的人”便要对欲望进行某种抑制。三是对仪式的恪守和服从。仪式的规定往往带有某种随意性,然而,禁忌一旦形成之后,就具有了“不可抗拒的约束力量”。人们出于社会化的需要,往往并不去认真考察它的合理性,而只是绝对服从。并且它还将依靠社会的、宗教的、宗法的权威意志以强制的方式传承下去。四是人们对教训的总结和汲取。这是人们将认识的过程作为一种因果关系的推导过程。由于早期人类的愚昧和科学的不发达,这种推导往往造成偏差,从而形成人们对某种“偶然因素”的共同的误解。由这种“共同的误解”而得出的“教训”,也是形成禁忌的一个缘由。 生存于民俗信仰土壤中的中国影戏自然也有许多相关的禁忌。过去,关中皮影戏班的禁忌很多,如:(1)影人夹子平放时需朝上,靠墙放时须正面朝外,否则谓之曰“背时”;(2)男女影人的头和身子不能混杂,以免乱了阴阳,会出现有违纲常伦理的男女野合之事;(3)搭台演出前,若皮影的身子和头茬没连到一起,不能撑亮子,否则不吉利,容易出事——对主家、戏班都不好;(4)搭戏台时,撑亮子的棒子不能掉到地下,唱完卸台时也不能掉到地下,否则不吉利,意味着本次或下次演出将有不顺之事发生,而其他时间无此讲究;(5)影人的摆放,无论是收藏在影夹里的还是演出时搭挂在两边线上的影人们的朝向都必须一致,且一般是朝着前方(亮子、观众)的,绝对不能脸对脸(也就是口对口),因为这样会使班里的艺人之间产生口角、闹矛盾,或出现忘戏、唱错戏等问题;(6)将皮影娃娃的头茬与身子组合时,一定要插牢,演出过程中影人的头是绝对不能掉下来的,否则主家是极不高兴的:人头掉下来,意味着死亡,太不吉利啦;(7)乐器不能躺在地上,必须立着放;(8)严禁任何人的屁股坐在剧本上,怕“臭”了戏;(9)女人不能坐到戏箱上,因为女人身子不洁净——女人的月经会冲撞箱子中的神仙(影偶),不吉利;(10)艺人戴的帽子不能放在戏箱上,会影响“台口”(接戏场次、财运);(11)因平安吉祥事项而演出的戏,不能唱杀戮内容的剧目,等等。 关中皮影戏班除了遵守自身行业的禁忌外,还要尊重演出地民众的习俗,不得违犯当地的一些禁忌,老百姓对此颇有些讲究。如吉庆场合,忌讳演唱杀生害命类的剧目,要演团圆喜庆内容的,开场须唱《回荆州》、《打金枝》之类庆贺戏;有些影戏名称、内容等若对主家的姓氏、先人或所在地地名等有冒犯的,也不能演,比如为韩姓主家演戏,绝对不能唱《斩韩信》,在北堡子演出千万不能唱《罗通扫北》。西府皮影演出的禁忌有:杨姓多的地方,不能唱杨家将的戏——杨家死人多;当地的头一场要唱还愿戏,戏中不能有杀戮、死人的内容。一般一演就要连续3天,头场指第1天3场戏,演足了1天3场、3天9场之后,其余的再唱什么就不讲究了,有啥唱啥。 此外,皮影艺人们还有自己独特的信仰,如:戏班在行程途中,若见到婚嫁迎娶的,不好,预示不顺利,影响财运,而遇到出殡的则是好兆头,财运来了嘛——影戏的祭祀功能也由此可见一斑。演出时,不管唱何种剧目的戏,只要有狗跑进台子里,艺人都很高兴,因为狗来了,就意味着会有人来写戏了——狗带财运来了。 这些禁忌、信仰与行规相互交融,难以割裂。 4.艺人地位 旧时,关中影戏艺人是受歧视的,社会地位卑微,当地俗言道:“一不学吹手(为死人吹喇叭的),二不学戏,三不学代召(理发的)把头剃。”人们觉得这三类活儿很下贱:吹手给死人吹喇叭吊丧,却不能上人家的酒席上吃饭;理发的不管谁的头再脏,也要为人家洗净;戏子给神鬼唱戏,不能睡在家里,只能住在神庙里——你是神了嘛,地上铺些麦草,盖个自带被,且死了也不能入祖坟,活得很凄惨!戏班艺人自言“唱戏没本(戏本一成本),越唱越紧(贫穷)”。岐山皮影艺人王云飞说:过去唱戏人穷得很,大多娶不起婆娘,毛病也多,到处吃喝嫖赌。不过,这里的老百姓还是保守的,关中有一风俗:村民家里“宁让盛丧(放死人),不让成双(戏班的野男女合住)”。其实,戏班中多为正派女子,并不与任何婚外男子胡来,只是因为生计或爱好才干这一行的。另外,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怪不得艺人:有些村里一些“无后事”的人家为求有后,还主动让自家的婆娘(老婆)与影戏艺人发生关系,以图生下后代,续上香火。这些人家觉得,戏子到处走,嫖的多了,也记不清都和谁“那个”过了,“事”后早忘了,所以“求后”的当事人心里不太担心戏子过后会来认领孩子。不过,影戏艺人们也有引以为自豪的时候旧时演戏的人过河搭船都是免费的。关于这一风俗,民间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故事:有一年王母娘娘在西天举行蟠桃盛会,请八仙唱戏助兴,八仙个个喝得大醉,归来上不了船,何仙姑从曹国舅抱着的由4块檀香板组成的云阳鼓板上抽下一块做了上船的跳板,并留给了船家,从此说书唱戏艺人的乐器云阳板就剩下了3块,所以说书唱戏的艺人过河就不用交钱了。实际生活中,往往是说书唱戏艺人过河途中或之后为船工说唱一小段,双方其乐融融,两不相欠。当然,这是旧话了,现在过河坐船得掏钱付费了。 5.皮影戏与木偶戏 二者均为傀儡性质小戏,都与祭祀性活动关系密切,且常相伴演出,有的就是皮影和木偶一体化戏班,根据主家要求,或单独唱皮影戏,或单独演木偶,或二者都演——白天演木偶晚上演皮影。岐山王云飞介绍说:小戏是地方戏,说本地话,通俗易懂,在当地受欢迎,但也因此受地域影响,跑不多远。皮影戏是吉利戏。有些地方不唱木偶戏,因为它(木偶)是半截子人——无腿无脚,唱了要死娃哩,不平安,不吉利。岐山民间把木偶叫“zhouhu”(肘乎),谁若听说某村唱木偶戏就会相约道:“走,去看看谁家死娃哩。”也有一些村子特别是偏远山区不讲究,没死人也唱木偶戏。解放后基本上不太讲究了。 旧时唱戏的叫“跑江湖的”,戏班艺人大多吸鸦片。王云飞说我师傅班子里除了我还是娃娃不吸外,其余的都吸。吸大烟的原因之一是一吸上它精神马上就好,身上的病痛也不疼了,唱得也有劲,结果赚的钱都吸进去了,自己的家也不管了,老婆也由人家帮“管”着呢。 (出处:关中皮影/梁志刚著.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