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皮影》——第五章 关中皮影的雕刻艺术
梁志刚 |
|
影和戏是皮影戏构成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影”有手影、纸影、皮影(包括牛皮,驴皮、羊皮)、塑料影等,而关中皮影都是牛皮制成的。关中皮影的上乘雕刻作品,无论是原料皮质的选用、雕刻工艺的完善、雕镂手法的精湛、雕饰技巧的高超、绘色效果的精美,还是整体性的艺术效果,在国内皆为一流。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皮影戏演出日趋式微,但关中尤其是东府华县、华阴的皮影雕刻却呈现一片生机,当今的关中皮影雕刻已从单纯服务于影戏班社的演出,发展成更多地作为观赏性民间工艺美术品而走进千家万户。 关中皮影有其独特的造型风格,人物的头部多为正侧位造型,以顶、额、鼻、颚、后脑为轮廓构图,只刻画出一边脸和一只眼,因此民间戏称看皮影戏是“两只眼看一只眼”。文生和旦角的面部基本上是镂空的“虚脸”,人物显得眉清目秀;花脸和丑角的头面多是未镂空的“实脸”,眉,眼、口、鼻都有脸谱化的夸张变形。特殊人物的身体部位也有夸张和变形,如手臂、腿脚等肌肉隆起、青筋裸露,以突出人物的特殊性格。人物的性格,主要通过头面部来展示,通过五官塑造性格——吊眉展阳刚之气,平眉显阴柔之美,实脸圆嘴呈丑角诙谐幽默之趣,人物多通天鼻大额头。 关中皮影的雕刻,按雕镂技艺、艺术风格等可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东路皮影指渭南的大荔(同州、朝邑)、华县、华阴、合阳、澄县、蒲城、临潼一带的皮影,西路皮影指宝鸡、咸阳的陇县、千阳、凤翔、岐山、扶风、眉县、乾县、礼泉一带的皮影。过去,东西二路皮影在造型、服饰、色彩、雕刻等方面差异较大。东路皮影,旧时以“同朝”(同州、朝邑,现属大荔县)的为最佳,现以“二华”(华县、华阴)的为代表,造型独特,雕镂精细、色彩鲜明、玲珑剔透,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民俗价值。其影偶制作,以上等牛皮为原料,经炮制刮毛去脂、磨、刻、染、熨,缀等20余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影人高约33厘米左右,造型小巧玲珑,色彩鲜亮净透;以五官塑性格,吊眉展阳刚之气,平眉显阴柔之美,实脸圆嘴呈丑角诙谐幽默之趣,人物多通天鼻大额头。人民大会堂陕西厅至今仍摆放着华县已故皮影雕刻艺术大师李占文的作品。西路皮影制作较为粗犷,雕色简明质朴,构图大方舒展、古朴厚重,线条洒脱流畅,造型丰满刚劲,但色彩变化较少,雕工略显粗糙。另外,也有人认为在关中东西两路之间存在着中路皮影,俗称“兴平”皮影,呈现的是东西二路结合的特征,以旧时的灰皮皮影为代表,其皮子处理工艺独特,质地灰白柔韧,雕刻精致细腻,色彩柔和丰富,具有极高的工艺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由于皮质过于柔软,因此不宜用于表演。遗憾的是这一灰皮制作工艺现已失传。现在,东、西路皮影雕刻在造型、色彩等方面已趋于同化,以西路向东路学习的较多些。 (出处:关中皮影/梁志刚著.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