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间美术研究(第一卷)》第四部分 皮影——陕西的皮影与皮影戏改革 三、陕西皮影业的体制
张茂才 |
陕西皮影戏的品种流派既多,于班社林立、演出活动相当繁忙中,箱主与领班之间、班社之间及班社内部,问题自然较为复杂,因而班社的体制也各不相同。旧时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乡绅官第家蓄箱底者,主要为自己家庭的节日喜庆和本族中人的文化娱乐服务。采用招聘名师高徒或交由他们信赖的领班进行演出活动。这类皮影班社在东府和北路颇为不少,如清代陕西泾阳安吴堡吴氏家庭就是这样,他们高价请工刻制了精美的皮影箱底(北路皮影造型),并请阿宫腔皮影名家专为他们家庭和本族演唱,对外演出活动较少。其艺人工资费用金由他家包付。其他中小家族的箱底,则由所择领班进行演出活动。除逢节日喜庆为他们堂会演出外,主要进行对外演出活动,其经济收入的分配办法,一是抽成分红,箱主的抽成是以戏箱的新旧大小程度、及与箱主的亲疏关系而定,一般情况下箱主抽成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三十;另一种办法是承包制,即领班一年或一季给箱主多少钱包干、定期付款或分期付款。在民国时期付款办法多以实物折价,也有按旺季淡季之分,收费多少各有不同,但一般比抽成收费为低。这种承包制的戏箱,多系旧箱底或破落家庭。至于班社内部,对于演出收入的款额除给箱主上交和必要的杂支外,其成员按技艺水平之高低,实行内部提成制,领班和技艺商的成员,抽成较高。 二、皮影戏班社成员集体合资购置箱底。这种班社各地均有,其戏箱多属箱主的旧箱底,折价变卖而购置的,这种班社的收入分配,一是按股分红,二是按艺提成,也有二者兼有的,这要看当初买箱的资金筹措办法具体而定。 三、艺人家中自购小型戏箱,自领班社,组成家庭影戏班子。也有个别吸收其他艺员参加(群众叫搭班),但总是以自己家庭成员为主的。这种家庭班社,多系影戏世家,祖辈相传,有半农半艺或职业组织,常年演出。如乾县弦板腔老艺人郝振有、郝振安的家庭班社,就是相沿几辈的家班子,群众称郝家班子为“一窝鳖”。还有礼泉县的王天德也是几辈祖传的家庭班社,他的两个孩子都是家庭班社的成员。其收入分配与前两种不同,即家长制的办法。 解放后,一部分大家族的皮影箱底,有的分到村社,有的分到皮影班社,也有的执行了党的文化政策仍由家族保管。但凡是演出活动班社,均按三改政策要求,实行改人,改戏,改制,上演节目要进行审查,要按照规定的上演剧目进行演出。取消了乡绅官第的抽成剥削,对于民营集体文化组织与家庭班社实行文化保护政策,积极地贯彻双百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极左路线时期,传统剧目一律禁演,这些班社组织大都解体、停业,有的从业艺人竟被打成“牛鬼蛇神”,有的将皮影箱底失散或毁坏。“四人帮”粉碎后,一些班社演出活动逐渐恢复。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皮影演出组织进一步活跃起来。皮影制作工艺也得到重视,还有的地方出现了“青年之家”皮影队,显示了新的生命力。皮影组织已成为广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陕西皮影戏班内的组织分工如下: 一、碗碗腔:一个弹月琴兼唱和白,连带打边鼓、堂鼓、手锣,座位挨近亮子,名曰“前手”;耍签子者专管人物的表演,不唱不白,一人掌二弦兼管铙钹、唢呐、大号,一人敲碗碗带打梆子、铰子、大锣、马锣;另有一人拉二胡兼整理传递皮影道具、添油、拨灯、打杂。一台戏共计五个演职人员,号称“五人忙”。 二、弦板腔:音乐分为文、武两场。文场乐器为三弦、二弦,加配板胡、二胡和笛子。武场乐器除了“二板子”、“蚱板子”各铜响乐器、鼓等,还有梆子。其编制少则四人,多则六人。 四人制:前手——主唱、耍签子,打梆子: 二手——打板、弹三弦、敲小锣; 三手——拉二弦、拍铙,兼唢呐: 四手——打板子、敲大锣、吹喇叭,兼唢呐。 六人制:前手——主唱、耍签子、打梆; 二手——打板、弹三弦、兼战鼓; 三手——拉二胡、拍铙、兼唢呐; 四手——打板子、敲小锣,兼唢呐 添油拨灯 五手——帮签子、敲大锣,兼喇叭 添油拨灯 六手——拉板胡、敲小锣。 三、阿宫腔:也是五、六人组成,艺人有顺口溜说: 前手唱戏满台跑,两手忙把签子挑; 二把手帮签心要巧,还要敲锣吹大号; 打板的小锣、鼓鼓一块敲,填空说白凑热闹; 弹月琴的莫“品麻”,抽空跟上拍大镲; 二股弦带上领头拉,着急了还要吹唢呐; 拿上胡琴不离手,有时还要吹梆笛。 这段顺口溜,生动地表达了阿宫腔皮影戏班六名演职人员的分工责任。 关中西路皮影分工大体相近,有所谓“七紧、八慢、九消停”的说法,与大戏比较,人员紧凑是显著的特色。皮影艺人也颇以此为自豪: 人不在多要求精, 一人能担千人行。 白天养神或学艺, 晚上灯下耍本领。 也正由于人员少,设备简单,轻便易行,适应广大农村小农经济的历史条件,民间皮影戏才能长期流传和发展。 (出处:陕西民间美术研究(第一卷)/宁宇 荣华著.陕西:西安人民出版社,1988.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