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间美术研究(第一卷)》第四部分 皮影——陕西的皮影与皮影戏改革 五、陕西皮影的制作工艺
张茂才 |
陕西皮影艺术有着独到的制作工艺技巧,传统的制作工序大体上是: 1.选料;2.制作;3.画稿;4.雕镂;5.彩绘;6.发汗熨平;7.缀结合成。依次序介绍如下。 (一) 选皮 陕西皮影均以上等牛皮作为刻制原料,因为牛皮质地坚韧,透光性强。一般选用四、六口的母牛皮为最好。如果选用黑牛皮,不论公牛或母牛皮均可。 (二) 制皮 牛皮的泡制方法有两种工艺。一种是“净皮”,另一种是“灰皮”。净皮的制作工艺是:在牛皮选好后,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根据气温、牛皮和水的具体情况掌握),取出用刀刮制。第一道工序先刮去牛毛,第二次再刮去里皮的肉渣,第三次是逐渐刮薄,刮去里皮。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细致精作,把皮刮薄刮亮为止。刮时一定要注意使皮子薄厚均匀,手劲要轻而稳,以免损伤皮子。刮好后,把皮子张开展平定好,放在背阴处让其阴干(切忌暴晒),干后即可使用。在陕西习以为最好的皮影原料是“灰皮”。这种灰皮的特点,一是皮色洁白透亮,透明度高,且永不变色;二是质地柔和,软中有刚,弹性强,不变形,三是敷彩后色泽饱满晶莹,透明感强。灰皮的详细制作工艺现已失传,仅知是在净皮的基础上用石灰水加工泡制而成,故称灰皮。据说在明、清时以礼泉县北屯镇制作的灰皮最好,远近闻名。这种灰皮大约因为工繁价昂,只有那些有钱的东道主如豪绅官第才用它。如今我们偶尔还可看到一些用灰皮制作的皮影,那必定是有来历的箱底遗存,自然是弥足珍贵的了。 (三) 画稿 成品皮用湿毛巾捂软,然后用木棒在皮面上反复推磨,叫打磨皮子,直到压平磨光,放在设计好的图样上,用钢针把各个部件的轮廓和设计的图案纹样分别描画在皮面上,这叫过稿。再把皮子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 (四) 雕镂 刻制皮影有好多种工具,如刀、刃、眼、凿等,分工很讲究,要求熟练运用各类刀具的不同施用方法。根据传统经验,在刻制线状之类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之类的纹样时,则用平刀去“推”,对于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之类的圆形花纹,需用凿刀去:“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之类图样,则需用尖刀(即斜角刀)“刻”制。艺人总结过一些经验: “樱花”平刀扎; “万”字平刀推; 袖头袄边凿刀上; 花朵尖刀刻。 陕西皮影刻制的基础技法是“推皮走刀”。要练好皮走刀不走的刻法,首先要学会推皮的手劲功夫,直练得功到手熟,这样才能发挥刀具和材料的效能,还要学会掌推刻、凿,扎、打、挑的刀法运用。尤其是在刻制精巧细致的图案纹样上的用刀,要准确细致,有法有序。在刻制皮影过程中,要注意工艺程序,艺人们的经验是: 刻人面——“先刻头帽后刻脸,眼眉刻完再刻鼻子尖”。 按其中道理很明白,若要先刻五官再刻头帽,脸部细纹就容易断裂。如在刻制过程中皮子已干,应再用湿毛巾把皮子捂软继续刻制。毛巾湿度不宜大,一般是潮而不湿不润为度,以免线纹模糊或消失。 刻衣饰花纹——“万”字先把四方画, 四边咬茬转着扎。 “雪花”先竖画, 然后左右再打叉。 六棂丢出齿, 挑成雪花花。 刻盔甲——黄靠甲, 先把眼眼打, 拾岔岔, “人字”三角扎。 刻建筑装饰——空心桃儿落落梅, 雪里竹梅六角龟, 一满都在水字格。 (五)彩绘 敷色是一项极为精细而重要的程序。以往皮影敷色大都采用品红、洋绿、石黄和国蓝等水性染料,色彩单调、色相偏柔,变化不多,局限性较大。近二十多年来采用涂相片和幻灯片用的液体或纸片型的透明色彩作为辅助色料,使皮影色彩更为丰富和艳丽。敷色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传统的敷色方法,是将各种颜料分别融化在明胶溶液中,用酒或酒精灯加温,以毛笔敷色。各色要分别单独施用,先后涂染,以防色彩相混。再一种敷色方法是将各色分别直接涂染在刻制的皮影部件上。然后用融化的明胶涂盖。近年也有人在敷色后用凡立水或桐油涂复一层,这种皮影色泽虽一时间甚为鲜艳,时间长了凡立水就会老化变色的。 (六)发汗熨平 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它的目的是为了使敷上的色彩经过适量高温吃入皮内,并使皮内保留水分得以挥发。脱水发汗的办法很多,有的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热炕的蓆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或电熨斗熨烫,另—种很老的土办法,就是用土坯或砖块烧热压平皮影使其脱水发汗。脱水发汗的成败关键就在于掌握温度火候。过去艺人们掌握火候的土办法叫“弹指点水”,就是用手指蘸水或唾液弹滴在熨烫用具水,观察水的变化表现判断温度的高低。既看水点所起泡沫大小的变化,也看水分蒸发的速度快慢。其要求温度一般在70°上下。温度恰当,皮子脱水发汗顺利,皮内水分即可挥发,颜色即可吃入皮内,使皮影的色泽鲜美,且久不褪色,而胶质也可溶化封闭住皮子的毛孔,皮影永久不翘扭变形。如果温度不当,过高则使皮子搐缩一团,工艺全部报废;温度不足,胶、色不能溶化而吃入皮内,皮内的水分也难能排尽,造成皮影人物的色泽不亮,时间长了仍会变形。上述各法有优有劣。用烙铁、电熨斗脱水发汗方法虽然便捷,但效果较差;压在热炕蓆下发汗法,主要用于皮影大型布景,其实就是给皮影人物发汗也是可行的办法,用土坯或砖块脱水发汗效果很好,据说明清时代一些质量较高的皮影箱底,多是以土坯压熨的。估计这是土坯烘热后,温度平和和吸水力强的缘故,但此法功效十分缓慢。 (七)缀结合成 皮影人物是影戏的主体,它的结构是颇具巧思的。为了动作灵活无碍,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通常从头到脚有头颈、胸、腹、腿(2)、臂(2)、肘(2)、手(2)部,共计十—个构件。 头部:头包括颜面、帽及须,颈部下端为楔子,演出时插入胸上部卡口内,不用时则卸下保管。 胸部:上部装置卡口,以备插皮影人头用。与胸上侧同点相钉结的有二臂,各分为大小臂两节,小臂下有手相联。 腹部:腹上与胸相联,腹下与双腿相联,足与腿部为一块整体,其中包括靴鞋在内。 除这十一个构件而外,为了表演的需要,还得装置三根竹棍做操纵杆,即习称的“签子”,文场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装置一根签子,用铁丝连接之,要求影人能反转活动,再给双手处各装置一根签子,便于双手舞动。武场人物胸部签子装置位置在胸后上部(即后肩上部),以便于武打之方便。近年来在皮影戏的改革中,也有给足部加脚码装置,以丰富下肢之动作,脚码可安可卸,使用时需得辅助人员舞弄之。 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使肢体的叠合锁连灵活又避免过多的重影。其枢纽是用二胡的丝弦或皮子刻的枢钉联缀的。在合成装订各构件时,对关节部位都要注意检验,找好重心位置后再钉跟穿线,以保持皮影人物的身躯端正平衡,显示出形体美和表演上的灵活性。 在刻制皮影时,对成品皮的合理使用,也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注意用于头、胸、腹这些显要部位,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于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这样既可节约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质量,同时也使皮影人物形成上轻下重,在挑签表演或静置靠站时安稳、趁手。 陕西皮影在制作工艺上具有一套较为完整而成熟的基础技法和教徒方法,国内即使一些影戏甚发达进步的地区在这方面较之陕西仍有很大差距,尤其在刀法工的运用显得无章无序。陕西皮影艺人们的实践经验是我国皮影艺术的富贵财富。 (出处:陕西民间美术研究(第一卷)/宁宇 荣华著.陕西:西安人民出版社,1988.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