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美术研究>研究论著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陕西民间美术研究(第一卷)》第四部分 皮影——陕西的皮影与皮影戏改革 六、陕西的皮影戏改革

张茂才

    皮影戏拥有广大深远的群众基础。在我国历史上曾被封建宣传所利用,如唐时之变文,明清宝卷与宣讲等。在我国历史上也发挥过宣传革命、鼓舞人民的作用。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它是向农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传播文化知识的有效形式,也是农村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有益形式。党的文艺工作者曾和皮影艺人密切合作,创造设计和刻制过现代戏的皮影人物图像。在陕、甘、宁边区曾以碗碗腔等剧种演出过《白毛女》、《红娘子》、《逼上梁山》、《三世仇》、《兄妹开荒》等剧目,激发无数工人、农民和战士的阶级感情和斗争精神。
    解放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皮影戏这个古老的剧种,迅速得到革新和发展。皮影戏对于社会主义新戏曲的贡献,最大的一条是剧种方面的,即皮影戏引起了专业剧团的注意,采其音乐唱腔剧本改由真人扮演,从而把皮影戏种变成了舞台戏种。一九五八年,首先由兴平县人民剧团与乾县人民剧团(今乾县弦板腔剧团)将弦板腔搬上了大戏舞台。此后相继有富平县人民剧团把阿宫腔搬上了大戏舞台,商洛人民剧团把道情搬上了大戏舞台,省戏曲剧院将碗碗腔搬上舞台,一九五九年榆林人民剧团把陕北碗碗腔经过发展也搬上了大戏舞台。这些地区的皮影剧种自搬上大戏舞台后,积极向老艺人学习,挖掘传统剧目,精心钻研、改革和培养演员,各类角色分成了“行当”,改变了由一人演唱的状况。当一九六○年陕西省举办新搬上舞台剧种会演时,弦板腔有《紫金簪》、《九连珠》;阿宫腔有《兵火缘》、《取桂阳》;碗碗腔有《金琬钗》,小戏改大戏显示了丰硕的成果。群众欢迎,领导和专家称赞、巡回演出、进京汇报盛况空前,堪称艺坛佳话。
    第二个方面是造型艺术方面的,例如老艺人李占文的皮影作品曾作为屏风装饰应用于人大会堂陕西厅。为电影美术片的造型设计师提供了直接的资料素材,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在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礼品、旅游纪念品方面发挥了光荣的作用。对皮影戏本身来说,更重要的方面是这种古老的小戏本身还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自身还应该得到提高发展。解放以来,一些地方把当地分散歇业的皮影艺人重新组织起来,一方面进行改革演出,一方面进行挖掘整理,抢救这些民间皮影剧种和剧目音乐等,有些县的文化馆还为皮影班社提供条件,招收学员,进行培训,以继承发扬祖国这支古老的艺术花朵。一九五六年陕西省召开了皮影、木偶戏观摩会,检阅了全省皮影、木偶戏的发展水平,交流了改进和提高的经验,尤其是对皮影戏的发展,引起了文艺界的重视。
    原陕西省文联比较重视民间艺术的抢救挖掘工作。我在文联工作时,曾同聘请来的皮影雕刻艺人李占文等一起设计制作现代皮影人物道具,供应和提倡农村皮影班社演现代戏,现代皮影《白毛女》、《三世仇》,曾在《陕西文艺》上发表。《白毛女》全套皮影人物,还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苏联“奥布拉斯佐夫”木偶专家。此时我大量走访过民间皮影艺人,如华县的“一杆旗”,大荔县的谢德龙(后来他来西安成立“西安德庆皮影社”,先后在北大街及平安市场演出十多年),富平县的段天唤(艺名唤子娃),礼泉县的王天德 (艺名麦巽)、梁士英(南娃)和读书娃等。他们的技艺各有千秋。
    为了尽快改革和发展皮影队伍,陕西省文化局于六○年成立了“陕西省傀儡艺术剧团”,团内设木偶、提线和皮影 三个队。并分别派员到全国民间小戏改革较好的地区与单位考察学习。我也到各地去检查了解派出人员的学习情况,当时河北唐山市的影调皮影戏,在剧目和表演上有了新的发展。皮影人物的表演技巧丰富而精致,连皮影人物的水袖也是极其精彩的。在武打表演上如舞剑、劈刀等都有绝招,剧目改革、舞台灯光等也均有改善。黑龙江皮影戏在剧本创作上有突出成绩,上演的新编民间传说故事剧《秃尾巴老李》,充分利用了皮影舞台的广阔天地,施展了皮影戏的特技效果,加上灯光改革的成效,美化了皮影场景的画面色彩,很受群众欢迎。尤其动人的是湖南皮影戏,它在为青少年演出中不断进行艺术改革,作出新的突破,创出新路子,童话寓言故事剧《龟与鹤》,好似哑剧,全用动作表现龟与鹤的斗智,舞台音乐与灯光效果配合得协调一致,令人啧叹不已。其它如杭州等地的皮影改革工作,也都有新的进展。
    各地皮影艺术的改革形式,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如黑龙江、唐山和杭州等地,保留传统的以地平线(即亮子的底边)作为表演线的办法,在灯光布景及其表演方法上加以改进。另一种是湖南,它吸收了电影动画片的方法,皮影形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皮影人物有正面侧面等多种形象出现,突破了传统的以地平线作为表演线的形式。它以演现代戏、童话寓言故事剧为主,在表演方法上也突破了传统的程式。通过观摩学习,我们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欣赏水平,增强了对皮影改革的兴趣,同时也认识到我省皮影艺术历史悠久,基础雄厚的优势。省傀儡艺术剧团,很快选调人员,请来了刻制艺人,并借用杖头木偶队的乐队,组成了皮影演出队。用一个月之期完成了《秃尾巴老李》和《采蘑菇》的排练,于1961年春节在西安正式上演。数场演出,观众始终满座,反映很好,连德庆皮影社的同志及谢德龙老艺人也来看了我们 的皮影戏。为这次排练演出,我们重新设计制作了皮影戏舞台。将原来3×6市尺的亮子改为4.5×9市尺的亮子,并作了幕布,将一人耍签子增加为三人耍签字,将原来由一人包唱改为分行当角色演唱,乐队人员和乐器也得到加强和丰富。皮影人物道具重新设计制作并加大了尺码,皮影人物为1.7市尺,其它道具等均按比例增大;在灯光方面改换用各色日光灯管,并增设了水灯、云灯和幻灯,皮影舞台景色一新,确实吸引了观众,改变了一些人对皮影戏的归看法。这次改革小改而已,振兴陕西皮影之设想在实践中逐步进行,但不到一年,我们的皮影队就在当时三年困难的条件下夭折了,除了两个耍签子的演员和刻制皮影的艺人外,皮影队其他学员都被下放了。由于社教、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这个皮影队后来不但没有得到恢复,我们这些立志改革者也变成了“牛鬼蛇神”,所保留的皮影人物道具变成了“封、资,修黑货”,国营的傀儡艺术剧团也变成了民营的木偶剧团。在此期间西安德庆皮影社领导上重视了改革皮影工作,由马仪同志设计了现代皮影。我支持木偶剧团的皮影刻制艺人李占文去帮助刻制改革,不料李占文的改革之作没有受谢德龙的欢迎。一九七四年北京举行全国小戏调演,陕西除省木偶剧团出一台木偶戏外,还从华县碗碗腔皮影队、富平县阿宫腔皮影队和礼泉县弦板腔皮影队选组了一班人赴京参加。演出了《换猪》、《一棵苗》等现代戏。为了参加北京调演,除了对这些节目反复加工排练外,着重对舞台灯光、布景等进行研究改革,重新研制了水灯、云灯、幻灯和各色照明用的日光灯,经过反复试验,其优点是在亮子上消失了签子投影,人物、灯光、景色很美,有电影动画片之感。而问题是影片必须紧贴亮子,略离亮子其形象便发虚甚至消失,但贴紧亮子却不便于表演,加之设备加大、人员增多、失去轻便灵活的特点。所以有得有失,难以达到完全满意。看来从屏幕形式美方面考虑出发是一个方面,但目前还是要把剧本内容、音乐效果和表演技术质量,皮影造型制作等方面作为皮影改革的重点。
    近年来我省蒲城、石泉,宝鸡等地为了配合各项工作,采用纸、绸、胶片等材料制作影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其制作方法如下。
    (一)纸制影人:是把所需形象的各个部件,用铅笔分别画在较厚的道林纸或绘图纸上,涂上水彩颜料,然后用剪刀沿着外轮廓线剪好。用刻刀镂空图案花纹,用白蜡溶液薄薄地浸或涂一遍,再用文火将蜡烘化,然后将各部件关节处用线联缀而成。这种纸制影人与皮影人物具有同等演出效果。作为临时宣传任务,化钱少,制作简便,最易推广,有大力推广的必要。 
    (二)刻纸贴彩影人:是把所需要人物的部件,分别画在马粪纸或硬纸片上,如同剪纸那样用刻刀刻出人物基本形象,然后根据需要在镂空处贴各种不同色彩的薄纸或花纹纸,用白蜡涂烘,使其有透明感。其关节经缀联之后,便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本身不透光、贴彩部分有透光感的纸影艺术。
    (三)胶片夹纸制作影人,用水彩颜料把人物各部件,分别画在细质纸上,然后剪好夹在透明胶片中间,用透明胶或化学胶水粘好,再用刀刻制而成。也有的地方用铁丝纱绸制作影人,尽管原料不同,制作方法大体一致。
                                           尾 声
    皮影戏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加强对皮影戏的研究和改革,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若干年来陕西在皮影戏改革工作上虽有几起几落,没有达到应有的收获,但也积累了很多可贵的经验。只要能采取措施加强领导,这项事业一定会取得可喜成绩。省上应建立皮影实验剧团,进行改革实验.藉以指导和推动全省数百个农村皮影班社组织的活动和改革。要培养一批爱好皮影艺术的业务骨干,如音乐、舞美、导演和编剧人员,与艺人结合进行改革。要改编一批内容健康,适合皮影演出的传统剧目,并创作丰富多彩的现代戏剧目。还要特别注意培养一支有美术基础的皮影设计和刻制人材。现在一些老艺人多已谢世,陕西皮影雕刻艺术的传统技法有失传的危险。学习继承传统皮影技法和创作、设计,制作现代的新皮影戏,都离不开新的人才呵!
    (出处:陕西民间美术研究(第一卷)/宁宇 荣华著.陕西:西安人民出版社,198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