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志》
坐落在市区东南方、延河之滨的宝塔山(原名嘉岭山)上。它由基座、塔身及塔顶三部分组成,通高44米,底部为石砌等边八角攒尖状。塔身9层,为中空楼阁式,砖筑而成,平面呈等边八角形。塔顶则为八角攒尖状。宝塔塔身第一层较其它各层略高,底边围长36.8米,且辟有南、北两个大小不一的拱形塔门。南面塔门高3.34米、宽1.59米,其上方横额楷书“高超碧落”四字。塔门内群为塔室,顶部以21层砖从四面逐层向内叠涩收方成八角覆斗状。北面塔门高235米,宽1.30米,塔门上方横额楷书“俯视红尘”四字。其内用砖砌成梯道,可登及第二层。塔内二层以上均为空心式,另采用木扶梯按层折上,可达最高层。各层的楼层地面均采用木过梁承担楼板的结构。宝塔2~8层,每层塔壁上或开一至两个拱形窗不等,所开窗方向也不一致,无其规律。第九层则四面开窗。通过各层窗口可以眺望延安市容。塔身表面以素面为主,各层间用青砖叠涩出檐,上面并有砖雕枋橡。塔砖大约长45.7厘米、宽23厘米、厚9厘米,塔身第地层砌砖系七顺(或八顺》一丁,二层以上各层均为错缝平砌,砖与砖间用黄土胶泥做粘结剂。
明、清时均称其为“古塔”。始建于唐代。宋、金、明等朝代均对其作过修葺。自明代以来,宝塔虽历经沧桑,但依然岿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宝塔也经受了战火的洗礼。1956年8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其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秋季,延安县人民政府拨专款对宝塔进行了较全面的维修,填补了所有弹洞,替换了风蚀残砖,新装设了塔内木楼梯,用水泥砂浆粉刷了塔内墙壁;并在塔身外底层加砌了基座;塔顶装置了避雷设施。随后又沿塔体外表的角和层装饰了彩灯。此外还在塔的南北两侧修筑了两个八角凉亭,围绕宝塔四周栽植了松、柏等数种树木。
1984年6月,延安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宝塔山文物管理所”,专门负责保护、管理和维修宝塔及附近的几处古遗址。近年又积极进行以宝塔为中心的“宝塔公园”规划、筹建工作。
宝塔作为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和标志,已为世人所瞩目。
出处: 《延安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