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志》
位于三世佛洞的左上方,与万佛洞、三世佛洞基本处于同一平面上,只是所处位置稍高。洞窟宽6.7米,进深9米,高4.8米,平面呈长方形,窟前壁开一门,窟内后部正中有一座高2米,上部直径2.7米,下部直径1.7米的圆形仰莲台座,上面端坐高1.8米,体态肥胖、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皆大欢喜”弥勒佛。因其肩搭布袋,手托念珠,故又称布袋和尚。窟之顶部正中雕一圆形覆盘状藻井,内为条带连环画的形式,雕刻有二龙戏珠和太子游四门等佛教故事,其间还刻有道教的八卦图。窟内后壁修凿平整,但无雕像,左、右两壁最上边均雕有平行排列的小千佛坐像,两壁前下角各雕一尊观音坐像;其余地方则为空白。
从窟内弥勒佛坐像和左、右壁上方的小千佛像同两壁前下角近门处的观音坐像相比,无论造像风格或雕刻技法都迥然不同,而与万佛洞、三世佛涧内造像相比,也有明显差异。弥勒佛和小千佛坐像在雕凿技法上均显得比较粗糙、浮浅,尤其是弥勒佛形象更具有明显的明代造像特征。而窟内—的两尊观音坐像却与万佛洞内同类遗像在风格和雕刻技法上都基本相同。另外还发现窟内前半部和后半部分之间有一明显的接茬痕迹。可推知,该窟最初应是在宋代开凿万佛胴韵同时或稍后即开始凿造,当开凿到l米多深,并雕刻出门口左、右壁下方的两尊观音坐像时,可能由于发生某种突然原因而被迫停工。后到明代,又有人在原基础上继续向深凿造,雕刻出弥勒佛和小千佛坐像,从而形成目前这种局面。
出处: 《延安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