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西安>西安市-自然与人文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大慈恩寺——大雁塔

《陕西名胜古迹》


  大慈恩寺,在西安市和平门外4公里,唐长安城内晋昌坊。寺西院建有大雁塔,高耸凌云,与唐大明宫遥遥相对。
  寺创建于隋代,原名无漏寺,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7年)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改建为大慈恩寺。当时寺内重楼复殿,云间禅房,共有十多个院落,总计一千八百九十七间,著名画家阎立本、尉迟乙 僧、吴道子、伊琳等人又画了许多幅壁画,因之这座寺院极为豪华富丽。寺建成不久,唐僧玄奘即由弘福寺搬来塔东院“译场”译经。协助玄奘译经的有全国著名的学者和名僧数百人。玄奘个九年的辛勤译经生活,多半是在这里度过的。他除译出七十四部梵文经典外,还在这里创立了中国佛教一大宗派慈恩宗。因此,寺院名声远扬,每日车水马龙,游人香客云集,盛极一时。唐代以后,寺院历遭兵火,除塔外所有殿宇全被烧毁。今日寺内所有殿宇全都是明、清两代的建筑物。
  大雁塔建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是唐高宗李治为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的佛经而建造的。长安年间(公元701年一704年),武则天又和当时的王公贵族施钱重修。塔为七层,外为方形,砖表土心。第一层方约25米,各层壁面均以砖砌成瘦长的扁柱及阑额,下面两层为九间,三、四层为七间,最上三层为五间,并于每层正中辟券门。塔的内部也是方形,各层都有楼板,设有扶梯,可以盘旋而上。塔连基座共高64米,磨砖对缝,坚固异常,气势雄伟。
  塔底层西面石门楣上,有唐刻建筑图案和佛像等线刻画,传说出自唐代名画家阎立本和尉迟乙僧之手。
  塔南门东西两侧的砖龛中,嵌有唐代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及“述三藏圣教序记碑”,碑石完整,字迹秀美清晰,碑额、碑侧及碑座有蟠螭、蔓草花纹及天人舞乐等浮雕,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艺术品。
  关于雁塔的得名,可能和佛教故事中的释迦化身为鸽有关,并非塔形似雁。鸽和雁同为鸟类,而唐代习尚,必以雁为鸟中佳者,凡言鸟多以雁代之,故慈恩寺塔以雁命名。
  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诗人岑参、杜甫等人同登雁塔,岑参曾有诗。“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为历代诗人题咏雁塔诗中的名篇。
  解放前,寺院荒废,游人稀少。解放后,修葺一新,成为中外游客的游览胜地。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大慈恩寺内有传统庙会,人多称“雁塔庙会”,极为兴盛。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处: 《陕西名胜古迹》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