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西安>西安市-自然与人文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半坡博物馆

《陕西名胜古迹》


  半坡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半坡村北。1957年建成,1958年正式开放。
  半坡博物馆是在半坡遗址基础上建成的。半坡遗址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时代属于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距今六千年左右。遗址现存面积约50000平方米,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遗址于1953年春发现,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五次科学发掘,发掘面积有10000平方米左右,获得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料,计有房屋遗址45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个,烧制陶器的窖址6座,墓葬250座(其中小孩瓮棺葬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万件之多。此外,还有许多兽骨、果核和腐烂的谷子(粟)等。
  半坡博物馆就是为了陈列这些文物和保护这个遗址而建立的。现有一个遗址保护大厅,两个文物陈列室和一个陶窑遗址室。
  从众多的文物中可以看到,半坡人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用石、骨两种原料作的。石制工具有斧、锛、凿、刀、铲、砍伐器,磨棒、磨盘、箭头、鱼钩和鱼叉等。他们在母系氏族公社内,从事以农业为主,兼有打猎、捕鱼、家畜饲养和陶器制作等生产活动。他们依靠集体力量种植谷子(粟),驱逐野兽,建立村庄,革新生产工具,创造物质财富,为当时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半坡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刻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是原始的中国文字。彩陶是绘画的集中表现,其题材多为劳动对象和大自然,张着大口的鱼,奔跑着的鹿,都画得生动逼真。人面鱼纹则表达了人们希望捕到更多的鱼。雕塑品多是陶器的盖纽,主要有人头、鸟头、兽头和陶哨。装怖品有骨笄、石璜、兽牙、石珠、陶环和各种佩饰等。雕塑、装饰品的出现,是人们生活的需要,如骨笄用来束发,使人们在劳动时不受披头散发的影响。
  半坡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初步认识和掌握了一些事物的规律,发明了利用蒸气的陶甑,钻孔石斧,创造了有倒刺的鱼钩和鱼叉,应用重心原理的尖底瓶,懂得了计数、等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万件之多。
  遗址大厅,保存着原始村庄居住遗迹的一部分,面积约3000平方米。当时的房屋有半地下室和地面木架建筑两类,形状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房屋的门都向南,屋中间有一个烧火坑。房屋的主要建筑材料是草泥土和木料。晚期的房屋结构匀称,地面铺设有木板,比早期低矮阴暗的半地下室房屋进步。遗址中房屋建筑的密集分布和多层叠压,说明半坡人在这里定居时间很长。屋旁有许多储藏东西的地窖,是半坡人的公共仓库。在115号地窖中发现了厚达18厘米的腐朽的谷子(粟)。围绕居住区有深宽约5—6公尺,现存长度300多公尺的大围沟,是为了保护村庄的安全而修筑的,现在看见的是其中的一段,这个巨大的工程体现了半坡人战胜自然的斗争精神和集体劳动的伟大力量。 
  此外,还保存了一座烧制陶器的横穴窑,由火膛和窑室两部分构成,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陶窑遗址之一。
  半坡遗址中的房屋、地窑、露天灶炕、男女分葬的集体基地等遗迹遗物,不同程度地保留了氏族制度的痕迹,表明半坡人还处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过着没有阶级,没有剥削,集体劳动,共同分配的原始共产社会生活。但由于生产力低下,环境艰苦,半坡人还必须采集野生植物和螺蛳、河蚌来充食,婴孩死亡率高,成人寿命不长,生活是异常艰难的。
  半坡遗址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个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对研究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1961年3月国务院将半坡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处: 《陕西名胜古迹》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