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池春秋》
张说字道济,河南洛阳人,唐武则天执政时,“弱冠应诏举,对策乙第,授太子校书,累转右补阙,预修《三教珠英》”一书。
公元700年,张说上书谏武则天罢游三阳宫。公元701年编修成《三教珠英》,升迁为右史,内供奉兼和考功贡举事,擢拜凤阁舍人。武则天面首张易之陷害御史大夫魏元忠,张说当廷面折,力保元忠不反,“此是易之诬构耳。”元忠死里逃生,张说“坐忤旨配流钦州”。
唐中宗李显复位,张说被召回,官拜兵部员外郎,累转工部侍郎。唐睿宗李旦掌朝,晋升为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按验谯王李重福谋反案时,矫邪归正,使数百人免死于无辜。
唐玄宗李隆基潜“龙”藩邸时,张说和褚无量为其侍读,深得李隆基敬重。公元711年二月,唐睿宗告诉左右侍臣说:“最近有一术士进言,五天内将有急兵入宫,卿等为朕认真防备,以保社稷。”左右一筹莫展,无言上对。“此是谗人的阴谋诡计,其狼子野心是想动摇东宫太子的地位。陛下若令皇太子监国,明确君臣身分,自然觊觎之路断绝,灾难不生。”张说乘机建议确定太子李隆基的地位。
李隆基登基,张说进谏清除太平公主党羽成功,被征拜为中书令,封燕国公,执掌朝政,慎重安边,多有建树。开元七年,张说出为并州大都督,义结同罗、拔曳固部落;九年平定康待宾和党项族叛乱;十年再戡康愿子反兵,提出削减边兵六十万为二十万,加强农业生产的建议,获得了玄宗的批准,适当减轻了百姓的劳役之苦。
开元十三年,张说首倡封禅之仪,撰述《封禅坛颂》。封禅后,张说受李林甫、宇文融、崔隐甫联手打击诬陷入狱,若非高力士巧言化险,几及刑戮。开元十八年十二月张说薨,玄宗亲自圈封谥号“文贞”,为之停罢十九年元正朝会,以示悼念。
张说身经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因朝,掌后三朝大政,深得信赖。中宗每年冬天游冶骊山,玄宗历岁十月临幸温泉宫,他无不随侍,登山奉和,饮宴作歌,温汤吟雪,遗留后世的诗文为唐人游骊山温泉所作之冠。
据史载,张说先后随幸骊山温泉行宫作《温泉箴》,咏诗赋十多篇,其中有:
《奉和圣制温汤对雪应制》
瑞雪带寒风,泉风入阴琯。阴琯方凝闭,
寒风复凄断。宫似瑶林匝,庭如月华满。
正赓挟纩词,非近温汤暖。
《奉和圣制登骊山瞩眺应制》
寒山上半空,临眺近寰中。是日巡游处,
晴光远近同。川明分渭水,树暗辨新丰。
岩壑清音暮,天歌起大风。
《奉和圣制幸白鹿观应制》
洞府寒山曲,天游日旰回。披云看石镜,
拂雪上金台。竹径龙骖下,松庭鸭辔来。
双童还献药,五色耀仙村。
《奉和圣制温泉言志应制》
温谷媚新丰,骊山横半空。汤池熏水殿,
翠木暖烟宫。起疾逾仙药,无私合圣功。
始知尧舜德,心与万人同。
《奉和圣制喜雪应制》
圣德与天同,封密欲报功。詔书期日下,
灵感应时通。触石云呈瑞,含花发告丰。
积如沙照日,散似面从风。舞集仙台上,
歌流帝乐中。遥知百神喜,洒路待行宫。
《奉和圣制韦嗣立山庄应制》
西京上相出扶阳,东郊别业好池塘。
自非仁智符天赏,安能日月共回光。
《扈从温泉宫献诗》
温泉启蟄气氛氲,渭浦归鸿日数群。
骑仗联联环北极,鸣笳步步引南熏。
松间彩殿笼佳气,山上朱旗绕瑞云。
不知远梦华胥国,何如亲奉帝尧君。
《宿直温泉宫羽林献诗》
冬狩美秦正,新丰乐汉行。
星陈玄武阁,月时羽林营。
寒木罗霜仗,空山响夜更。
恩深灵液暖,节劲古松贞。
文武皆王事,输心不为名。
《温泉冯刘二监客舍观妓》
温谷寒林薄,群游乐事多。佳人蹀骏马,
乘月夜相过。秀色燃红黛,娇香发绮罗。
镜前鸾对舞,琴里凤传歌。妒宠倾新意,
衔恩奈老何。为君留上客,欢笑敛双蛾。
又撰文《东山记》曰:“兵部尚书,同中山门下三品,修文馆大学士韦公,体含贞静,思叶幽旷。虽翊亮廊庙,而缅怀林薮。东山之曲,有别业焉。岚气入野,榛烟出俗。石潭竹岸,松齐药畹。虹泉电射,云木虚吟。恍惚疑梦,间关忘术。兹所谓邱壑夔龙,衣冠巢许,幸温泉之岁也,皇上闻而赏之。乃命掌舍设弈,金吾划次,太官载酒,奉常抱乐。停舆辇于青霭,伫翚褕于紫氛。百神朝于谷中,千官饮于池上。缇绮环山,朱旆焰野。纵观空巷,途歌传壑。是日,即席拜公逍遥公,名其居曰清虚原幽栖谷。景移乐极,天子赋诗,王后帝女、宫殡邦媛,歌焉和焉,以宠德也。加以中宫敦序,谓我诸兄。引内子干重幄,见儿童于行殿。家人之礼优,棠椽之诗作。于是,实其筐筥,下以昭忠信之献,贲其束帛,上以示慈惠之恩。朝野欢并,君臣义洽。夫飞翠华,历茨岑,至道之主也。纡紫绶,期赤松,素履之辅也。千载一时,难乎此遇。故两曜合舍,众星聚德。雅道光华,高风允塞。寒谷煦景,窍崖润色。猗欤盛事,振古未有。篆之元石,贻代厥后”。
张说诗文构思精密,立意新颖,文笔犀利奋发。词藻彪缤,妙语如珠。文彩不凡,别具只眼。议论清新隽永。史记其“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笔,皆持承中旨撰述,天下词人,咸讽诵之。尤长碑文、墓志,当代无能及者”。由此可见,张说不但为政有方,而且文章诗赋矫矫出萃,被时人崇奉为文宗而垂磬文苑。
出处: 《华清池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