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池春秋》
驰名中外的秦兵马俑拨云见日,成为震撼本世纪的特大爆炸新闻,创造这一奇迹的总指挥李斯二千年后再度成为风云人物。
李斯何许人也?据《史记·李斯列传》叙录,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青年时就雄心勃勃,处心积虑地想出人头地,手握权柄,主宰天下。仓巾鼠和厕中鼠的不同遭遇,使他认为人生“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贫困,”为了谋取高官厚禄,毅然决然地离开楚国西去强秦寻求功名富贵。
李斯初到秦国,投奔执掌朝政的吕不韦门下当舍人,小试锋芒,初露头角,被任以为郎。尔后得到秦始皇的赏识,进位长史,继而官拜客卿。正当李斯飞黄腾达之际,韩国“疲秦计”败露。早就对各国客卿担任秦国要职不满的秦宗室大臣,趁机蠢蠢欲动,造谣生事,蛊惑人心,促使多疑善变,鸱视狼顾的秦始皇下了“逐客令”,勒令在秦各国客卿限期离开,否则格杀勿论。
“逐客令”等于宣判了李斯政治生命的死刑。李斯为了保住自己在秦国好不容易取得的政治地位和锦绣前程,便孤注一掷,冒死向秦始皇上《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首先以秦穆公广求贤才,从戎王那里施计谋得贤士由余,用五张羊皮挽哲人百里奚于楚国,迎英才蹇叔于宋国,得俊杰公孙枝、丕豹在晋国,对这些人礼逾宗室王公,言听计从为例,说明秦“并国二十,遂霸西戎”,正是任用客卿的结果。
接着又列举秦孝公重用卫国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囤以富强”。秦惠王依魏人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秦昭公重用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李斯明确指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如果没有各国来秦之客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就没有今日堂堂强秦,“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李斯再举出许许多多珍宝古玩,雅乐丽人,飞禽走兽,骏马駃騠等并非出自秦国,而始皇却拥为已有,爱不释手。反问始皇对高才俊士,安国治邦之客,却为什么不问臧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呢?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是消灭诸侯,统一天下的正确策略。要想纵横天下,建立万世帝业,必须广纳英才俊士,四方豪杰,积蓄粮粟,才能消灭六国鼎立,一统天下。现在秦国逐客卿,无异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害己翊敌,后果不堪设想。
始皇观《谏逐客书》全文论证严谨,锦心绣口,妙绝时人,作者情意真挚,高瞻远瞩,如梦方醒,立即收回“逐客令”,传李斯上朝。来人回报,李斯已经离城东去,行踪不明。始皇心急如焚,传令无论如何都要将李斯找回来,否财严办。
朝臣接旨,不敢怠慢,派人四处寻找。使者一行赶到骊山打听,方知李斯正住在骊山客栈,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力气。使者心急火燎地赶到客栈,传喻始皇旨意,劝李斯回朝。
始皇见李斯不计前嫌返回,非常高兴,破格提拔为廷尉,后进位丞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全面主持骊山陵园和骊山温泉行宫的修建工程。李斯感始皇知遇之恩,披肝沥胆,投其所好,尽心王事。
历史往往有偶然的巧合。如果说秦始皇和李斯不能珠联璧合,一个不能慧眼识人,知贤善用;另一个没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杰出的辩才,骊山也就可能没有旷世无俦的杰作——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兵马俑。
出处: 《华清池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