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池春秋》
北宋嘉祐年间的骊山温泉,经过刘子颙等人一番苦心修缮,美不胜收,惹得四方游人蜂拥蝶聚,吟诗作赋,抒情怀古。在这些不胜枚举的诗赋艳词中,初露头角的文坛臣擘苏轼游骊山所作的《虢国夫人夜游图》、《骊山》等杰作则是鹤立鸡群,光照千秋!
苏轼,字子瞻,北宋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博通经史,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中试礼部,被欧阳修擢置第二位,任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年中,王安石变法,苏轼和其政见相左,上书宋神宗,极言变法之弊端。王安石讽使御史谢景论对苏轼制造冤案,经查无实据,迁徙为杭州通判,再徙贬知潮州。此时又有人将苏轼诗词断章取义,上告其诽谤朝廷,被捕入狱。宋神宗爱其才思敏捷,不忍加诛,黜贬为黄州团练使。
苏轼于黄州东坡安家置室,自号“东坡居士”,后移居汝州,元祐年间累官翰林学士兼侍读,以都图阁学士知杭州,又以端明殿翰林侍读出知惠州。宋绍圣年间被贬为琼州别驾,建中靖国初年卒于常州。
苏轼文章畅达,诗词清新豪放,独具风格,“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一旦辍笔完稿,“其体涵浑光芒,雄视百代”。苏轼现传世有《易书论》、《论浯说》、《仇池笔记》、《东坡志林》、《东坡全集》、《东坡词》等文、集数百卷之多。
苏东坡来骊山温泉作诗的具体年代史书来有明确记载,推测应为嘉祐年间赴凤翔上任时到此游览所作。
那时苏东坡初登仕途,春风得意,来到慕名已久的骊山,游秦陵,谒朝元阁,登羯鼓楼、烽火台、访寻长生殿故址,见阳光明媚,风和日煦,骊山滴翠,松柏苍郁,温泉泷泷,长流不竭,一幅幅大自然妙笔作成的瑰丽画卷展现在他的眼前,登时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联想古人浴温泉的风流轶事,历代帝王游骊山几度失国的悲剧,不由诗如涌泉,文似涨潮,挥笔填写《华清行·感旧》诗曰:
平时十月幸莲汤,玉甃琼梁,五家车马如水,珠玑满路旁。
翠华一去掩方床,独留烟树苍苍。至今清夜月,依旧过缭墙。
下山沐浴温泉,使苏东坡铭肌镂骨,作《书游汤泉诗后》一文,推崇赞扬骊山温泉。说自己知道全国著名的温泉有七处,所去过的凤翔骆谷和渝州陈民山温泉,“皆弃于穷山之中,山僧野人之浴,麋鹿猿猱之所饮,惟骊山当往来之冲,华堂玉甃,独为胜绝”,文中还大胆地批评了唐代一些人将酿成安史叛乱之咎推委手骊山温泉,说这是极不公正的,“亦非泉之所病也”。
苏东坡吟诗作文之后,怀古惜今,犹觉言之未尽,又咏《虢国夫人夜游图》曰:
佳人自控玉花*(左马右总),翩如钗燕蹈飞龙。
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
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双手。
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
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
再作《骊山绝句三首》云:
(一)
功成虽善欲持盈,可笑前王恃太平。
辛苦骊山山下土,阿房才废又华清。
(二)
几变雕墙几变灰,举烽捐鹿亨悠哉。
上皇不念前车戒,却怨骊山是祸胎。
(三)
海中方士觅三山,万古明知去不还。
咫尺秦陵是商监,朝元何必苦跻攀。
三作《次韵和子由欲得骊山沈泥砚》、《华清宫送陈睦知潭州》和《骊山》。《骊山》诗:
君门如天深九重,君王如帝坐法宫。
人生难处是安稳,何为来此骊山中。
复道凌云接金阙,楼观隐烟横翠空。
林深雾暗迷八骏,朝东暮西劳六龙。
六龙西幸峨眉栈,悲风便入华清院。
霓裳消散羽衣空,麋鹿来游猿鹤怨。
我上朝元春半老,满地落花人不扫。
羯鼓楼高挂夕阳,长生殿古生青草。
可怜吴楚两醯鸡,筑台未就已堪悲。
长扬五柞汉幸免,江都楼成隋自迷。
由来留连多丧国,宴安鸩毒因奢惑。
三风十愆古所戒,不必骊山可亡国。
苏东坡游骊山诗文,在其一生文集中,真可谓九牛一毛。它虽不像《赤壁怀古》那样广为人们传诵,但仍不失上乘佳作,今抄录于此,以便读者领略苏海韩潮兰藻之雄风。
出处: 《华清池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