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池春秋》
柳子华是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人,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叔父,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在严武掌权的西蜀剑南府任判官之职,继而又被保奏为成都令,由于其为官清廉,忠于职守,颇有政绩,官运亨通,累迁升任池州刺史。《旧唐书·柳子华传》记载他有知人之明,通相面术,其侄儿柳公绰出生之日,第一次见面就说:“此儿相貌奇特,洪福远胜我们,要好好教养,将来一定能振兴家门,扬名百世”。公绰的一生正如子华所言。他又“预知其终,自为墓铭”。
唐大历年间,国事未宁,代宗李豫却又生游乐之心,想临幸华清宫,中书省发布《授柳子华昭应县令制》:“敕:朝议郎、前守池州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柳子华,藻饰以文,周通于事,刚肠正气,奉法无私。临难而忠义,侃然处烦而典礼,不易顷者,守春秋鹊岸之地,介东南牛渚之险,既明且察,吏不敢欺。大姓悦从,伏戎散落,政殊绩异,风俗一清。地雉神皋,秩视京县,国朝旧制,亦以刺郡。入补副予,良选惠此疲人,可守京兆府、昭应县令、散官勋赐如故”,任命柳子华为昭应令、知府东十三县捕贼,寻检校金部郎中,修葺华清宫使。当时战乱的创伤尚未恢复,国家仍处在多难之秋,财力紧缺,府库罄尽,柳子华这个修宫使上任伊始,首先面临的是解决经费才力的问题。当他巡视了华清宫和昭应县城之后,命衙役在北市中心用骊山上酸枣树枝围了一个大圈,然后张榜告示民众说:“民有得华清宫瓦石材用,投围中,逾三日不还者死”。不到一天时间,北市内木材、石料、砖瓦堆积如山。
原来“安史之乱”后,华清宫被认为是肇乱之源,唐肃宗不再登门,大历二年鱼朝恩又上奏拆了华清宫一些建筑物,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也顾不了许多,乘机搬石取材。今见官府下决心修宫,又素闻子华刚正的威名,想到民不和官斗的古训,好汉不吃眼前亏,立即原壁归赵,使柳子华“营办略足”,将华清宫修葺一新,恭迎代宗皇帝大驾。
子华因修宫有功,颇得代宗的赏识,宰相元载伺机举荐其为京兆少尹。京兆尹担心子华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太严,怕难以相处,就找出种种理由,拒绝子华任职。
柳子华并未因升迁受阻而气馁,遂改初衷,变得媚上欺下,而是一如既往,忠勤政事。元载在昭应城内有一座心爱的别墅,管理别墅的家人自称郎将,仗势欺人,横行不法,后竟发展到连租赋都不交,官吏提起谈虎变色,无人敢问。按一般人,元载和自己关系不错,况且以前有恩,偌大一个国家也不在乎那么几个钱,自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算了。但子华知道此事后,派人请元载家人到府内小叙。家人不知死期将近,还以为有什么好事在等待着自己呢。当他刚大摇大摆入府未坐,就被狱卒拿下收监,按刑律论罪,乱棍打死。元载自知已过,在此事上也表现了一点儿大家风度,向子华表示谢意。
柳子华不徇私情,不畏权贵,严厉惩治不法之徒,激薄停浇的所做所为,在骊山昭应县传为佳话。
出处: 《华清池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