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池春秋》
1924年7月14日,现代文豪鲁迅来到了骊山华清池。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进南京水师路矿学堂学习,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学习日语,后改到仙台学医,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1909年他回国,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中学任教。1911年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笔名发表《狂人日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制度。
鲁迅此次莅陕,是应西北大学的邀请来作学术讲演的。
从北京到西安的七天旅途生活,使鲁迅先生偶染疾病,腹泻了两天,精神萎靡不振,显得非常疲倦。但当汽车一到骊山华清池,鲁迅却兴致勃勃、精神焕发。
原来赴陕游览骊山华清池是鲁迅先生的宿愿,除了为西北地区传播新文化,唤醒国民进行革命外,还想为自己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杨贵妃》做好准备工作。他打算利用这次秦中之行,在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故事发生地西安、临潼华清池等地进行实地考查,增加更多、更为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使故事的历史背景更加真实。
据当时陪同鲁迅西行赴陕的孙伏园在《鲁迅先生二三事·杨贵妃》一文中写到:“鲁迅先生觉得唐代的文化观念很可以做为我们的参考。那时我们的祖先,对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极恢廓的胸襟,与极精密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和轻易地唾弃,这正是我们目前急切需要的态度。拿这样深切的认识与独到的见解作背景,衬托出一种可歌可泣的故事,以近代恋爱心理的研究结果作线索”。这便是鲁迅计划写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杨贵妃》的指导思想和准则。
鲁迅写《杨贵妃》一书的目的在于讽刺唐玄宗李隆基和历代皇帝,为几千年来被压在最底层的广大妇女鸣不平,鞭挞历代君主社会的御用文人关于“女人亡国”论的论调,欲为杨贵妃、乃至妲己、褒姒这些绝色佳人翻案。
他认为从白居易的《长歌恨》到洪升的《长生殿》,都是一脉相承,共同宣传“女色亡国论”,全是“侍奉主子的文化”,“都撤着大谎”,统统都是无耻的谰言。
鲁迅腹稿中的《杨贵妃》采用倒叙的方式,分为三部分,各用一个词牌名,内有一个词牌名就是前节提到的《雨霖铃》。其中长生殿盟誓是为救济爱驰情疏而不得不有的场面,能否写成,关键取决于此次骊山华清池之行。所以他满怀希冀,信心百倍。然而身临其境,使他大失所望,百感交集。
鲁迅脑海中原来憧憬的西京长安是唐朝最富丽宏伟的京城,也是一幅异常美丽、用笔都难以描绘的图画;骊山华清池一定是山水交融、宫宸相望、风光迷人的地方。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在军阀残酷统治下的古城西安和骊山华清池,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满目荒凉凄惨,唯见黄土飞扬,枯蓬荆棘遍野,到处都残破得可怜,原来费尽心机描绘出来的写作计划和创作灵感,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孙伏园在回忆中追述了鲁迅观看西安和骊山华清池文物古迹后的话说:“我不但什么印象也没有得到,反而把我原有的一点印象也打破了”。《杨贵妃》传记这枝艺苑奇葩的幼苗,被恶劣的自然、人文环境残酷地扼杀在即将破土而出之际。
出处: 《华清池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