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池春秋》
公元前180年,吕雉崩于未央宫。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发动宫廷政变,诛杀吕氏余党,拥立代王刘恒为皇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执政,尊崇黄老无为之治,选贤任能,重本抑末,发展农桑,使万民得以丰衣足食,国家日益强盛。为了防止王侯将相骄奢涵逸,赋敛百姓,动摇根本,危害国家,文帝谆谆教诲,身体力行,玄酒瓠脯。他在位23年,车骑服御无增,长安宫室未曾扩建重饰,皇家园囿依然如故,连最宠幸的慎夫人也衣不曳地,帷帐无纹绣。有一次文帝去骊山温泉游幸,驻跸新丰时,对慎夫人说:“这就是去邯郸的道路啊!”文帝执政以前封代王,封地在河北邯郸,说此话的意思是不要忘记过去,再走回头路。
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大臣们纷纷上奏,请于骊山绝顶修建露台。为什么大臣们要上奏于骊山上修建露台呢?这里有鲜为人知的秘密。原来骊山绝顶即今仁宗庙,海拔1302米,为九岭汇合之处,俗称九龙头,亦名九龙顶。立于山顶,远眺四周,尺寸千里,蓝田如畦,渭水似带,终南华岳,尽收眼底。
仁宗庙这块地方虽小,除山川形胜,景色别致外,还大有来历。秦以前就传闻其与人类始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说山上原为天皇氏邑地,建有天华宫、上宫露台、大地婆父祠、人祖庙,供祭女娲氏、伏羲氏像。
始皇时借骊山之神灵秀气,在山下修建冥宫,山顶建始皇祠,也称露台祠。露台实际就是灵台。《诗序》曰:“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人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郑玄云:“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氛祥也。”始皇在这里修灵台,目的不言自明。《三秦记》又记载说:“骊山巅有始皇祠,不斋戒而即,风雨迷道,强即死亡。”使这块远古以来就放射着天神之光,历代人们虔诚瞻拜祭祖的圣地,在始皇时又戴上了灵怪的面纱,更加神秘离奇。
据《三辅黄图》叙述,汉长安城西北八里的地方和长安城南,都修建有灵台。灵台高约十五仞。“上有相凤铜乌,千里风至,此乌乃动。又有铜表,高八尺,长一丈三尺,广尺二寸”,用以观测阴阳天文之变。如今诸大臣又请求文帝于骊岫之巅修建露台,一方面想借以宣传大汉皇帝刘氏是上应天命统治万民,名正言顺;另一方面以观天象,假传神的意志来愚弄百姓,使之服服贴贴,逆来顺受;还有一种自欺欺人的目的,就是想乞求祖先神灵的荫庇,永保帝国国运亨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黎庶殷阜。
大臣们忠心为国,其诚可嘉,洞察秋毫的文帝看到眼里,喜在心头。但他心里却非常清楚,国家能否长治久安,自己帝位能否固若金汤而不易,靠的不是神而是人。为了不使大臣们扫兴,愧赧心愠,又不冒犯亵渎神灵,他不明言反对,而是别出机杼地命令工匠计算修建露台的费用。工匠们经过一番计算,上报说需黄金一百。文帝听后,故作惊恐地说:“一百斤黄金,是十家中等生活水平人的全部资产啊!我住在祖先修建的皇宫里,心里都常常感到惭愧,今天怎么能用万民的血汗钱去修露台呢?”常言道:天子口中无戏言。皇帝推行节俭,风清弊绝,不愿修露台,谁还敢犯上逆龙鳞之罪,自找没趣呢?
文帝节俭罢修露台的佳话从宫闱传出后,百姓感其一心为民的诚意,自愿积资在骊山上修建文帝庙宇,内塑文帝和皇后像,尊为神灵四季供奉。
文帝罢修露台,不仅获得民心,也赢得了历代封建文人的赞誉。唐李程《汉文帝罢露台赋》曰:“伟汉文之君,临惟宫室有度。以兆庶为心,安不忘危。岂劳力于累上,用过乎俭,亦轸虑于百金,惧乎设怨,将以激劝。若台之是修,唯德之不建。是故绝役心于制造,弘俭德于亿万。乃言曰:台者高峙,路者四通,不足避燥湿寒暑,无以受朝聘会同,奚必高居?为明四目,远听为达。四聪不重剑,何以就役,不劳力何以成功,由是却匠人之计全。王者之德,岂啬于财,实肥于国。虽百工麕至无所作。则庶人子来,曷由陈力?言之既终,人故适从。板筑之功既绝,寻尺之材勿庸。柱础不施,宁转它山之石。栋宇罢构,匪斫徂来之松。若夫气候为备,顺时布化,谅惟国之有恒,成兹台之何暇?南至以望,太史每升其观台。仲夏而居,有司自设其高榭。亦何用土木特建丹雘,勤修诚无用之作,非不朽之谋,岂止全十家之中产,贻百代之良筹。彼晋灵登临,我则绝弹人之戏。宋平兴作,我则无筑者之讴式。昭莫大之见用,保无疆之休。不然何以绍祉祖宗,垂芳简册,逾俭约于三五,延载祀于二百,岂不以肇于露台,播无为之嘉画。”
出处: 《华清池春秋》